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靠著大河有水吃】 釋義:比喻依靠有錢有勢的人有利可圖。 例句:砂鍋子說:“靠著大樹好乘涼,靠著大河有水吃,有你這個老人在,也算輪不著我挨餓了,可是也叫人怪不好意思的!”
【第2句】:【烏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釋義:鳥快死了,嗚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說出來的話是善良而有價值的。 例句: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日:“鳥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第3句】:【賣糖的不賣醋,賣醋的也別賣糖】(諺)賣糖的就只賣糖,賣醋的就只賣醋,不要互相摻和。比喻人各干各的營生,不要相互攪擾干預。
【第4句】:【農民觀天氣,商人觀市場】(諺)農民關心的是天氣變化,商人關心的是市場行情。指不同行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敏感問題。
【第5句】:【鼻子上掛鲞魚——嗅鲞】(歇)鲞(xiang)魚:剖開晾干后食用的魚。嗅鲞:諧“休想”。指不要癡心妄想。
【第6句】:【親家】孩子們結婚后,小夫妻雙方父親之間的稱呼,雙方母親則稱為“親家母”。深受國人喜愛的豫劇《朝陽溝》有句著名的唱段“親家母,你坐下,咱倆拉拉知心話……”“親家”之稱最早始于唐代。《新唐書·蕭嵩傳》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最初這一稱呼只流行于皇親國戚的聯姻上,唐玄宗直呼龍婿生母為親家母,足見其關系的親密。因此,唐代詩人盧綸作《王駙馬花燭詩》云:“人主人臣是親家?!焙髞?,“親家”這個稱呼通行到了民間,一般老百姓也開始使用這一稱呼,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7句】:【七個不成,八個不就】(慣)形容怎樣做都不行,非常難辦。
【第8句】:【人不出門,不長見識】(諺)指人要想見識廣,必須走出家門。
【第9句】:【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諺)川:河流。瓜熟了,瓜蒂自然就掉落;水涌來,水流自然就成川。比喻時機到來、條件成熟,事情就會順利辦成。 也作“瓜熟蒂自落,渠開水自流”。
【第10句】:【侃大山】《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苯又~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查,當問到不少調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說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第11句】:【狐貍尾巴露出來了】(慣)民間故事說,狐貍修煉成精后,能變為人形,但尾巴卻變不了,常常會露出來。比喻露出了本來面目或暴露了事情真相。
【第12句】:【狀元】“狀元”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它源于隋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隋煬帝統治時期便已開始,在當時,并沒有殿試,但參加科考的各地士子到達京城后,在應試前需要向有關部門遞送“投狀”,考試結束后,成績最優異者的“投狀”便被放在全部“投狀”最前面,稱作“狀頭”。因古代以魁為首,以元為開始,故也以“魁甲”和“狀元”的名號稱呼第一名。從唐代開始,有了殿試,殿試的第一名仍舊稱狀元。到了宋代,殿試制度化之后,發榜之時,狀元總是排在首位,故又稱榜首。“狀元”稱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始終,使用時間最長。 若從殿試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咖,最后一位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中國的科舉考試延續了一千多年,共產生狀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國11人,宋118人,遼18人,金1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張獻忠的大順政權狀元1人,太平天國有狀元14人。
