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長恨歌》名句賞析
導語:王安憶的《長恨歌》曾榮獲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并于2000年獲得我國文壇上最具榮譽的大獎——茅盾文學獎。可見其藝術成就之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長恨歌》中的名言名句,以便大家更了解王安憶。
【第1句】:不過,垃圾里有時也可淘出真貨色的。——王安憶《長恨歌》
【第2句】:對面盆里的夾竹桃開花,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帷幕。——王安憶《長恨歌》
【第3句】:人心最經不起撩撥,一撥就動,這一動便不敢說了,沒有個到好就收的。——王安憶《長恨歌》
【第4句】:美是凜然的東西,有拒絕的意思,還有打擊的意思;好看卻是溫和的,厚道的,還有一點善解的。——王安憶《長恨歌》
【第5句】:太陽是從屋頂上噴薄而出,坎坎坷坷的,光是打折的光,這是由無數細碎集合而成的壯觀,是由無數耐心集合而成的巨大的力。——王安憶《長恨歌》
【第6句】:這種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鱗次櫛比,擠擠挨挨,燈光是如豆的一點一點,雖然微弱,卻是稠密,一鍋粥似的。——王安憶《長恨歌》
【第7句】:這東方巴黎遍布遠東的神奇傳說,剝開殼看,其實就是流言的芯子。就好像珍珠的芯子,其實是粗糙的沙粒,流言就是這顆沙粒一樣的東西。——王安憶《長恨歌》
【第8句】:橋這東西是這地方最多見也最富涵義的,它有佛里面彼岸和引渡的意思,所以是江南水鄉的大德,是這地方的靈魂。——王安憶《長恨歌》
【第9句】:如今她和她,雖在咫尺之間,卻遙如天各一方。——王安憶《長恨歌》
【第10句】:這只是她做人的方式,越是有吸引的事就越要保持矜持的態度,是自我保護的意思,還是欲擒敵縱的意思?——王安憶《長恨歌》
【第11句】:上海弄堂如果有夢的話,那夢,也就是流言。——王安憶《長恨歌》
【第12句】:年華是好年華,卻是經不得數的。——王安憶《長恨歌》
【第13句】:雖是日常的情景,可因為多,也能堆積一個驚心動魄。——王安憶《長恨歌》
【第14句】:一次次戀愛說是過去,其實都留在了臉上。人是怎么老的?就是這么老的!胭脂粉都是白搭,描畫的恰是滄桑,是風塵中的美,每一筆都是欲蓋彌彰。——王安憶《長恨歌》
【第15句】:像我們人類這樣的兩足獸,行動本不是那么自由的,心也是受到拘禁的,眼界是狹小得可憐。我們生活在同類之中,看見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沒有什么新發現的。我們的'心里是沒什么好奇的,什么都已經了然似的。因為我們看不見特別的東西。——王安憶《長恨歌》
【第16句】:愛麗絲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間里,盛的全是各色各樣的等。——王安憶《長恨歌》
【第17句】:這東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鋪陳開。一鋪便是幾十年。——王安憶《長恨歌》
【第18句】:閨閣還是上海弄堂的幻覺,云開日出便灰飛煙散,卻也是一幕接一幕,永無止境。——王安憶《長恨歌》
【第19句】:她扮錯了角色。起首一句錯了,全篇都錯。信心是錯,希望也是錯的。——王安憶《長恨歌》
【第20句】:上海弄堂里的閨閣,說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樓,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間,卻轉瞬即逝。——王安憶《長恨歌》
【第21句】:這是深入肌膚,已經談不上是親是近,反有些起膩,暗底里生畏的,卻是有一股噬骨的感動。——王安憶《長恨歌》
【第22句】:鄔橋的一切都是最初意味的,所有的繁華似錦,萬花筒似的景象都是從這里引發伸延出去,再是抽身退步,一落子女,最終也還是落到鄔橋的生計里,是萬物萬事的底,這就是它的大德所在。——王安憶《長恨歌》
【第23句】:流言總是鄙陋的。它有著粗俗的內心,它難免是自甘下賤的。它是陰溝里的水,被人使用過,污染過的。它是理不直氣不壯,只能背地里嘁嘁喳喳的那種。它是沒有責任感,不承擔后果的,所以它便有些隨心所欲,如水漫流。它均是經不起推敲的,也沒人有心去推敲的。它有些像言語的垃圾,不過,垃圾里有時也可淘出真貨色的。?——王安憶《長恨歌》
王安憶長恨歌的賞析
《長恨歌》是2003年08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安憶。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下面是王安憶長恨歌賞析,請參考!
