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課件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宋明理學課件,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教材整合】
南北朝時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學的復興。在一批心志高遠的儒家學者促進下,理學于宋代興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將儒家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綿延700余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及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1句】:儒學受到挑戰
漢武帝以后,儒學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
【第1句】: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吸引了眾多信徒,儒學的發展出現了危機。同時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處于戰亂、動蕩和民族大遷徙時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興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趙和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時期大興儒學。史書稱當時儒學之盛況,“比隆周漢”。這樣,經過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學不僅是漢族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第2句】: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第3句】: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三教之間在彼此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到唐宋時期,調和之風尤其興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第4句】:北宋時期,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他們又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
(為了重興儒學,回應社會上禮佛、祟道的挑戰,唐宋儒家學者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索。他們弘揚積極人世、關懷現實的儒學傳統,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學體系得到了豐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第2句】:形成過程:
【第1句】:理學:又稱“道學”,指宋及之后,以儒學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具體指在回應佛、道的挑戰時,新興的儒學思潮力圖建立起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學說,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即認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實指封建倫理準則)提到永恒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
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新儒學,即程朱理學。
【第2句】:創立——“二程”
⑴哲學觀: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⑵道德觀: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⑶認識論: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第3句】:成熟——朱熹(程朱理學集大成者)
⑴哲學觀:天理就是“三綱五常”(簡單理解,理在社會上表現為儒家道德規范);
⑵道德觀: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⑶認識論:“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畫朱熹像
【第4句】:程朱理學
⑴地位: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哲學,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元朝曾將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繼承這一趨勢,確定了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⑵對外影響:流傳到朝鮮、越南、日本乃至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第5句】:發展——心學
南宋時期,一些理學家對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瑣方式表示不滿。陸王心學,指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的理學。陸王心學強調,做學問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實踐之。心學的出現,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⑴陸九淵(心學創立者):①核心命題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邏輯的思辨來論證這個命題,而是用自己的體驗來予以印證。他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不用學習也能體會)。②提出“發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天地萬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②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他認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蝕,所以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王陽明發展心學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心學將一切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根源從外在的天理轉化為內在的良知,把客觀唯心主義發展為主觀唯心主義,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完成,理學的重心轉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實踐。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第3句】:歷史影響:
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對我國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⑴積極:塑造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了人性的莊嚴。
具體表現:①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的意識;②憂患意識:鼓舞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④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主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⑵消極: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性。
具體表現: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輕視自然科學的觀念;④輕視個體自由的觀念;⑤重禮輕法的觀念等。
【本課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開創了理學;朱熹建立了理學體系;陸王心學推進了理學新的發展。
●程朱理學主張“理”是萬物的本原,強調格物致知。
●陸王心學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強調內心的修養。
●宋明時期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
思考:
【第1句】:程朱理學的特點。
⑴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傳統儒學經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最終形成了哲學理論體系。
⑵更加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就是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哲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滅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名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內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學更多地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把佛、道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
【第2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⑴特點:從哲學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學思想:前者通過“天理”來約束人的行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規范(“理”是萬物的本原);后者通過“致良知”來恢復人固有的善性(“心”是萬物的本原)。
②哲學(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內在的“人心”(主觀唯心主義)
③修養論(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⑶相同:
①實質:以儒家的綱常倫紀約束社會,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疇:繼承了孔孟“仁”、“禮”思想,同屬儒學范疇。
③都屬于宋明理學,認為理是世界本原,歸于唯心主義。
【第3句】:隋唐時期的儒學為什么會面臨挑戰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間傳播;③儒學本身的缺陷:漢唐儒學,無法控制人心。
漢唐儒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自由氛圍。
【第4句】:宋明理學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觀——世界的本原,萬物遵循的普遍原則;
②社會——儒家道德倫理,封建等級秩序;
③個人——人性。
【第5句】:從政治、文化和經濟角度探討與宋代理學產生的相關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強中央集權要求統一思想,重文輕武,提供文化環境;
⑵文化上:儒學的危機
①魏晉南北朝以來,傳統儒學不適應時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戰儒學;
②唐宋時期,儒學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學化、系統化;
⑶經濟上:經濟迅速發展,科學進步,引發理學家對自然界及社會的思考。
宋明理學優秀教案
