大禹治水的感想和收獲 150字
精銳:讀《大禹治水》有感這學期,我讀了《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故事講得是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面對滔滔的洪水,大禹從以往治水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改變了“賭”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了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常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家庭與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
讀完《大禹治水》這個故事,使我深深懂得了許多道理。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勤奮、刻苦,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所以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后用自己的智慧報效社會,報效祖國。
我覺得大禹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大禹在十三年治水的過程吃苦受累,受盡艱辛勞苦。
在學習上,我要學習大禹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再苦再累也不能半途而廢。
學習只有一心一意,不畏勞苦,才能更上一層樓一是:大禹在十三年治水的過程“胼手胝足”、“櫛風沐雨”形象地記下了當年治水吃苦受累,艱辛勞苦的情景。
在學習上,我要學習大禹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再苦再累也不能半途而廢。
學習只有一心一意,不畏勞苦,才能更上一層樓。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心里裝著老百姓。
洪水不治好,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中,自己不能有一絲放松。
他這種公而忘私的品德,讓我感慨萬千。
啊
古人有如此可貴的奉獻精神,而我們為什么沒有呢
在做值日時,我們推來推去,不愿意自己多做一點,我覺得很慚愧。
讀了大禹治水使我懂得了人活著不應該只為了自己,也應該為大家,為集體著想,大禹可以犧牲自己,我們還可以怕臟,怕累嗎
我對大禹治水的感言
讀完《大禹治水》這個古老的英雄故事,我深深地被大禹這種滿腔熱忱,處險不驚的精神感動。
這個故事所講述遠古時期,滔滔洪水淹沒了田野,沖毀了村莊,平原上的人紛紛逃到了山上去了。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大禹接受了治水的重任。
大禹采取了與父親截然不同的“疏”的辦法,他開掘河道,引導積水,終于把洪水排到大海里去了,為人民造了福。
我讀了這篇故事,覺得大禹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學習: 一是:大禹在十三年治水的過程“胼手胝足”、“櫛風沐雨”形象地記下了當年治水吃苦受累,艱辛勞苦的情景。
在學習上,我要學習大禹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再苦再累也不能半途而廢。
學習只有一心一意,不畏勞苦,才能更上一層樓。
二是: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心里裝著老百姓。
洪水不治好,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中,自己不能有一絲放松。
他這種公而忘私的品德,讓我感慨萬千。
啊
古人有如此可貴的奉獻精神,而我們為什么沒有呢
在做值日時,我們推來推去,不愿意自己多做一點,我覺得很慚愧。
讀了大禹治水使我懂得了人活著不應該只為了自己,也應該為大家,為集體著想,大禹可以犧牲自己,我們還可以怕臟,怕累嗎
讀完《大禹治水》這個故事,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勤奮、刻苦,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所以我要努力學習,長大用自己的智慧報效社會,報效祖國
《西游記》的精彩片段及感悟
東海借兵器:好猴王,跳至橋頭,使一個閉水法,捻著訣,撲的鉆入波中,分開水路,徑入東洋海底。
正行間,忽見一個巡海的夜叉,擋住問道:“那推水來的,是何神圣
說個明白,好通報迎接。
”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孫悟空,是你老龍王的緊鄰,為何不識
”那夜叉聽說,急轉水晶宮傳報道:“大王,外面有個花果山天生圣人孫悟空,口稱是大王緊鄰,將到宮也。
”東海龍王敖廣即忙起身,與龍子龍孫、蝦兵蟹將出宮迎道:“上仙請進,請進
”直至宮里相見,上坐獻茶畢,問道:“上仙幾時得道,授何仙術
”悟空道:“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得一個無生無滅之體。
近因教演兒孫,守護山洞,奈何沒件兵器。
久聞賢鄰享樂瑤宮貝闕,必有多余神器,特來告求一件。
”龍王見說,不好推辭,即著鱖都司取出一把大捍刀奉上。
悟空道:“老孫不會使刀,乞另賜一件。