篇一:《長恨歌》賞析
《長恨歌》這首詩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詩人憑借著傳說和歷史人物創造了一個婉轉動人的愛情故事。全詩通過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再現了真實的現實生活,千百年來一直感染并打動著讀者。
這首詩的主題主要體現在“長恨”二字上。作者從漢皇重色思傾國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講述了安史之亂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終得到了美嬌娘楊氏。而楊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專寵而使得全家雞犬升天得到萬千富貴。作者反復用筆墨渲染了唐玄宗縱情聲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發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些前因既是后來造成悲劇的基礎也是引起長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從六軍不發無奈何開始寫起,詳細的描述了安史之亂開始后玄宗棄楊氏于不顧的倉皇出逃,引起了六軍駐馬并要求除去紅顏禍水的楊氏造成宛轉峨眉馬前死的悲劇。這部分是故事最為關鍵的情節。楊氏死后唐玄宗因懷念她引發的寂寞悲哀和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詩人以心酸惻隱悲痛的語調細致的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讓人讀之揪心疼痛催人淚下。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這首詩的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幫助于虛無縹渺的仙境中找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幻境中再次展現了楊氏梨花帶雨的絕世容顏,并以含情脈脈的托物寄詞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達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深情厚誼,為進一步渲染長恨這一主題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最后在全詩的結尾又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來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份量。
全詩所寫之情纏綿悱惻所書之恨杳杳無窮,詩人以哀婉動人的文字和悠揚宛轉的語調娓娓敘來,令人為之動容。通過縱觀全詩我們再結合詩人本身的經歷不難看出,詩人寫此詩的目的并不在于對歷史的記錄與評價,而是,通過此詩借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愛情悲劇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對所愛之人的相思意義。
篇二:《長恨歌》賞析
【摘要】本文解讀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首先對主要內容進行分段描述,從而得出《長恨歌》的主題具有雙重性——歌頌李、楊深沉的愛情和諷刺唐玄宗沉醉享樂誤國的悲劇。其次,闡述了《長恨歌》的藝術成就:在故事敘述推進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詩人將敘事、寫景和抒情三種藝術表現手法結合使用,融情入景、移情于景;詩人對于唐玄宗的“重色”和楊貴妃的“百媚”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批判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政治上導致安史之亂,同時造成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關鍵詞】白居易;《長恨歌》;抒寫方法;藝術構思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詩人和詩歌理論家,祖籍山西太原,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白居易一生詩歌作品數量為唐代詩人之最,今存近三千首,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還與好友元稹積極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至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
【第1句】:《長恨歌》的內容與主題
《長恨歌》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下面依次進行簡單的掃描分析。
【第1句】: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
全詩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開頭,看似簡單,事實上卻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原因,又統領和組織著全詩。接著,作者將視野轉換到女主人公:先寫楊貴妃的身世、入宮過程和入宮原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最后寫到唐玄宗的所作所為對于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無不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
