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的人物事跡有哪些
鄧練賢:廣東首位殉職醫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時40分.沖鋒在抗擊“非典”最前線而被感染的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鄧練賢不幸逝世.終年53歲.這是廣東省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 除夕晚上9點鐘.鄧練賢在家接到醫院電話.稱由外院轉入兩個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發生突發事件人員配置相對緊張.處理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鄧練賢以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和副主任的身份.積極地挑起傳染病科人員調配.組織協調的擔子.作為傳染病科主任醫師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這個工作的風險性.但他沒有推脫而在每一個救治過程都親力親為.全程參與.與科室醫務人員.共同戰斗在搶救病人的第一線.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時卻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傳染科的醫護人員無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鄧練賢在與病魔堅強戰斗了兩個多月后離開了人世. 鄧練賢曾說過的話:既然選擇了做一名醫生.就意味著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
葉欣:永遠的白衣戰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歲的葉欣--二沙分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永遠畢上了她美麗的雙眼. 今年春節前后.一種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開始在廣州一些地區流行.隨著[非典患者的急劇增多.當機立斷.緊急抽調二沙分院急診科部分護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診科護士力量出現了明顯的不足.葉欣身先士卒.從2月8日便開始加班.這是一場艱難的阻擊戰.當一批批患者從死亡線上被拉回來時.持續作戰的葉欣卻倒在了她最熱愛的崗位上. 在葉欣的辦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記錄.那是用廢棄的化驗單背面寫的工作記錄.點點滴滴.記載著她在這場中拼搏的足跡.凝聚著她一生對護士職業永恒的熱愛與追求. 葉欣曾說過的話:這里危險.讓我來. 衛保周:洛陽花開非典戰 奮戰在非典防治一線的洛陽市直機關第二門診部51歲的副主任醫師衛保周.因勞累過度.導致心臟病復發.于5月29日犧牲在她所熱愛的崗位上. 5月23日.衛保周主動請纓參加洛陽市駐防治非典醫療隊.勞累過度并帶病工作.一直戰斗到倒下的一刻. 衛保周曾說過的話:抗擊非典.我不能當逃兵.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現年32歲的護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一個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與世長辭. 在這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她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忠實履行著一名白衣天使應盡的職責.由于過度勞累和緊張的工作壓力.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在她病重期間.來自廣東.北京的著名專家多次對王晶進行了會診.雖然經過全力搶救.還是沒有能夠挽留住她年輕的生命.中共委員會決定授予王晶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王晶曾說過的話:我是一名護士.作為護士我就是要把病人護理好. 謝婉雯:愛心傳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職的首位香港女醫生謝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來.一直為各界敬仰.并被視為香港的“南丁格爾”.其逝世喚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團結求生的精神.謝婉雯的生命永遠的凝固在年輕的35歲. 5月22日.以最高規格儀式為無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職的謝婉雯舉行葬禮.并稱頌她是[香港的女兒.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發表聲明說:[謝婉雯醫生在幫助他人時表現出高度的專業精神和勇氣.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會忘記她無私的奉獻. 謝婉雯曾說過的話:我要快點出院.回病房幫忙. 李曉紅:以生命之軀迎擊非典 2003年4月16日.內二科年僅28歲的主治醫師李曉紅.猝然倒在了抗擊非典的戰場上.她是第一個犧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線的軍隊醫務工作者.作為一名身著[橄欖綠的白衣天使.為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軀迎擊肆虐的非典.給世間留下一曲悲壯的生命絕唱. 追授她[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武警北京總隊為她追記一等功.并批準她為革命烈士. 李曉紅曾說過的話:現在治療上是否找到新的辦法.如需要試驗.就拿我做試驗吧. 梁世奎:用生命銘刻的豐碑 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梁世奎.與那些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職的醫務人員一樣.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時光留在了他一生摯愛的手術臺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搶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復.