作為哲學化的儒學思想,理學是抽象的、艱深晦澀的。理學是中國古代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宋明理學優秀教案,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
過程與方法: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援引一些對宋明理學評價的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宋明理學的精神取向及其現實啟迪
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難點: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1句】: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魏晉南北朝時:儒學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唐時: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師: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
【第2句】:程朱理學
教師:通過學生閱讀課本,就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進行歸納簡析:
學生:
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含義:以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主要內涵:
【第1句】: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理而后物。
【第2句】:“人倫者,天理也”。
【第3句】:天理就是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
【第4句】:“存天理,滅人欲“
【第5句】:“格物致知”
評價:
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后世影響深遠,甚至外傳,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程朱理學有科學和不科學兩面,應正確對待。
教師:就理學的評價結合知識延伸趁熱打鐵進行分析:
進行一場課堂討論,談談對宋明理學的評價。作為一種流傳幾百年的傳統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內容是不科學和不正確的?《宋明理學的利弊》)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和平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人類都需要和諧的意識。
②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
③宋明理學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宋明理學強調力行。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級觀念;
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③因循守舊的觀念;
④重利輕義的觀念;
⑤重禮輕法的觀念。
(3)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第3句】:陸王心學: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心學:
代表:陸九淵、王陽明
主要內涵:
【第1句】:“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都在心中。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第2句】:“心無外物,心外無理”。
【第3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
同:程朱理學和王的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異:認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學認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陽明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
宋明理學課件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宋明理學課件,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教材整合】
南北朝時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學的復興。在一批心志高遠的儒家學者促進下,理學于宋代興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將儒家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綿延700余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及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1句】:儒學受到挑戰
漢武帝以后,儒學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
【第1句】: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吸引了眾多信徒,儒學的發展出現了危機。同時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處于戰亂、動蕩和民族大遷徙時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興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趙和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時期大興儒學。史書稱當時儒學之盛況,“比隆周漢”。這樣,經過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學不僅是漢族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第2句】: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第3句】: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三教之間在彼此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到唐宋時期,調和之風尤其興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第4句】:北宋時期,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他們又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
(為了重興儒學,回應社會上禮佛、祟道的挑戰,唐宋儒家學者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索。他們弘揚積極人世、關懷現實的儒學傳統,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學體系得到了豐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第2句】:形成過程:
【第1句】:理學:又稱“道學”,指宋及之后,以儒學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具體指在回應佛、道的挑戰時,新興的儒學思潮力圖建立起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學說,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即認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實指封建倫理準則)提到永恒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
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新儒學,即程朱理學。
【第2句】:創立——“二程”
⑴哲學觀: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⑵道德觀: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⑶認識論: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第3句】:成熟——朱熹(程朱理學集大成者)
⑴哲學觀:天理就是“三綱五常”(簡單理解,理在社會上表現為儒家道德規范);
⑵道德觀: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⑶認識論:“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畫朱熹像
【第4句】:程朱理學
⑴地位: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哲學,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元朝曾將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繼承這一趨勢,確定了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⑵對外影響:流傳到朝鮮、越南、日本乃至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第5句】:發展——心學
南宋時期,一些理學家對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瑣方式表示不滿。陸王心學,指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的理學。陸王心學強調,做學問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實踐之。心學的出現,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⑴陸九淵(心學創立者):①核心命題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邏輯的思辨來論證這個命題,而是用自己的體驗來予以印證。他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不用學習也能體會)。②提出“發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天地萬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②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他認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蝕,所以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王陽明發展心學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心學將一切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根源從外在的天理轉化為內在的良知,把客觀唯心主義發展為主觀唯心主義,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完成,理學的重心轉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實踐。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第3句】:歷史影響:
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對我國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⑴積極:塑造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了人性的莊嚴。
