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學習進步獲獎感言 一分鐘以內
親愛的老師 同學們:很高興這次能榮獲學習進步這個獎項。
得了這個獎離不開大家的功勞,感謝大家對我學習路程上的幫助。
希望日后我們一起進步,彼此督促,抱有一種正確的學習心態來努力學習,相信我們以后會做得更好
競聘成功后發言稿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要理解人才的含義。
關于人才的定義,《現代漢語辭典》的注釋是:“德才兼備的人,有某種特長的人”。
企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當企業在招聘人員之時,也往往把具有什么文化與技藝等放在重要位置。
“人才就是財富”、“有才就有一切”似乎成了企事業單位用人和求職者不約而同的一種共識。
由此可見,“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備”。
有德無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無德同樣稱不上是合格的人才。
如果用人只重視所謂才能或技能,卻忽視其做人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一企業招聘王、劉兩名業務員,通過兩個月的工作,小王初露頭角,以出色的才華給公司帶來了不少利潤,得到了同事的羨慕和老板的賞識。
老板多次在會上表揚,并把她作為業務骨干予以培養。
為了盡快實現個人的私欲,她一味地討好老板,看老板的臉色行事,并精心揣摩老板的心理,曲意奉承,博取老板歡心,沒過多久就坐上了業務部經理的位子。
此時,她的本來面目漸漸露出水面,高傲自大,無事生非,使各部門之間產生嚴重隔閡,矛盾重重,把一個好端端的公司弄得亂七八糟,給企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但是,與小王相比,小劉在工作中腳踏實地,善待本職工作,敬崗敬業,為人誠實,從不爭名利,樂于助人,盡管沒有得到重用,但依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終不僅為企業創造了經濟效益,也以自己的優良品德和善于做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并使自己的企業在客戶與在業界都贏得了好評。
在用人“德”和“才”的取舍上,一直存在著先后之爭。
有一種說法:治亂世時,需要“才先”;而在和平之時則需“德”先。
這種說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雖有一定道理,但總是讓人感到有失偏頗。
“德”是根本、是長遠,并非應急時就能造就的。
“德”好比方向盤,“才”猶如發動機。
無德之才,猶如失去方向盤的汽車,會誤入歧途,而發動機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
對此,孔老夫子的觀點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首卷中也給宋神宗講:才和德是不一樣的,二者的關系是“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并指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翻開歷史,有“才”而無“德”的人,往往不是一事無成,就是身敗名裂。
如“才盡”之江郎,如遭萬人唾棄之秦檜,等等。
著名的三星集團,早在1957年就開始提出公開甄選人才的依據為人品、智能和健康。
董事長李秉哲在用人時,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
他們要求員工首先要學會做人。
中國有句古話,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礎,人都做不好,難免做壞事。
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所以無論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用人都必須注重德才兼備,那種過分看重才能而忽視品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成長與事業的長遠發展。
以德服人管理企業就就是管理人,如果企業的人都是沒有“德”的人,如何讓員工努力工作,如何讓員工為企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員工只有具備“德”的才能,才能更好的發揮積極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一個有德無才的官多數不會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出多大貢獻,一個無德有才的人往往是禍國殃民
職位越高對德的要求也就越高。
企業招聘人的時候往往首先是看人,如果這個人都不合格,才再好也很難錄用。
正如對方所說,“我們的辯題重點指的是企業用人以才為先還是以德為先”我方觀點強調:德先行,再看才
德為最先 中國的國民教育,往往忽視了,高學歷的德育教育往往很不到位,哎,還是體制問題,要好好調整一下了,不然我國的將來不堪想象以德為先,很多有才能的人品質惡劣,不重視公司和職業的道德,背叛和盜竊。
。
。
。
。
。
個人私生活更是糟糕中,如果一個男人,亂搞男女關系,你認為他的對你忠誠嗎
能有敬業精神嗎反正我不會用這樣的害群之馬,你會嗎
這樣的人和誰一起工作你能放心嗎
你能用心嗎?我贊成以德服人 首先無論任何一個企業他都是從小做起的..沒有小何來大..而要想將一個小企業從小發展成大的企業,,你光有一個人才你行嗎?,到時候說不定你人財兩空呢..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才能做好而這,便需要一個良好的品德在中間平衡... 以德為先 重申我方觀點“一個有德無才的官多數不會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出多大貢獻,一個無德有才的人往往是禍國殃民
”此道理拿到企業也是一樣的效果,由此看出企業為才是用只是企業在飲鴆止渴
古人圣訓:攘外必先安內,對企業來講內部沒有一個安全,平和、忠誠的企業氛圍,其將會得不到長遠的發展,而上述條件是需要以人德為基礎。