即將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學習的決定.一個抗擊[非典.實踐[三個代表.學習時代勇士的熱潮.在三晉大地開展起來. 梁世奎曾說過的話:我是黨培養的.關鍵時候我要為黨分憂為民解愁 劉永和:用生命譜寫忠誠 在舉國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擊非典時.山東省膠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劉永和卻離開了他曾經奮斗過的戰線. 5月8日下午4時.本來是劉永和與同事們交班的時間.雖然已經緊張工作了近10個小時.多病的身體早已發出抗議.但是看著較往日增多的待檢車輛和人員.劉永和實在放心不下.為了加快檢疫速度.防止車輛阻塞.他毅然決定放棄按時換班.繼續奮戰在檢疫點上. 正當劉永和站在路邊對箱式貨車進行例常登記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車禍讓年僅39歲的鮮活生命就這樣在剎那間隕落. 這是全國公安系統第一個犧牲在抗非一線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劉永和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稱號. 劉永和曾說過的話:抗擊`非典`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是我們人民警察的責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線去. 額爾敦陶格陶:草原上不落的太陽 額爾敦陶格陶是蘇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長.旗牧區防控非典工作組組長.自今年4月22日內蒙出現第一例輸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來.他就開始夜以繼日實施布控方案.帶領衛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單位的領導.深入牧區.將
【第1句】:2萬份蒙文宣傳資料發放到牧戶.部署春季生產及[圍封轉移工作.終因過度勞累.腦溢血突發.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線. 年僅51歲的額爾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國抗擊非典戰役中因公殉職的第一位副處級黨政干部. 額爾敦陶格陶曾說過的話:人這一輩子光陰不多.要抓緊每一天.辦好每件事. 范信德:人民健康好衛士 在對抗非典型肺炎疾患的戰斗中.醫療戰線的英雄前仆后繼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這當中.運送危重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司機范信德.就是其中的一位.這是一位普通的司機.平實的廣東漢子.他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錚錚誓言. 范信德曾說過的話:讓我去送病人. 張積慧:護土長的[前線日記 4月15日.<人民日報>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土長張積慧的<護土長日記>后.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張積慧也因此榮獲廣東省五四青年獎章.成為全省青年的楷模. 2003年2月15日張積慧走進了抗非第一線.在與她的戰友們朝夕相處.并肩作戰的同時.不僅盡心盡職完成本職工作.還在短暫的休息時間里用她的真情.以最平實的語言記錄下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臨時病區的醫務人員走過的心路歷程. 透過她真實的記錄.我們看到.在對抗非典型肺炎的斗爭中.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這個團結一致.樂于奉獻的集體.而張積慧細膩的觀察.我們更看到.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中.廣東省全體醫務人員忘我的犧牲精神和勇敢探索的崇高品質. 歷史不會忘記.2003年春天.勇敢.無私的醫務工作者們! 張積慧曾說過的話:在這些日子里.所看.所聽.所感.每每使我震撼. 姜素椿:愿把夕陽化烈火 北京三O二醫院姜素椿教授為抗擊[非典譜寫了一首動人樂章.這位古稀專家的英雄壯舉感動了中央領導同志.他在搶救[非典患者時不幸感染.又以無私無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膽試驗.注射[非典患者康復后的血清.患病僅23天就康復了.胡錦濤總書記對他的高尚醫德.醫術和救死扶傷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姜素椿這種以生命挑戰SARS的行動給戰斗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以極大的鼓舞.并在這場抗擊[非典的特殊戰斗中作出大貢獻. 姜素椿曾說過的話:我年齡大了.能夠趕上這次抗擊非典的斗爭.為降伏疫魔做點貢獻.是我的幸運. 鐘南山:抗非最前沿的科學家 今年66歲的鐘南山.有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與剛毅.說到他.廣東幾乎無人不曉. 出身醫學世家的鐘南山是廣東醫療衛生界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別是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病的診治方面獨樹一幟. 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把鐘南山推到了一場大戰的最前線.[醫德的內涵是什么?我以為主要體現于`想方設法為病人看好病`.鐘南山如此平和地詮釋他的職業. 出身醫學世家的鐘南山.是位屢創醫學奇跡的呼吸病專家.作為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和同事們一道沖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線. 歷史也不會忘記為防治[非典無私無畏.勇于奉獻的白衣戰士.不會忘記鐘南山--這位中國醫療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最前沿的科學家. 鐘南山曾說過的話:我們呼吸病研究所好比是`掃雷班`.當遇到非典型肺炎這片`雷區`時.你不`掃雷`誰`掃雷`?
