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湖北十堰市城區未來十年民生經濟、房產等方面發展趨勢
十堰以后要成為交通樞紐了 你說潛力大不
馬上要新建一個機場 兩個碼頭 三條鐵路 四條高速公路 交通活了 十堰就會大爆發
畢竟十堰還有基礎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黃岡跟十堰還不是一個檔次的城市
以后這是這樣
十堰有大工業,還有湖北省正在搞鄂西旅游圈,十堰的旅游業更是潛力無限
這幾年十堰是因為處于總部搬遷的調整階段所以經濟發展慢了點,但東風的根畢竟在十堰,東風的商用車還在十堰,等時機成熟以后東風還要在十堰投巨資做強商用車的
大工業加大旅游,房子的升值空間你說大不
我非常理解你女友
~~我們十堰很多人即便是在沿海打拼但最終都會回十堰買房定居的
十堰正在向漢江邊發展,要不了多久也會成為真正的濱江城市,十堰的生態環境,人居標準,生活質量,宜居程度在湖北都是數一數二的
另外我更不建議你在武漢買房,既不是你家也不是你女友家,何必呢
況且武漢并不適合居住
二汽在武漢上班的好多人都把十堰的房子留著 準備退休了回十堰住
還有什么疑問可以給我留言,我對這方面還是有點研究的。
希望能給你個參考的意見。
參觀十堰烈士陵園感悟作文高中
參觀烈士陵園有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今天又是清明節,我帶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來到了烈士陵園。
一大早,烈士陵園外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一進門,向西走,一座高大的陳毅元帥的雕像高高地立在廣場中央。
陳毅元帥一手叉腰,昂首挺胸,像是在發布作戰號令。
在北面,一座雄偉的烈士塔直沖云端。
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先參觀了萊蕪戰役展覽區。
這一展區分為戰前,戰中和戰前支援三個部分。
我們邊走邊看,兩邊是宣傳展板,中間展覽了許多實物,如解放軍所使用的手槍,沖鋒槍,榴彈炮等。
我最感興趣的是模擬戰時的攻守戰。
里面的房子、小人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戰時的激烈、緊張和戰場上的分秒必爭。
通過一個螺旋式樓梯來到全景畫館。
伴隨著解說員帶有磁性的講解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槍炮聲,萊蕪戰役戰斗場景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的面前。
從全景畫館出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英烈的形象總是在我眼前浮現。
我們在緬懷先人的同時,應審視一下自己,有沒有辜負先烈的遺志
有沒有珍惜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美好今天
我們不能忘本,要以先烈為榜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感恩的心,報效祖國。
請在此輸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小手拉大手文明齊步走有什么心得體會
小手拉大手,文明齊步走梁啟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
我卻在這里要大聲說:少年文明,國家昌盛。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
對于個人來說什么最重要呢
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么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
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面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
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
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次序。
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氛圍,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
讓我們爭做校園的文明小天使吧
我們的家鄉武漢要申報文明城市,這不僅是武漢市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小學生的一件大事。
我們不僅要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還要重視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
我們不僅自己要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還要帶動父母做一名文明的武漢市民,還要幫助所在社區成為一個文明的社區。
文明的城市創造幸福的市民,文明的市民創建幸福的城市。
不管是孝德、禮儀、交通安全還是環境建設,都是創文的關鍵。
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體現你是不是一個文明的人;一句小小的話語就能體現你自身的素質;一個小小的微笑就能體現你的性格為人。
《小手拉大手,創文在你我》讓我明白了文明是把金鑰匙,它能開啟幸福之城的大門,那里充滿陽光,充滿笑聲,充滿幸福。
其實,它就是我們的文明生活。
要想讓生活充滿文明,今天,我們就要從小事做起,禮貌待人,保護環境,注意安全,讓小手拉著大手,共同創建文明城市。
往事如煙。
一晃,昔日的草房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有窗有簾的瓦房;那些破舊不堪的家當也不翼而飛了,取而代之的是式樣新穎的家具。
變了,一切都變了,我們周邊的環境變好了,現在我們生活在溫飽的年代里,因此自然地就追求文明了
從全市進行城管革命開始,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環衛工人的辛苦。