德先才后。
人德是多年身處的環境點點滴滴熏染出來的,不是朝夕間能教出來的,可見德之優可謂來之不易。
人才是通過書本,社會實踐,前輩經驗,個人理解、學習、運用得來的,可見人才是可塑造,可后天教育學習得來。
“德之不易,才之可塑”正說明了用人應以德為先。
以德為先 企業用人,才固然重要,但,必須要看什么樣人的才。
德,是做人的根本、基礎、前提。
那么前提、基礎不就是先嗎
所以,德為先。
階段:陳詞 作為現代的企業來說,在當今這樣一個大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場如戰場,那么就應該選用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企業。
至于德行,應當屬于個人問題,只要不干擾工作,理所當然,德行在選人的時候位居其次,選人當然用有才的人。
商場如戰場,什么叫戰場,就是硝煙滾滾,危機四伏,一個不小心就會把小命給賠掉了
人家用盡各種才智來對付你,可你卻想著我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人不動我我不動人,人若動我 我忍一忍過去了
這樣能行嗎
我們今天的辯題是企業用人,那么本身他就有了一個前提,就是他已經有了一個管理者,只要這個管理者是德才兼備,那么在用人上,肯定要用“有才能、有能力”,為這個企業創造財富和利益的人。
如果大家了解歷史的話,那咱們就把這個范圍擴大,把一個企業當成是一個國家,那么管理者就是一個皇帝,現在需要用人來替他治理、穩固江山,那么他需要用的是什么人。
德的重要我們不否認,但我們要分清輕重,分清大小。
從古至今,向來是治時用賢臣,亂世出英雄,其中最為看中的便是“才”。
唐太宗也有弒君之嫌,宋太祖也有謀逆之過,但他們都是曠古明君。
弒君謀逆怎么能算是有德呢,可事實是他們名流千古,瑕也成瑜。
因此我方觀點為:企業用人,以才為先。
第二階段:質詢 現在的市場競爭是何等的激烈,并不是用德就能解決的。
請問對方二號辯友,您在寫簡歷的時候會不會側重寫您做了多少好事呢,還是側重說明您具備哪些才能和技術,以及您所學的專業。
因為企業招聘的是人才而不是慈善家。
我想再請問對方二號辯友:一般企業在面試新人的時候,初試是不是先選才呢,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說,無才或是才能比別人低的,根本就過不了第一關。
所謂的第一,當然就是為先,只有過了第一關,公司才會考察你的德。
企業用人以才為先,是為了能用人才來創造利潤。
企業生存并不是樂善好施,養一批品德高尚的人來讓企業停滯不前。
試舉例:一個德高望重的道長,他的德非常高,但他能為企業做出什么貢獻呢
難道企業需要花重金聘請他來掃地嗎
什么叫企業,什么叫利益,企業是需要創造利益的,無才怎么能創造利益呢
再者:無才又何來的德
受過教育的人,品德肯定在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之上,這就說明了道德應該建立在文化知識的培養之上,一個不知道上廁所應該去公廁的人,那他肯定會隨地大小便。
企業選人的時候,首先注意的是您的學歷,而不是所謂的道德,因為才能是道德的體現,我們所謂的才也就包括了德,所以才能是道德的前提,無才何來德。
因此企業用人看中什么樣的人
答案是:才子也
第三階段:小結社會飛速發展,人才資源短缺,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人才。
一個人沒有才能就會很快的被淘汰。
才華是在工作、生活中體現的,他的言談舉止、他的思維模式都能說明這個人是否有才。
而往往面試中會先看到他的才華,日后才能看到他的品德。
所以在選擇中應該是才先行。
有一個記者曾對一家臺資企業的總經理做過采訪,那位總經理坦誠而明確地表示:“企業用人才的關鍵是看應聘者是否適合企業的崗位要求,即有無適用價值,這是招才用人的客觀依據,適用即人才;若不適用,縱然你是名牌大學畢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具有很高的品德也必須舍棄。
”用人單位總是希望招聘到的人才能夠勝任崗位工作,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因此招聘人才關鍵在于其工作能力、學識水平是否適應崗位需要。
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是多么的殘酷啊,難道企業用人就是想用沒有才卻空有德的人來戰斗嗎,那么這個企業還是早點清算財產免得把命賠了好
再退一步說,我方的觀點是以才為先,并不一定就是無德,只是側重講“為先”二字罷了,為先的含義我想就不用再費口舌解釋了吧
當然,并不否認在企業中的某些管理人員必須以德才能服眾,但這里的德其實就是體現在專業才能基礎上的另一種才能。
所以,企業用人還是以才為先的!第四階段:自由辯論 我方剛剛已經強調:其實德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才能
才已經把德涵蓋在里面了,企業對才的要求其實也間接的對德做出了要求。
可見企業以才為先是有道理的
一個人才救活一個企業,一個人才使一個企業在同行中出類拔萃,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這說明什么問題
在很多情況下,企業里只有一個人才的確是不行的;但在更多情況下,企業里恰恰就是缺少一個具有領軍能力的人才。
如果企業里有這樣一個具有領軍能力的人才,而他的德行在某些方面也許確實不怎么樣,但并不足以影響到企業的聲譽和發展,這樣的人用不用
秦薈是奸臣,但大家是怎么知道他的
若不出名,若不是大臣,由何談奸臣
他怎么是大臣的
是皇上看中了他的才,才重用他的,這不是以才為先嗎
接下來,我們總結一下我方以上說“企業用人以才為先”體現在哪里:第一,一個人的才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就顯現出來,例如寫一個市場開發的策劃書,開發什么樣的產品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的建議書等等,象這些只要是真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可是有德的人呢,當企業要其寫一份如何開發市場的策劃時,由于沒有能力去寫,難道他要寫上自己的品德是多么的高尚,自己是多么的無私,等等和策劃書沒有任何關系的語言,你說企業要的是誰用的又是誰呢。
