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風景園林設計探析論文
1平面構成與風景園林設計的關系
【第1句】:1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軸線關系
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的元素關系分別為軸線關系、對稱和平衡、調和與對比和節奏與韻律。軸線關系是指聯系空間中的兩點而獲得一條直線,之后設計的形式和格局都沿線排列。我國的皇家園林就是充分利用軸線關系進行設計的典型例子,故宮乾隆花園以軸線設計引領全局,軸線兩側的布置相對自由;頤和園諧趣園是由拱門洗秋和涵遠堂到引綠的兩條主線和十幾座建筑物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這種軸線關系使園林中的眾多元素富于變化而不失威嚴。
【第1句】:2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對稱和平衡
對稱和平衡主要是以一個點為中心或者一條線為軸將等同的形式和空間予以均衡分布,主要分為絕對對稱均衡與不絕對對稱均衡。中國園林則注重不絕對對稱均衡,講究的是自然美,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公園、建筑、道路和廣場入口的植物種植設計中。
【第1句】:3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調和與對比
在構圖學中,對比是有效的利用差異,形成視覺上的張力,是個性更加鮮明,給人以肯定、清晰的感覺,目的就是把被對比雙方的特征完全地表達出來。相反,調和就是強調共同因素達到協調的效果。對比和調和的重點不一樣,前者突出個性,而后者強調了對比方的共同因素。對比的應用中,每個元素都要有一個重點景物,其他配景襯托,但整體上必須要保持整體統一。
【第1句】:4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節奏與韻律
大多數的藝術形式都離不開節奏與韻律。在綠化方面,植物充分體現了節奏感和韻律感,主要體現形狀、大小、柔韌等對比關系的配合。例如道路兩旁的植物帶、等距的人行道樹、等高距的路燈,如不同樹種交替種植,都是交替的韻律。
【第1句】:5風景園林設計元素與平面構成元素的轉化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風景園林設計元素和平面構成元素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根據設計思路,運用歸納法,把復雜的園林設計元素轉化為簡單的'、抽象的平面元素,以簡單的點、線、面來代表一定的園林景觀。在景觀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明白設計形式永遠替代不了設計中的內容。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將園林的內容作為首要任務,之后再根據上述的方法處理問題———具體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二維平面形式,這樣才能保證形式與內容不脫節,才能做到景觀園林設計的形式與內容不能相互分離,設計的園林才能符合實際和審美標準。
2平面構成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第2句】:1點的運用
所有事物都是由點組成的,在設計學中,點元素廣泛應用于其中。點容易吸引人注意,成為視覺中心。我們以植物栽種的點為例,它可以是指單體或者幾株植物的零星點綴,實際上許多景觀元素都可以作為點,這些節點一般造型豐富,有特殊性,吸引力強,能夠成為設計的焦點,它通常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體現出設計風格和主題,成為視覺中心,達到設計的目的。不同形狀的點的聚散、排列,在視覺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從而人具有不同的視覺感受。
【第2句】:2線的運用
線具有視覺功能,它形式的不同也影響著視覺的功能,也有引導的作用,如:在設計景觀時通過交叉、寬度、轉彎和傾斜的坡度等豐富的設計,達到調整人流、聚集、停止的目的。從通道角度上看,彎曲的線的路徑能夠延長兩點之間的路徑,延長游人的游玩時間,如果再適當的地點增加屏障物,能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古典效果。線可分為直線和曲線,直線給人剛毅的感覺,如與大地垂直的線,有挺拔的感覺;曲線給人流暢、舒緩的感覺。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合理的運用線,可以讓人為造景更加自然,親近。
【第2句】:3面的運用
面是由點的聚集和線的移動所形成的。不同形狀的面代表不同的情感。綠化中的面包括綠色植物裝飾墻、綠地、植物。在景觀中,面不僅是平面上的,也可能是空間中的;面也不一定是水平的,也或許是斜的或垂直的;面與面之間的交叉也能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
3結語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隨著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增加,同時對風景園林設計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能滿足人們對園林設計的要求,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面臨的重大問題。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同時在我國高校設計專業中開設平面構成藝術這門課程,對現代藝術設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風景園林設計與景觀探析論文