炎熱的夏天,那些無私奉獻的“城市管理員”頂著烈日,將垃圾送回屬于它們真正的家,或許是因為工作的關系,我至今從未見過一位環衛工人隨手扔一片紙、吐一口痰。
而到了酷寒的冬天,這些值得尊敬的“城市管理員”迎著刺骨的寒風,掃起垃圾,倒入垃圾桶里。
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人們啊
您們曾想過嗎
因為您們的不經意地丟了一張紙,會給環衛工人帶來了多大的工作壓力呀;因為您們的隨心所欲吐了一口痰,影響了多少人的健康啊
我想試問一下您們:難道您們不希望生活在一個空氣清新的環境里嗎
“希望,當然也愿意。
”這時每個人的回答,那為什么行動卻不能證明呢
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
或許還是傅雷說的好啊: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
那為何國外的人就能做到不吐不扔的壞慣呢
因為他們的素質比我們高,這是我們不得承認的一點
當你徜徉在新加坡的大道上時,我敢保證你絕不敢亂吐扔。
因為一個小小的不經意的動作,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殘酷的懲罰把中國人給囚禁了,而回到了中國,又回到了老樣子。
當你漫步在新加坡的街道上時,你會因為你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羞愧的。
因為在街道兩旁豎著牌子,上面寫著“請不要隨手亂扔垃圾。
”你認為這是被翻譯出來的嗎
錯,這本來就是用漢語寫得,是為了提示中國人,因為外國人從來不會做這么不文明的動作。
自從“城管文明”開始后,環衛工人的工作量并沒有減少,這好像只是一個表面的空話,影響不了人們。
但我想說的是:人們啊
無論如何要克制,以健康為重。
“這是傅雷給他兒子傅聰的警告,現在就讓它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座右銘吧
我相信會有用的。
人,一撇一捺,我相信它是具有榮辱感的,存在著羞愧之心的。
我曾經就很喜歡丟垃圾的,但現在我也學會了把垃圾送回家。
既然都是人,我能夠做到,那么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從現在起,讓我們手牽手、肩并肩,邁向文明的年代里,做一個文明的人,讓外國人瞧得起咱們中國人
感動中國道德模范故事50字講一個醫生
戴忠晴:蒼生大醫在無影燈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生平無大事,只想做個好醫生。
”蒼生大醫戴忠晴,中國現代外科之父裘法祖的第一個研究生,已81歲高齡卻依舊每天早上7點以前起床、8點以前上班。
他說,自己哪一天實在干不動了,就是他最后的工齡。
1970年為支援三線建設,戴忠晴投身到十堰汽車城和襄渝鐵路修建大會戰中,看到一位斷手的工友因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成了終身殘疾后,原本是肝膽外科醫生的戴忠晴從6元錢起步,開始了斷肢再植手術的研究,從此在無影燈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家鄉的變化演講稿
關精準扶貧心得體會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數億中國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但中國的扶貧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
很榮幸做為一名村官代表參加了由團縣委與縣扶貧辦聯合組織的“村官訪民情”活動,通過了這次活動,極大的觸動著我們村官的內心,一個個的問題在腦子里浮現,你對精準扶貧有多少了解?你知道農村致貧的原因是什么嗎?國家為精準扶貧做了哪些工作?身為基層一線的我們又為精準扶貧做了些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參觀了蘇橋鄉虞坊村,青云鎮史橋村,青云鎮姚源村,珠田鄉越溪村,在這些村中,我們看到了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苦的人民,了解到了他們貧困的原因,感受到了國家為他們付出的極大的努力,學習到了他們村扶貧工作的先進經驗,促使著自己回村為民做實事,為村謀福利。
精準扶貧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為什么要精準扶貧一、長期來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較為突出。
由于全省乃至全國都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因此對于具體貧困居民、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就存在許多盲點,真正的一些貧困農戶和貧困居民沒有得到幫扶。
二、精準扶貧的背面是粗放扶貧。
長期來,由于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后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干部的群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三、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
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綜上所述,原有的扶貧體制機制必須修補和完善。
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樣等問題。
扶貧必須要有“精準度”,專項扶貧更要瞄準貧困居民,特別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務必重點用在貧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
扶貧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萬不能拿扶貧的錢去搞高標準的新農村建設,做形象工程不能實現扶真貧。
貧困區域的發展,主要應使用財政綜合扶貧資金和其他資金。
離武當山最近的機場在哪?
