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清華講話 感言
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朋友們: 4月的北京,春風送暖。
在這個美好的時節,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
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清華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參加慶祝活動的海內外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全國高等學校的師生員工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100年前,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歷史背景下,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建立了。
那個時代,外國列強的侵略欺凌,封建統治的腐敗黑暗,使我們的祖國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熱的苦難。
中國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難中覺醒、在壓迫下奮起,決心改變民族積貧積弱的命運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狀況。
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為中國進步打開了閘門,推動全民族更加自覺地走上了振興中華的奮斗歷程。
90年前,在中國人民改變民族命運如火如荼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9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前仆后繼、頑強拼搏,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和艱苦奮斗,建立了新中國,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行了改革開放,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來,廣大清華師生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形成了優良文化傳統和光榮革命傳統,在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史冊上寫下了自己的雋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華秉持科學救國理想,倡導“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一批學界泰斗在清華園里潛心治學、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師薈萃、鴻儒輝映的盛況,很快發展成為我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填補了我國現代科技的諸多空白。
抗日戰爭期間,清華同北大、南開一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共創了西南聯大的辦學成就。
梁啟超、馮友蘭、陳岱孫、費孝通、錢鐘書、吳晗、曹禺、季羨林等一大批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大師,葉企孫、茅以升、竺可楨、華羅庚、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錢偉長等一大批我國自然科學學科和工程技術領域奠基人和開拓者,還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都是清華人中的佼佼者。
廣大清華師生始終滿懷強烈的愛國情懷,積極投身“五四”運動,堅定走在“一二九”運動等愛國民主運動前列,奮勇參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爭,涌現出聞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大清華師生滿懷豪情投身祖國教育、科研、建設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堅持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重視因材施教、實踐鍛煉、能力培養,努力建設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大學。
清華大學創辦了原子能、無線電等一批國家急需的新技術專業,積極參與“兩彈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密云水庫等重要設計,成為我國培養高層次人才和發展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我和很多同齡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清華園里蓬勃昂揚的青春理想、嚴謹勤奮的治學氛圍、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生動活潑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們。
當時,蔣南翔校長富有創造性的教育思想,劉仙洲、梁思成、馬約翰、張光斗等大家名師執教講壇、垂范學子的風采,令我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清華師生牢記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使命,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深入進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一流大學,清華大學辦學總體實力大為增強,人才培養質量、學術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清華大學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強化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新型的人才,廣大畢業生踴躍到國家重點行業和基層施展才干。
清華大學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需要開展科研,取得高溫氣冷堆等一大批先進科技成果和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社會影響和國際聲譽不斷提升,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上邁出重大步伐、取得顯著成績。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
在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清華秉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傳統,恪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弘揚“行勝于言”的校風,培養了17萬名優秀人才,涌現出一大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梁。
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460位清華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100年來,一代又一代清華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頑強拼搏、真誠奉獻,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績。