而且他口中所說的德都是自己給自己的評價,企業沒有長時間的了解又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那樣的人呢
第二,假如這時企業急需要有相關經驗的營銷人才去開發市場,而且時間很緊迫,這時有兩個人去應聘,一個人手中有市場營銷證而且還有相關經驗的工作經驗,而另一個只有舍己救人、拾金不昧的榮譽證書,那么你說企業這時會用誰呢。
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利潤,就是效益,就是如何在市場上立足,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有創造利潤提高效益的人才存在,那么這個企業必將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而這些人才的獲得就是靠企業不拘一格的聘用。
企業不是慈善機關,不可能先考慮其他人其他企業的利益,他們必須先讓自己存活了,才能回報社會,才能講德也才有資格去講德。
成王敗寇,對方辯友難道覺得做為寇的企業敗在什么地方呢,是沒有道德的幫助,還是沒有人才的幫助呢。
再者,企業對道德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道德對企業的確很重要,甚至關系到生死存亡,但是企業的道德要求是建立在企業能夠在競爭中存活了,開始穩定的發展了,那么這時企業才開始要求員工要有職業道德,要團結合作等。
如果一個企業連生存都是問題,如果還在講究道德,不是很可笑嗎
我們把三國比喻為三個企業,其中的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就是劉備,那么他的手下關公,張飛,諸葛亮都是些什么人
關公,上馬威鎮百萬雄師,下馬通曉春秋戰國,可謂是難得一見的高才,可是德淺。
張飛,能打好戰,勇猛無敵,可是火氣暴躁,德也稍淺。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自知之明,從他立志甘愿扶助他人成其霸業可以看出,諸葛亮德也稍淺。
那么請問對方辯友,作為劉備企業用的到底是什么人呢,難道還不是以才為先了嗎
因此從以上方面,我們就可以總結出一句話: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用有才能的人,所以企業用人以才為先
第五階段:總結我方觀點是企業用人以才為先。
才,即是知識和能力,歷史上推動人類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難道是靠德嗎,不是
靠的是宇宙的精華,人類的才能
歷史上以才而垂名千古的名人比以德垂名于千古的多得多,比如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等等,實在是太多了。
還有對方辯友似乎在以點蓋面,象破壞公司的人畢竟是少數,我方不是說德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因為是少數而放棄了我們的主流,即企業用人以才為先。
就好比我黨現在一直強調的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淡化階級斗爭是同樣的一個道理啊
并且社會的高速發展使我們不得不對才的培養更為迫切,德是隱性的,而才是顯性的,現在我們高考考的是什么
的確我們簽定了一份誠信承諾書,但是高考考的就是我們的才啊
請對方辯友面對現實吧,不要以點蓋面,更不要脫離現實來紙上談兵了
我們雙方靠的是什么在這里辯論,也是才啊
人才舉,事業興,國運昌!我方一直在重申,我們沒有把德完全否決,我方說的是才對企業的作用更大,而德只能是促使才更好發揮的輔助劑。
有德無才,那是無能;有才無德,那是禍害。
既然是人才,自然要以才為先 因為時間倉促,,我真的只可以先給你這些不要耽誤了,,祝你好運,,你現在變成二辨了
對了記住臨場發揮很重要,,靈活的掌握資料,,可以在那個環節都能用到,, (他人嚴禁抄襲) 一辨開篇: 德才兼備的人是我們所追求,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現實中企業用人在“德”和“才”的要求上孰輕孰重呢
壹)狀況而定 情況一: 正方1)企業陷于困境 人才緊缺,我們需要的是才,會對企業馬上帶來效果,帶來效益,人無完人,只要能帶來效益的人就是人才,不管黑貓白貓 只要能捉住耗子才是好貓啊。
反方1)企業平衡發展過程中,我們看重的是品德,它會使企業更加有凝聚力,能讓企業繁榮 ,能更加平衡地向前發展 注意事項:題目:企業用人是以才為先還是先以德為先
注意為先兩字,說你再過程中,你無可以否定,另一者的存在,不可以被人家抓住文字游戲的錯誤, 情況二: 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重視人才的思想素質和個人品質,企業需要的是有一定的(忠誠度、踏實懇干、積極求上進且富有團隊精神)的員工,當然還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
1)水準以及任何的個人情況=同樣/相等 反方有利條件:如果以學歷或以專業來用人,可以說能抓一大把,在同學歷同專業的人員技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只有以德選人,而且, 從企業長遠利益考慮,他也需要一個品德良好的人才來助企業前進。
所以,現在的人才在擁有一定才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個人品質和修養的提升 正方反駁:在這里,情況都相同了,就根本無法說哪個為先哪個更重要了,對方辯友,我們說真正的條件是哪個為先(加強語氣)。
一般企業用人會考慮這樣一些用人指標,包括學歷、專業、專業技術職務(職稱)、年齡、工作年限以及其他一些獲獎情況等量化指標, 那么我想問對方辨友了,為什么公司對學歷、專業、專業技術職務,工作年限以及其他能力的范圍上的要求會這樣的大呢
我想質問對方辯友,你會去請一個什么都不懂得人但是很有品德以及對同事好的人還一個有能力又能給公司帶來利益/業績的人呢
反方如果說:1)然我會去選一個有品德的人,然后在對他進行培養,,之類的話語,, 你方就說,那么我就只有祝你好運了,, 2)當然我會去選擇一個有品德的人,即使一個人在有能力,但他居心不良,想對公司不利的話,那么請問了,我還請他做什么
