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感悟
水,應該是最高級的一種狀態。
它不與萬物爭寵,身處洼處,正因為將自己的位置降得很低,所以才能把所有的一切吸納進來,反過來滋養萬物。
水的適應能力也是很強的。
如果你是一個圓桶,那它就變成圓的;如果你是一個方塊,它就變成方的;你把手伸進水里,它會自如地接納你,和你的手配合得天衣無縫。
讀上善若水有感800字
被譽為“中國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經>>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備最好稟性的“人”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于“道”。
居處適應任何之地,心胸沉靜高遠,待人真誠友愛,說話言而有信,為政謀求清平,處事能方能圓,行動善擇時機。
正是由于不與人爭的美德,所以永遠也沒有過失。
這篇文章雖然表面上是對水的頌歌,但實際歌詠的對象卻是具備像水性那樣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個“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啟發,對有關的進一步寫狀,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
這是因為水具有其它萬物所沒有的獨特的幾種稟性。
其一、 水能滋養萬物生命。
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盡管它是生命之源、滋養萬物,但卻從不居功自傲,更不會占據高位,把持要津,而總是默默無聞的處于眾人不愿處的低位。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的贊譽
其三、水能以柔克剛。
水性盡管溫柔,柔弱,但這種溫柔會聚集巨大的能量,變得異常剛烈。
俗話說: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晝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樣堅硬的物品擊穿。
其四、水能因勢而變。
水能至靜——水平如鏡、至潔——晶瑩剔透,但也能至動——奔騰不止、至濁——混濁不清,總是處于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
所以蘇軾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正是水這種變動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潤萬物,并且一路流過沖走許多污垢,蕩滌人世間一切污泥浮塵。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質,不僅老子愛水,而老子的學生孔子也喜水,每見大水必觀焉,并發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逝者如斯”的感嘆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水也一樣,既能載舟、亦能覆舟。
既能利萬物,可一旦洪水泛濫又會生靈涂炭,摧殘生命。
故常有洪水猛獸、水火無情之說。
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認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
既便是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
更何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對當今世人來講,老子講的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準則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樣要求實在太難、太苛刻了。
不過可成為我們立身處世的典范,完善的人格也應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
我們做事做人當如水,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別人不愿做的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盡其所能地貢獻力量幫助別人,而不要與人爭功爭名利。
總之,“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煉與品德最好要像水一樣。
我們為人處世的要旨,就是要領悟老子那振聾發聵的不朽名言:夫唯不爭,故無。
只有奉獻不爭,才能沒有過失。
這就是我們讀“上善若水”最大的啟示。
感悟一句教育名言
人類進入了21世紀。
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教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領域。
教育置于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之中,著眼營造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氛圍,實現“全世界人的潛力都得到充分發揮”的人的發展,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終目標。
教育格言名言,作為長久的、有價值的全人類教育經驗結晶,作為民族意識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濃縮,它對于教育的傳承和革新將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歌德說過:“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會上最大的財寶”。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也說過:“攜帶的手杖上刻有這樣的一句名言:‘我粉碎了每一個障礙’,可我的格言卻是‘每一個障礙粉碎了我’。
”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新體制,首先要建設新型的教師隊伍,關鍵是樹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許多人的成功都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勵”,許多發明創造,得力于一句格言的啟迪,“聰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經驗,都在格言里面”。
說:“在用格言進行的思維中,我學會了很多東西。
”之所以把此書奉獻給讀者,就是希望能給廣大教師、家長和青年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背景,提供一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用人類優秀文化的結晶去認識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不斷實現自身潛力的發揮和拓展。
之所以把此書奉獻給讀者,就是要進一步給青年們證實在中的哲言:“智慧和學術給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遠比權力與統治持久。
在問世以來的2500年或是更長的時間里,不曾有詩篇遺失,但卻有多少宮殿、廟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蕪或是被焚毀?”本書精選編輯了中外一千三百多條格言名言,再加上解讀中引用的一千余條,全書匯集格言名言二千三百余條,近30萬字。