優秀帶教護士老師發言稿
各位領導及帶教老師,上午好
今天,很有幸和大家一起討論帶教工作,我的發言包括2方面。
一、嚴格按帶教計劃帶教按照護生的實習教學大綱,結合科室的實際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專科帶教計劃。
我科的帶教計劃按4周進行,在進行專科帶教工作的同時,都要強調基礎理論及基本技能的帶教,嚴格無菌觀念及三查七對,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
第一周 同學對科室環境、工作秩序等都比較陌生,因此要給同學們一個熟悉科室環境、人員和適應工作秩序的過程。
入科第一天,我會向同學們詳細介紹科室的環境,包括治療室、辦公室、化療室、衛生間、開水間、更衣室、病房床號順序、科室帶教老師、各個班次的工作時間、主要工作職責等,把護生分配給每位帶教老師。
由于臨床工作的銜接性,需要同學們盡快適應科室工作,以保證科室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譬如化療藥物的輸入,在新生入科的前3天,我們把每一瓶化療藥物的標簽上都注明是化療藥、滴速、輸入順序等,以便同學們更好的掌握。
當她們對科室的環境和基本工作熟悉后,再檢查她們對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譬如生命體征的測量與記錄要點,從而對前面科室的帶教工作進行查漏補缺。
然后對護理部制定的本輪基本操作進行帶教,第一周結束,總帶教老師已經可以準確的喊出每位同學的姓名,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礎,對每位同學的學習態度也有所了解。
在第一周的基礎上,重點帶教各種給藥方法,,包括皮下、皮內、肌肉、靜脈、中心靜脈給藥、癌癥疼痛的三階梯療法、常用化療藥物的應用、等基本給藥法及專科給藥法的理論及操作要點,同時進行集中講課一次,課后召開護生座談會一次,征集同學們對科室帶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并把合理化的意見以書面形式反饋到各位帶教老師,以便改進帶教的不足。
講課內容與前2周帶教內容一致。
結合病房實際工作,給予操作技術帶教,譬如我科常見的清潔灌腸、吸氧等,在進行每項操作前,先提問同學們該項的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給予相關理論知識的指導,然后在進行實際操作,起到鞏固理論,強化操作技能的雙重效果。
通過前2周的帶教,護生對科室工作已經相當熟悉,第三周則偏重專科帶教,提問、操作、講課內容均體現出腫瘤化療的專科理論及專業技能,,安排一次專科疾病護理的講課,教每位護生手寫一份護理病歷,從中讓同學們熟悉病情觀察、病史采集、護理評估的方法及要點,提問相關知識,在書寫護理病歷的基礎上,布置一次專科護理查房,給同學們充分的準備時間,及時進行督促檢查和指導,通過護理查房,同學可以熟悉護理評估的方法、掌握疾病護理常規、患者的護理問題、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等,查房時間安排在第4周進行。
到了第四周,同學們的工作成績已經得到老師和患者的認可,在前三周帶教的基礎上,進入基本操作和專科操作的檢驗階段,分別進行一次專科操作考試,基本操作考試,和理論試卷考試。
試卷內容涵蓋基本理論和專科理論。
各項考試要求90分以上,90分以下者補考。
通過考試可以強化護生的理論和操作技能的學習。
二 帶教體會作為帶教老師,要做到言傳身教,我們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自己正確的操作方法才能教好實習同學。
在實習生操作過程中,指導老師要嚴格做到放手不放。
強調護生操作準確和規范,并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她們快速提高操作能力。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雖然我們制定了統一的帶教方案,但是不一定適合于每一位同學,對于學歷不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的護生,要給予因人施教。