你方立刻反駁,,對方辯友請注意啊,不從來沒有說那個人怎么的居心叵測,怎么的壞,他只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而已,,不要跑題太厲害了,, 肯定他們沒話說。
。
。
反方有利條件:現在社會上流行“唯學歷論”,認為學歷高的人才就是好人才,這當然是不可取的。
雖然高學歷代表著接受的教育程度高,但并不能證明高學歷的人才就是最適合崗位要求的人才。
然后正方反駁說:請注意,我們是在講這同一份工作,適應兩者1)有能力的 2)有品德的 問題就是,要選哪個,,而不是說他到底是不適應\\\/適合這份工作。
可以給二辨來當盤問小結,,, 引申:::墨子曾經說過:國不存其士,則亡國矣. 請問是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不幫你回答,知道的話你也要說你不滿意,,說一你就說, 說的是,一個國家不選用賢士,則國家必然滅亡,一個企業用人也是如此,一定要選對人,才能有更好的發展,你說是先考慮什么呢
不想而治,企業用人的時候到底還是先選用有才能的人啊, 對方辯友。
。
。
他要反駁的話 ,,你就說,你么你就要問墨子為什么要這么說了,, 肯定全場大笑,幽默加分,,,沒錯,, 正方有利條件:: 作為現代的企業來說,在當今這樣一個大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場如戰場, 那么就應該選用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企業, 至于德行應當屬于個人問題,只要不干擾工作,理所當然德行在選人的時候位居其次,選人當然要用有才的人. 反方有利條件: 現代的企業要想長足的發展,選人的時候不僅僅要選用有才能的人,個人的綜合素質也是當前用人的一個重要標準, 所謂的企業文化,要從基層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也是這個道理,哪怕一個人再有才能,可是沒有德行也不足以擔當大任, 才能不行,是可以通過企業的文化等多方面的環境陪養出來的,所以企業用人應該以德行為先,退而其次才是選用有才能的人. 那么正反就說:你要是想要培養他的話那么就就不如讓他重新去上一下小學,重新讓老師去培養,這是企業(加重語氣) 你哪有那么多時間讓他去慢慢培養,,簡直荒謬之及,,你倒不如去請個品德高尚的傻子來讓他慢慢“培養”那多好啊 ,,哈哈,,多方辨友還有什么說的。
。
\\\\ 問題補充: 二辨盤問: 1)請問對方辯友,對企業產生絕對影響公司業績的是員工的什么
它們肯定說是什么員工的表現以及市場這段期間的競爭,,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影響,,之類的話,, 然后你們就在自由人第一次的總結發言時,說:我們不同意你們剛才的答案,,當然\\\/很顯然我方辨友的所指的是全年的綜合\\\/平均業績,那有何來時間的關系,,、、、 那么我就來告訴你,,是員工的能力以及處世方式,,這些都能體現出他們的能力,,是才能啊,, 2)為什么 現在的事業率這樣高
他們也許會說,,是競爭激烈,也可能說是人口太多了,, 這樣的話你們就勝券在握了,,呵呵,,在總結的時候,你們就可以講,,明顯的,,剛才對方辯友已經同意了我方觀點,,為什么會競爭激烈呢〉
就是意味著有能力的人太不勝枚舉了,,那么人口多也不成立阿,,是金子在哪里都發光啊,,他們失業就說明他們的能力當然沒人家好啊,,再次的闡述了我方觀點,,謝謝,, 對了,,他們肯定會問,,對方辯友為什么人們常講,,有德便是才啊
你們就回答,,那么讓我來告訴你,,說那句話的人絕對是想體現出品德的重要性,,而根本就是一個修辭方式來的,, 依照這句話,,那么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但不具備知識才能的人,就全被請去做知識顧問了,,那么10年寒窗苦讀的意思就是我10年都在很艱難的以及在很困苦的條件下學習嗎
當然這又是一個修辭手法。
。
。
七天優品酒店與七天連鎖酒店的關系
巴金原名李堯棠,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
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巴金晚年提議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
中文名: 李堯棠 別名: 巴金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5年10月17日 職業: 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 主要成就: 文學巨匠 代表作品: 《家》、《春》《秋》 原名: 李堯棠 字: 芾甘 巴金小說作品 長篇小說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愛情三部曲 霧 ? 雨 ? 電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說 海的夢 ? 春天里的秋天 ? 滅亡 ? 死去的太陽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園 ? 第四病室 短篇小說集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復仇 ? 光明 ? 電椅 ? 抹布 ? 將軍 ? 神·鬼·人 ? 沉落 ? 發的故事 ? 雷 ? 還魂草 ? 小人小事 ? 豬與雞 ? 李大?! €人履歷 巴金,字芾甘,原名李堯棠,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巴金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索橋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1982年獲“國際但丁文學獎”。
散文集《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給家鄉孩子的信》被選為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課文、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下期課文,《索橋的故事》被選為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課文。
