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錢乙字仲陽,父穎善醫,然嗜酒喜游,東之海上不反。乙方三歲,母前死,姑嫁呂氏,哀而收養之,長誨之醫,乃告以家世。即泣,請往跡尋,凡八九反。積數歲,遂迎父以歸,時已三十年矣。其事呂如事父,呂沒無嗣,為收葬行服。
乙始以《顱囟方》著名,授翰林醫學。皇子病瘈疭①,乙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帝悅,擢太醫丞。廣親宗子病,診之曰:“此可毋藥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驚人,后三日過午,可無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發癇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嘆曰:“此所謂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藥,日夜飲之。左手足忽攣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歸,不復出。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末年攣痹浸劇,知不可為,召親戚訣別,易衣待盡,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彥昭,紹興、乾道間名醫也。初生時,母乏乳,餌以粥,遂得脾胃疾,長益甚,醫以為不可治。克明自讀《難經》、《素問》以求其法,刻意處藥,其病乃愈。始以術行江、淮,入蘇、湖,針灸尤精。診脈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藥。病雖數證,或用一藥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藥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為非藥之過,過在某事,當隨其事治之。言無不驗。張子蓋救海州,戰士大疫,克明時在軍中,全活者幾萬人。子蓋上其功,克明力辭之。
克明頗知書,好俠尚義,常數千里赴人之急。初試禮部中選,累任醫官。王炎宣撫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貶秩。后遷至翰林醫痊局,賜金紫。紹興五年卒,年六十七。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刪改)
【注】①瘈疭(chìzòng):痙攣,抽風。②癇:癲癇,羊角風。
【第4句】: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B.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C.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D.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第5句】: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喪。人死后其親屬必須要穿特制的喪服守孝三年,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居喪者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
B.太醫丞:是古代醫官名。宋史記載,熙寧九年,于太常寺下設置太醫局,管理醫學行政和醫學教育,太醫丞是其中的署官。
C.《難經》、《素問》:《素問》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難經》則解釋了《黃帝內經》的醫學醫理,有不少獨到見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員服紫色,若官員品級不夠而皇帝特賜,準許服紫,稱賜紫。賜紫同時賜金魚袋,合稱賜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第6句】: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項是(3分)
A.錢乙非常孝順、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尋找父親,找了很多年,終于找到。他由姑父撫養長大,對待姑父如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
B.錢乙醫術高超,甚至可以預判病癥。他給皇子治病,給他喝黃土湯就治好了。他判斷廣親的小兒子會在一天之后發病,后來果然如他所說的那樣。
C.王克明自學成才,治療方法多樣。他摸索醫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認為有的病應用藥治療,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則需要先把引發疾病的事情處理好。
D.王克明醫德高尚,有俠義之風。張子蓋的部隊中瘟疫流行,他趕赴軍中,治愈了幾萬人。他又常常奔波幾千里,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畫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嘆曰:“此所謂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撫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貶秩。(5分)