【第13句】:【有理言自壯,負屈聲必高】(諺)占理的人說話自然理直氣壯,含冤的人叫屈必定聲高氣急。 指情緒激動的人,言語自然也隨之激烈。
【第14句】:【喝墨水】“喝墨水”這一俗語,一指上學讀書,如:他沒喝過幾年墨水。二是形容知識多少,如“喝墨水不多”或說某人“胸無點墨”。 “喝墨水”在古代確有其事。史載,南北朝北齊時,在進行秀才、孝廉等會試時,朝廷下令對考核時“成績濫劣”者一律罰飲墨水,喝墨水的多少視其成績低劣程度而定。梁武帝時明確規定“差謬者罰飲墨水一斗”?!端鍟x禮志》里也有規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的要罰飲墨水一升。 一直到唐代,這種惡習才徹底改變。唐太宗在還沒后做皇帝時,也曾想考試晉官,但一想到考不上要罰喝墨水,只好打了退堂鼓。他當上大唐皇帝后,覺得此法害人不淺,遂頒布命令廢除喝墨水陋習。 這條荒唐的規定后來雖然廢除了,但用“喝墨水”多少來形容知識的多少,卻保留下來了,沿用至今。
【第15句】:腦怕不用,身怕不動。
【第16句】:【老虎吃螞蚱——不夠嚼】(歇)螞蚱:蝗蟲。本指螞蚱太小,不夠老虎嚼一下,轉以形容東西太少,滿足不了需要;或某事輕而易舉,太不過癮。 也作“老虎吃蝗蟲——不夠塞牙縫”。
【第17句】:【老母雞下出鳳凰蛋】(慣)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第18句】:【叫化子也有三個窮朋友】(諺)指不管什么樣的人都會有些朋友。
【第19句】:【炒熟的蝦仁兒從嘴里蹦了】(慣)比喻本來已經到手的利益又意外失去了。
【第20句】:【攤底牌】(慣)底牌:撲克牌游戲中最后亮出的牌。比喻說出內情,亮明底細。
【第21句】:【扁擔上睡覺——想得寬】(歇)本指想得寬闊,轉指想得倒好,就是不能實現。
【第22句】:【饑時得一口,強似飽時得一斗】(諺)指人在饑餓時得到一口飯,比吃飽時得到一斗糧食珍貴得多。 也借指在最困難時得到小的資助,比平時得到大的資助有用得多。 也作饑時一粒,勝似飽時一斗。 饑時一口,飽時一斗。
【第23句】:【香菇】“香菇”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野生菌類,無論炒菜燉湯都美味可口,是宴席上的珍品。何以叫“香菇”這樣好聽的名字,還有個十分動人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巫山腳下住著一對淳樸善良的夫妻,結婚幾十年都沒有個一兒半女。一直到老人滿六十歲時,才生了個女兒,且一出生就天賦異稟,不同凡響,開口就能叫爹娘。老年得嬌女,讓老夫妻大喜過望,他們搜腸刮肚、苦思冥想地為她取了個名字叫香姑。香姑長到十三歲時,父母先后去世了,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她的生活頓時艱難起來。村里有個財主早就垂涎于香姑的美貌,見此機會便假惺惺地派人上門對香姑問寒噓暖,心里卻打著乘機霸占她的如意算盤。香姑年紀雖小,但早就看穿了財主的用心,她怒斥并趕走了財主派來的人。財主見來軟的不行,就親自帶著家丁上門搶人。鄉親們聽說后都替香姑擔心。但香姑這時候氣定神閑,她讓鄉親們放心,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被派下來侍候兩位老人,現在這件事已經圓滿完成,自己也該回去了。說著她拍手一招,天上馬上飛過來一只五彩錦雞,落到了香姑的身旁,她騎上錦雞飛到了空中。這時壞財主剛好趕到,看到煮熟的鴨子要飛了,急忙命人用箭向香姑射去。只見香姑不慌不忙,從空中撤下一把小白子兒,將射出的箭倒撞了回去。惡有惡報,財主被箭射死了。那些小白子兒落地后都慢慢變成了菌兒。鄉親們按香姑吩咐,把這些菌兒采來煮菜,味道極為鮮美。 為了紀念香姑,人們便把這種菌兒叫做“香菇”了。
【第24句】:【聽見拉拉蛄叫不敢種地】(慣)拉拉蛄:螻蛄的通稱,昆蟲,背部茶褐色,前足發達,適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嫩莖。 形容人膽子小,聽到一點閑話,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聽拉拉蛄叫,就甭種地了。 聽螻蛄叫就不種地了?