《鳥的天堂》被選為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并有散文隨筆集《龍.虎.狗》其中短文兩篇《日》《月》被選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文。
《隨想錄》中的小狗包弟被選為新課標高一必修一中的課文。
巴金被人們稱為“世紀老人”。
一位詩人王火在《敬壽巴老百歲》中寫道:時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愛,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舉重若輕。
大作大家,淡泊寧靜。
曲奏南薰,霞煥椿庭。
人歌上壽,仁者遐齡。
立言立德,益世益民。
如鶴如松,長壽常青。
百歲翩臨,華夏集慶。
海上人瑞,天際有星。
著作書目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鐘社 。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書店。
巴金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書店 。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書局 。
《霧》(“愛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年,新中國書局。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書局 。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書店 。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書局 。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書局 。
《雨》(“愛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 良友圖書公司。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書局 。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云堂書店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店 。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書局 。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書局 。
《巴金自傳》(傳記),1934,第一出版社 。
《電》(“愛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 良友圖書公司 。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書店 。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書店 。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印書館。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合集)1936, 良友圖書公司 ; 《憶》(回憶錄),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的《家春秋》搬上熒屏(11張)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短簡》(散文集),1937, 良友圖書公司 ;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書店 ;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書店 ;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0,開明書店 ;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火》(共三部,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書店;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 《無題》(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 良友圖書公司 ;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書店 ;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書店 ;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 《談契訶夫》(理論),1955,平明出版社 ;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國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 ;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出版社 ;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大?!?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出版社 ;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