一般來說,認識事物有兩種途徑:一是歷史途徑,追溯事物的源頭;二是研究途徑,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借鑒。自然環境可認為是隨著地球的生成而形成的,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景觀是不存在的,此時談論景觀也沒有意義。所以,景觀是人創造的,或者是在某些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工改造而成。探討景觀的含義,離不開對風景園林的認識與理解。
【第1句】: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目的
源起于“圃“”囿“”臺”的現代園林,融入了風景區、城市公園等多種形式與類型,日益成為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公共開放空間;游玩城市公園與風景區也逐漸成為了現在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精神需求。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是萬物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也說明任何復雜、高級的物都是由簡單、低級的物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組合而成的。但是,低級、簡單的“物”的自然堆積,并不一定會產生高級、復雜的“物”。他們之間的區別在于“整體性“”功能性”,即是否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了新的功能,形成了新的整體。從現象入手,以城市公園為例,可以發現,一般城市公園里面都有水體、園路(包括廣場,鋪裝)、草坪與植物、建筑物、構筑物(橋梁等)以及山體、地形。通過比較,當把一塊自然的土地建設成為城市公園時,反映在土地上的變化,大概有以下幾點:地形的改造;除了建設園路,水體所做的地形改造外,還有為了植物種植、空間營造,視線控制等需要而進行的改造。營造水體。種植樹木,花卉,草坪。修建園路以及橋梁。建設園林建筑以及小品。完善服務設施。建設工程設施等。很顯然,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改善城市環境,城市公園的建設是必需的。不管怎樣,包括城市公園在內的各種風景園林,是為了解決居民的戶外休閑活動需要,而進行的環境建設。滿足“安全入內游玩”是首要條件,其次才是觀賞。當然,居民的這些活動形式背后,是他們內在的社會交往需求和對自然的依賴。“安全,舒適,有趣”是人們對環境建設的基本考量。“安全,舒適”是對硬質環境建設的定性評價;“有趣”是人們對軟質環境建設的藝術性要求。形而上的分析上述問題,城市公園建設實質上要解決“玩什么”和“怎么玩”這兩個方面問題;即設計中的“道”和“術”。設計與施工原本是融為一體的,隨著社會職業分工的越來越精細,設計與施工不得不實行分離。設計成為了施工的潛在過程,設計之于施工的意義更在于對設計之道的把握。設計之道,俗稱“玩什么”的問題,要解決的是人與物的關系,是把人的需求從“抽象”逐步“具體化”的過程。設計之術,俗稱“怎么玩”的問題,要解決的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是把物與物的關系,場地與人的行為規律,逐步合理化以至最佳的過程。總之,城市公園的建設是自然人化的過程,即在自然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各自然要素,置入人工物的過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宜人、優美的自然環境。設計過程,便是基于場地,針對設計問題的求解過程。顯然,設計答案不是唯【第1句】:絕對的。宜人優美的環境不存在固定的終極模式,這就指出了設計之中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以“美學”原理尋求設計之道的來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設計環境總是人的環境,總是人使用的環境,而人是具有共性的,具有內在的、一致的行為規律,這就指出了設計之中應該遵循“理性原則”,以人“行為規律”尋求設計之道的來源。科學和藝術的統一,成為設計之道的來源,也是設計矛盾觀的.具體表現。從哲學高度看,設計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一種體現,人類主觀改造世界,多數情況下都是以“設計”為中介進行的。設計的前瞻性,就是設計的計劃性,說明了設計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設計構成要素的組織是以“合目的”性方式組織起來的。
【第2句】:景觀是環境美的存在方式和本體
與設計不同,生活與環境總是被感知的。在游玩城市公園的同時,人們總是希望能夠體驗到“有趣”,游玩結束后,能夠回味無窮,一切都基于“感知”。人們如何感知周圍的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對此有所幫助。游玩在城市公園里,置身其中,一定是處在一定的空間中。因為,只有“空間”才能容納“人與物”。處于空間中的人,感知周圍的物時,并不是同等對待的,而是有選擇的。人們總是關注對自己有用的“物”,這就是視覺的選擇性;其實,并不是視覺進行了選擇,而是人腦進行了選擇。雖然,很多物通過光的反射進入了人的視網膜,但是,并沒有形成有用的信息傳遞到“視覺信息中樞”,因此就沒有形成“視知覺”。這樣,環境中就有、也必須有一些這樣的“眼”,能夠形成刺激與“視知覺”。將環境中的這些“眼”稱之為“景觀”,所以景觀就成為了人們認識環境的最小單位,從審美的角度可稱之為環境美的本體。景點———景區———全園,便成為了景觀組織的基本模式。這些都是從景觀要素的物質層面上來說的。除此之外,景觀還有功能、生態、文化等范疇。源于“物”的多樣化屬性,物的存在相對人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有不同的關系,因而會有不同的屬性。不同的物,以相同的目的性被組織在一起,形成了景點;不同景點之間,因某些方面的共性,被組織在一起,形成了景區。這樣,景區便有了空間屬性。同時,景區因有了空間屬性,便能容納人,承載相應的活動能力,這被稱之為“功能”。景區總是有一定空間形態,具有一定形式。這種形式的確定,一方面源于“空間功能”,另一方面源于“文化”。也就是說,形式追隨功能。而滿足功能的形式有很多“,文化語言”是選擇和采用“功能空間”的具體形式。自然的形式如規則的方形或圓形等,進入人類社會系統后,便有了不同的含義,不同的形式組合便有不同的社會意義。人們總想通過環境中有意義的社會形式,去影響人的行為,增添游玩的趣味。歸根結底,主要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的人,一個是文化的人。綜上所述,可以確定,景觀是環境美的本體;是風景資源的核心;也是城市公園空間的核心。