【第25句】:【無娘兒,天照應】(諺)沒有親娘照料的孩子,無人疼愛,只靠老天關照。指沒娘的孩子很可憐,沒有母愛。也指沒娘的孩子過早地懂得人間的辛酸苦難。
【第26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諺)四海:指全國或天下。指普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 也作四海皆兄弟。 四海之內,皆為兄弟。 四海內,皆兄弟。
【第27句】:【蒸不熟,煮不爛】(慣)形容人頑強,不馴服。
【第28句】:【午時三三刻問斬】在戲曲或古典小說里常有“午時三刻問斬”的情節。古人真的是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嗎?其實,古代并沒有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硬性規定。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午時三刻頗受“垂青”呢?這與午時三刻之特殊有關。午時三刻此時太陽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處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會回來糾纏行刑的相關人員,因此,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驅趕陰氣,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樣,古代刑場選擇在鬧市,也有借助眾人的陽氣來驅鬼的意味。 古人將鬼魂報應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關人員也各有各的辦法避邪。 如法官在死刑執行命令上簽字的時候,由書房書吏將寫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長官提朱筆不動,由書吏順勢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紅筆痕,這簽發死刑令的名頭就算在朱筆上了,與法官無關,而這支朱筆也就此丟棄不用。 監斬官為了避邪,則在監斬時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紅斗篷,行刑結束之后,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求城隍老爺保佑。劊子手作為親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紅掛彩,到熱鬧的地方轉轉,驅散陰氣。這都和午時三刻問斬同源——以陽制陰。
【第29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
【第30句】:【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諺)博士:古時指茶坊、酒坊的侍應,此處指從中介紹的角色?;?、色:喻女性、女色。舊指男女同桌品茶飲酒,往往容易撮合成色情的勾當。 也作“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 風流:此指男女間的色情。
【第31句】: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第32句】:【刀把子送給別人攥著】 釋義:刀把子:刀柄,指把柄或權力。比喻把權交給別人掌握。 例句:“太保!”聽來是秦檜故作正經地勸導:“好辦身后的靠背有沒問題的,不過他考慮得長遠些,免得把刀把子送給別人攥著。”
【第33句】:【甘拜下風】“甘拜下風”是指自認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后來“順下風而拜”就演變成“甘拜下風”,表示誠信佩服,自認不如對方。 此源來自典籍,莊重嚴肅。但源莊流諧,故事情彩。 西晉時期有個大富豪叫石崇,據說他富可敵國。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也是一個富豪。他們倆爭強好勝,經常在一起比誰吏富。因此,兩人經常到處搜羅綺麗的寶物裝飾衣服或車子。 一次,晉武帝踢給王愷一棵高兩尺的珊瑚樹,此樹枝丫或密或疏,形態美麗,簡直是世間少有。王愷如獲至寶,非常得意,認為這次石崇該認輸了。 于是,王愷就帶著這棵罕有的珊瑚樹去見石崇。 石崇看完之后,不動聲色地拿起鐵如意,趁王愷不注意,一下子打在珊瑚樹上,珊瑚樹馬上就碎了。王愷見石崇親手打碎了皇帝賜給自己的寶物,以為石崇是嫉妒自己而毀寶,聲色俱厲地責問石崇打碎天下最好的寶貝怎么辦。 石崇卻不慌不忙,悠然地對王愷說:“你別埋怨,今天我賠你。”石崇說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樹。待石崇把家里的珊瑚樹都搬出來后,王愷驚呆了。別說兩尺高,四尺高的都有,其中光彩奪目的就有六七棵,王愷從來都沒見過。像王愷剛剛拿過來的那樣的還有很多。王愷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風了。
【第34句】:【威武不能屈】 釋義:在權勢殘武力的脅迫下也不屈服。形容人堅貞剛強。 例句:現在證明,你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他真是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第35句】:【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慣)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第36句】:【老鼠急了會咬貓】(諺)比喻人到了無可忍耐時,什么樣的冒險事都會做。