參考答案
【第4句】:B
【第5句】:A(守孝期按照親屬關系的遠近有長有短,不是必須三年。)
【第6句】:B(錢乙判斷廣親的小兒子將突然發病,但沒有說明具體時間。)
【第7句】:(1)錢乙本來就有身體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療自己,后來病重,他嘆道:“這就是所說的渾身麻木疼痛的病。進入內臟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撫史,征召王克明為手下,王克明沒有去。王炎很生氣,彈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貶職。(“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順2分。)
參考譯文
錢乙字仲陽,他父親錢穎善長醫術,卻嗜酒而喜歡出游,往東到海上去就沒有回來。錢乙才三歲,母親早死,他姑姑嫁給呂氏,呂氏憐憫并收養了他,長大以后,就教導他學醫,并告訴他的家世。錢乙哭過之后,請求去尋找父親,一共尋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終于找回父親,此時他已三十歲了。他侍奉呂氏如同父親,呂氏死后沒有后代,他就給呂氏收殮埋葬,穿孝衣守喪。
錢乙最初是因《顱囟方》著名,授給他翰林醫學的官職。皇子患驚風病,錢乙給他喝黃土湯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見他詢問黃土湯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為土能克水,水平穩了,那么驚風自然就停止。”神宗高興,提升他為太醫丞。廣親的長子患病,錢乙診他的病說:“這種病可以不用吃藥而痊愈。”廣親的小兒子在旁邊,錢乙指著他說:“這孩子將突然患病,使人驚恐,過了三天的午后,可無憂。”廣親家的人很生氣,不答話。第二天,廣親的小兒子果然突發羊角風,十分危急,請錢乙給他診治,三天就病愈。
錢乙本來就有身體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療自己,后來病重,他嘆道:“這就是所說的渾身麻木疼痛的病。進入內臟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隨后又說:“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藥,日夜喝它。左手、左腳突然蜷曲不能活動,他高興地說:“可以啦!”他因病辭職回家,不再出來為官。錢乙開藥方,廣博通達,有關醫書無不閱讀,不固執地死守古法。特別精通《本草》等書,辨別糾正它錯誤的地方。晚年時,痙攣麻痹的病癥逐漸嚴重,他知道不能治療,就召來親戚訣別,換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終年八十二歲。
王克明,字彥昭,是紹興、乾道(皇帝年號)年間的名醫。他剛出生時,母親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長大后更加嚴重,醫生認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學《難經》和《素問》,來尋找治療辦法,用心施用藥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開始用學來的醫術在江淮地區行醫,又到了蘇州、湖州一帶,尤其擅長針灸。他診脈遇到難以治療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癥的關鍵,之后再用藥。(他認為)病即使表現出多種癥狀,有的可能只用一種藥就可以去除病癥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癥自然會隨之消失;對有些病人則不給藥,告訴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動好了;有的病,他認為吃藥治不好不是藥的問題(不是吃藥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發疾病的)事情沒有處理好,將事情處理妥當,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診斷之言無不一一驗證。張子蓋率軍救援海州,部隊中瘟疫流行。他趕赴軍中,治好了幾萬人。張子蓋準備向朝廷上表為其請功,王克明卻極力推辭。
王克明學問非常好,為人好俠尚義,常奔波數千里為人治病。起初參加禮部考試,考中后,屢次擔任醫官。王炎做四川宣撫史,征召王克明為手下,王克明沒有去。王炎很生氣,彈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貶職。后來改到翰林醫痊局任職,皇帝賜予他紫衣和金魚袋。紹興五年去世,時年六十七歲。
《宋史列傳》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高登,字彥先,漳浦人。少孤,力學,持身以法度。紹興二年,廷對,極意盡言,無所顧避,有司惡其直,授富川主簿,復命兼賀州學事。學故有田舍,法罷,歸買馬司,登請復其舊。守曰:“買馬、養士孰急?”登曰:“買馬固急矣,然學校禮義由出,一旦廢,衣冠之士與堂下卒何異?”守曰:“抗長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禮義與法度爾,既兩棄之,尚何言!”守不能奪,卒從之。滿秩,士民丐留不獲,相率饋金五十萬,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貧無以養,愿太守勸其咸受。”登辭之,不可,復無所歸,請置于學,買書以謝士民。