【第1句】: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學出版社 ;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書店 ;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民文學出版社 ;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出版社 ; 《巴金散文選》1983,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書店 ;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心里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出版社 ;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學出版社 ;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出版社;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出版社 ;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書店 ;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 《隨想錄》(散文集), 1987 ,三聯書店 ; 《巴金散文精編》,1991 ,浙江文藝出版社; 《巴金書信集》, 1991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域外小說》,1992 ,上海文藝出版社 ; 《憶》(回憶錄),1994 ,中國華僑出版社; 《短簡》,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再思錄》(散文集),1995 ,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 《巴金自傳》,1995 ,江蘇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1995 ,人民日報出版社 ; 《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巴金卷》,2001,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中國國外獲獎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隨想錄選集》,200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隨想錄》,2009,作家出版社 。
譯文集匯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鐘社 《面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面包與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書店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書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里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書店 《過客之花》(劇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書店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蕭珊合譯),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譯文全集》(1—10卷),1997,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譯文選集》,200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黃河象》 一封鄉書 親愛的同學們: 巴金早年 謝謝你們寫信給我,一大堆信!我數了數,一共40封,好像你們都站在我面前,爭先恐后,講個不停,好不熱鬧!家鄉的孩子們,感謝你們給我這個老人帶來溫暖。
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
不要說給每個同學寫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級郭小娟同學所要的那樣一小段話,就只給你們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時候一支筆在我手里有千斤重。
怎么辦呢
無論如何,我不能使家鄉的孩子們失望,我終于拿起了筆。
請原諒,我今年不能回家鄉,并不是不愿意看望你們,正相反,我多么想看見你們天真的笑臉,多么想聽見你們歌唱般的話語,但是,我沒有體力和精神支持這樣一次長途的旅行。
那么,就讓這封信代替我同你們見面吧。
不要把我當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
我今年87歲,今天回顧過去,說不上失敗,也談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
我思索,我追求,我終于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
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學同學們的的信中說:“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
”有人問我生命開花結果是什么意思,我說:“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干飯,我們活著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
這個我們辦得到,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經歷,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
只有為別人花費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