其內容上溯到先秦,下至于當代,從、到、“二程理學”,從近代民主教育家到當代教育名流;從歐洲“文藝復興”到美國“”,從、亞里士多德、夸莢紐斯,到集教育理論和實踐之大成、作為世界教師偶像的蘇霍姆林斯基;從我國的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到日本岸根卓郎真、善、莢為一體的“永久的教育論”(《我的教育論》);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教育改革的檄文,到我國有關教育工作的決定決議;從偉人、領袖關于教育問題的遠見卓識,到一批批優秀教師對教育的切膚感悟。
所選條目內容,緊緊以“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大教育支柱為核心,以“識自教育”為靈魂,以人的終身發展為目標,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兼容并蓄,廣采博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尊重歷史,不苛求古人,努力辨析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其內在聯系。
以期做到“正衣冠、明興替、知得失”,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豐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藪。
本書的編排體例有三個特點。
一是按內容分門別類。
根據相同或相近內容共分為8篇35項。
其中前四篇,即“讀書做人”、“學用探究”、“生存處世”、“道德修養”,以教育四大支柱為統領,針對教育者應達到的目標及其實現目標的途徑確定選項內容。
后四篇,即“教書育人”、“課程教學”、“師道師表”、“尊師重教”,針對全牡全以及教育部門、教育工作者為實現教育目標,從端正教育方向,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教學氛圍和改革舉措等方面來確定選項內容。
二是本書重在解讀,區別于格句名言辭書。
所謂解讀,只是重點摘采各條目內容的閃光點和現實性,抒發作者的所知、所想、所感、所悟,沒有在格言、名言本身的注釋和系統解釋上下大功夫。
解讀中,由于作者自身水平限制,同時,想多給讀者朋友提供更多的格言名句,試圖用格言名言解釋格言名言。
這不是刻意堆砌,其用心是讓處于不同時代、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名人大師們展開思維暴露、思維碰撞、思維融合或思維溝通,以期達到跨時代跨國籍的交流,來激發讀者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三是本書所選條目盡量給讀者提供原著出處,由于條件所限,找不到原著的就提供摘錄書籍或篇目。
為便于讀者查閱,對于涉及到的主要名人、名著,不在文中注釋,在書后以索引形式給以介紹。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在選擇中免不了受時代的局限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精華之中可能混雜一些糟粕。
作者在解讀中盡管注意給以提示,但錯誤和遺漏在所難免,望讀者在學習中,注意批判地吸收,努力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發表回家祭祖感言
祭祖文 維 公元二零零九年三月 清明佳節 來臨之期 河南永城 劉氏 傳明第三代二支 二房后裔嗣孫 虔備香楮財帛 三牲素果 不腆凡儀 稽首而泣 致告于 天地神只 日月星辰 暨 劉氏列祖列宗 神前云 時值上墳 祭祀之佳期 劉氏嗣孫 會聚祖墳前 掃墓祭祖 彰祖宗之功德 表后世之虔敬 訓子孫之孝道 宗祖之德 和氣致祥 耕讀傳家 風雨飄搖 族風優存 玄祖父傳明 善以天道地利 謹身節用 敬養父母 上善若水 忍辱負重 延續先脈 曾祖父家榮 不敢毀傷 身體名譽 愛敬事父 虛心實腹 拒絕抽賭 增添人丁 緊衣節食 送子讀書 祖父寶臣 孝敬老人 養則致樂 病則致憂 祭則致嚴 立身行道 以敬事長 不貪酒色 顧及兄弟 恩澤族人 惠于鄉里 譽為仁義 智謀之士 流芳百世 祖母王氏桂芝 恪守三從四德 身潔端莊 授子禮信 傳女清貞 禮數周至 勸諫夫君 炮豉舂姜 縫聯補綴 和風細雨 頤養天年 實乃溫良女中之賢淑 祖父之剛韌 祖母之慈善 含辛茹苦 養育兒女 恩情浩蕩 源源流淌 臨風而涕 后嗣子孫 秉承祖上之家訓 孝道為先 勤謹節約 謙恭和善 崇尚儒雅之美德 仁義禮智信 溫良恭儉讓 父母親 傳承孝道 勤儉營家 教兒育女 安居樂業 伯父寵辱不驚 與世無爭 叔父升斗公平 家庭和睦 諸多賢姑 安逸端操 吾自幼誦讀《孝經》 敬重雙親 強壯筋骨 姐 悉女兒經 勤家務事 乃賢慧人 哥謹遵祖訓 口身無擇 福祿無患 堂姐知禮儀 表哥為才俊 其他后裔恕不贅述 均無生計之煩憂 亦笑慰先祖 緬懷祖德 萬世弗忘 祈禱劉氏 家運昌隆 人丁興旺 福澤永綿 敬備時饈 清酌與香帛 本 族嗣裔 以祖塋權當宗廟 伏祈 天地眾神來格 列祖列宗來飲 尚饗 傳明第三代 二支二房 后裔嗣孫
急急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感想 200字以上
2010年7月5日下午,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國學及人文社會學首席教授李庚其先生走進《前沿講座》的演播室,與廣大企業家分享其幾十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習中體悟出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當他走進演播室的那一瞬,其濃郁之青絲、矍鑠之精神、儒雅之言談,讓我們誰都不敢相信這已是一名七十古稀的老者。
雖然當天外界已達到37度的高溫,但是炎炎夏日仍無法阻擋人們追隨這位智者的腳步,隨著講座的行進,演播室內的氣氛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此次講座的主題為《悟性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李庚其先生認為,悟性是人生境界的最高知識。
李老師幾十年來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經營管理的內在聯系,從博大精深的傳統典籍和浩瀚的歷史中,領悟并總結出了一整套值得現代企業家借鑒的管理戰略,并結合企業操作的一些實際案例為在場的所有人進行了精要的分析。
從道家到儒家,從四書五經到中國經典名著,李先生講的不僅僅是歷史,其中更是滲透著深厚的為人處世之道、企業管理之道。
他指出,講傳統文化要避免神秘化、庸俗化,古代文化并非無用的文化,而需要和實際相聯系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李庚其先生是這么說的,他也是這么做的。
他認為,做企業首先要把握好“道”,同時重視企業文化、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做到“企業興亡,匹夫有責”,這即是成功的企業,而成功的企業家則須有“中正和諧”的思維法和“上善若水”的境界。
李先生的思想在這炎炎夏日里,有如一汪沁心的清流,滋潤著在場每個人的心田。
講座結束,在場觀眾皆為李庚其老師深厚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底蘊所深深折服,大家不僅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也領悟到了企業管理之“道”。
許多觀眾表示今后要潛心學習中國傳統歷史,用一位觀眾的話表示,即生而知之,學而知之,貴在悟而知之。
李庚其先生與前沿講座董事長李洪亮先生的合影李庚其先生與觀眾交流
上一篇:上臺領獎感言15個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