帶教老師要對小組里的每位護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譬如有的同學理論基礎較好,可以讓她帶動理論基礎差的護生促進理論的掌握,對于心理素質差的學生,可以讓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多帶動其學習,強化她的動手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質。
而對于勞動記錄差的護生,可以讓組長和其他自覺比較好的同學帶動她,改掉不良習慣,而對于個別不準備從事護理工作,應付實習的同學,可以在帶教專業知識方面適當降低,但是要求她不能影響其她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必須嚴格遵守勞動紀律。
做為帶教老師,我們始終要用心工作,用情帶教。
除了在工作中指導,也要關心了解護生的生活。
給她們提供一些建議,必要時能給她們一些幫助,以便能安心的實習。
既要尊重她們,又要及時指出她們語言和行為的不足,譬如與患者的溝通技巧,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溝通技巧等,都要做到適時教育,情景教育,許多護生樂于接受老師的合理化指導,改掉一些不恰當的言行,提高了自身素質,老師看到自己帶教的學生在不斷進步,也很有成就感。
和同學們天天工作在一起,幾周的相聚之緣,凝結的是感情,我們老師始終把自己的同學看做終生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疼愛有加的孩子,老師要做她們的代言人,盡可能的給予她們學習上的幫助和成長方面的關心,她們個個都有優點,而且可愛好學,所以每組同學輪轉走后,我都會感到失落和牽掛,盡管留下手機號碼,qq號碼,可以經常交流,,但是仍然念念不忘她們的可愛可親。
帶教護生,對于帶教老師工作和學習也是督促,和護生之間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我就從同學們身上學到許多知識,譬如word 文檔的建立 幻燈片的制作、以及文檔和幻燈之間的轉化、電子郵件的收發等,都是從護生們那兒學會的,而且當時即用于護生的教學講課之中,我把所有的講課內容、考試內容、操作內容等帶教相關的理論都做成幻燈片,存放于自己的優盤,又復制于科室電腦桌面,以供臨床教學的方便使用,科室的各位帶教老師都可以打開幻燈進行教學講課以及考試、操作培訓等,很方便,可以說是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
我十分感激我帶教過的每一位護生,是她們給予了我學習的動力,是她們讓我感受到青春的朝氣,是她們增強了我工作的成就感。
帶教工作的完成需要科室每一位帶教老師的共同努力,還要依靠科室護士長的大力支持,以及護理部制定的嚴格的實習帶教制度,近2年來,由于我院各級護理管理老師對實習工作的重視,使得我們醫院的實習帶教工作質量明顯提高,從護生的勞動紀律,著裝儀表,學習態度,學習風氣,無不顯示出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護理隊伍的提高有利于我院的長遠發展,而醫院的發展也會對護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需要帶教老師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己的帶教水平。
。
總之,帶教工作是每位老師的義務,帶教老師應該盡心盡力。
在日后工作中,我會不斷努力,將帶教工作做得更好,培養出更多更合格的接班人。
南丁格爾的一句語錄的感悟
著名醫護者南丁格爾說過:我將用我的行動,來維護我的職業的神圣。
人們說“護士是愛的使者、美的化身,是真誠、美麗、敬業、奉獻的天使”,還在我上學的時候,當聽到別人這樣贊美護士時,說真的覺得有點好笑,護士不就是護士嗎
哪兒有那么偉大呀
然而,通過幾年的護士實踐,使我對護士這一職業的認識發生了改變,我越發感覺到護理工作的偉大與神圣,對南丁格爾的這句話才有了更深的認識。
我當護士是在2008年,那時我懷揣著好奇、帶著幾分驚喜開始嘗試著“偉大的職業”,當我從點點滴滴做起時發現這份工作需要專注、慎獨和思考,而一切事情做好的前提都需要自己有顆真誠的心
你的價值才得以體現。