”龍王又著鲌太尉,領鱔力士,抬出一捍九股叉來。
悟空跳下來,接在手中,使了一路,放下道:“輕,輕,輕
又不趁手
再乞另賜一件。
”龍王笑道:“上仙,你不曾看這叉,有三千六百斤重哩
”悟空道:“不趁手,不趁手
”龍王心中恐懼,又著鯾提督、鯉總兵抬出一柄畫桿方天戟。
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
悟空見了,跑近前接在手中,丟幾個架子,撒兩個解數,插在中間道:“也還輕,輕,輕
”老龍王一發害怕道:“上仙,我宮中只有這根戟重,再沒什么兵器了。
”悟空笑道:“古人云,愁海龍王沒寶哩
你再去尋尋看。
若有可意的,一一奉價。
”龍王道:“委的再無。
” 正說處,后面閃過龍婆、龍女道:“大王,觀看此圣,決非小可。
我們這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遇此圣也
”龍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能中何用
”龍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與他,憑他怎么改造,送出宮門便了。
”老龍王依言,盡向悟空說了。
悟空道:“拿出來我看。
”龍王搖手道:“扛不動,抬不動
須上仙親去看看。
”悟空道:“在何處
你引我去。
”龍王果引導至海藏中間,忽見金光萬道。
龍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余長。
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
”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
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
”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
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
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
”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
”拿出外面,只有丈二長短,碗口粗細。
你看他弄神通,丟開解數,打轉水晶宮里,唬得老龍王膽戰心驚,小龍子魂飛魄散,龜鱉黿鼉皆縮頸,魚蝦鰲蟹盡藏頭。
悟空將寶貝執在手中,坐在水晶宮殿上,對龍王笑道:“多謝賢鄰厚意。
”龍王道:“不敢,不敢
”悟空道:“這塊鐵雖然好用,還有一說。
”龍王道:“上仙還有甚說
”悟空道:“當時若無此鐵,倒也罷了,如今手中既拿著他,身上更無衣服相趁,奈何
你這里若有披掛,索性送我一副,一總奉謝。
”龍王道:“這個卻是沒有。
”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沒有,我也定不出此門。
”龍王道:“煩上仙再轉一海,或者有之。
”悟空又道:“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萬告求一副。
”龍王道:“委的沒有,如有即當奉承。
”悟空道:“真個沒有,就和你試試此鐵
”龍王慌了道:“上仙,切莫動手,切莫動手
待我看舍弟處可有,當送一副。
”悟空道:“令弟何在
”龍王道:“舍弟乃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是也。
”悟空道:“我老孫不去,不去
俗語謂賒三不敵見二,只望你隨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老龍道:“不須上仙去。
我這里有一面鐵鼓,一口金鐘,凡有緊急事,擂得鼓響,撞得鐘鳴,舍弟們就頃刻而至。
”悟空道:“既是如此,快些去擂鼓撞鐘
”真個那鼉將便去撞鐘,鱉帥即來擂鼓。
少時,鐘鼓響處,果然驚動那三海龍王。
須臾來到,一齊在外面會著。
敖欽道:“大哥,有甚緊事,擂鼓撞鐘
”老龍道:“賢弟,不好說
有一個花果山什么天生圣人,早間來認我做鄰居,后要求一件兵器,獻鋼叉嫌小,奉畫戟嫌輕,將一塊天河定底神珍鐵,自己拿出手,丟了些解數。
如今坐在宮中,又要索什么披掛。
我處無有,故響鐘鳴鼓,請賢弟來。
你們可有什么披掛,送他一副,打發出門去罷了。
”敖欽聞言,大怒道:“我兄弟們點起兵,拿他不是
”老龍道:“莫說拿,莫說拿
那塊鐵,挽著些兒就死,磕著些兒就亡,挨挨兒皮破,擦擦兒筋傷
”西海龍王敖閏說:“二哥不可與他動手,且只湊副披掛與他,打發他出了門,啟表奏上上天,天自誅也。
”北海龍王敖順道:“說的是。
我這里有一雙藕絲步云履哩。
”西海龍王敖閏道:“我帶了一副鎖子黃金甲哩。
”南海龍王敖欽道:“我有一頂鳳翅紫金冠哩。
”老龍大喜,引入水晶宮相見了,以此奉上。
悟空將金冠、金甲、云履都穿戴停當,使動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對眾龍道:“聒噪,聒噪
”四海龍王甚是不平,一邊商議進表上奏不題。
你看這猴王,分開水道,徑回鐵板橋頭,攛將上來,只見四個老猴,領著眾猴,都在橋邊等候。
忽然見悟空跳出波外,身上更無一點水濕,金燦燦的,走上橋來。
唬得眾猴一齊跪下道:“大王,好華彩耶,好華彩耶
”悟空滿面春風,高登寶座,將鐵棒豎在當中。
這些猴不知好歹,都來拿那寶貝,卻便似蜻蜓撼鐵樹,分毫也不能禁動,一個個咬指伸舌道:“爺爺呀
這般重,虧你怎的拿來也
”悟空近前,舒開手一把撾起,對眾笑道:“物各有主。
這寶貝鎮于海藏中,也不知幾千百年,可可的今歲放光。
龍王只認做是塊黑鐵,又喚做天河鎮底神珍。
那廝每都扛抬不動,請我親去拿之。
