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不過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這種更無情面地解剖自己的勇氣和態度,正是自我剖析階段所提倡的不怕丑、不護短、不怕痛的精神。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懷念魯迅先生精選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懷念魯迅先生1
自念著魯迅先生寫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句子:“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天空中偶爾刮來一兩片云朵,有時還會刮來一陣小小的風,如此這般,令人陶醉,帶著充溢在鼻腔里的金銀花香入睡了……朦朦朧朧的,我竟來到一方庭院,手中的書卷已不在了,環顧四周,桑樹上掛著搖搖欲墜已硬成石頭的桑葚,皂莢樹整個變成了黑色,毫無生機,那邊圈起來的菜畦里,只剩下昔日留下的枯葉,咦,皂莢樹上還趴著一只蟬呢,我踏著干枯樹葉樹枝走近皂莢樹,我小心翼翼地,生怕驚動了這園里除我以外唯一的小生靈,可好奇心竟使我伸出手去,“咯吱”如泡泡一般脆弱的爆裂了,原來是蟬蛻,唉,空歡喜一場……
突然,假山旁閃過一個人影,像是在踱來踱去,不知是哪來的膽子,我走了過去,他手中的一疊稿紙,不正是我的那本《朝花夕拾》嗎?他手所指的地方,不正是我入睡前朗誦的那一段嗎?我恍然明白,他就是——魯迅!
“嗨!”這蚊子般細小的聲音竟殺了魯迅一個措手不及,我突然想起古代人的禮儀,上前深深地作了一個揖:“久仰先生大名,在下乃21世紀的齊昱,請多多指教!”不知是嚇壞了還是常年沒見過人,愣了,竟站在原地不動了,我推了推魯迅,“魯迅先生,您怎么了?”魯迅定了定神,不想我卻先開了口:“這是哪?”“百草園。”“百草園?”“是,是百草園。”魯迅先生走到菜畦前,眉頭緊鎖,長馬褂在精瘦的身軀肆意飛舞著,我耐不住寂寞,走上前去:“請先生指點,為何先生之文寫得如此之好?”“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迅先生揮袖而起,一大疊書稿在身后飄揚,是對魯迅先生的贊美,大概還有對魯迅先生生在如此**時的惋惜,紛紛揚揚,也許,該告辭了吧……殊不知,魯迅先生還佇立在門口,眺望著……
背后頭然窸窸窣窣地,我猛然回頭,一支烏亮的槍口正指著我,“小姐,恕我要殺你!”“啪!”我仰頭倒在血泊里,那黑衣人頓了頓,說完下半句:“魯迅,呸,是周樹人是頭號反對派領頭的,凡與他來往之人必死無疑!”
朦朦朧朧的,我又重新睜開了眼,天空中偶爾刮來一兩片云朵,有時刮來攜著金銀花香的風,我重拾起《朝花夕拾》重新念起:“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
懷念魯迅先生2
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名人,可以是古人,可以是現代人,可以是明星,而我最崇敬的名人是魯迅。他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名人,我想大家都認識這位又是思想家、革命家的大文豪吧。
我敬佩魯迅的高潔。面對那四面八方黑暗的社會,他從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要“吶喊”的勇士。他自比為雪,“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神。”他筆下的雪,是漫漫長夜的一絲微光,是出污泥不染的蓮,顯得孤傲、高潔,恰如魯迅其人。
我也敬佩魯迅的幽默。《阿Q正傳》中借著呆笨阿Q的“精神勝利法”,刻畫出了那時可笑無知的農民;《肥皂》里把脖子里的泡沫比成蟹吐出的白泡泡;《狂人日記》對“吃人者”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描畫;《高老天子》中對不學無術的主人公上歷史課的描寫也讓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絕。
我還敬佩魯迅的堅韌。面對“朋輩成新鬼”的事實,他毫不退縮,更要向敵人討還那“拖得越久,越要付出更大的利息”的血債;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因為愛得忘我,所以憎得深切,誰能說他不是“奮然前行”呢?
毛澤東曾說過,“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自己也做到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不就是他一生的最真實的寫照?
魯迅就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的精神最讓我崇拜。
懷念魯迅先生3
? ? ? 沒有冰心的清新淡雅、晶瑩明麗,沒有汪曾祺的樸素平淡、韻味無窮,沒有列夫托爾斯泰的心理分析、理性說教,沒有歐亨利的構想巧妙、幽默諷刺……而魯迅有著他自己有著他獨特的風格,他的文字猶如一把利劍,穿透表面,為讀者挖出血粼粼的真實,他的深刻賦予了文章力量。
《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魯迅先生的了解就從這里開始。對他小小的觸碰,就會給我帶來無限的驚喜。那蝴蝶風箏、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幽默、詼諧、妙趣橫生,但又深刻。這就是小時候的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對魯迅先生的了解也更深。以筆為武器,戰斗了一生,他的堅持,他的勇敢無畏,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而生活中的魯迅又是怎么樣的呢?本以為魯迅先生應該是向來嚴肅的,但是當發現他在生活中十分有愛的時候便欣喜。魯迅先生是個非常愛兒子的父親,他把兒子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了下來,哪怕只是一次吵鬧,一次成績優異,一個小習慣……他依然用他自己的方式——寫作,抒發著對兒子的關心和愛。雖然魯迅先生在兒子只有七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但是魯迅先生對他兒子的影響卻是他的一輩子。
魯迅先生非常懂得教育,是個好父親,當然他也是兒子的好朋友。他不會給兒子很多的打擊,也不會一直拂逆著兒子的喜愛。他在發現兒子不好的現象時,沒有責怪,而是向兒子了解原因,并且幫助兒子解決,這樣使得兒子對父親更加信任。在兒子因為玩耍而受傷時,魯迅先生沒有責罵,而是鎮定地替兒子包扎,然后默默地走開,他知道兒子會自己反省,不用他再多說什么。這樣的愛護、關心、理解,使得兒子更好的感受到父親的愛,使他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快長大,變得成熟。
現在很多家長跟孩子有代溝,其實根本原因并不是年齡,而是家長不懂得體會關心孩子,不知道孩子怎么想,是怎樣的感受,做這件事的原因。只是看到了表面,便一味去指責,覺得自己想的都是正確的,不去聽解釋。只要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孩子便會反感家長,不理解的堆積使得有了代溝。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一直責罵孩子,但是卻不想想是誰使得孩子犯錯,是家長的教育不當,沒有好的引導人,孩子怎么能夠明白事理,能夠長大成熟。而魯迅先生則是家長們很好的一個榜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魯迅先生給我們的不光光是那些好文章,更多的是啟迪,是教育。他值得我們敬佩,他給我們的人生之路添上了美麗的一筆。
上一篇:魯迅名人經典語錄40條精選二篇
下一篇:雷鋒精神心得體會精選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