【第3句】:景觀是一個開放的概念
為了交流與表征無時不在的諸多現象,人們創造了語言和文字,使用了一些“名詞”,如蘋果、馬等;為了表征更大范圍的同類現象,使用了“水果“”植物“”動物”等更加抽象的名詞;此時這類名詞已經沒有具體的現象與之對應了。這類名詞進入了人的思維、觀念領域,被稱之為“概念”。所以“概念”是思維范疇的術語,而“水果“”植物”等名詞名稱,只不過是用語言去固定思維的內容,而不是概念本身。正如中文的“水果“”植物”與英文的名稱不同,而概念是一致的。如果把世界分成“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三個部分。依據概念名稱的對象歸屬,風景園林與景觀都是歸屬于人類社會的概念,它們是在自然界的基礎上人工改造而成的,夾雜了諸多的人類意志。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相應現象也會更加豐富多樣。因此,景觀的含義是多義的,其概念也是不斷發展的,它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很難確切的被“定義”。或許人們追求的共同本質,原本就不存在“,家族相似性”更加接近真相。人們可以用景觀“家族相似性”的條件去判斷景觀的歸屬,只要現象符合相應的條件,都可以被稱為“景觀”。
【第4句】:結語
綜合分析、比較與歸納各種景觀現象,不難得出景觀“家族相似性”的條件是:土地載體,空間本質,休閑功能和生命環境。
c
地域特征下的風景園林設計探析論文
摘要:在城市中如何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風景園林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它必須緊緊依靠自身獨特的地域特征,才能得到合理的規劃并且彰顯差異化和個性化。文章主要對地域自然、人文特征等相關概念進行闡述,通過文獻研究、總結歸納的方法,結合其他學者的觀點對地域特征基礎下的景觀設計進行分析,希望為今后的風景園林設計工作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地域特征;風景園林;景觀設計
關于對一個場所的印象,總是源于對它的自然、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了解,而這些特征直觀反映在建筑、景觀等元素上,這些元素構成了地域性的范疇。風景園林以科學為依托,用藝術的處理手法,平衡人與建筑和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正如吳院士所說,“要實現現代建筑的地區化,鄉士建筑的現代化,殊途而同歸,才是地域性建筑的發展之路”。因此基于地域特征的景觀規劃設計必須擁有時代意義,與歷史、自然文明交融共生。
1地域特征概念分析
【第1句】:1地域概念內涵
地域也叫區域,它常指規模較大的區域空間,《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地域概念的內涵:①具有一定界限;②擁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③地域內部擁有相似和連續性;④地域之間有差異性,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總體而言,地域的內涵帶有明顯的區域、自然、人文、系統性的特征,擁有歷史和差異性的特點,它像一面鏡子,反射出形態各異的地域文化,形成與眾不同的的地域景觀。
【第1句】:2地域特征闡述
根據對地域特征的相關理論分析,地域特征可以分為兩個維度:地域自然特征與地域人文特征。地域的自然特征更多的是指地域受到一切不可抗力因素而形成的不受人類控制的自然環境,例如青藏高原地勢高亢、太陽輻射強、氣溫日差大,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華北平原溝谷眾多、地面破碎、溝道流域內多級地形面形成黃土堆積地貌;這些由自然環境規律長期作用而形成與眾不同的地域自然特征。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地理環境與當地的環境和人文互相融合而被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種獨特性文化。它是隨著歷史變遷不斷發展更新換代的,與當地的發展和人文活動息息相關,在一定的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2基于地域特征的風景園林設計
風景園林發展至今,以各異風姿彰顯自身特點,地域特征在風景園林為世人展現其觀賞價值和歷史人文情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從地域自然和地域人文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
【第2句】:1地域自然特征