那時此寶有二丈多長,斗來粗細;被我撾他一把,意思嫌大,他就小了許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許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許多。
急對天光看處,上有一行字,乃‘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
你都站開,等我再叫他變一變著。
”他將那寶貝顛在手中,叫:“小,小,小
”即時就小做一個繡花針兒相似,可以繕在耳朵里面藏下。
眾猴駭然叫道:“大王
還拿出來耍耍
”猴王真個去耳朵里拿出,托放掌上叫:“大,大,大
”即又大做斗來粗細,二丈長短。
他弄到歡喜處,跳上橋,走出洞外,將寶貝擅在手中,使一個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聲:“長
”他就長的高萬丈,頭如泰山,腰如峻嶺,眼如閃電,口似血盆,牙如劍戟。
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把些虎豹狼蟲,滿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頭禮拜,戰兢兢魄散魂飛,霎時收了法象,將寶貝還變做個繡花針兒,藏在耳內,復歸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來參賀。
此時遂大開旗鼓,響振銅鑼,廣設珍饈百味,滿斟椰液萄漿,與眾飲宴多時。
卻又依前教演。
猴王將那四個老猴封為健將,將兩個赤尻馬猴喚做馬、流二元帥,兩個通背猿猴喚做崩、芭二將軍。
將那安營下寨,賞罰諸事,都付與四健將維持。
他放下心,日逐騰云駕霧,遨游四海,行樂千山。
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
此時又會了個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犭禺狨王,連自家美猴王七個。
日逐講文論武,走摐傳觴,弦歌吹舞,朝去暮回,無般兒不樂。
把那萬里之遙,只當庭闈之路,所謂點頭徑過三千里,扭腰八百有余程。
中國神話故事的讀后感怎么寫
沿著英雄的足跡紹興,是一個名人都會,是一座英雄之城,2500年的建城史,每一頁都記錄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八百里稽山鏡水每一寸鄉土都流轉著英雄的熱血與豪情。
成為紹興紅門的一份子,迎面吹來的是古越大地清明浩蕩的悠悠長風,腳下踩著的是先賢們曾經奮斗過、守護過的熱土,耳邊聽著眼睛看著千百年來英雄、先賢、斗士與革命者們感人事跡,一種榮耀與責任化作甘露流淌進紹興消防小伙們的心中,成為消防戰士是一名榮耀,能到紹興當一名消防戰士更是一種幸福。
紹興自古與水有著不解之緣,遠一點的大禹治水,近一點的“治水三青天”,再到現在紹興的消防官兵們手握水槍與火魔鏖戰,時光在流逝,歲月在荏苒,但那顆為民為天下的心永遠在古越大地上勃勃地跳動著,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赤誠一直一代又一代地延續著傳承著散發著光芒。
在紹興柯巖風景區的“日月同輝臺”,空心的治水英雄大禹塑像喻示了大禹沒有私心,虛懷若谷。
于是,聽著看著讀著理解著,紅門里年輕的小伙們用心感悟著大禹“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漢江淮”的華夏赤子心懷,大家自內心發出“沒有國哪來的家,沒有每一個人的辛勞付出哪來的天下安寧與太平”的真切感言,大禹精神從遠古走來一直走到今天,動人的歷史留給紅門子弟兵的是一筆生生不息的遺產。
馬臻、湯紹恩、戴琥被紹興的老百姓稱為“治水三青天”,東漢馬臻太守一心為民,卻慘遭冤獄,所幸傲骨忠魂,被紹興的鄉親齊心密運,得以歸葬山陰,一泓鑒湖里蘊蓄著紹興鄉親的多少深情。
是啊,稽山鏡水八百里,怎及百姓骨肉情,在紹興,有多少回腸蕩氣的故事,有多少感天動地的事跡,在老百姓與那些一心為民的人之間上演,紹興的老百姓,重情重義、感恩戴德,可記得,那一年,紹興縣的消防戰士展良才光榮犧牲,十鄉八里成千上萬的父老鄉親不約而同趕來為他送行,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老淚縱橫,拿出自己煮的茶葉蛋,放到遺像前,“良才,你要一路走好啊。
”戴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個個哭紅了眼睛,把親手做的小白花獻給良才叔叔,等到展良才骨灰回家的那一天,公路的兩旁密密麻麻全是送行的老百姓。
在紹興,除了江南煙雨、小橋流水,你還會體會領悟到什么叫“憂忡為國痛斷腸”,紹興的紅門子弟們學秋瑾的為了家國天下甘灑碧血,學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
在紹興當消防兵的日子,不光有風也有雨,于時光的隧道里大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與有血有肉的一位位英雄同行、對話。
思想的碰撞,靈魂的接觸,情感的共鳴。
呼吸歷史的風云變幻,涵泳文化的蘊藉風流,在成長中學習,在學習中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真正有用的人。
數字九宮圖運算 有什么公式
比如3。
即有1~9個數。
用#表示未填的一開始:# # ## # ## # #1填入行的中間,變成# 1 ## # ## # #然后從2到9一左上角填。
如果往上沒有行的話,就變成下面,往左沒有行的話,就變成右邊如果左上角有數的話,就往左上角下面一行對應的列填 入。
所以依次是:to:(左上角沒行,變到最后一行)# 1 ## # #2 # #to:(左邊沒列,變到右邊最后一列)# 1 ## # 32 # #to:(左上角有數,變到下面一行對應列)# 1 ## 4 32 # #to:(左上角正常)5 1 ## 4 32 # #to:(左沒列,上沒列。
變成最后一行最后一列)5 1 ## 4 32 # 6to:(左上有數,變成下面)5 1 ## 4 32 7 6to:(左上正常)5 1 #8 4 32 7 6to:(左沒有,變右最后一列)5 1 9 8 4 32 7 6 這就是所有的過程。
其余奇數的同例
一百分求《史記》的讀后感一千字以上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
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
《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丑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
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
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斗志斗勇的故事。
讓我們感動于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
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他們。
《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
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
《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
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
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
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史記》。
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
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借著司馬遷在《史記》里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
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
然而讀著《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
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
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
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
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
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獲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
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文明古國。
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
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
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
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
烏江亭長敬他為豪杰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
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茍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
于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
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
于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
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一個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
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云,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
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嘗膽,終于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