我的工作雖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真是沒有像南丁格爾那樣開創護理的先河做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我們每一名護理工作者只要心存一種“愛”,什么事情在你面前都會迎刃而解。
因為這種愛是“博愛”是一種“特殊的愛”,是超越于親情、友情的“愛”,無論誰,只要她穿上白衣面對生命、面對患者,她就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神圣的工作中。
我始終認為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里的患者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鄉村、城鎮、甚至于山區……我們不能用特殊的眼光看待他們,而應當平等尊重,這是前提
我發現為了做好護理工作應當從點滴入手,比如:在健康宣教方面為了收到更好地效果,我針對不同的患者給于不同的護理,因人施護。
患者中因年齡、地域、文化層次不同,患者的理解能力也不同,一有時間我就會與其溝通拉近距離,直到完全讓他們理解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農村偏遠地方來的患者,你講了好幾遍,可是他還是聽不懂,我再放慢速度反復與他們聊天并捕捉患者眼神里的變化,耐下心來換位思考,假如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會是什么感覺。
逐漸地患者會主動詢問不清楚的事情更配合治療和護理了。
用愛心和真誠換回了病人的理解與康復。
我現在可以笑著說:“我的工作也許沒有人們說的那么偉大,但是我很滿足
我會繼續努力的
我將會象南丁格爾一樣,用我的行動維護我的職業的神圣
”
贊美醫生的名言警句
大醫精誠 唐代家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說:“凡大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來贊譽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
相傳三國時,名醫董奉隱居廬山。
他為人看病從不收診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種植杏樹。
幾年以后,被治愈者無數,而杏樹也有了十余萬株,蔚然成林。
每當杏熟的時候,董奉便貼出告示,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得用稻谷來換杏。
然后董奉又將收到的稻谷,悉數用于救濟窮苦百姓。
鄉民們敬佩董奉的人品和醫德,便寫了杏林春暖的條幅掛在他家門口。
從這以后,杏林春暖一詞逐漸流傳開來,沿用至今。
“懸壺濟世” 《后漢書·方術列傳》上記載著一個奇異的傳說: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
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藥的老翁,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
賣了一陣,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悄悄鉆入了葫蘆之中。
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閑之輩。
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
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鉆入葫蘆中。
他睜眼一看,只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
后來,費長房隨老翁十余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
返回故里時家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已過了十余年。
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這僅是一則神話傳說,但卻為行醫者罩上一層“神秘外衣”。