【第2句】:重在寫二人的沉醉享樂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由在華清池樂舞逍遙的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寫起,重在寫二人的沉醉享樂最終釀成了唐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接著,詩人詳細地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后,唐玄宗等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尤其是在這一動亂造成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悲慘一幕。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到“不見玉顏空死處”,詩人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細致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和在返還都城長安路上對二人過去纏綿生活的追憶,特別是“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一句運用了細節描寫。
【第3句】:唐玄宗回宮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
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接著對于唐玄宗如何思念楊貴妃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細節描寫:“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其中“魂魄不曾來入夢”可以看作是一個過渡句,將兩人的苦苦思念之情的表達形式轉換到了仙境,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促成了仙境的出現好像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富有感情和思想的真實感。
【第4句】:以“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開端
既能看出唐代皇室對于道教的推崇與信仰,又是對下面浪漫主義手法運用的鋪墊與襯托。接著詩人又以動人的筆觸,詳細描寫了楊貴妃得知作為天子使的道士到來消息后的各種又驚又喜的動作神態,特別是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詩歌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尾,韻味無窮而又富有哲理。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長恨歌》具有歌頌愛情與諷諫刺弊的雙重主題,二者之間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從本詩后面三部分對于唐玄宗與楊貴妃二人互相思念之情的細致描寫與入微刻畫中可以看出,詩人更重視對于二人真摯感情的歌頌與張揚。從本詩的第一部分唐玄宗的“不早朝”、楊貴妃姊妹的飛黃騰達和天下父母對于生男生女觀念的改變可以看出其中又蘊含著對于唐玄宗誤國誤民的諷刺與鞭撻,很顯然,二者之間,詩人是側重歌頌愛情這一主題的。
【第2句】:《長恨歌》的藝術成就
【第1句】:《長恨歌》的抒寫方法
(1)《長恨歌》的抒寫方法首先表現在對于浪漫主義手法的特別重視和巧妙運用。唐玄宗、楊貴妃都是唐代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詩人并不完全拘泥于歷史和采取寫實的手法,而是有實有虛,前三部分大多是“實”,第四部分全是“虛”。詩人的.高明之處即是第四部分的“虛”,詩人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雖然“仙境”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但給讀者的藝術感觸與欣賞效果卻是真實的。
(2)在故事敘述推進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詩人將敘事、寫景和抒情三種藝術表現手法結合使用,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及借典型神態動作舉止抒情等方法的運用使其具體體現。唐玄宗在逃往西南時,路途遙遠而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秋景凄涼,此正是以悲涼環境來烘托人物的悲哀情思。面對蜀地青山綠水,唐玄宗不是欣賞享受,而是青山綠水在唐玄宗眼中也和自己的心態一樣寂寞悲哀,美景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就是融情入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唐玄宗被情思縈繞、孤苦伶仃而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運用的是借典型神態動作舉止抒情的方法。總之,不管是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還是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不管是從白日到黑夜,還是從春天到秋天,詩人都是將敘事、寫景和抒情三種藝術表現手法巧妙結合起來,給讀者以全視角的藝術享受。
【第2句】:《長恨歌》的藝術構思
通過第一部分對于全詩分段內容的掃描,我們可以將《長恨歌》()全篇的關鍵詞和行文線索摘要如下:重色貌美→相遇相知→君王晚朝→兄妹列土→歌舞淫饗→妃死馬嵬→血淚相流→孤燈未眠→道士勤覓→帳里驚魂→容寂淚干→寄釵寄詞→恨無絕期。這些表示行文線索的關鍵詞正是詩人藝術構思的表征。詩人對于唐玄宗的“重色”和楊貴妃的“百媚”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政治上的悲劇——安史之亂,同時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之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詩人的高明之