【第37句】: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38句】:【刮地皮】見“卷地皮”。
【第39句】:【好莊稼長不到好土上】(慣)比喻好孩子沒有生在條件好的家庭。
【第40句】:【墻倒眾人推】(諺)比喻人一旦失勢,人們就會趁機加以打擊。 也作墻倒眾人推,鼓破亂人捶。 墻倒一齊推,破鼓萬人捶。
【第41句】:【火鍋】在當今的飲食活動中,火鍋是最受人們青睞的飲食之一.最知名的火鍋當屬重慶火鍋。 其實,火鍋并不是近代人的創舉,火鍋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那時不叫火鍋,而是叫溫鼎(翻譯成現代語其實就是火鍋)。它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西周時得到發展。它們均屬于小型鼎,有著使用方便、易于移動、邊煮邊食、可涮可食的特點。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各地的溫鼎器型相差較大,有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帶托盤的。從火膛的位置看,有內置式和外置式兩種。盡管這些溫鼎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都是一樣的,都是用于筵席間加熱食物。因為筵席是席地而宴,用當時的鼎加熱食物,會燒壞筵席,所以,發明了溫鼎,炭火不直接暴露在外,放在筵席上不會造成什么火光之災。 商周時代的溫鼎應該說是當代火鍋的鼻祖,經過幾千年的變遷,材料與外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功能本質卻沒有變,仍保留著原始的構造。拿出土的溫鼎來涮羊肉,一樣味美可口。但那是文物,價值昂貴,使不得。
【第42句】:【冬瓜推在葫蘆賬上】(慣)本指在賬目上搞鬼做手腳。比喻把應當承擔的責任或承受的損失等推到別人身上。
【第43句】:【全福人】結婚前請“全福人”幫忙,結婚時請全福人操持是結婚時的一種風俗。所謂“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還需要兒女雙全。這是為什么呢?它來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 縫被子需要全福人幫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新娘子吃的餃子、長壽面需要全福人來做;結婚這天,娶親太太需要由全福人來充當;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沒有煮熟的餃子,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保ㄉ⒆优c水餃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給新人鋪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棗,意為“早立子,花搭著生?!敝链?,全福人的任務圓滿完成。
【第44句】:【和尚無兒孝子多】(諺)指和尚雖然無兒無女,但受著眾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樣的供奉。
【第45句】:【啞巴吃餃子——心里有數】(歇)指人雖然不說話,但心里清楚。 也作“啞巴吃餃子——肚里有數”。
【第46句】:【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語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實現同一目標。它的反面是“一條道走到黑”。那么,為什么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呢? 公元三世紀,羅馬在統一意大利之后,由一個小小的城邦發展為強盛的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了便于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它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從而溝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商業貿易,各地產品如葡萄、橄欖,金屬、紡織、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貿易交換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于是,歐洲各地便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的傳語。 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成了固定的語匯。
【第47句】:【樹大有枯枝】 釋義:比喻聚集的人多了,難免出現少數壞人。 例句:俗語說的,樹大有枯枝,一國之大,自然是有好有壞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第48句】:【繳白卷】見“交白卷”。