(1)地形地貌。地形即地表的形態,是指地勢的高低起伏,總體分為“陸地之形”和“海洋之形”,兩者在漫長的演化中相互轉換。每個區域的地形地貌不盡相同,如我國東部的沖積平原、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云貴高原的丹霞地貌東北地區的森林雪原等。考慮不同的地形地貌,巧妙的運用大自然勾勒的肌理,因地制宜,“相地合宜、構園得體”。(2)氣候氣象。氣候氣象們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了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需求,其自身的發展變化也形成了地域間長年獨有的氣象氣候特征。(3)水文條件。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從古至今,人們就選擇在水草豐美,交通便利,優于耕作的江河湖海依水而居。我國河流眾多,海岸線綿長,內陸江湖蜿蜒曲折,這些不同的水體形式與周圍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域特征。(4)植物資源。園林中植物資源是反映地域特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環境、氣候氣象、水文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植物的分布風格迥異。北方四季分明,春花秋實;南方氣候濕潤,郁郁蔥蔥;西北烈日炎炎,草原廣袤。植物是表達景觀設計的重要語言,不同區域不同種類的比例與間隙、儲水能力、干旱性偏差等等,在我國渾厚的北方園林和秀麗的南方園林之間體現無遺。
【第2句】:2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是指一定地域的“人為事物”所表現出的區別于其它地域的特征。“人文”是以人為本,以個人體驗和感受來衡量其他事物的價值。地域人文景觀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自然環境為依托,通過明顯的人類勞動創作過程,產生了區別于其它地域人為事物的景觀創作。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括歷史遺跡,民俗風情和宗教信仰;中國近代文化中,物質層面上工業化的發展,非物質層面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景觀的創作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首先,使園林的感受并非草木清冷,更有人間煙火的溫暖繚繞;其次,使園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重要的是其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時代里傳承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最后,提升園林的設計品質,向外來者展示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從而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推動著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挖掘文化特征,彰顯地域特色,用景觀的語言講述每一塊地域的精彩與絢爛。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從古至今,基于地域特征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原則是業界所公認的,文章通過對地域特征的分析闡述,在風景園林的設計中啟示我們應該做到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營建地域特色景觀;傳承歷史文化,保持充滿記憶的城市景觀特色;現代化與本土化,地域之間的交融共生。時代是與時俱進,發展、變化的,基于地域特征基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思維也應是動態的、持續的、具有前瞻性的,景觀在它適應的土壤中“開花、結果”,傳承、交融、才能與時代同在。
參考文獻:
[1]廖翊晟.基于地域特征的風景園林設計[J].現代園藝,2022,(22):【第87句】:
[2]談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創新思維[J].南方農機,2022,48(18):【第75句】:
[3]何海軍,王穎愷,李楠,等.基于地域特征的風景園林設計分析[J].中國林業產業,2022,(2):【第46句】:
[4]肖杰.基于地域特征的風景園林設計[J].低碳世界,2022,(3):175-1【第76句】:
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探析論文
摘要: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當前我國的風景園林設計工程已成為城市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在積極創建綠色城市與生態風景園林設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應運用生態學的有關理論,切實有效提升我國風景園林設計的水平,進而提高風景園林設計的水平。本文分析生態學視野下的園林,列舉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主要類型,并探討生態學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關鍵詞:生態學;風景園林設計;植物群落
生態學下風景園林設計是當前我國園林建設的一種新型發展思路和趨勢,能夠把生態學的概念完全融入到其中,可以說是可持續發展下的重要產物之一。在有效保護環境與保護地球家園的浪潮之中,生態風景園林設計的出現恰似一股清風,已成為園林設計發展的發展方向。它對園林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切切實實地把生態效益擺在首要位置來抓,并結合其所具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有效維護與改進生態環境作為生態風景園林設計的主要目標,從而為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第1句】:生態學視野下的園林