后來,民間的郎中為了紀念這個傳奇式的醫師,就在藥鋪門口掛一個藥葫蘆作為行醫的標志。
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
捐獻眼角膜的故事50字左右
故事:2007年01月24日 昨天17點30分,平平的一只眼角膜成功移植給貴州民工張光超昨天23點42分,平平的另一只眼角膜被移植到6個月的女嬰眼中一對來自浙西山村的夫妻,面對著12歲的兒子即將消逝的生命,作出了一個痛苦而偉大的決定:無償捐獻兒子的眼角膜。
昨天下午4時和晚上9時,兩臺手術先后在浙江衢化醫院和省人民醫院成功施行。
12歲的生命,依然用他明亮的眼睛注視著世界,注視著愛他和他愛的人。
究竟是什么,讓這對年輕的父母,把最寶貴的生命禮物永遠留在人世間
在浙西那個僻2007年1月23日14點30分讓兒子干干凈凈走浙江衢化醫院重癥監護室內,12歲的鄒微躺在病床上,閉著雙眼,嘴里插著呼吸機,鼻孔里插著一根白色的細管,手上還插著輸液的針頭。
一切都是那么靜悄悄的,只見他的小胸脯在呼吸機的維持下,輕輕地一起一伏。
36歲的媽媽徐紅握著兒子的左手,一動不動地盯著病床上那個消瘦的小生命,似乎要把這一刻永遠刻在記憶中,“平平,媽媽知道你很聽話的。
你一定會支持爸爸媽媽的這個決定的,是不是
”一串晶瑩的淚珠,落在了她手中那份《公民自愿捐獻角膜登記表》上,小鄒微那個鮮紅的食指印,慢慢地漾開,化成一朵美麗的小花……
【鄒微的小名叫平平。
自從他3歲得了腦干腫瘤后,父母帶著他跑遍了各大醫院。
是一個好心的醫生,給他取了這個小名:“這個孩子能活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了。
希望他今后平平安安的。
”從那以后,平平,便成了他的小名。
父親鄒軍:兒子從小就知道自己腦子里有個腫瘤,身體不好。
但兒子還是很樂觀,很聽話。
我們夫妻倆雙雙失業后,為了生活,只好遠離兒子,到廣東打工。
但是,兒子隔三差五就要我給他打電話。
在電話里,兒子經常給我唱歌。
他最喜歡唱臧天朔的《朋友》,還有《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這兩首歌。
我們打電話時,更多時候是在唱歌。
他唱得真好啊,我直到現在還能回想起兒子的聲音……】“平平剛出生時,除了醫生,我是第一個抱他的人。
那時候,他還只有那么小。
現在,他長得這么大了,我都抱不動了。
可是,他卻就這樣走了。
今天,我又是這樣抱著他,眼看著他永遠離我們而去,我的心里,痛啊……”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的鄒軍,已是滿臉淚水。
徐紅的眼睛紅腫紅腫的,頭發很凌亂。
“你看,我兒子長得是不是很漂亮
大家都說他長得很帥,他也最愛聽人家夸他帥。
你們給他多照幾張,照得帥一點。
但是現在,你看,他的全身,腫得不像樣了……”徐紅掀開了被子。
平平的胳膊、大腿,呈現的是一塊塊灰青灰青的顏色。
“他的頭和臉也腫了。
身上連針頭都很難插進去了。
你知道嗎,導尿管插的部位,都開始爛了。
食道和胃里也在出血。
孩子現在一定是很痛苦。
這些年來,他吃的苦夠多的了,我們怎么忍心再讓他這樣痛苦下去……”徐紅泣不成聲。
15點,親朋好友們陸續來到平平的床前。
大家流著淚,一一與小平平吻別。
15點38分,醫生開始給小平平拔掉所有的插管。
心電圖的線,漸漸地呈現了一條直線。
另一張病床上,擺放著一件嶄新的綠色羽絨服,一條帶碎花的短褲和一條白色的運動褲,還有一套白色的外套。
“兒子一向很愛干凈。
現在,我們要讓他干干凈凈地離開這個世界。
希望在天堂里,兒子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一個健康的頭腦。
在天堂里,兒子一定會是一個可愛的小天使。
”夫妻倆打來了兩盆清水,用兩塊新毛巾,給兒子擦洗身子。
洗完后,還給兒子的身上擦了爽身粉。
然后,他們給兒子穿上了衣服。
“平平,爸爸會想你的。
爸爸永遠不會忘記你……”平平的爸爸鄒軍喊了起來。
2007年1月23日16點兒子眼睛還在看這個世界浙江省人民醫院和衢化醫院的兩名眼科醫生走進了病房,開始取平平的兩只眼角膜。
鄒軍和徐紅,默默地走到了走廊上。
【鄒軍:前天下午,醫生告訴我們,兒子不行了。
我們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的,那天晚上,我和他媽媽在他病床前整整坐了一夜。