處正是沒有按照常理結束詩作,而是借助唐代道教盛行的社會文化氛圍,想象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楊貴妃對于唐玄宗的思念與真愛完全不亞于后者對前者的珍重,他們的愛情經歷與故事最終凝成了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在欣賞詩作的過程中,我們在收獲到轟轟烈烈的愛恨情感體驗的同時,似乎更有如何去真正地愛一個人、如何表達愛意的哲理思考。
王安憶《長恨歌》賞析
王安憶《長恨歌》故事簡介
看王憶安的《長恨歌》,一曲娓娓道來,弦音頓挫,臺上的人伊伊啊啊,熱鬧非凡;臺下的人看的清晰,不過是趕了一回繁華,只是低回慢轉都作著告別,曲終人要散,幕臺上的冷清無人眷戀,不過是述說著無法挽回的難過。
《長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風,有的是似肌膚之親般的性感的挨擠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帶陰沉氣息如云似霧的虛張聲勢的亂套流言。也有處于嘈雜混淆中如花蕾一樣純潔嬌嫩的閨閣,盛載的都是不可為人知的心事。還有把城市的真諦都透徹領悟的自由群鴿,它們在密匝的屋頂盤旋,帶著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這一片城市廢墟。
那是屬于上海的廢墟,上海夜夜笙歌,歌聲是帶著形式般迫不得以帶歡慶的熱鬧,卻是沒有高山流水純粹清澈,在這廢墟里,裊裊娜娜的浮出一個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瑤。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兒,追逐潮流講究小情小調,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虛榮牽著鼻子走,都是要走上無奈的不歸路的。
小說分三條清晰的線索:第一是王琦瑤的遭遇,從片廠拍戲到登上摩登雜志到舞會流連再到選舉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眾人羨慕吹捧的高度,這不是幸事,而是為她的悲劇奠下基礎。到這里是小說的高峰,月以滿,則要虧,水到滿,則溢出。王琦瑤戲劇的榮耀開始走下波路,在人們意味深長的眼里約定俗成的成了交際花,勾三搭四,墮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殺。無人同情。
第二條線索是從王琦瑤的友情出發。從吳佩珍到蔣文麗到嚴家師母再到張永紅,這些友情不過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計較,講不清道不明的各懷鬼胎,但彼此做了個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嘗不可。
第三條線索是王琦瑤的愛情。從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遜到薩特再到老克臘,王琦瑤并非多情也非濫情,而是生活所逼。一開始,王琦瑤的生存意識是在愛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剎那愛情的尾巴跳躍到她眼前,也是轉瞬即逝,留也留不住。憂傷的纏綿,總是帶著無可奈何的悲情,像隨時都要消逝般。
王琦瑤對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顆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帶著些許的驕傲,因為這墊底的驕傲。于是她不承諾。“不承諾是一根細鋼絲,她是走鋼絲的人,技巧是第一,沉著鎮靜也是第一。”退到最后,還有個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這樣想。
命運的齒輪啟轉,慢慢為她踮起一層又一層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現實的限制,這種矛盾終于在愛麗絲公寓里得到緩解——她當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實的交際花,卻只能在暗無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愛他,卻留不住他。這種愛是無端生出的被動的回應,在寂寞的'光影度過的。她說:“我還不能走,我要留在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來了,那怎么辦?他要回來,見我不在,一定會怪我的。”終于,小女人的任性還是抵不住命運的無情宣判——李主任飛機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見著她,把她當成了童話和向往。她是他一個繁華的夢,真是是不愿醒來。但王琦瑤也沒放在心上,只隔著一層曖昧。
情緣再流轉,王琦瑤由鄔橋重回到上海,當了注射護士,認識了康明遜和薩沙。康明遜和她是兩情相悅,卻是不能在一起,當有了孩子,康明遜又無法承當。王琦瑤不怪他,她想,她是很愛這個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對他不僅是愛,還是體恤。于是她獨自承當。平安里的流言三傳四傳,王琦瑤不得不找來薩沙當墊背的孩子的父親。也是略施小技,卻也掩不過情場浪子薩沙的眼睛。最后他也離開。
輪轉了一圈,還是又回到原點,遇到程先生,他無怨無悔地照顧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瑤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會拒絕他;但程先生是君子,從不在她那里過夜。兩人都明白王琦瑤此刻對他只有恩沒有愛。他愛她,卻只能不告而別。到底是回不去了。
當年的王琦瑤有如白絹似的,后來漸漸寫上字,字成了句,成了歷史。歷史沉淀得深,不過是漫天揚起的灰塵。那華麗的旗袍,抖落的不單是繁華似錦,還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悵。時間是最具有腐蝕力的,洗盡了鉛華,那奪目的榮耀,不過過眼云煙,留不住的風景,竹藍打水一場空,到頭來,只剩空曠的虛無。人什么都沒有。