竹山縣,湖北省十堰市的一個縣,在鄂西北。
竹山村,全南縣陂頭鎮的竹山村。
竹山村,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牛路頭管區的竹山村。
竹山縣: 開啟中國古史寶藏的鑰匙——庸國 (傳說中的“庸人自擾”……) 庸人自擾、庸庸碌碌、平庸無為……庸,在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含貶義的字,庸人,則是一群沒有才干、沒有理想、沒有智慧的人的代稱。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上古時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個以“庸”為名的國家。
庸國這個古國,在歷史上并不平庸。
盛極一時的庸國 古庸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
在輝煌文明的推動下,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
庸國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國及巴國還大,與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
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時,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里,小者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時只有一個趙城,周早期的巴國疆土限于四川的東、北部及重慶的東、西、北部,楚國疆土限于江漢平原至鄂東、南及湖南北部一帶。
而古庸國,則是一個橫跨長江至漢水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
以前,人們對庸國不是很了解,以為庸國是楚國的附屬國。
實際上,庸國包括麇(jūn)、儵(shū)、魚、夔等附屬小國,其東部含古麇屬地,東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張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縣,今巴東、興山、秭歸、建始等縣,是古代夔國的領地,當然也是庸國所屬。
歷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歸人,其先祖就是庸國的一位國君伯庸。
事實上,商湯至周早期的庸國疆土還應包括現今的荊州市及荊門市的南部到今鐘祥一帶。
楚國國都原本在丹陽(今河南淅川)。
今天所說的楚國都城郢(現荊州市北紀南城),原本應為庸國所屬,后被楚國侵占。
庸國的南部包括今天重慶的東北地區,含萬洲、開縣、梁平以北各縣。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四川大寧、奉節、云陽、萬縣、開縣、梁山(今重慶梁平)皆其地也。
” 庸國的西部應包含現今的陜西省漢中市大部分屬地。
《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
”也就是說,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
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陜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
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
《太平環宇記》、《輿地紀勝》都說,金州“于周為庸國之地。
”在史書的記載中,陜西商洛一帶在夏商時期的歸屬并不明了。
大概其東部部分地區也屬于庸地。
據《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
轄商、豐陽二縣。
”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一帶。
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系。
庸國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
這樣大的一個獨立古老國家,被誤解成楚國的附屬,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廣大的庸國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地位、聲望都很高。
庸國在商朝時期,是群蠻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
這與庸國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威望是分不開的。
庸國在春秋時期稱雄于楚、巴、秦之間,曾打敗楚國幾次入侵,以至于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
最后的庸楚之戰,楚如果不聯合巴、秦,單靠某一個諸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
《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
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
”“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
”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庸即為伯,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庸國大事記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紂時,周武王聯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和方國,進攻商國。
庸國名列于八國之首。
公元前611 年(楚莊王三年),庸國趁楚國鬧饑荒之際興師進攻。
楚莊王聯合秦國、巴國反攻,滅亡庸國。
分歷史階段敘述: (一)史記中南蠻領袖時期(神農時代——公元前611年) 炎帝作為漢水流域文化宗師開創了南方文化新的繁榮時代。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秦嶺——淮河以南就已經廣泛種植稻谷。