為了給平平看病,我們能借的都借遍了,你知道,我們那兒四周都是大山,街坊鄰居都不寬裕,可是,只要我們開口,從來沒有空手回來過。
平平生病時,大洲中心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對他很好,非常照顧他,還給他捐了好多錢。
還有許許多多好心人,也一直在幫助我們。
在廣東打工的時候,聽說過叢飛捐獻眼角膜的事。
我想來想去,我們也沒有什么錢來回報人家,如果兒子走了,他的眼睛還能讓別人看到這個世界,那也算是兒子沒白來這個世上一遭啊,兒子也會高興的。
】夫妻倆就這樣在兒子的病床前坐了整整一個晚上,一遍又一遍地跟兒子“商量”這件事。
“我知道兒子一定會同意我們的決定的。
他是個聽話的孩子。
我們跟兒子說了我們的決定,我好像聽到兒子說,好吧,就這樣吧,聽你們的。
所以,今天,我代兒子按了手印。
”紅腫著眼睛的徐紅說,昨天一早,他們就把這個決定告訴了家里人。
大洲四周都是山,平平的爺爺奶奶在山里呆了大半輩子,還不知道捐眼角膜是怎么回事。
聽說孫子的眼角膜可以讓兩個人重見光明,最疼愛平平的奶奶抹著眼淚,重重地點了點頭:“就讓他們代平平多看看這個世界吧。
”2007年1月23日17點30分貴州民工成功受捐平平的眼角膜取出后,第一時間送進了衢化醫院三樓的手術室。
浙江省防盲指導中心負責人、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中心主任洪朝陽昨天下午也趕到了衢化醫院。
【首位受捐者是27歲的貴州來衢州的打工者張光超。
他的右眼長了一個很明顯的白色點。
醫生:他是因為圓錐體角膜引起的角膜白斑,右眼視力全部喪失。
一年前,他在衢化醫院登記,希望能做角膜移植手術。
今天,終于等來了這來之不易的角膜。
對此,他十分感動。
】16點30分,張光超進了手術室。
手術由洪朝陽和衢化醫院眼科主任周武英一起做。
一小時后,手術結束,十分成功。
走出手術室,洪朝陽一行立刻動身返回杭州。
在省人民醫院,還有一名6個月大的孩子,在等著另一只眼角膜的移植。
杭州現場直播2007年1月23日21點女兒有救了車子抵達省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門前。
隨行的醫生提著裝有平平一只眼角膜的特制保存冰瓶,沖進了四樓的手術室。
一會兒,6個月大的女嬰善善(化名),被媽媽抱著進了手術室。
這個可愛的女嬰,雙眼珠蒙上了一層白色的膜。
醫生說,她得的是先天性角膜白斑病。
這種疾病的孩子,必須在6個月至3歲期間做角膜移植手術,否則,將永遠失去視力。
【“我們跑了很多醫院,都說沒有辦法。
沒想到,我們會有這么好的運氣。
”孩子的爸爸楊潘峰感激地說。
26歲的楊潘峰和妻子郭芳芳來自河南,現在在臺州打工。
前天早上8點多,他們抱著女兒來到省人民醫院眼科,找到了洪朝陽。
于是,醫院當即決定,將小鄒微的一只眼角膜,移植到小善善的右眼內。
】昨晚,小善善的手術由省人民醫院眼科視光部主任徐智能主刀。
23點42分,記者獲悉手術成功。
【第2句】:“這是一個得了絕癥的女孩,走時14歲,特別可愛。
她的眼角膜給了一個17歲的高中生……”“這個小伙子是我們大慶首位外來務工角膜捐獻者,江蘇人,走時18歲,在工地發生意外。
臨終前父母找到我們,說孩子在大慶呆這么多年應該屬于大慶,這里有他太多留戀的東西……”“還有這位老爺子,是一名教師,直腸癌醫治無效去世,走時78歲,臨終前再三囑咐子女要通知我們……”在大慶眼庫接待室一面寫著“英名錄”的墻上,粘貼著部分已經捐出角膜者的資料,最小的14歲,最大的78歲。
賈心剛靜靜地注視著“英名錄”說:“很多人來到這里都說不太舒服,但我看見他們就像見到老朋友。
”這里的很多人從簽訂角膜捐獻協議到獻出角膜,賈心剛一路陪著走過來,對于每個人都有著說不完的回憶。
賈心剛,40歲,大慶眼庫主任、眼科醫院眼病研究所副所長、激光近視治療中心主任。
自1997年大學畢業后,17年眼科醫生的經歷,就像他手中的手術刀,早已把生活與事業雕琢為一體。
而今這刀變成了“飛秒”,變成了“激光”,伴著眼科技術一路向前地兌變,一個年輕眼科醫生也完成了自我的打磨。
他研究技術會徹夜不眠,但如果第二天有手術,不管經歷著什么,都會讓自己安靜入睡;他一連做9臺手術不吃飯、不喝水,卻仍會嘴角上揚,給每個患者溫暖的微笑,讓手術刀有了溫度;他出外學習凌晨到家,次日早上定會出現在科里,因為有太多放不下;他答應帶女兒去油田樂園,卻兩年沒能實現承諾……“一個人愿意把一雙眼睛交給你,這是多少重的托付,做多少都不多。