【第49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 釋義:人要是沒有志向,必定一事無成。 例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什么是力量?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識是力量。只要努力,這一切你都能爭取得到。
【第50句】: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第51句】:【在山靠山,在水靠水】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第52句】: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第53句】:【寧可貧后富,不可富后貧】(諺)過日子,寧可先受貧困,后來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來貧困。指先貧后富可以激勵進取,先富后貧難以委屈安生。
【第54句】:【百樣雀鳥百樣音】 釋義:不同的鳥叫出不同的聲音。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張。 例句:兄妹倆唾沫說干,余家富全然不聽,忽而跳下床來比手畫腳說理,忽而又上床去躺著嘮叨:“百樣雀鳥百樣音,青草發芽不離舊根。”
【第55句】:【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 釋義:蟣:蟣子,虱子的卵。比喻應當同強敵搏斗。 例句:宋義搖首道:“公言錯了!古諺有言,當搏牛虻,不當破蟣虱,虻犬虱小,我等應從大處下手,方得大功。今秦兵攻越,就使戰勝,兵亦必疲,我可乘敝進攻,無慮不破。”
【第56句】:【桃花運】常形容某男子很受女人喜歡或情事順暢謂之走“桃花運”。那么,為什么把男女情事與桃花連在一起?古人在贊美或祝賀某人婚姻時,常用“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天之詩”這樣的文案,其出處是《詩經》,在《詩經·周南·桃天》中有這樣的描寫:“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姑娘出嫁的情景,對她進行全面贊美,在桃花盛開的日子,有個女子的容貌像桃花一樣艷麗,她能生兒育女,可以使新郎家的子孫像桃樹果實一樣繁茂累累,她嫁給這個新郎,非常適合做他的妻子。詩中借用桃花的嬌美和艷麗,形象而又貼切地贊美了這個美貌多情的女子。從此,桃花就和女人結下不解之緣,如唐詩“人面桃花相映紅”?,F在有時甚至把緋聞和“桃色”聯系起來,叫“桃色”新聞。 弄清挑花與女人的緣分,這“桃花運”又從何說起呢?原來,“桃花運”一詞是傳統的算命術語,源于中國傳統命理學中重要的支派“紫微斗數”,“桃花運”就是出于命理學中所謂的“運程”。 人生的“運程”,又叫“大運”,每十年便行一個干支;人生的歲數運程(流年)。這兩個結合起來便叫“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運氣好壞。命理中的“桃花運”是根據“生辰八字”中的五行所處“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位置而言。如果大運和流年行運到“沐浴”階段就是“行桃花運”。算命術認為遇到“子午卯、酉”就是“桃花人命”,也就是交了“桃花運”。 “桃花運”帶有迷信色彩,不可信以為真。當然,得遇“窈窕淑女”,還是“君子好逑”,不要放過機會。
【第57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 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稱為“大丈夫”的不多,因為它的標準實在太高?!按笳煞颉币辉~源出戰國時期的“亞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資格稱得上“大丈夫”?!睹献印る墓隆酚涊d了孟子與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景春討論大丈夫的對話。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本按赫J為,說到大丈夫,只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才可當之無愧。張儀和公孫衍兩人,一連橫,一合縱,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戰國時期的天下大勢。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這兩個人,稱之為大丈夫。 對景春的說法,孟子立場鮮明地堅決予以駁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痹诿献拥乃枷塍w系中,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大丈夫,他們展現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靈,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數典忘祖的勢利小人。孟子認為只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 孟子雖然鄙視張儀、公孫衍,但孟子的主張在當時卻到處碰壁,不被諸侯采納,不被看重,而張儀、蘇秦等縱橫家,卻能左右諸侯,發揮著決定天下安危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丈夫”一詞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為大丈夫演化。