稻谷的種植大大解放了勞動力,使人們有空閑從事娛樂,文藝就得到發展。
那時的文藝以巫術治病走向巫舞儺戲的祈天娛人,因此出現出土文物中的那些石、骨、玉等質地的裝飾品和巖畫作品。
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稱為“庸人”,其地方稱為“上庸”。
上庸得名于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典故,因摶土、煉石,那座稱為“天梯”的靈山之巔被削平,《地名志》說:“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補天之梯也,在今竹山縣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 “上庸”一名的由來固然神奇,但能夠懂得這個名詞所象征的文化學底蘊的人也許不多。
眾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
守中持平,正是中華文化的真諦。
孔子哲學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
中庸不是折中主義,不是庸人消極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極必反的深層真諦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態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不善不惡的解脫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趨升華的一條捷徑,是人類智慧峰頂上的燦然常開的一朵雪蓮。
惟有中庸,才能實現天人合一、和合通變、直人大樂的永恒幸福。
堵河人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雖然居于文明的峰頂之上,仍然守著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脫,數千年如一日,冷眼看歷史滄桑變幻,一如既往地守候著這方創世的圣地,這塊流浪者們最初的旅行驛站。
居上而庸,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詞義上的大智慧。
據王國維對庸史的研究成果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遷徙者>記敘:堵河流域的上庸,堯時是其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明圍棋,與父帝堯戰于丹水之浦。
“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
圍棋,無疑進一步開啟了民智:反叛和聰穎。
在夏商時代,庸人有一些獨特的文化風采,比如:因善于鑄造青銅器被稱為“鏞人”,據說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鐘都是庸人的杰作;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稱為“墉人”,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墻歷經三千余年風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藝術的確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源于巴山楚水間”。
然而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水平,“惟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古代戰事考》)。
商代,庸為侯國。
定都于竹山城東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
《括地志》載:“方城山,庸之都城。
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余里,名曰方城”。
《湖北通志》載:“方城天險之保障”。
《民俗博覽》載:“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也”。
在商代崇尚巫風祭祀的時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張揚。
至周代,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
《尚書》說:“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
”滅商之后,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為占有今陜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的大部為庸之轄屬。
國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
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
楚國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
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
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并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
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
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
實現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
梁啟超在評價庸國亡時說:“楚莊即位三年,聯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
巴庸世為楚病,巴服而庸滅,楚無內憂,得以全力爭中原。
”更為重要的是楚人兼并上庸國后吸收了庸先進文化國力大增,據考證,屈原先祖是庸人,庸文化成為楚文化的先河。
庸國占有逐鹿中原而問鼎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使楚得以窺中原之虛而入之,實在是“庸人自擾”。