授靜江府古縣令,道湖州,守汪藻館之。藻留與修《徽宗實錄》,固辭,或曰:“是可以階改秩。”登曰:“但意未欲爾。”遂行。廣西帥沈晦問登何以治縣,登條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詐,疑不可行。”對曰:“忠信可行蠻貊,謂不能行,誠不至爾。”豪民秦琥武斷鄉里,持吏短長,號“秦大蟲”,邑大夫以下為其所屈。登至,頗革,而登喜其遷善,補處學職。它日琥有請屬登謝卻之琥怒謀中以危法會有訴琥侵貸學錢者登呼至面數琥聲氣俱厲叱下白郡及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帥胡舜陟謂登曰:“古縣,秦太師父舊治,實生太師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檜為相亡狀,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寧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創檜祠而自為記,且誣以專殺之罪,詔送靜江府獄。舜陟遣健卒捕登,屬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詣闕上書,求納官贖罪。故人有為右司者,謂曰:“丞相①云嘗識君于太學,能一見,終身事且無憂,上書徒爾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權臣。”既而中書奏故事無納官贖罪,仍送靜江獄。登歸葬其母,事訖詣獄,而舜陟先以事下獄死矣,事卒昭白。
登謫居,授徒以給,家事一不介意,惟聞朝廷所行事小失,則顰蹙不樂,大失則慟哭隨之,臨卒,所言皆天下大計。其學以慎獨為本,有《東溪集》行世。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八》,有刪節)
【注】①丞相,指秦檜。
4.下列各組文案中,劃線的詞的意義錯誤的一項是()
A.守不能奪奪:改變
B.守汪藻館之館:住在賓館、客舍里
C.盍祠祀之盍:何不
D.屬登母死舟中屬:適逢
5.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它日/琥有請屬/登謝卻之/琥怒/謀中以危法/會有訴琥侵貸學錢者/登呼至/面數琥/聲氣俱厲/叱下/白郡及諸司置之法/
B.它日/琥有請屬/登謝卻之/琥怒謀/中以危法/會有訴琥侵貸學錢者/登呼至面數/琥聲氣俱厲叱下/白郡及諸司置之法/
C.它日/琥有請/屬登謝卻之/琥怒/謀中以危法會/有訴琥侵貸學錢者/登呼至/面數琥/聲氣俱厲/叱下/白郡及諸司置之法/
D.它日/琥有請/屬登謝卻之/琥怒謀/中以危法會/有訴琥侵貸學錢者/登呼至面數/琥聲氣俱厲叱下/白郡及諸司置之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登兼任賀州學事一職時,力勸上司恢復州學的田舍;任期結束后,他把百姓饋贈的錢財又投放在州學的建設中,可見他對學校教育的重視。
B.在古縣任職期間,高登因不滿秦檜的所作所為,拒絕為給秦檜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處置秦琥一事誣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權貴,終致入獄。
C.上任古縣縣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訂《徽宗實錄》,并告訴他這可以改變社會秩序,但高登卻堅決予以回絕。
D.高登被貶官閑居期間,靠教授學生維持生計,但他的注意力卻絲毫不在生計上,還是一如既往為國事擔憂,連死前的遺言都是國家大計。
7.把文中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滿秩,士民丐留不獲,相率饋金五十萬,不告姓名。(5分)
(2)登歸葬其母,事訖詣獄,而舜陟先以事下獄死矣,事卒昭白。(5分)
參考答案
4.B館:使……住在賓館、客舍里。
5.A加標點為:它日,琥有請屬,登謝卻之,琥怒,謀中以危法。會有訴琥侵貸學錢者,登呼至,面數琥,聲氣俱厲,叱下,白郡及諸司置之法。
6.C“秩”為“官階,官吏的'品級等次”之義。
7.(1)任期結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沒有如愿,相繼饋贈錢幣(達)五十萬,不留姓名。(滿秩,丐,獲,各1分,滿秩:任期滿,丐:乞求,獲:如愿。句意2分,共5分)
(2)登歸葬其母,事訖詣獄,而舜陟先以事下獄死矣,事卒昭白。(5分)
高登回去安葬其母,事情結束后來到監獄,而舜陟先因事下獄死了,冤情最終昭雪。(訖,以,卒,訖:結束,以:因為,卒:最終。句意2分,共5分)
參考譯文:
高登,字炎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親,致力學習,拿法度約束自己。紹興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詢問,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無不言,沒有什么顧忌回避的,主管部門厭惡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職,接著又任命他兼任賀州學事。州學過去有田舍,州里出臺法令將其撤掉交由買馬司經營,高登請求恢復過去的制度。太守說“買馬、養士哪一個更急迫?”高登說:“買馬固然緊急,然而學校是禮儀誕生的地方,一旦廢棄,讀書人與堂下卒有什么區別?”太守說:“你這是違抗長官!”高登說:“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標準,只有禮儀與法度罷了,既然兩者都可以拋棄,還說什么!”太守不能改變他的想法,最終聽從了他。任期結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沒有如愿,就相約饋贈錢幣五十萬,不留姓名,告訴太守說:“高君貧困沒有什么來養家,希望太守勸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未被允許,又無法歸還,就請求把錢放到學府里,用來買書以答謝百姓。
被授予靜江府古縣縣令,經過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賓館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訂《徽宗實錄》,堅決推辭。有人說:“這可以作為升官的階梯。”。高登說:“只是我意下不想這樣。”就出發了。廣西駐軍首領沈晦問高登如何治理縣事,高登分條陳述的十余事告訴他。沈晦說:“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詐,恐怕不可行。”回答說:“忠信可在蠻荒之地推行,說不能行,是誠心不到罷了。”豪民秦琥雄霸鄉里,挾持官吏把柄,號稱“秦大蟲”,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達,他頗有改變,高登也喜其變好,增補他擔任學職。一日,秦琥有私人請求,高登拒絕了他,秦琥心生怨憤,企圖通過誣陷中傷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學錢財,高登喊秦琥來到,當面責備他,聲氣嚴厲,喝令他退下去,告訴郡中及主管部門按法律處置他,秦琥氣忿而死,全郡的人都為此感到快意。
駐軍首領胡舜陟對高登說:“古縣,是秦太師父親過去治理過的地方,實際上太師就出生在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說:“秦檜做宰相不像樣,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調荔浦丞康寧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離去。舜陟遂建起秦檜的祠堂并自己寫了記,并且用專權殺人之罪來誣陷他,朝廷下詔押送高登到靜江府監獄。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親死在舟中,高登把母親草草葬在水邊,航海回朝廷上書,請求納官贖罪。故交中有擔任右司一職的人,對他說:“丞相說曾經在太學認識你,如果你能見一見他,終身的大事就不必憂慮,上書是徒勞的。”高登說:“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權臣。”不久中書衙門上奏說按照慣例沒有納官贖罪的,仍舊押送高登回靜江監獄。高登歸葬其母,事情結束后來到監獄,而舜陟先因事下獄死了,冤情最終昭雪。
高登被貶官閑居期間,教授學生來維持生計,對家事全不介意,只是聽說朝廷所行事有小過失,就皺眉不樂,有大過失就隨之慟哭,臨死,所說的話都是天下大計。其治學把慎獨作為根本,有《東溪集》刊行于世。
《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錢乙字仲陽,父穎善醫,然嗜酒喜游,東之海上不反。乙方三歲,母前死,姑嫁呂氏,哀而收養之,長誨之醫,乃告以家世。即泣,請往跡尋,凡八九反。積數歲,遂迎父以歸,時已三十年矣。其事呂如事父,呂沒無嗣,為收葬行服。
乙始以《顱囟方》著名,授翰林醫學。皇子病瘈疭①,乙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帝悅,擢太醫丞。廣親宗子病,診之曰:“此可毋藥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驚人,后三日過午,可無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發癇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嘆曰:“此所謂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藥,日夜飲之。左手足忽攣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歸,不復出。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末年攣痹浸劇,知不可為,召親戚訣別,易衣待盡,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彥昭,紹興、乾道間名醫也。初生時,母乏乳,餌以粥,遂得脾胃疾,長益甚,醫以為不可治。克明自讀《難經》、《素問》以求其法,刻意處藥,其病乃愈。始以術行江、淮,入蘇、湖,針灸尤精。診脈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藥。病雖數證,或用一藥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藥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為非藥之過,過在某事,當隨其事治之。言無不驗。張子蓋救海州,戰士大疫,克明時在軍中,全活者幾萬人。子蓋上其功,克明力辭之。