具體表現:①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的意識;②憂患意識:鼓舞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④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主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⑵消極: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性。
具體表現: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輕視自然科學的觀念;④輕視個體自由的觀念;⑤重禮輕法的觀念等。
【本課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開創了理學;朱熹建立了理學體系;陸王心學推進了理學新的發展。
●程朱理學主張“理”是萬物的本原,強調格物致知。
●陸王心學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強調內心的修養。
●宋明時期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
思考:
【第1句】:程朱理學的特點。
⑴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傳統儒學經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最終形成了哲學理論體系。
⑵更加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就是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哲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滅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名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內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學更多地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把佛、道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
【第2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⑴特點:從哲學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學思想:前者通過“天理”來約束人的行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規范(“理”是萬物的本原);后者通過“致良知”來恢復人固有的善性(“心”是萬物的本原)。
②哲學(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內在的“人心”(主觀唯心主義)
③修養論(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⑶相同:
①實質:以儒家的綱常倫紀約束社會,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疇:繼承了孔孟“仁”、“禮”思想,同屬儒學范疇。
③都屬于宋明理學,認為理是世界本原,歸于唯心主義。
【第3句】:隋唐時期的儒學為什么會面臨挑戰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間傳播;③儒學本身的缺陷:漢唐儒學,無法控制人心。
漢唐儒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自由氛圍。
【第4句】:宋明理學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觀——世界的本原,萬物遵循的普遍原則;
②社會——儒家道德倫理,封建等級秩序;
③個人——人性。
【第5句】:從政治、文化和經濟角度探討與宋代理學產生的相關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強中央集權要求統一思想,重文輕武,提供文化環境;
⑵文化上:儒學的危機
①魏晉南北朝以來,傳統儒學不適應時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戰儒學;
②唐宋時期,儒學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學化、系統化;
⑶經濟上:經濟迅速發展,科學進步,引發理學家對自然界及社會的思考。
《有的人》優秀教案教案
【第1句】: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指導朗讀,體會該詩強烈鮮明的愛憎之情,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并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二)能力訓練點
1.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煉,理解詩句的含義。
2.體會該濤融情于詩、融理于詩的特點,說一說該詩的情與理。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四)美育滲透點
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美的情操,明白為人民服務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第2句】:學法引導
【第1句】:標題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
【第2句】:分句讀,分段讀、對照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講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讀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對比的手法及前后對照的結構。
(二)難點
深刻理解詩歌豐富的'思想性。
(三)疑點
詩歌未三節能否去掉?這三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決辦法
重點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讀、思考、討論解決,對于難點和疑點,在學習時教師應進行方法的引導與適當的點撥。
【第4句】:課時按排
1課時
【第5句】: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磁帶。
【第6句】:師生互動活動沒計
1.教師分層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正反復朗讀的訓練中讀出詩歌的情。
1.教師精心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明確詩歌中的理
【第7句】: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反復朗瀆,體會詩歌愛憎分明的感情。
2.學習對比手法,體會對比的好處。
3.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這首濤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運用對比手法,將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進行對比,歌頌了魯迅先生以及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三)教學過程
1.以介紹詩歌的般特點導入本文學習。
詩歌作為文學的一大樣式,其特點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感情,想象豐富,語言凝練、形象,音調和諧,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新詩般分行排列:這是詩歌的一般特點。具體到某一詩歌里,其特點又是:豐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紹,要抓住姓名、出生時間、什么地方人、評價、作品五個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詩的特點、背景。提示概括本詩特點有四:(1)富有哲理性。(2)語言凝練有力。(3)采用對比手法。(4)用形象的語言發議論講道理。
2.學習正文,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和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和特點。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體會詩歌朗誦的輕重、緩急、分節、節奏處理及本文思想內容。范瀆后,要求學生將詩中八處有的人分別改換成具體的某種人、某類人,提醒改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盡量準確。
明確:改換要具體、明確,注意措詞,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殘酷剝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魚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學生改后,抽學生根據自己所改朗誦全濤,朗誦后學生一起評議。然后,再分組齊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3.分析對比寫法,引導更深入地鉆研課文。
提問:文中八處有的人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明確:兩種人,對人民有利的人和對人民有害的人;
提問并引入討論:①前四節是從哪四個方面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②后三節與前四節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后三節對全詩起什么作用?③為了說明兩種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寫法?(對比)④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這句是什么意思?⑤最后句中抬舉一詞是什么意思?⑥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明確:①從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個方面。②因果關系,不但呼應前文,形象地反出兩種人截然不同的結局,而且使全詩內涵升華到贊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內涵容量增大了。
③這里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魯迅這樣為人民服務的人將會得到人民廣泛的紀念,
④抬舉表示稱贊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題思想是通過鮮明的對比,歌頌魯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樣的人,號召我們要像魯迅先生那樣:做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四)總結、擴展
這首詩雖然是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便沒有停留于一般的紀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層次地探討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觀念。英語里有這么一句名言:Tobeornotisa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另外我們讀過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保爾的名言,思考他們每個時代的人生價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呢?
【第8句】:布置作業
1.熟讀并理解魯迅的《自嘲》。
2.唐代濤人杜甫有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然只有10個字,但它通過對比手法把不平等社會現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學課外查閱這首詩,寫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讀后感。
上一篇:新時代青年人物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