清華百年歷史又一次表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類進步為己任,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以人為本,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推進改革創新,我們的大學就能獲得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就能源源不斷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朋友們!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特別是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為掌握國際競爭主動,紛紛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選擇。
對我國來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我們既要充分認識我國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依然任重道遠。
我們決不能驕傲自滿、固步自封,必須謙虛謹慎、埋頭苦干,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目標奮勇前進。
聽清華大學張文增老師報告演講心得體會感想
我聽了大師的精彩演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所“醍醐灌頂”。
翟鴻燊大師將國學中的精髓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應用于生活,貫穿于生活;給我們講了許多我們本應熟悉的道理,可是說“一語點醒夢中人”。
比如說,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強調培養人的心性,修好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有了正確的利他思想和博愛胸懷才可能有大成。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個人能做到這樣,那生命就是有意義的。
翟鴻燊大師的一些話深深的震撼了我,“要學會賺錢而不是掙錢”,“花錢三不眨眼”,“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仁義禮智信”,“道字里有天地,有自我,還有行動”, “愛不能把心給簡化了”。
。
。
。
。
。
多么簡單而又富有哲理的話阿
聽了這一次講座,雖不是親身臨近,但也勝似身臨其境。
其中許多話,都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讓我從中受益頗多。
“色難”,相由心生。
這是溝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要時刻將微笑掛在臉上;因為相由心生,心中所想,是高興還是苦悶,從我們的面部表情能反映得一覽無余;“人際溝通最忌諱的就是一臉死相”。
中國傳統文化與大乘智慧的實踐者和傳播者——翟教授一直懷著強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研究,在融會國際各種極具代表性的哲學主流、營銷理論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針對管理科學、決策科學、人才培養、市場營銷、企業團隊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獨到的解決方案,并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
翟鴻燊教授所研發的著名“TAT(思考力·行動力·表達力)”課程,已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美國國家大學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領導力項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歡迎。
他把中國5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吃透了,用我們先人的智慧去認識當今的社會,可謂如魚得水。
可見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好東西是不會過時的。
這次講座還讓我明白的“改變”的力量,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我們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變,從改變中提升自己,從改變中讓自己得以成長。
《易經》中講“三易”:簡易、變易、不易。
其中就講到了“變”的智慧和力量。
這些理論可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業、修養、性情,以一種不慍不怒的平常心態對待自已的人生,在保持一種淡泊以致辭遠的態度去積極探索美好人生。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范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平時應該多思考人生,多想想自己為父母做了什么,為家庭做了什么,為朋友做了什么,為整個社會做了什么。
以嚴格的要求修身,以博大的胸懷為人。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求清華學霸姐妹的清晰的學習計劃表,要用這個寫感想。
急
急
急
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爆發100周年。
而同在今年的4月,清華大學也迎來了建校100周年紀念日。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在仔細學習了胡總書記的講話后,感受頗多。
胡錦濤總書記首先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清華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表示了衷心的祝賀,并向參加慶祝活動的海內外嘉賓,表示了熱烈歡迎,同時也向全國高等學校的師生員工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
隨后胡總書記講到了清華大學成立之初,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歷史背景。
清華大學的發展歷程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歷史縮影。
在振興中華的奮斗歷程中,清華大學涌現了一大批仁人志士,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新中國成立后,清華大學為祖國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
清華大學秉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傳統,恪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弘揚“行勝于言”的校風。
100年來,一代又一代清華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頑強拼搏、真誠奉獻,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建立了突出貢獻。
在講完清華大學百年歷史后,胡總書記又分析了當前形勢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
為此,胡總書記提出了“四個必須”。
最后胡總書記又語重心長的給清華大學的同學們和全國青年學生提了“3點希望”。
并希望廣大青年攜起手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共同為我們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更加美好明天奮斗,奮斗,再奮斗
胡總書記的講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青年大學生應有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今年恰逢我校成立十周年之際。
我們應進一步學習和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學習文化知識和提升個人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將積極創新思維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將堅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與發展個人興趣專長、開發優勢潛能結合起來,爭做一名優秀學子,努力成為一名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才,為將我校建設成為高水平一流大學,為我們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奮斗、奮斗、再奮斗