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 我和別人一樣,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開花。
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
過去我浪費了不少的光陰,現在我快要走到路的盡頭,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我十分珍惜這有限的一分一秒。
親愛的家鄉的孩子們,我真羨慕你們。
你們前面有無比寬廣的道路,你們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愛惜你們可以使用的寶貴時間,好好地學習吧,希望在你們身上。
我真誠地祝福你們。
巴 金 1991年5月15日 巴金筆答 人為什么需要文學
需要它來掃除我們心靈中的垃圾,需要它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力量。
我為什么需要文學
我想用它來改變我的生活,改變我的環境,改變我的精神世界。
我50幾年的文學生活可以說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裝飾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奮斗。
1985年2月18日 編輯本段成就貢獻 巴金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名譽主席、五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
他一生勤奮寫作,著作頗豐,即使進入耄耋之年仍能寫出《隨想錄》這樣的驚世之作。
巴金年輕時只顧寫作,身體并不太好,1927年他在法國患肺病后,天天到田畔河邊散步,一年后就好了。
回到祖國后,每年都要出去爬山鍛煉,杭州的南高峰、北高峰都有他的足跡。
進入老年后,他為了鍛煉腿,每天早晨六點半起來,七點下樓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來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
另外,他每天上樓寫作,下樓活動,上樓睡覺,下樓吃飯,有意地多上下幾次樓梯,以達到鍛煉腿腳的目的。
他1982年摔斷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療,但由于他有堅強的意志,積極鍛煉,配合醫生治療,身體恢復得比一般老人快。
時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愛,深情深意。
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淌過崇山,流過峻嶺,穿過峽谷,在這一刻停留了。
巴金,多少人在呼喚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國文壇的參天大樹倒下了。
“祖國永遠在你身邊”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說《滅亡》,被人們認識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熱,逐漸成為中國文壇的領軍人。
巴金的財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譯著。
巴金的財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愛國主義,是巴金兩大財富的重要基礎。
巴金12歲那年通讀了《說岳全傳》,深深被岳飛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震動。
上世紀90年代,巴金在眾人的勸說下,到杭州休養。
從來怕麻煩別人的他,有一天卻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謁岳墳。
在文征明《滿江紅》詞碑前,年過九十,平時說話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學生那樣吟誦起這首詞來,聲音越來越清楚、高亢:“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 1979年,巴金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巴黎。
這是離別巴黎半個世紀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這片土地。
故地重游,對于任何人都會有很多感慨。
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靜靜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長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雙眼井,廣州的鄉村……他說:“出了國境,無論在什么地方,我總覺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關心地注視著我。
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終擺脫不了祖國,祖國永遠在你身邊。
” “使每個人都得著春天” “讓每個人都有住房,每個口都有飽飯,每個心都得到溫暖”,巴金的心里始終珍藏著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
仁愛的母親,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老師。
他從母親這里懂得了愛,懂得了寬容。
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師是轎夫老周。
老周總跟他說:“要好好地做人,對人要真實,不管別人待你怎樣,自己總不要走錯腳步。
”“火要空心,人要實心。
”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樣困苦的條件下,講出這番深刻的道理。
這就是仁義、道德、忠愛。