克明頗知書,好俠尚義,常數千里赴人之急。初試禮部中選,累任醫官。王炎宣撫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貶秩。后遷至翰林醫痊局,賜金紫。紹興五年卒,年六十七。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刪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痙攣,
抽風。
②癇:癲癇,羊角風。
【第4句】: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B.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C.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D.乙為方博/達于書無不窺/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
【第5句】: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喪。人死后其親屬必須要穿特制的喪服守孝三年,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居喪者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
B.太醫丞:是古代醫官名。宋史記載,熙寧九年,于太常寺下設置太醫局,管理醫學行政和醫學教育,太醫丞是其中的署官。
C.《難經》、《素問》:《素問》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用來解釋人
體生理、病理現象和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難經》則解釋了《黃帝內經》的醫學醫理,有不少獨到見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員服紫色,若官員品級不夠而皇帝特賜,準許服紫,稱賜紫。賜紫同時賜金魚袋,合稱賜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第6句】: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項是(3分)
A.錢乙非常孝順、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尋找父親,找了很多年,終于找到。他由姑父撫養長大,對待姑父如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
B.錢乙醫術高超,甚至可以預判病癥。他給皇子治病,給他喝黃土湯就治好了。他判斷廣親的小兒子會在一天之后發病,后來果然如他所說的那樣。
C.王克明自學成才,治療方法多樣。他摸索醫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認為有的病應用藥治療,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則需要先把引發疾病的事情處理好。
D.王克明醫德高尚,有俠義之風。張子蓋的部隊中瘟疫流行,他趕赴軍中,治愈了幾萬人。他又常常奔波幾千里,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畫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嘆曰:“此所謂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撫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貶秩。(5分)
參考答案
【第4句】:B
【第5句】:A(守孝期按照親屬關系的遠近有長有短,不是必須三年。)
【第6句】:B(錢乙判斷廣親的小兒子將突然發病,但沒有說明具體時間。)
【第7句】:(1)錢乙本來就有身體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療自己,后來病重,他嘆道:“這就是所說的渾身麻木疼痛的病。進入內臟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撫史,征召王克明為手下,王克明沒有去。王炎很生氣,彈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貶職。(“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順2分。)
參考譯文
錢乙字仲陽,他父親錢穎善長醫術,卻嗜酒而喜歡出游,往東到海上去就沒有回來。錢乙才三歲,母親早死,他姑姑嫁給呂氏,呂氏憐憫并收養了他,長大以后,就教導他學醫,并告訴他的家世。錢乙哭過之后,請求去尋找父親,一共尋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終于找回父親,此時他已三十歲了。他侍奉呂氏如同父親,呂氏死后沒有后代,他就給呂氏收殮埋葬,穿孝衣守喪。