究其原因是:庸國人背離了地域傳統文化“守中抱一、和合通變”的內在精神,過份張揚武力、得意忘形,以致坐失良機。
然而,庸國的滅亡是上層貴族勢力的不幸而非堵河文化的潰滅,恰恰相反,堵河地域文化在“朝秦暮楚”的政治動蕩中吸取異域的秦、楚文化得以在隱逸中保存下來。
自此,堵河以古巫養生為特質的地域文化完全退出政治舞臺而隱居于民俗之中綿延下去。
(二)輝煌后的沉潛時期(公元前611年—公元968年)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秦楚爭雄的此消彼長,上庸歸屬不定,朝秦而暮楚。
秦漢時期,分天下為郡縣,上庸縣屬漢中郡。
大批不滿秦朝專制苛政的難民紛紛逃入秦巴山間的上庸郡大山老林中。
三國時期,為上庸郡。
甘露四年(259年)為新城郡,下領堵河流域七縣,孟達曾任太守,曾有長詩《上堵吟》著稱于世。
“魏咸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后主(禪)”(《華陽國志》) 兩晉時期,上庸郡曾為清河康王子銓封地庸王國”。
上庸郡成為逃避戰亂和苛政的最佳避難所,這就有上庸郡治下的武陵縣漁人闖入桃花源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南朝時期,上庸郡領九縣。
是為“上庸郡領九縣”。
宋天監四年改上庸置安城縣,立羅州。
西魏廢帝元年(552年),羅州治上庸,以扶猛為刺史,統上庸一郡。
廢帝改新豐為上庸縣,改安城為竹山縣。
即今竹山縣南部為上庸縣,北部為竹山縣。
隋開皇十八年(599年),改羅州為房州,領竹山、上庸三縣。
大業三年廢州置郡,郡治在擂鼓與竹溪界邊的縣河堡,領光遷(房縣),永清(保康)、竹山、上庸四縣。
唐朝時期天下分十道,竹山、上庸屬山南東道房州,州府設在方城山,貞觀十年移治房陵。
唐貞觀十年是個轉折點,竹山(上庸)作為秦巴山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了。
宋開寶年間(968—975),省上庸縣入竹山縣,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竹山縣建制規模范圍與名稱。
“竹山縣”的歷史開始了。
自公元前611年到公元968年長達一千五百余年的堵河地域文化史隨著中華大地政治風云變幻而進入輝煌后的沉寂。
然而,竹山一帶的《竹枝詞》通過劉禹錫的發現介紹給盛唐詩壇吹送了一股強勁清麗的新風。
一時間,堵河人口頭傳唱歌謠成了唐宋以降的大詩人騷客效仿的范本。
下里巴人,和者眾多。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巴山楚水奉獻給華夏文苑的就是這樣優美的絕唱。
堵河文化是典型的自娛型民俗文化,它棄絕了一切的功利主義,它是堵河人內在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和無意識渲泄。
堵河文化沒有文字、書籍作載體,也沒有代表性的士族文豪,更沒有為皇帝御用的大翰林大學士,它扎根在泥土中,綻放在人跡罕至的秦巴山間。
“君子以無名自隱為務”,以致使后人難以借助顯態文化表征來給它詮釋,只能從口傳心授至今的民俗豐富載體中去感悟當年的那份飄逸、那份自由、那份堅實、那份神奇、那份豪野之氣。
(三)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時期(968年一1949年) 自宋開寶元年上庸、竹山二縣合一為竹山縣開始,堵河流域的主要地區竹山縣建制趨于穩定。
此際中國進入穩定的封建時代。
元代置行省,竹山縣屬房州襄陽路。
明置布政司,竹山屬湖廣布政司鄖陽府。
清隸湖北省鄖陽府。
堵河流域位于川陜鄂三省交界處,歷來為“秦楚走廊”、“楚蜀通道”。
堵河為“通向四川的鹽道”和“通向江漢的中藥材之路”。
這個地區的居民由東西南北流民雜居混成:(1)遠古土著先民后裔;(2)庸人后裔;(3)巴人后裔;(4)濮人后裔;(5);蜀中流民;(6)三秦流民;(7)荊楚流民;(8)豫中流民;(9)叛逆巨匪流民;(10)流放士族后裔。
多地區、多民族、多階層、多成份的流民把堵河作為逃避戰爭、早澇、賦稅、瑤役、仇殺的“避風港”和“桃花園”,在這塊相對肥沃、偏僻、封閉的土地上共同開拓新的家園。
與此同時帶來各地區、各民族、各行業獨具風格的異域異質文化因子,給堵河文化帶來新的沖擊、新的形態。
對堵河文化給予巨大沖擊與極大豐富的歷史契機有三次。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間的荊襄大移民浪潮。
明朝周洪謨在《創置鄖陽府紀》中說:“成化七年,荊襄流民百萬,有司逐之,渴疫者過半。
天子籍流民十二萬三千余戶,因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割鄖津之地置鄖西,使流寓、本著參錯以居。
于是就鄖縣城置鄖陽府,以統房、竹六縣。
”此次移民僅堵河流域的竹山、竹溪一帶即安置七萬余戶近三十萬人。
其數目大于土著人一倍。
自此,這占人口1\\\/2的荊襄移民自然而然地將江漢平原先進的平川農耕文明和集市商貿文明帶進堵河,使堵河土地、資源得到更有力的開發利用,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以中藥材等土特產交易為主的對外貿易活動,培育出外向型農業文化。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國和白蓮教起義軍殘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隱蔽形式定居下來,約有5萬余人,繁衍為特殊的部族。
據《清史稿》載:竹山一直是白蓮教和太平軍的大本營,也是他們劫后余身的幸存之地。
據《竹山縣志》記載:“竹山匪患連綿不絕,每三年平均一次大暴動”。
農民起義軍后裔繼承了先輩的剛烈血性,敢于反抗、善于斗爭。
竹山近一千多年歷史上爆發過600余次大大小小的起義。
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種族心理培養出李來亨、王聰兒、馬二姐、張振武、施洋、熊光文這樣的志士。
在堵河人血液里涌動的既有“竹枝詞”山歌里的那種柔情蜜意,也有施洋怒斥吳佩孚演講詞里的那種匕首投槍。
堵河文化溫柔敦厚、中庸平和的背后蘊藏著時代颶風的“風暴眼”。
陰柔和陽剛的交融構成萬物變化的兩面性的有機統一,當民族和人民的生存處于危險關頭時,刑天舞干戚的金剛怒目正如佛門智者的“獅子吼”,把沉迷于酣夢中的人們喚醒。
反叛精神從另一面豐富了堵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加強“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新色彩。
第三次機遇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昌、黃岡一帶的商人被迫遷徙于堵河,這時,為逃避戰亂,約有8萬人逃進竹山、竹溪一帶定居,帶來的是“九頭鳥”的商業文化因子和黃梅戲。