作者簡介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隨母到滬。1970年赴安徽插隊落戶,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調回上海,任《兒童時代》小說編輯,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
自1976年發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發表有小說《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站》、《流逝》、《小鮑莊》、《叔叔的故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等短、中、長篇,約有400萬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學理論。其中一度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二度獲全國中篇小說獎。翻譯為外國語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韓等文字。
長恨歌王安憶賞析
《長恨歌》一直被認為是王安憶筆下最為動人的一曲挽歌,具有強烈的悲劇意蘊。作品將一個背負悲劇命運的女子置于舊上海那個特殊的環境里,用敘述性的語言和詩化的語言散文似地展示著那個年代的變遷里城市和女人的悲劇以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劇,而作者也正是憑借著一種旁觀者的敘述姿態以及對古典感傷詩詞的借鑒加深了作品的悲劇意蘊。第一次看王安憶的《長恨歌》,就被一個水做的女子和她那痛到及至的美麗所打動。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人的愛情熄滅在情人的十指之間,也沒有想過一個執著于愛的女子竟然逃不過命運跟她開的一次次不懷好意的玩笑。然而,在王安憶的故事世界里,王琦瑤就是這樣一個將哀喜情愁抒寫的淋漓盡致的女子,有時我竟會覺得王安憶是殘忍的。現在再來看《長恨歌》的時候,不論是人物的生動細膩還是情節的跌宕起伏在我看來都已經退而居其次了,我想更多地注意當一個女人寫另一個女人的時候那種感性而決絕的筆觸和深埋于文字之下“疼痛”的情愫。不難發現,王安憶是個善于通過意象寫人的作家。在還沒有接觸《長恨歌》之前我一直認為作者會在開篇就為我們展示那個大城市中的小女子,可當翻開書頁越入眼簾的卻是一長段關于弄堂的描寫。“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王安憶這樣說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孕育了王琪瑤和讓她疼痛的愛情。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其實不管是弄堂的蜿蜒曲直還是它那近似于人曖昧而復雜的生活氣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在隱喻著王琦瑤的一生,從一個典型的上海舊式女子到意外地成為“上海小姐”再到經歷各式各樣的男子帶給她的愛情,王琦瑤在弄堂的見證下上演自己的悲劇。她的路并沒有象她自己期待的那樣筆直,五個男人從她的.生命中匆匆走過,只是那樣略一駐足稍事停留,隨即便轉身離開,一切恢復寧靜,彷佛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個人。他們或許有過真感情,或許有過快樂,但是快樂與愛都是偷來的,那么輕那么少那么經不起考驗,而蒼涼和絕望卻成為她眼中最痛的淚滴。而這些就像王安憶筆下的弄堂,行行種種,生色各異,斷斷續續的際遇將她折磨得身心疲憊,人與人之間最后的一點溫暖和愛情也被各自的私心剝奪。有這樣一段話我的記憶很深:“花盆里栽的鳳仙花,寶石花和青蔥青蒜,也是私情的性質;屋頂上空著的鴿籠,是一顆空著的心;碎了和亂了的瓦片,也是心和身子的象征。”這便是之后王琦瑤最真實的寫照,在愛情與私心的碰撞后只留下了破碎和凌亂的心,這種疼痛至今讀來怎能不讓人心酸?但是,王安憶對她筆下的人物又是寬容的,同情的,她一直以一種大悲憫來看待這些茫茫命運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無論他們做錯了什么,總有不得已的理由,離開王琦瑤的男人,也全部都是真心愛過王琦瑤的。我想她這樣寫與王琪瑤的悲劇并不矛盾,沒有感情的背叛若是放在王琪瑤身上就顯得毫無意義,相反地,正是因為曾經愛過才能更好地反襯離別給王帶來的傷害。的確,歲月無情,命運茫茫,人生無常,感情無奈……諸如此類的描寫充斥了整部小說,成為文章最基礎的感情基調。正如書中所說,倘若只是將人的一生填進去,卻是不夠塞歷史的牙縫。倘若要哀悼,則可哀悼一生。王安憶“殘忍”而又“寬容”的筆觸,不知道是為了哀悼那個女人還是為了哀悼那個灰色的年代。說到《長恨歌》的感情基調,我想還有一種懷舊和追憶的情懷。《長恨歌》是懷舊的,她緬懷著舊上海的繁榮和奢靡,作品所體現都是上海女性關于愛情及自身欲望的滿足,無關乎政治,時代或他人;文本的語言都是孤獨或傷感的,都一樣的在繁華的背后揭示著一種內心的苦悶、滄桑、痛苦和絕望。王安憶以一曲悠悠的《長恨歌》,作了一個柔情蕩氣的女性發言。那個上海女人王琪瑤的一生,更是上海那座城市的一生。而王琪瑤的風月史,不正是上海那座城市發育中腐朽部分漸漸回潮的表現嗎?而王琪瑤香銷玉隕的死不也正是文化發育和文化衰敗沖突的結果嗎?王安憶用其成熟老到的筆端,將女人一生的情愛流程融入到了歷史變遷中,透過她悲劇化的命運來追憶那個年代殘留在作者心里的疼痛,或者作者只能通過這樣的一種懷舊形式來反思那個年代那個城市奢靡繁華背后的滄桑、痛苦和絕望。王德威曾經這樣評價《長恨歌》:“王安憶細寫一位女子與一座城市的糾纏關系,歷數十年而不悔,竟有一種神秘的悲劇氣息。”這里所說的糾纏實際上也是當時上海文化精神和人物的性格命運之間的糾纏,這讓我不禁想到作品中的兩個人:蔣麗莉和程先生,蔣麗莉對命運不滿而不斷的抗爭,想努力改變,對于現實她的努力卻又蒼白無力;程先生癡情等待守護而孤獨一生,最后以自殺的方式做無言的控訴,控訴混亂恐怖、人心慌慌的年代。其實經歷著這種糾纏的人還有很多,包括王琪瑤,他們的命運正是在當時的文化精神催化下的必然產物,在為他們的命運而悲嘆的時候,我們似乎有種無能為力的悲哀。我想王安憶之所以命名《長恨歌》也許就是在為一種已經遠逝了的文化形態譜寫一曲無盡的挽歌吧
上一篇:蘇霍姆林斯基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