錢乙最初是因《顱囟方》著名,授給他翰林醫學的`官職。皇子患驚風病,錢乙給他喝黃土湯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見他詢問黃土湯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為土能克水,水平穩了,那么驚風自然就停止。”神宗高興,提升他為太醫丞。廣親的長子患病,錢乙診他的病說:“這種病可以不用吃藥而痊愈。”廣親的小兒子在旁邊,錢乙指著他說:“這孩子將突然患病,使人驚恐,過了三天的午后,可無憂。”廣親家的人很生氣,不答話。第二天,廣親的小兒子果然突發羊角風,十分危急,請錢乙給他診治,三天就病愈。
錢乙本來就有身體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療自己,后來病重,他嘆道:“這就是所說的渾身麻木疼痛的病。進入內臟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隨后又說:“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藥,日夜喝它。左手、左腳突然蜷曲不能活動,他高興地說:“可以啦!”他因病辭職回家,不再出來為官。錢乙開藥方,廣博通達,有關醫書無不閱讀,不固執地死守古法。特別精通《本草》等書,辨別糾正它錯誤的地方。晚年時,痙攣麻痹的病癥逐漸嚴重,他知道不能治療,就召來親戚訣別,換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終年八十二歲。
王克明,字彥昭,是紹興、乾道(皇帝年號)年間的名醫。他剛出生時,母親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長大后更加嚴重,醫生認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學《難經》和《素問》,來尋找治療辦法,用心施用藥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開始用學來的醫術在江淮地區行醫,又到了蘇州、湖州一帶,尤其擅長針灸。他診脈遇到難以治療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癥的關鍵,之后再用藥。(他認為)病即使表現出多種癥狀,有的可能只用一種藥就可以去除病癥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癥自然會隨之消失;對有些病人則不給藥,告訴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動好了;有的病,他認為吃藥治不好不是藥的問題(不是吃藥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發疾病的)事情沒有處理好,將事情處理妥當,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診斷之言無不一一驗證。張子蓋率軍救援海州,部隊中瘟疫流行。他趕赴軍中,治好了幾萬人。張子蓋準備向朝廷上表為其請功,王克明卻極力推辭。
王克明學問非常好,為人好俠尚義,常奔波數千里為人治病。起初參加禮部考試,考中后,屢次擔任醫官。王炎做四川宣撫史,征召王克明為手下,王克明沒有去。王炎很生氣,彈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貶職。后來改到翰林醫痊局任職,皇帝賜予他紫衣和金魚袋。紹興五年去世,時年六十七歲。
宋史列傳第八十二原文及譯文解析
周美,字之純,靈州回樂人。少隸朔方軍,以材武稱。趙保吉陷靈州,美棄其族,間走歸京師,天子召見,隸禁軍。契丹犯邊,真宗幸澶州,御城北門。美慷慨自陳,愿假數騎縛契丹將至闕下,帝壯之,常令宿衛。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涼方渠,美以軍侯戍邊,與州將追戰,破之于九井原、烏侖河,斬首甚眾。累遷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陜西用兵,經略使夏竦薦其材,擢供備庫使、延州兵馬都監。夏人既破金明諸砦(zhài,同“寨”),美請于經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勢必復來。金明當邊沖,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將遂失之。”仲淹因屬美復城如故。數日,賊果來,其眾數萬薄金明,陣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領眾二千力戰,抵暮,援兵不至,乃徙軍山北,多設疑兵。夏人望見,以為救至,即引去。既而復出艾蒿砦,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眾使人持一炬從間道上山,益張旗幟,四面大噪,賊懼走。獲牛羊、橐駝、鎧甲數千計,遂募兵筑萬安城而還。敵復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敵即引卻。遷文思使。徙知保定軍。
元昊大入,據承平砦。諸將會兵議攻討,洛苑副使種世衡請赍三日糧直搗敵穴。美曰彼知吾來必設伏待我不如間道掩其不意世衡不聽美獨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敵世衡等果無功
自陜西用兵,諸將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戰,平族帳三百,焚二十一,招種落內附者十一族,復城堡甚多。在軍中所得祿賜,多分其部下,有余,悉饗勞之。及死,家無余貲。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八十二》
6.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明當邊沖沖:交通要道B.益張旗幟,四面大噪張:舉起