【第58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釋義:殃:災禍。池:護城河。城門失火,要到護城河里打水救火,河水干了,魚也就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牽連。 例句:在另外一部分無所謂的士兵,覺得皂白不分,勢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第59句】:【上賊船】(慣)1指受人蒙蔽,上了當。2比喻自愿加入壞人的團伙,一起干壞事。
【第60句】:【為人容易做人難】(諺)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個有品格、有作為的人不容易。
【第61句】:【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見“人老貓腰,樹老焦梢”。
【第62句】:【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63句】:【人不知,鬼不覺】(慣)形容非常隱秘,誰也沒有發現。 也作人不覺,鬼不知。 神不知,鬼不覺。
【第64句】:【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先】(諺)過橋時必須下馬步行,渡小時不可爭先恐后地上下船。泛指在出門上路時要特別注重安全。 也作逢橋須下馬,有路莫登舟。 臨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
【第65句】:【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諺)臨場交手比武,不管對手是誰都絕不能相讓,下手也絕不能留情。指交手比武爭高下,是只認輸贏不認人的。 也作當場不讓故,舉手不留情。 故:故舊,老朋友。 當場不認父,舉手不留情。
【第66句】:【急驚風撞了個慢郎中】(慣)急驚風:中醫指小兒因高燒引起的驚厥、抽搐。比喻事情緊急,卻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視之的人。 也作急驚風遇著個慢郎中。 急驚風偏碰著慢郎中。
【第67句】:【給個棒槌認作針】(慣)別人給個棒槌,就拿它當作針了。針:諧“真”。形容人老實厚道,別人隨便文案就信以為真了。也形容做事過于認真。 也作給個棒槌就當針(真)。 給個棒槌就認針(真)。 給個棒槌當針認。
【第68句】:【萬夫不當之勇】(慣)萬夫:萬人,泛指眾多的人。當:抵擋,阻擋。形容人武藝高強,極其勇猛。
【第69句】:【肉骨頭敲鼓——葷咚咚】(歇)葷:葷腥,諧“昏”。咚咚:本形容敲鼓的聲音,轉以形容昏沉沉的樣子。形容人昏頭昏腦,十分糊涂。
【第70句】:【好時是他人,惡時是家人】(諺)人在春風得意時,外人自會來百般奉承結識;到了逆境困厄時,全靠自家人扶持關照,共渡艱難。
【第71句】:【太歲頭上動土】 釋義:太歲,指木星。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某一年在某一地方,這一地方就不能動工搞建筑,否則就會遭受災難。比喻觸犯忌諱或某個有權勢的人物。 例句:“看著你不錯,賞你臉,你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聽打聽,滾!”
【第72句】:【黃瓜菜都涼了】(慣)比喻錯過了時機,事情無可挽回。
【第73句】:【嘴上天官賜福,肚子里男盜女娼】(慣)天官:道教所信奉的三神之一;三神也稱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傳說正月十五上元節天官賜福于人。指嘴上說得冠冕堂皇,思想行為卻卑鄙無恥。
【第74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
【第75句】:【打了一冬柴,煮鍋臘八粥】(慣)臘八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佛教各寺院用米、豆和棗、栗子、蓮子等于果煮粥供佛,民間也相沿成俗。比喻過于浪費。
【第76句】:【米粉越磨越細,手藝越做越精】(諺)米粉是磨出來的,磨的次數越多,米粉也就越細;技術是練出來的,練的次數越多,手藝也就越精。 指技藝的提高,貴在熟能生巧。
【第77句】:【猴屁股坐不住金鑾殿】 釋義:比喻小人物掌不了權,例句:我看他貴發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鑾殿,快沒啥好“戲”唱了!
【第78句】:【出處不如聚處】(諺)出處:物品的原出產地。聚處:物品的貿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產地不如在貿易場所充足。也指從原產地購物,遠不如從貿易場所購物方便。 也作“產處不如聚處”。
【第79句】:【寧可人前全不會,不可人前會不全】(諺)寧愿在人前表現出自己全不會,也不在人前表現出自己半懂不懂的。指不懂裝懂最丟人現眼。
【第80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釋義:指人要有進取心,要追求進步。也指官職地位、生活水平等的提高。 例句:“……要是農村富起來,手工匠人將來歸到工廠,變成正經八百的工人階級,誰不樂意,誰愿意一輩子抱風箱掄錘。人往高處走,水往低下流!爹,對不?”