就生態學體系而言,園林所具有的生態性應當切實滿足以下三個不同層面上的標準:(1)從宏觀尺度來說,其生態過程、能源和物質之使用能夠促進全世界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實施;(2)從中觀尺度來說的,其環境的建構應符合生態化之原則,生態環境系統具備鮮明的地域性、多元化和合理化等特點,具備自我演替開發的能力;(3)從微觀尺度來說,其具體空間與實體形象應全面考慮和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個體上的彼此互動關系,這樣一來就能喚起現代人對生態意象所產生的文化體驗和美學感受。所以,在園林設計過程中,所牽涉的諸多生態學分支中含有人類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
【第2句】: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主要類型
【第1句】:人工自然植物群落
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使用植物來創設出人工自然形式生態,從而有效保護當地環境,做到減災、防災,并保持當地植物的生態平衡。要更加合理地使用土地,讓各個行業和光、氣、水等相關環境條件之間能組成一個結構豐富、功能齊全而且穩定的人工型植物群落,推動各類物質在這一人工植物群落中得到全面地良性循環運用。這樣一來,能量也能夠得到多層次的全面利用,進而產生出高效而又和諧的現代生態循環系統。
【第2句】:生態功能植物群落
主要是指合理配置植物,從而形成相應的形態結構,運用植物的分泌物與其所具有的揮發性物質,實現增進人體健康與防治各類疾病的目的。比如,香樟、玉蘭和含笑等植物就能夠揮發出富含殺菌成分的芳香油類,并對以上植物實施科學配置,能夠形成綜合效應,在風景園林中的步道邊等處種植此類植物,能夠有效發揮保健與預防疾病之作用。抗逆性植物群落通常體現為能夠凈化空氣與防塵,進而較好地保障現代人的身心健康。因為如今的城市大氣之中含有數千種污染物,立足于合理地配置抗逆性植物,即可發揮吸附灰塵以及過濾等作用,而且也可通過生理化學反應來吸收空氣之中的各類污染物。
【第3句】:生態經濟植物群落
這一植物群落能夠讓現代人在優美的風景園林環境之中得到豐富的知識,激發現代人熱愛自然與珍惜環境的良好生態意識,并讓人們在觀察與學習自然的進程中真正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要在不同的條件下創建人工生態經濟植物群落,發展具備良好經濟價值的喬類、灌類、藥類、草類植物和苗圃基地等,不僅能夠有效滿足當前市場的實際需求,而且還能得到相應的社會效益。
【第4句】:人文景觀植物群落
特定文化情境要求植物種植與配置一定要與環境保持和諧,從而創建出和諧的文化情境。比如歷史遺址、紀念園林和寺廟等,在此條件之下的植物群落配置要和建筑材料、形式與色彩等保持一致。不同類別的植物材料,其組合形式和布局通常都會形成不一樣的景觀成效。比如,松與柏的相互結合種植,能夠形成莊嚴而又肅穆的效果;在疏林草地中不規則地種植顏色豐富的花叢能夠給人們以輕松、明朗的感覺。
【第3句】:生態學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第1句】:切實保護已有的各類生態系統
在如今的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工程設計者們均應意識到,不管設計地多么合理,人工創建的生態系統一直難以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提并論,尤其是無法具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所以,風景園林設計者們應結合本地的實際狀況,保護與利用目前的自然生態系統,并合理運用生態系統中的各類自然要素,以求盡量減少出現人工雕琢類痕跡,達到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和諧的園林意境。比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當中基本保持了固有的自然生態體系,人工對其的影響非常小,園林中的生態體系十分豐富與穩定。實際上,如果刻意改變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不但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且還會出現反作用。只有以目前的生態系統為基礎加以保護與完善,才能真正設計出具備自然風格的現代風景園林,從而促進所在區域的和諧發展。
【第2句】:精心選擇地方性植物
通常狀況下,除了極少數的植物品種之外,植物對土壤和氣候等具有較為固定的要求,不同類別的植物間具有大量無法預測的因素。所以,為切實減少植物物種入侵和不同植物彼此間的`制約關系,在風景園林的設計過程中應當盡可能選擇地方性的植物。以上植物在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之中,已基本適應了本區域內的基本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成活率比較高,而且運輸成本也比較低,而且對本區域之中的自然生態體系具備了優異的自然平衡調節能力,能很好地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
【第3句】:高度重視植物的合理配置
在選擇植物時,不但要優先挑選地方性植物,而且還應切實了解到不同類別植物對光照、水分、溫度和地形等方面的需求與適應力,通過科學合理地實施植物選擇與搭配,有效避免產生一樣生態位植物之間的不良競爭,形成一個系統功能較為健全、種群保持穩定、結構科學合理的復合型植物群落結構。與此同時,還應當切實保障生物所具有的多樣性,切實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今,大量風景園林設計中在選擇植物時,為加強管理,通常均會選擇單一性植物,這樣就能有效控制園林養護與管理的成本,然而在遭遇到特定的病害之后,就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所以,要從風景園林的審美性和生態系統具有的穩定性加以考慮,應當注重植物物種的豐富度和均勻度,保障植物的多樣性,并在風景園林中模擬出齊全完整的生態體系,進一步提高風景園林的效益。