C.仲淹因屬美復城如故屬:歸屬D.不如間道掩其不意掩:襲擊
7.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遂募兵筑萬安城而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今不亟完,將遂失之吾從而師之
C.美請于經略使范仲淹曰豫備走舸,系于其尾
D.美以軍侯戌邊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8.下列文案分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周美“用兵謀略”的一組是
①趙保吉陷靈州,美棄其族,間走歸京師②累遷天武都虞侯
③夏人望見,以為救至,即引去④益張旗幟,四面大噪
⑤美獨以兵西出芙蓉谷⑥美前后十余戰,平族帳三百,焚二十一,招種落內附者十一族,復城堡甚多
A.③④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
9.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周美忠于大宋朝廷,勇氣過人,在趙保吉攻陷靈州后,毅然離別故土親人,秘密投奔京師,后在契丹犯邊、真宗駕臨澶州時,慷慨自陳,要求親捉敵將,這些都很受真宗賞識。
B.周美行伍出身,在軍旅生涯中,由軍士升到統兵將領,所得俸祿賞賜常常分給下屬。如果有余,總拿來犒勞大家,從不謀私。
C.周美指揮打仗,善用智謀,常常對敵出其不意,金明地區的兩仗、芙蓉谷的一仗,充分表現出他的軍事才能。
D.自元昊反宋、陜西用兵以來,諸將多不利,而周美前后十余戰皆獲勝,還使十一個部族歸附朝廷。
10.斷句與翻譯(10分)
(1)用“/”給下列文案斷句(4分)
美曰彼知吾來必設伏待我不如間道掩其不意世衡不聽美獨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敵世衡等果無功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間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美慷慨自陳,愿假數騎縛契丹將至闕下,帝壯之,常令宿衛。(4分)
(2)數日,賊果來,其眾數萬薄金明,陣于延安城北三十里。(4分)
參考答案
6.C.(屬:通“囑”,囑咐)
7.B.(B.兩個“之”都是指代第三人稱,它(們),他(們);A.而:連詞,表順承/連詞,表遞進;C.于:介詞,向/介詞,在;D.以:介詞,憑……身份/介詞,把)
8.A.(①句表現周美的態度和勇氣,非“用兵謀略”;②句表現周美的官職;⑥句表現周美的戰功)
9.C.(周美在金明地區共打了三仗,第一仗是在延安城北三十里,第二仗是在郭北平,第三仗是在虞家堡并北山而下)
10.(1)美曰/彼知吾來/必設伏待我/不如間道掩其不意/世衡不聽/美獨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敵/世衡等果無功(4分,每錯漏2處扣1分,扣完為止)
(2)周美情緒激昂,自我推薦,希望借助幾匹戰馬把契丹將領抓到城門下,皇帝認為他很勇壯,常讓他在宮禁中值宿警衛。(3分)
(2)幾天后,賊人果然來侵犯,敵軍幾萬大軍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陣。(3分)
附參考譯文:
周美,字之純,是靈州回樂人。小時候在北方軍中服役,憑借才氣與武功著稱-。趙保吉攻陷靈州,周美拋棄他的家族,秘密逃到京城,皇帝召見他,讓他在禁軍服役。契丹侵犯邊疆,真宗來到澶州,親自登上城北門(以鼓舞士氣)。周美情緒激昂,自我推薦,希望借助幾匹戰馬把契丹將領抓到城門下,皇帝認為他很勇壯,常讓他在宮禁中值宿警衛。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涼方渠,周美憑借軍侯身份戍守邊疆,與州將追擊作戰,在九井原、烏侖河打敗敵軍,殺敵很多。多次升遷做了天武都虞侯。元昊謀反,周美于陜西領兵,經略使夏竦引薦其材,破格提拔他為供備庫使、延州兵馬都監。夏人攻破金明諸寨以后,周美向經略使范仲淹請求說:“夏人剛剛得志,形勢上一定會再次侵犯。金明正處在邊界要沖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現在如果不趕快修繕,將最終失去它。”范仲淹于是囑咐周美像原來那樣修復城池。幾天后,賊人果然來侵犯,敵軍幾萬大軍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陣。周美率領兩千人馬奮力作戰,一直到黃昏時分,援兵仍然沒來,周美于是領軍到山北,多設疑兵。夏人遠遠望見,以為救兵到來,即刻領兵離去。周美不久又經過艾高寨,于是到達郭北平,天明戰斗不止。周美率領眾人派人持一火炬從小道上山,舉起更多的旗幟,在四面吶喊,賊人因懼怕而逃跑。周美俘獲幾千牛羊、駱駝、鎧甲,于是招募兵士修筑萬安城而歸。敵人再次侵犯金明,周美率領部隊從虞家堡北山殺出,敵軍即刻退卻。周美遷為文思使,隨后調任統領保定軍
元昊軍大舉侵犯,占據承平寨。各位將領集合軍隊商討進攻的辦法,洛苑副使種世衡請求帶三日糧草去直搗敵穴。周美說:“敵人知道我軍已來應戰,一定設下理伏等待。不如從小道襲擊他們沒料想到的地方。”世衡不聽。周美獨自率領部隊從西邊出芙蓉谷,大破敵軍。世衡等果然沒有戰功
自陜西用兵以來,諸將大部分沒打過勝仗,周美前后十余戰,平定三百族帳,焚掉二十一帳,招降十一族,收復很多城堡。在軍隊中所得俸祿賞賜,大多分給他的部下,如果還有剩余,全部用來犒賞軍士。到死時,家中沒有任何剩余財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