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魯迅的人物評價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正面評價
毛澤東(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郁達夫在魯迅病逝后曾說,“一個不知道尊崇偉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這是魯迅同代人的卓越識見和深長嘆憾。郁達夫評價魯迅,“沒有偉大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幫。”
金良守(韓國文學評論家):“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AlexandrovichFadeyev,蘇聯(lián)著名作家):“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他又評價魯迅為“中國的高爾基。”[144-145]
郭沫若中年時評價:“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負面評價
郭沫若年輕時評價:“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余孽。資本主義對于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對于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他是一個不得志的Faseist(法西斯蒂)!”
成仿吾(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我們中國人有一種通病,小說流行的時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說,這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事情。作者是萬人崇仰的,他對于一般青年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這樣魚目混珠,我是對于他特別不滿意的。”
蔣夢麟(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都只為了好玩,舞文弄墨,對舊禮教和社會現(xiàn)狀挖苦諷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王朔(當代著名作家):“當時我很容易崇拜誰,《艷陽天》我覺得寫的非常好,但是我從來沒有覺得魯迅的小說寫的好,他的小說寫的過于沉悶。魯迅那種二三十年代正處于發(fā)軔期尚未完全脫離文言文影響的白話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讀起來總有些含混。”
蘇雪林(現(xiàn)代著名作家):“魯迅的心理完全病態(tài),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還夠不著。但他的黨羽和左派文人竟將他夸張成為空前絕后的圣人,好象孔子、釋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為真,讀其書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態(tài)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個個都變成魯迅,那還了得?”
魯迅作品中的經(jīng)典文案
【第1句】: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zhuǎn),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里轉(zhuǎn),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zhuǎn),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二十五》
【第2句】: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diào)和,愿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第3句】: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第4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第5句】: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第6句】: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鎗斃或坐監(jiān)的。現(xiàn)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于犯了罪。——《可惡罪》
【第7句】: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焓埂?/p>
【第8句】:無論從那里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例,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于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wěn),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云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看鏡有感》
【第9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中國語文的新生》
【第10句】:哈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
【第11句】:社會上崇敬名人,于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yè)。
【第12句】: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13句】: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茍活的理想鄉(xiāng),可惜終于沒有實現(xiàn)。但我卻替他們發(fā)現(xiàn)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jiān)獄。這監(jiān)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里,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訊》
【第14句】: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
【第15句】:智識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軟。心活就會胡思亂想,心軟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識非鏟除不可。
【第16句】: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第17句】:幼稚對于老成,有如孩子對于老人,決沒有什么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第18句】:殺了“現(xiàn)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
【第19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難,固然能使人無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無結(jié)果。
【第20句】: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后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后,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wèi),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論睜了眼看》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第1句】:魯迅《吶喊》小說集:《藥》
【第2句】:魯迅先生與紅軍
【第3句】:《魯迅雜文精選》簡介
【第4句】:從《故鄉(xiāng)》看魯迅的“農(nóng)民情結(jié)”
【第5句】:魯迅吶喊好詞好句
【第6句】:魯迅先生的簡介
【第7句】:魯迅《看鏡》閱讀答案
【第8句】:魯迅《雪》教案設計
【第9句】:深入了解魯迅
【第10句】:魯迅精彩名言名句大全
魯迅先生簡要人物評價
朋友,請容許我先收斂一下沸騰的心緒,讓我再梳理一下雜亂的文思,我要向人世間搜尋那最鏗鏘、最芬芳的詞句,向你再敘他奇?zhèn)サ钠缴?/p>
記不得是第幾次提及魯迅先生的名字,心中卻仍是初識一般的激動,那跳動的文字呀,又在我心頭流淌了:希望是附屬于未來的,有未來,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他是黑暗中的明流。在那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世界里,錚錚傲骨的他,以一種獨特的姿態(tài)審視這個世界;以一種鷹般犀利的目光傲視那群無恥的政客。他恨、他怒、他詰問、他嘲諷,他那烈酒般的文字呀,澆灌整個中華大地――他期望民眾的覺醒。
他是濁夜中的明燈。他告訴青年們光明的所在,他指點后來人要走自己的路,他殷殷誨導,他諄諄規(guī)勸。他問蒼天也問自己,這世上還有沒有吃孩子的人?或許還有。于是,他義無反顧,奔走吶喊:救救孩子!
他更像那雪中傲立的松柏呀,奇?zhèn)ァ⒏叽螅瑤б还蓜C然的芬芳,在隆冬中煢然獨立。哦,是的!獨立!他蔑視著官僚走狗,他不屑于正人君子之流,他看不得所謂的'學者教授他——便獨立著,永遠走那條通向遠方的新路。走呀,像那執(zhí)著的夸父!走呀,播下美好與芳馨,等后來人去收獲!即便在國民政府的通緝下又何嘗佇足?即便在顛沛流離之中又何曾彷徨!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筆,筑就了一條嶄新的文學之路。
便是一句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吶喊呀,是何等振聾發(fā)聵!當這一切的一切成為人們的共識,他在人們的心中便越發(fā)偉岸,盡管他的身影在歷史的那頭悄然隱去
何人領吶喊,先生已作古,文壇從此感彷徨!而今的人們品讀他的文字,如此哀惋嘆息,可又有幾人識得他奇?zhèn)サ娜烁衲兀窟@是在濁世里永不屈從的人格呀!這是在迷惘中永不退縮的人格呀!這是帶一身凜然正氣,獨立于天地之間,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貴人格呀!
對魯迅的評價
正面評價
毛澤東(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郁達夫在魯迅病逝后曾說,“一個不知道尊崇偉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這是魯迅同代人的卓越識見和深長嘆憾。郁達夫評價魯迅,“沒有偉大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幫。”
金良守(韓國文學評論家):“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AlexandrovichFadeyev,蘇聯(lián)著名作家):“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他又評價魯迅為“中國的高爾基。”
郭沫若中年時評價:“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負面評價
郭沫若年輕時評價:“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余孽。資本主義對于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對于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他是一個不得志的Faseist(法西斯蒂)!”
成仿吾(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我們中國人有一種通病,小說流行的時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說,這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事情。作者是萬人崇仰的,他對于一般青年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這樣魚目混珠,我是對于他特別不滿意的。”
蔣夢麟(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都只為了好玩,舞文弄墨,對舊禮教和社會現(xiàn)狀挖苦諷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王朔(當代著名作家):“當時我很容易崇拜誰,《艷陽天》我覺得寫的非常好,但是我從來沒有覺得魯迅的小說寫的好,他的小說寫的過于沉悶。魯迅那種二三十年代正處于發(fā)軔期尚未完全脫離文言文影響的白話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讀起來總有些含混。”
蘇雪林(現(xiàn)代著名作家):“魯迅的心理完全病態(tài),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還夠不著。但他的黨羽和左派文人竟將他夸張成為空前絕后的圣人,好象孔子、釋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為真,讀其書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態(tài)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個個都變成魯迅,那還了得?”
魯迅的評價
毛澤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葉圣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fā)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
周海嬰:
或許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后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fā)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里,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么,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藥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tài)。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性。母親告訴我,她后來也跟父親提到過,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后,把筆放下嘆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了……”于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魯迅最后十年能創(chuàng)造出那么多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父親創(chuàng)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