而恰恰是這些,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愛,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反帝、反封建、反壓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內容。
在巴金許多文論中,我們可以讀到他火一樣的文字:“我們的生活信條應該是:忠實地行為,熱烈地愛人民,幫助那需要愛的。
”“我的生活的目標,無一不是在幫助人,使每個人都得著春天,每顆心都得著光明,每個人的生活都得著幸福,每個人的發展都得著自由。
” 小張、小吳,從農村來到巴老身邊工作。
轉眼多年過去了,有一天,時任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的翟泰豐來探視,問巴老有什么要求
從來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張、小吳的工作。
仁愛、忠誠、正義、自律,人道主義相伴巴金一生。
編輯本段名言警句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人生如同日記,每人都想記下自己的經歷。
但當他把記好的日記和他的誓言進行比較時,心情是何等謙卑啊
青春活潑的心,決不作悲哀的留滯。
好聽的話越講越多,一旦過了頭,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習慣,就上了癮,不說空話,反而日子難過。
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群體的生存里。
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們就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支配戰士行動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夠忍受一切艱難、痛苦,而達到他所選定的目標。
隨著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無論大小,我都會感到喜悅。
我對人世還不能沒有留戀。
牽系著我的心的是友情,因為我有無數散處在各地的朋友。
我常說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燈。
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遠。
熱烈的訴說和自由則使人們互相接近。
要做一個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戰士是永遠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陽光,卻在黑暗里燃燒火炬,給人們照亮道路,使他們走向黎明。
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我們的事業都是無限長久的。
個人盡可以遭到許多不幸,許多痛苦,但是只要我們的勞動融合到集體的勝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事實上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
人為什么需要文學
需要它來掃除我們心靈中的垃圾,需要它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力量。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巴金,這么樣一個跨世紀的偉大作家,恐怕是誰也不敢加以否認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為是偉大地,所以總是苦痛著的。
但丁是這樣,杜斯杜夫斯基是這樣,而我們的巴金先生也是這樣。
可是,我所說的關于他的苦痛,并不是物質的;在作為物質生活與發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東南大學附中出去,因以勤工儉學的名義到了法國后,便在一個平民底拉丁區內,嚼著冷硬的面包,忍耐著苦痛,一直過了兩三年這樣下賤人的生活;就是回國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開明書店作過極不相干的外國文底校對職務。
在這種境地里的巴金,當然為一般大人物們所不屑道及的。
但,這樣看來在物質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可是實際上他最苦痛的還是精神上,譬如在《復仇》底序里面他說: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記了一切地大笑,因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見了這世界的面目。
我躺下來,我哭,為了我的無助而哭,為了看見人類的受苦而哭,……” 又說: “……我的靈魂為著世間的不平而哭泣著。
” 這就是他靈魂的自白,也就是他苦痛的自白。
而且由這些看來,我們可以知道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存在怎樣的苦痛。
我們為什么需要巴金 只因是碩果僅存
他曾說:“有你在,燈亮著”,這是巴金對冰心的贈言,現在被用來描述我們對巴金的追思。
巴金之于我們,有著特殊意義:我們需要那種獨立思考、自由言論的知識分子精神。
這種精神,對于任何一個年代的人們都是激勵。
作家卡片-----巴金 他,曾是一位世紀老人。
被稱為中國的盧梭,中國現代文學巨匠. 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
他生前凝聚畢生的激情與智慧,寫下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萌芽》《寒夜》《隨想錄》《死去的陽光》《新生》《砂丁》……為我們留下了千萬字的作品。
一位詩人在《敬壽巴老百歲》中這樣寫到: 時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意,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舉重若輕。
大作大家,淡泊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