【第81句】:【閻王爺嘴上拔胡子】(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82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別稱,在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婦也是老婆?!袄掀拧甭犉饋聿辉趺春寐牐瑓s包含著丈夫對妻子的愛意呢! 相傳,唐代有位名士叫麥愛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嫌棄老妻、再納新歡想法,于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北凰钠拮涌吹搅?,妻子從對聯中看到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于是便提筆續了一副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边@副下聯,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老藕”與“老偶”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 麥愛新也揮筆寫下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漸漸地,妻子的愛稱——“老婆”就被傳開了,一直沿用到今?!袄瞎币渤闪藢φ煞虻膼鄯Q。
【第83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慣)指沒人疼愛或喜歡。
【第84句】:【伏虎容易縱虎難】(諺)伏:降伏。指擒拿猛虎還算容易,放虎歸山卻大費周章。比喻對強硬的敵手,設計擒拿容易,捉了再放必定造成大患。 也作縛虎容易放虎難。 擒虎易,縱虎難。 捉虎容易放虎難。
【第85句】:【一棵草有一顆露水珠子】 釋義:比喻一件困難的事,總會有它的解決辦法。 例句:何老板總會和你想法子的。一棵草有一顆露水珠子,天下有多少人生在天底下會干死了?總有辦法,總有辦法。
【第86句】:【有志者事競成】指有堅強意志的人事業終究能夠成功。 典出《后漢書·耿弁傳》。東漢初年,山東豪強張步占據青州十二郡,勢力強大而且氣焰十分囂張,光武帝劉秀派大將耿弁前去討伐。耿弁頑強作戰,接連獲勝。在戰斗中,耿弁被箭射中大腿,他強忍劇痛,悄悄拔刀把箭截斷后繼續戰斗,耿終擊潰張步。劉秀大喜,親自到臨淄慰勞軍隊,并夸贊耿弁說:“將軍從前在南陽時曾主動請戰,當時我擔心難以成功,便沒答應。現在看來,將軍是有志者事競成?。 睆拇肆粝逻@句名言。
【第87句】:【二十四只烏鴉亂張口——不知聽誰的是】(歇)指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第88句】:【風有風頭,雨有雨頭】(諺)風刮來時,先有風頭;雨下來時,先有雨頭。比喻任何群體行動,總得有個帶頭的。
【第89句】:【失晨之雞,思補更鳴】(諺)失晨:誤了啼鳴報曉。誤了報曉的公雞,很想再有個準時報曉的機會,以彌補失晨的過失。比喻犯了錯誤的人,很想有機會立功補過。
【第90句】:【摸摸腦殼算一個】(慣)指不加選擇,有一個算一個。
【第91句】:【觀人必于其微】(諺)指看人好壞或水準高低等要著眼于小處。
【第92句】:路不常走草成窩,坐立不直背變駝。
【第93句】:【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祿,在現在指工資。那么,古今的收人為什么叫薪水呢? 東漢以前,一般俸祿都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貨幣形式(金銀或錢幣)將俸祿發給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月費”等。 而最早將俸祿稱為“薪水”的是在魏晉六朝時?!段簳けR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边@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開支的費用。而明代將俸祿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現代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如長工資叫“提薪”。
【第94句】:【不怕不賣錢,就怕貨不全】(諺:指生意場中不愁賣不了錢,只愁貨物不齊全,滿足不了顧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藝行業要想使事業興盛,就必須盡力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95句】:【是親三分向,是火熱如炭】(諺)舊指人情從來就是有親必顧的。 也作是親三分向,是火就熱炕。 是親三分向,是灰熱過土。 是親三分向,不親不一樣。
【第96句】:【錢可通神】(諺)錢財可以買通鬼神,極言金錢作用大。 也作錢神有靈。 錢可通神,財能役鬼。
【第97句】:【魚逢水,鳥逢林】(慣)比喻遇到與自己投合的人或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
【第98句】:【恩將恩報,仇將仇報】(諺)人有恩惠于我,我定當用恩惠去報答他。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風。
【第99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說好,轉指見了東西不分好壞,都說是好的。
上一篇:韓游網最火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