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求圣經上的傷感句子
詩篇
6:6 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
6:7 我因憂愁眼睛干癟,又因我一切的敵人眼睛昏花。
69:8 我的弟兄看我為外路人,我的同胞看我為外邦人。
69:9 因我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燒,并且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
69:10 我哭泣,以禁食刻苦我心,這倒算為我的羞辱。
69:11 我拿麻布當衣裳,就成了他們的笑談。
69:12 坐在城門口的談論我,酒徒也以我為歌曲。
69:13 但我在悅納的時候,向你耶和華祈禱。 神啊,求你按你豐盛的慈愛,憑你拯救的誠實應允我。
137:1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137:2 我們把琴掛在那里的柳樹上,
137:3 因為在那里,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137:4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137:5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137:6 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于我所最喜樂的,情愿我的舌頭貼于上瞠。
傳道書
1:16 我心里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
1:17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1:18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耶利米哀歌,全篇都是憂傷的話
【第2句】: 圣經里面幫朋友解決憂傷的句子
1《創世記》6:6耶和華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2《撒母耳記上》2:33我必不從我壇前滅盡你家中的人,那未滅的必使你眼目乾癟,心中憂傷。你家中所生的人都必死在中年。
3《撒母耳記下》12:18到第七日孩子死了。大衛的臣仆不敢告訴他孩子死了。
因他們說:“孩子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勸他,他尚且不肯聽我們的話,若告訴他孩子死了,豈不更加憂傷嗎?”4《詩篇》51:17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 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5《詩篇》69:29但我是困苦憂傷的, 神啊,愿你的救恩將我安置在高處。6《箴言》17:22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7《箴言》18:14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8《傳道書》1:18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9《以賽亞書》16:7因此,摩押人必為摩押哀號,人人都要哀號。
你們摩押人要為吉珥哈列設的葡萄餅哀嘆,極其憂傷。10《以賽亞書》54:6耶和華召你,如召被離棄心中憂傷的妻,就是幼年所娶被棄的妻。”
這是你 神所說的。11《以賽亞書》61:3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贊美衣代替憂傷之靈。
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12《以賽亞書》65:14我的仆人因心中高興歡呼,你們卻因心中憂愁哀哭,又因心里憂傷哀號。
13《耶利米書》23:9論到那些先知,我心在我里面憂傷,我骨頭都發顫;因耶和華和他的圣言,我像醉酒的人,像被酒所勝的人。14《馬太福音》26:38便對他們說:“我心里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15《馬可福音》14:34對他們說:“我心里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里等候,警醒。”16《帖撒羅尼迦前書》4:13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愿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17《彼得后書》2:7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這都是帶憂傷2個字的句子,可我看都不太合適,只要有耶穌就沒關系,什么都可以成為沒什么,我們豈是要在世界上帶走什么?。
【第3句】: 求經文,平靜心情排除雜念的一段經文
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迦濕彌羅]姿納彌扎論師nbsp;釋nbsp;nbsp;nbsp;任杰nbsp;由藏譯漢頂禮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經的性相所詮,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若唯最初不假設名言,就不能確定是何經,故說經名。
不但唯假設名言,一切經無不攝集于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中,故亦是經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謂摧伏蘊魔、煩惱魔、死魔和天子魔等四魔,皆由此般若波羅蜜多義,令魔不能得便,一切魔悉無依處故;圓滿具足六種殊勝功德(自在圓滿、相好圓滿、祥瑞圓滿、聲名圓滿、智慧圓滿、精進圓滿),智慧一切功德,亦皆從般若波羅蜜多加持力而生;不住涅盤,亦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義破除一切心意識分別,永離一切習氣故,名為薄伽梵。
母者是說三世一切諸佛皆從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義而生,若由般若波羅蜜多義所生,其般若波羅蜜多者,即成為一切諸佛之母,故名為母。般若者是說由聞思修三種般若,如實了知真實性,故名般若。
波羅蜜多者謂由般若不見所有法故,無相、超過二邊及超出生死故,即名波羅蜜多。心者謂在《十萬頌般若經》等之內,乃至一切甚深殊勝的小經,無不攝集于此經中,故名為心。
頂禮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母者,謂在《十萬頌般若經》中亦說:若頂禮般若波羅蜜多,如同頂禮三世一切諸佛故。是為積集福德資糧和供養故而頂禮。
已明頂禮,當釋經文。于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從頭至尾,以七種義顯明解釋。
何等為七?(一)因緣,(二)趣入般若,(三)空性的相,(四)般若的修行境,(五)般若的功德,(六)般若的果,(七)般若密咒。此中因緣,謂從“如是我聞”乃至“及諸菩薩摩訶薩俱”;趣入般若,乃至“五蘊體性皆空”,空性的相,乃至“無智無得,亦無不得”;般若的修行境,乃至“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安住修行;般若的功德,乃至“究竟涅盤”;般若的果,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般若密咒,乃最后的咒。
以上經文。(一)釋因緣義經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蒭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如是我聞”,是說一切大乘經皆由圣者妙吉祥菩薩聽聞,總攝為我聞。此中“如是”,是詮說般若心要所有異門差別性,“我聞”,是說在世尊前親耳所聞,從《吉祥歌》所說,是由現前耳根聽聞,故名為聞。
“一時”,即是說般若心經之時,不應作為其他時宣說,應為世尊住王舍城于諸眷屬唯獨一次宣說之時。“薄伽梵”,是顯此中大師是誰,所在何處,所有眷屬是誰,集會后當作何義。
大師即是佛世尊,境是王舍城鷲峰山中,眷屬是大苾蒭僧及諸大菩薩僧。集會后當作何義?宣說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此中詞義如上所說。“王舍城鷲峰山中”,王舍城是共稱摩竭陀國堅影王(或影勝王或瓶沙王)的中心地,是這一地區城市的總稱。
鷲峰山(山如鷲鳥,舊譯靈鷲山或耆阇崛山)即在此地區,此地寬廣,鷲峰山上為眾鳥所集之處故名。“與大苾蒭眾”,是說力大數多,“及諸菩薩摩訶薩”,是說般若波羅蜜多義,一切圓滿現前而又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的眾多菩薩。
“俱”者是說世尊由眾眷屬圍繞而共俱住。以上釋因緣義竟。
(二)釋趣入般若義經云: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于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
世尊為加持一切眷屬,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入定。此中“甚深明了法之異門”者,是說由此教法而了知所緣一切法,及超過一切邊,故名甚深明了,入三摩地即是甚深定。
“復于爾時”,是說諸眷屬眾集會及入定之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的中間,圣者觀自在菩薩為一切眷屬,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觀察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性,除五蘊等法體性皆不可得自性本空外,別無有法,是為密意。“五蘊”者,謂色蘊猶如聚沫,受蘊如水上泡,想蘊如陽焰,行蘊如芭蕉,識蘊如幻化。
“體性悉皆是空”,是說彼等五蘊皆由自性相空,因超過一切邊而無相故,即名為空性。“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此顯大聲聞中般若最殊勝的舍利子,承如來加持威力,而請問圣者觀自在。
“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善男子”者,是說若從大乘經所生,即成為如來之子。
上一篇:超搞笑的人生哲理句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