一個世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民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世紀也承載著清華大學的歷史與文化。
由當初的清華學堂到今天聞名世界的清華大學,這是一段艱辛的歷程,但正是因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有那么多艱辛的往事,清華人才能不負眾望、發憤圖強,才成就今天的清華。
在學習了胡錦濤主席在清華大學百年建校時發表的講話后,使我激情澎湃,同時也激起了我的民族自豪感,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感到無比的榮幸。
一百年前,中國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而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一百年前,中國人民還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國人民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一百年前,中國的經濟還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上,而一百年后的今天,雖然人口基數大,但是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已經超越了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
中國的今天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的,這也更加堅定了黨要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決心。
一百年的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百年的清華隨著中國的崛起而不斷壯大。
它就像是孕育文化、孕育優秀人才的搖籃。
梁啟超、馮友蘭、錢鐘書,曹禺、季羨林,華羅庚、茅以升等等,都是成長于清華的校園里,并從這個校園里走出來為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清華大學都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
今天的清華仍然在不斷的培育高科技人才而努力著,正是這份不懈的努力使得它在世界可以享有盛譽,每年都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莘莘學子前來求學,這是清華的榮耀,也是中國的榮耀,更是中國人民的榮耀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作為泱泱大國的一份子我感到無比的自豪。
一個團結奮進的國家可以影響我們不斷地開拓進取,不斷地努力創新。
現在的中國為我們不斷提高自己,更好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供了相當優越的環境和機會。
雖然未能有幸成為清華的學子,但我們肩上所肩負的任務是相同的。
所以,我們一定會背負起國家的重任,為使中國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而盡我們的綿薄之力。
教育的成敗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成敗。
清華的成功是華夏五千年歷史文明影響的結果。
清華的今天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的今天,也為我們看到中國的美好明天建立了信心。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明天必將無限美好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建設的越來越強大,才更加堅定了我勵志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組織中的一份子的決心
過去的一百年已經成為歷史,希望在接下來的一百年清華大學能再創輝煌,中國的明天更加美好
4月24日,是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建校百年的日子,慶祝清華大學建校百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清華大學校友胡錦濤同志蒞臨大會并作出重要講話。
在對胡主席的講話進行學習后,我感受良多,接下來就談談我的幾點感想。
一、對講話內容的認識在講話中,總書記先總結了不同時期民族、清華大學的發展。
100年前,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經歷各種挫折,使我們的祖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一大批仁人志士覺醒,建立了清華學堂也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在剛剛建校的時候,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清華秉持科學救國的理想,倡導“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很多清華發展為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在此階段培養了大批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佼佼者,也涌現出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斗士。
在建國以后,清華師生們豪情滿懷的投身祖國教育、建設事業中,為“兩彈一星”、人民紀念碑、密云水庫等工程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清華人牢記使命,使得總體實力不斷增強,人才水平、學術水平、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100年來,清華大學培養了17萬優秀人才,460位當選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在講話中總書記還談到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不能驕傲自滿、固步自封,必須謙虛謹慎、埋頭苦干。
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不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總書記談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做到: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必須大力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
也就是“四個必須”為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質量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講話中還指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總書記給清華大學的學生和全國青年學生提出了三點希望:希望同學們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希望同學們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希望同學們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這“三個結合”是給我們的殷殷囑托,寄托了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在講話的最后,總書記說我國青年一代生長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應該大有作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二、關于我院的發展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原隸屬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990年在華北廣播電視學校(1983年建立)的基礎上成立,2000年9月按照國務院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精神劃轉山西省人民政府領導,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全日制廣播影視類高等院校。