【第4句】:不斷加大土壤和水的設計力度
土壤是保障各類植物生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還應當高度關注如何設計土壤,保障土壤具有足夠的肥力和保水性。一般來說,在設計園林時需要全方位分析土壤,置換或處理污染土壤或不適合土壤,以保障土壤能全面滿足植物的實際生長需求。在風景園林的設計過程中,處理水主要集中于清潔水質、實現地表水循環、污水處置和水資源節約利用等多個方面。可運用大型植物和基質,凈化污水。在加快植物生長的基礎上,能夠拓展綠化的面積,形成良性的生態情境。
【第4句】: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的發展前景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風景園林設計學已愈來愈無法適應實際狀況。為切實保持今后風景園林設計學的活力,必須引入現代生態學理念,讓風景園林設計變得更為全面。筆者認為,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主要有以下三大發展趨勢。首先,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尺度會具有更大的一致性。這就意味在時間與空間上一定要與社會、行政與管理過程中有關的過程應保持尺度上的一致性。因為景觀處在生態系統上,大量土地的利用和自然的保護,只有在風景園林的框架下才能得到有效解決,而全球變化具有的影響在風景園林的尺度上也變得愈來愈重要,所以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下的景觀生態研究就變得非常重要。其次,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會具有更好的整體性。景觀類科學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風景園林生態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決策學和設計規劃管理等多個不同學科。如今,人類對包括風景園林在內的地球景觀所造成的干擾越來越嚴重,所面臨的問題也變得復雜起來。要想切實解決以上問題,需要經濟學、社會學和別的涵蓋公共管理學在內的諸多學科在風景園林的尺度上與生態學緊密合作。雖然風景園林生態學也有部分一般性的原理,然而怎樣才能夠在真實存在的景觀中使用上述原理還不夠清晰。與此同時,因為具體的風景園林管理必須得到多個不同部門的協調配合,大量景觀模型主要還是滯留于理論水平上,急需把傳統意義上的風景園林生態學和別的涵蓋整體規劃設計、管理、決策等諸多學科進行牢固聯結。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風景園林設計生態學中的技術研究成果與信息在總體空間規劃、決策和執行過程中的實效性。同時,提升風景園林生態學在綜合評價各類規劃與管理實踐中的效用。最后,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會具備更強的合作性和交流性。也就是說,決策者、風景園林研究者與風景園林的實際使用者,相互間應切實保持密切的合作和交流。相關各方間的合作應高度重視風景園林生態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相關問題,并盡快拿出相應的對策,盡可能避免關注次要性問題,并要使用最為實用的方式方法。風景園林設計者們應善于運用多種不同的形式提出其自身的觀點,并運用生動活潑、簡明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廣大公眾和決策者們。要實施多個方面的合作交流,不僅風景園林生態設計者們彼此之間要溝通交流,而且風景園林生態設計者們還應當和別的學科研究者們交流。與此同時,還應當強化風景園林生態設計者們和政府部門的決策者們進行平等交流,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風景園林生態設計的質量。
【第5句】:結語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我國的持續深化,綠色風景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已成為當前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的主流發展趨勢。受此影響,風景園林設計也受到了極大關注。在當前的生態學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應合理運用生態學理念,有效提升風景園林設計的水平和生態效益,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城市建設,從而讓中國設計能夠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士太.景觀生態學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10).
[2]李貴福.淺議生態學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房地產導刊,2013(4).
[3]李小萍.淺析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生態學的應用[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3(6).
[4]劉強.生態學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門窗,2022(1).
[5]朱華.生態學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2(3).
[6]沈靈之.生態學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房地產導刊,2022(10).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