”賈心剛說,這些年他接治了太多角膜盲患者。
“你想像不到,一個人看不到世界有多少痛苦,這些患者唯一的希望就是進行角膜移植手術,等眼角膜,有的人等幾年,有的人要等幾十年。
”去年,在接受完眼角膜移植手術后,一名44歲的男患者在護士扶著往手術室外走時,突然轉身雙膝跪地。
小時候他因淘氣角膜受到嚴重外傷,落下疤痕,從來不敢直視別人,怕別人看到他眼睛的缺陷。
“我要用最高的禮儀感謝你們。
”他說,角膜移植重燃了他對生活的希望。
這些年,經歷的人和事很多都被賈心剛內化掉了,但男子下跪的一幕他卻怎么也忘不掉。
“人早晚會有那么一天,到最后能剩下什么
”賈心剛注視著“英名錄”旁邊刻著的“奉獻愛心光明永駐”幾個字說:“這8個字有人認為是口號,但在我心中分量很重。
怎樣才能夠光明永駐
當有那么一天,留下眼角膜才會真的光明永駐。
”2007年,大慶眼庫成立后,賈心剛就和醫院的10多名醫生簽訂了眼角膜捐獻協議,他希望用他這雙眼睛為從醫的一生畫上句號。
“如果只有一個人必須獻出眼角膜,那就是我,這是我的責任。
”賈心剛說,幾年前,他跟隨醫院“援藏光明行”醫療團隊為貧困的藏族同胞做白內障手術,每到一個縣都有上百名藏族同胞用最高的禮節迎送他們。
“他們拉著你的手不肯放下,眼神里滿是虔誠的感激,那一刻你會真實地感受到醫者肩上擔著的責任光榮而神圣,付出多少都不多。
”回來后,賈心剛喜歡上了一首歌,劉歡唱的《在路上》:“在路上,用我心靈的呼聲;在路上,只為伴著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賈心剛說,這是他最真實的狀態,于醫者,于自己。
在這路上,能為需要的人送去光明,就是他最美的風景。
有沒有感謝贊美醫生及護士的好句子啊
大醫精誠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來贊譽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
相傳三國時,名醫董奉隱居廬山。
他為人看病從不收診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種植杏樹。
幾年以后,被治愈者無數,而杏樹也有了十余萬株,蔚然成林。
每當杏熟的時候,董奉便貼出告示,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得用稻谷來換杏。
然后董奉又將收到的稻谷,悉數用于救濟窮苦百姓。
鄉民們敬佩董奉的人品和醫德,便寫了杏林春暖的條幅掛在他家門口。
從這以后,杏林春暖一詞逐漸流傳開來,沿用至今。
“懸壺濟世” 《后漢書·方術列傳》上記載著一個奇異的傳說: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
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藥的老翁,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
賣了一陣,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悄悄鉆入了葫蘆之中。
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閑之輩。
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
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鉆入葫蘆中。
他睜眼一看,只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
后來,費長房隨老翁十余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
返回故里時家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已過了十余年。
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這僅是一則神話傳說,但卻為行醫者罩上一層“神秘外衣”。
后來,民間的郎中為了紀念這個傳奇式的醫師,就在藥鋪門口掛一個藥葫蘆作為行醫的標志。
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