在山西省委的領導下,我們學院將在2024年提升辦學層次,那時建校近30年,我們期待著在今后我們的學院會有更好的發展,能在40年校慶的時候設立研究生學科。
期待著我們的母校能為廣電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想到關于學風建設清華大學的校慶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使我感觸很多,深深地發現我們的差距很大,不僅僅是我們學院的影響力,還有我們的辦學層次、我們的學風、我們的求學精神等等。
通過這些也讓我想到了我們的差距、我們的不足,別的不說暫且談談在學風上的不足之處吧:
【第1句】:學習目標缺失,學習動力不足,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2句】:自覺學習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弱,因為考試而學習,課余時間利用率低。
【第3句】:沒能利用好實踐的的時間,時間可效率不高。
【第4句】:電腦普及,很多同學沉迷于電腦游戲,沒有讓電腦在自己的專業學習中起到正確作用。
【第5句】:班級不團結,班風、寢風不正。
【第6句】:課堂效率低,存在睡覺、聊天現象,遲到早退、曠課時有發生。
【第7句】:經商打工熱,影響學習,沒有認識到學生的終極任務。
對于這些不足之處我想我們應該去努力的改變,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
關于優良學風的建設有如下的設想:
【第1句】:加強思想教育、專業教育、信念教育,提高學生的對學習的認識。
加強思想教專業教育,優良的學風是一所大學的寶貴財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優良學風班級建設的主體,要讓學生明白,大學生活的重要性,應該重視大學的寶貴時光。
加強信念的教育,讓學生不迷失方向,有明確的學習動力,有目標,是學生對未來充滿期待。
【第2句】:改革完善、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以促進學風建設。
無規矩不長方圓,制度必須先行。
學院的各項制度比較健全,然而據我了解實施的并非理想,有很多人曠課無數,然而并沒有按照制度給予處分,長期如此是學生無視學院的規章制度,所謂的制度,就是廢紙一張。
加強各班的班風、寢風建設。
良好的班級風氣、寢室風氣,必然后促進學生的學習,具有激勵功能。
很好的一個例子:從我們班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中可以看出,有一個寢室的所有同學均沒有不及格的科目,同時還有三位同學獲得獎學金,而另一個寢室全寢室所有人都有掛科現象,甚至有所有科目全掛的。
這個例子可以很好的體現出班風、寢風的重要性。
【第3句】:開展課外活動,“以活促學”。
身為團支書,在我們班級我會鼓勵兩種活動的開展,一是,一切可以促進班級團結的活動,二是,一切能夠促進學生專業素養提高、增加學生文化素養的活動。
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集體榮譽感,明白大學生的使命,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第4句】: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要注重加強學術文化氛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學術氛圍。
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櫥窗、展板、校園電視臺、廣播站等等一切的宣傳陣地,作為學風建設的宣傳窗口,邀請和專業有關的名人名家,到校作報告講座,擴大專業交流。
【第5句】:加強教風建設以及輔導員老師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
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他們會影響著一些學生,要通過輔導員的工作,引導學生樹立好學習方法,做好學習計劃,規劃好自己的未來。
【第6句】:加強學生干部在班級學風建設中的作用。
作為學生干部,加強學風建設,要從班風、寢風抓起,積極地去營造好建設。
要了解清楚所有的同學,這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提。
要明確班級的建設目標,要有班級發展計劃,營造好班級的凝聚力。
要建設一個好的學風班級,除了國家、學院的一些規章制度之外,班級一定要有符合班級實際情況的班級公約。
要實行互幫互助,一方面增強班級集體感,一方面促進班風向更好的方向轉變。
四、關于清華校訓清華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人說這應該算得上是我國高等院校最好的校訓了,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校訓。
他表述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自強不息”,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和《易?坤》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兩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
土地的地勢就是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所以清華的校訓就是要學子們效法天地,在學、行各方面不斷去努力。
五、關于對青年人的三點希望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了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青年學生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
黨和人民對包括廣大青年學生在內的全國青年寄予厚望。
并對清華大學的同學和全國的青年同學們提出了三點希望。
第一點,希望希望同學們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
要求我們德才兼備,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尤其是我們學傳媒的同學,作為黨和國家的口舌,要認真的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胸懷遠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學精神,立為國奉獻之志,立為民服務之志。
第二點,希望同學們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紙上談兵,我們要把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去,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我們所學的運用的社會中去,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切實掌握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的過硬本領,為走上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點,希望同學們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在當今社會更加注重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要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在此同時還要做到術業有專攻,發展個人興趣專長,在德智體美相互促進、有機融合中實現全面發展,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
以上便是我看了總書記的講話后的一些感想,接下來我會為自己樹立更多的目標去努力奮斗。