使得堵河文化得以同站在時代前列的武漢都市相接軌,并產生城關、寶豐、官渡這樣較繁華的秦巴集市。
與此同時,外面世界的洋貨進山了,山里的土特產順著堵河流進了湖廣。
與移民文化粉墨登場的同時,堵河地方特有的古巫文化在民眾中仍保持鮮活的生命力,給亂世、衰世的人們心靈上頻添了許多安慰。
三次移民潮給堵河地域文化帶來先進的平原耕作技術,先進的商品經銷意識,蔑視權威的反叛精神和大都市的價值觀念,使堵河文化在痛苦的蛻變中邁向近代化。
接受了新因子的堵河文化在經歷外來異域文化板塊的撞擊與挑戰后,在時代精神的洗禮中重新進行整合。
在文化整合的造山運動中,堵河為辛亥革命奉獻出軍事總指揮、國民黨元勛張振武,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奉獻出中國勞工第一位大律師、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施洋,張振武和施洋以秦巴山一般偉岸剛烈、以堵水一般豪邁奔放屹立中國社會大改組、大變遷的最前列,參與締造民主與自由的新世界的大運動,生動地體現出堵河文化風采和這種特色文化培育出的獨具魅力的人格,尤其表現出堵河人強烈的反叛精神和和合通變的革新意識。
順應自然,善于養生;改造世界,敢于創新;追求自由,熱愛和平;致力幸福,不斷革命。
——堵河地域特色文化賦予堵河人剛柔相濟和合通變的鮮明性格。
堵河以古巫為特質的地域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將異域異質移民文化納入自己的旗幟下,貫注以伏羲、女媧偉大的創世精神,蚩尤、丹朱強烈的反叛精神,以及庸人特有的和合通變的文化基因,使整合后的新型堵河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連續性,實現異域移民文化的本土化。
(四)社會主義時代精神貫注和提升時期(1949—) 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堵河地域文化漫長的發展之旅終于矗立起劃時代的界碑。
一種嶄新的意識形態在農民翻身的熱烈鼓點聲中升起鮮艷的旗幟。
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以強大的力量改造著地域文化,下里巴人竹枝詞和堵河號子、竹山高腔被賦予強烈的政治內容和時代新生活的色彩;儺戲和巫術被當作封建迷信而受到批判和拋棄;由地域文化中的糟粕所滋生的各種邪教、反動會道門組織受到有力的鎮壓,新型社會主義農民文化應運而生。
這種文化仍然繼承了巴楚文化中的浪漫熱烈、奔放豪邁的高調濃色。
地域特色文化怎樣才能同時代精神有機結合
這個課題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仍然沒有得到很圓滿的解決。
文化大革命時期“左”的思潮泛濫,文化成了政治簡單的傳聲筒,時代精神成了簡單的幾句政治口號,地域傳統文化的精華被當作糟粕拋棄了,從而喪失了自身的特色。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堵河地域特色文化出現復蘇的生機。
余曼白代表的堵河剪紙藝術進入國際藝壇,展現出堵河地域文化獨特的審美視野和表現風格;羅維揚主編的縣級文藝刊物《堵河文藝》進入國際文化交流展廳,代表當時中國縣級文藝刊物的水準,并以之為陣地培養了一大批文學藝術作者群,鄉土文化得以張揚。
小荷才露尖尖角,堵河文化以藝術的幼苗顯示的是土壤的肥厚。
九十年代中期,竹山縣全面開展旨在提高人民群眾素質,消除精神貧困的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
農民自覺地用政治、道德、文化、科技、教育等社會規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十星級創建活動將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同當代歷史發展對農民的必然要求結合起來,致力于農民的全面發展。
竹山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各大新聞傳媒的重視和關注,1996年冬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把學習“竹山經驗”作為主題,由此,“竹山經驗”走向全國,成為精神文明創建史冊上的一個專有名詞。
1997年春,竹山縣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定為國家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示范點,同時成為與張家港、天津和平區、大連并肩的全國“四大文明創建典范”。
透過社會紛紜復雜的表象,我們透視到“文化力”的巨大作用,“文化力”往往是某些泡沫似的政治運動、文化運動乃至經濟運動幕后的導演。
竹山作為貧困山區的特困縣一舉成名并非偶然,實際上是地域文化獨特的豐厚底氣使然。
地域文化發展走勢和民眾的心理需求構成戲劇性突變的“內因”,而時代精神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發展則是其“外緣”。
社會主義需要精神文明創建成為群眾自覺行動,民眾需要精神理念作為生活的目標與動力,地域文化需要在暗河低谷中尋求振起的突破口,三者的內在機制在歷史特定時空點跨世紀轉折關頭終于因緣和合,揭開了地域文化復興的序幕。
堵河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文化根的蘇生,是世界文化壯麗的回歸,讓文化更好地為人的自由與幸福服務,推動人類由物我對立的必然王國向物我一體的自由王國進化。
——這就是堵河文化始終不渝的神圣使命。
因此,堵河文化必須重新審視人類文化所有成果并予以最大限度的吸納消融,在壯麗的回歸中重建新型范式;堵河文化必須借助強大的文化復興浪潮和思想與實踐的雙重啟蒙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堵河文化必須拋棄實用主義和盲目迷信的枷鎖,在跨世紀戲劇性矛盾沖突中再度振起,鳳凰涅磐。
《山海經》中的記載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
有草焉,其名曰黃囗,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
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
有獸下,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
出自《山海經 西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