最后我想分享總書記在講話中的最后一段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生長在我們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我國青年一代應該大有作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讓我們緊緊攜起手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共同為我們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奮斗、奮斗、再奮斗
2011年4月24日是我國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胡錦濤主席做了關于清華百年校慶的重要講話。
最近我們班級組織學習了這篇講話,使我受益匪淺,下面簡單談一談我的感想。
胡錦濤主席首先回顧了清華大學的發展歷程,清華大學由清華學堂發展而來,是晚清政府庚子賠款的產物。
清華大學雖然生于“恥辱”歷史之中,但是她很快擺脫了這段歷史,最終成長為我國著名高等學府之一。
她成立的那一年也是辛亥革命爆發之年,中國人民走上了尋求國家獨立的道路。
隨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清華大學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經歷了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等偉大歷史時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大師,為我國革命、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清華大學不愧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胡錦濤主席繼續指出,大學的發展應與社會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清華大學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我國現在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清華大學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給養的能量是有限的,清華大學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一定的差距。
清華大學著名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非大樓也,大師也。
清華大學在歷史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者、大師,為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現當代,清華大學以及我國其他著名學府應秉持“學以致用”的宗旨努力培養學生,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最后,胡錦濤主席對青年學生提出了三點希望:第一,要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加強自身思想品德修養,立為國奉獻之志,立為民服務之志,以實際行動創造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第二,要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創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切實掌握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的過硬本領;第三,要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思想成長、學業進步、身心健康有機結合,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才。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青年的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所以廣大的青年學生理應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成才。
而怎樣成才始終困擾著廣大青年學生,胡主席在這里為我們指明了道路。
我們應該在校期間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到學貫中西、通曉古今。
畢業后,到基層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參加社會實踐,把自己的知識用于社會中去,切不可將知識束之高閣,脫離群眾。
作為一名研究生,應克服思想上的惰性,主動創新,學會自己‘找草吃,找水喝’,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生生涯,找準自己的研究領域,切實增強創新能力。
作為農業大學的學生,更要深刻體會創新來源于實踐,而又服務于實踐。
我們應當立足于農,實踐于農,學農愛農,并不斷地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
大學是純潔的地方,是生機勃勃的地方,是社會的助推器。
而決定大學、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青年學生。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實踐,為國家、社會、人民服務。
讀了走近清華北大的讀后感寫3篇
早就羨慕清華精神,只恨無緣一游。
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因參加《小說選刊》全國第二屆筆會去京,二十七日中午閉會,便帶著無限的敬意,來到清華大學,雖時間倉促,也算一嘗夙愿。
東大門校牌大理石鐫就,高約米許,寬約4米,其上“清華大學”系毛主席親筆,矯健瀟灑。
其后大門柵欄式,有車輛穿梭。
校園街道寬廣縱橫,或高樓連山,或湖山環繞,草坪遼闊,松竹繁茂,有喜鵲烏鴉之屬戲于林中,河流小橋輝映,亭臺軒榭、花樓秀閣偎依著摩天大樓。
大禮堂古城堡結構,上覆圓頂,四周各堆砌了一塊巨大的三角頂楣,十字形的坡頂與最高處的銅面穹頂相輝映。
門柱兩丈多高的漢白玉四根,愛奧尼式,三個圓拱形門洞,浮雕富麗精致。
近春園里,兩湖一河圍繞著秀松簇擁的寶島,十里荷花搖曳著日光云影,玉橋橫臥于田田蓮葉之內,芳樹陶醉在海市蜃樓旁邊。
“水木清華”直欄橫檻白玉雕就,樓邊湖色豈畫筆點成
望斷通過曲水,自清先生猶在,卻不見當初的夜晚。
學堂大樓德國風格,青磚紅瓦,坡頂陡起,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四大導師曾下榻于此,講授國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紫荊園餐廳,廣廈連云,可容萬人就餐,哺育著天下學子。
體育館若古堡屹立,直對著長空流云,承載著國民健康。
而6000多畝的校園,亭臺處處,樓閣隱隱,玉樹婆娑,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蟬吟幽悠,鳥鳴啾啾,既有北方園林的恢宏氣度,又有江南山水的婉約麗秀,學府與園林如此珠聯璧合。
漫步期間,除了微風拂枊,鳥叫蟲鳴,聽不到更多的聲音,與一墻之外的市井喧囂仿佛隔著兩個世界。
走過綠草坪,你能深切感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從園廳到工字廳,從門到二校門,無不滲透著濃厚的西洋氣息。
風格秉真務實,慎密嚴謹,不事浮華。
日晷上“行勝于言”幾顆大字,就是精妙的闡釋。
諾大的清華園里,除了早晚潮涌一樣的自行車,沒有人聲鼎沸,也沒有書聲朗朗,甚至看不到幾個人影。
然而校風自強不息,如王國維、朱志清等大師們,于屈辱中抗爭,從廢坻上奮起,不受嗟來之食,不喪華夏之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哺育了萬千赤子。
游覽之余,使人深深感到清華文化底蘊的厚重,其實在人而不在物,如果說北大的恢宏在于嚴復、蔡元培、胡適的話,清華的光明就在于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
當然物質條件也至關重要,然而精美建筑到處都有,然而學濟天下的大師少有。
看完清華學霸演唱:我愛你,中國有什么感想
至少希望不要有培養出“平臺特別牛的婊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