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哲理文章
【一】
清晨一杯茶,完美的一天就揭開了序幕。
煮水,泡茶。幾分鐘往后,揭蓋,紫砂壺里冒出縷縷熱氣,時光便在安靜的晨光里氤氳出它的芬芳。翻開房門,走進陽臺,一邊賞識郊野里的美景,一邊細細品嘗杯中的芳茗。山光,水色,雞鳴,鳥語,花香,碧綠的菜畦,墨綠的稻田,都在曼妙的晨光里浮動,與杯中的茶水,胸中的情緒,融為一體。壺中天地大,杯里日月長,分不出哪是身外國際,哪是心內天地。樹影、房舍、奔馳的小狗、勞作的農民、五月向陽的柔光,給靜寂的郊野帶來生命的力。
喜歡這種安靜而清閑的日子,喜歡這種心中無事的安閑感覺,不需要早早起床與時間賽跑,不需要拼命作業掙取糧食。日日都是好日,不時都是好時,說得真好!
人生是一場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里參禪論道,少私寡欲,儉樸日子,樂在其中。上午是沒有課的,洗漱之后,出去吃一碗湯粉,或許幾個饅頭一碗稀飯,然后清閑地在花園和樟樹、桂樹林里漫步一圈,便回家喝茶、寫毛筆字。品一口香茗,臨寫幾字,心是幽靜的,字也是幽靜的,沒有半點煙火的滋味。禪味、茶味皆入字中,筆筆皆佛。我喜歡在寫字和走路時念佛,休閑修行兩不誤。每一字都是阿彌陀佛,每一步都是阿彌陀佛,用佛攝住心念,只覺神清氣爽,超然物外,整個身心都充滿了正能量。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黃花莫非般若。山水田園,雜草花叢,亂石沙土,云飛蝶舞,在我眼里無不喧囂。佛說:萬法唯心造。外面的國際便是心中的國際,這便是國際的奇妙之處。沒有參悟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堅信的。:
人有人道,茶有茶道。茶要泡三道。
第一道,茶香濃郁,味澀。我常常把茶壺蓋拿下來,留出少許縫隙,茶就不那么澀了。讓茶葉出來透口氣,芳香加倍。讓情緒出來透口氣呢?相同的道理。一個人不好總是悶著,就應常常把小我的心拿出來,融入無邊的國際,就會得到一顆佛心。
第二道,茶香氤氳,味甘。那甘,是品嘗苦澀后察覺的甜美,人生履歷許多痛苦,之后漸漸發現:活著,便是痛并快樂著;日子,便是苦中有甜。不喫苦,就不會感覺到不苦便是甜。佛說:“這是一個娑婆國際,娑婆即遺憾?!睕]有日子的許多遺憾,就不會珍惜所擁有的全部。
第三道,茶香淡了,茶味也淡了。心淡了,全部都會淡,心凈了,全部都會凈。其實,靜靜地喝白開水,也會品嘗到水中淡淡的甜味。便是吃白米飯,黑饅頭,并無魚肉下飯,細細咀嚼,也有甜味。只要把攀比的心靜下來,就會感覺平平的日子才是咱們真正要過的日子,粗茶淡飯,輕車簡從,比呼風喚雨,叱咤風云更能長久。淡淡的情,淡淡的歲月,便是咱們要的細水長流。
喝茶兩個動作,拿起,放下。不相同的茶,有不相同的滋味;不相同的人,有不相同的故事;不相同的時間,有不相同的心境;但拿起放下,是相同的,禪境是相同的。
姑蘇寒山寺,有一味佛茶。茶水是淡而無味的,可是比清水多一份竹葉淡淡的清香。一壺碧綠的竹葉,懸而不沉,又浮浮沉沉。既是禪,又是茶。人生無定,時浮時沉。心是壺,也是國際,白云蒼狗,云起云落,花開花謝,也如如不動,安如磐石;心是瓷杯,也是慈悲,風雨如晦,日升月落,山河變色,亦不改初心,潔白如玉。心無掛礙,全部都無掛礙;心無旁騖,全部都在定中。寒山禪師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潔白?!毙膬?,全部都凈。
【二】
茶,貴簡而素。儉樸的草廬,純天然的山水,純天然的心境。全部人為的裝飾,都是剩余。禪境考究虛空,清寂。院子里的街坊在屋后的山頂造一草庵式茶館,杉樹皮蓋的四角房頂,原木結構,一個不銹鋼葫蘆狀尖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一座佛剎,亦像一座古亭。室內置竹椅、竹桌,室外是亂石堆積,竹影橫斜,蜿蜒曲折的小橋流水池塘,斜坡上數株丹桂,池塘里蛙鳴陣陣,泥鰍戲水,散著數片荷葉。每每主人閑來無事,從容不迫的煮水品茶,或黃昏,或清晨,或雨中,或月下,神仙般安閑。
我喜歡原色的茶館,沒有人工雕刻的痕跡,有一種順其天然的隨意和率性。最好是有一臥榻,置于亭下,倦了枕著水聲和蛙鼓入睡,任茶香彌漫,烘托夢境。陳舊的青石鋪了一路,長滿青苔,更顯得幽寂。正因地勢高,可以望見全城景色,登高望遠,心曠神怡,連呼爽快!
佛堂往往是空曠的,塵俗的家居往往是裝修得精美而家具塞得滿滿的。這些都如咱們的心境,俗人喜歡讓心靈充分,樂在忙碌之中。落發之人,好虛靜,喜歡空之又空,直至心中空無一物,做到“無中千般有”。
茶館也亦空曠,置身其間,給人一種平緩安靜的感覺。處于其間,可以玄思,可以冥想,可以澄凈身心,喧囂無垢,俗念俱絕。
率意一點,可以隨性。樹下的石桌石椅,開闊一點的陽臺,潔凈整潔的客廳,都是品飲場所,簡單就好。不需奢華的擺設,不需高級的茶具,不需貴重的茶葉,也不必須有名泉佳水。品茶,品的是心,入的是境。獨飲有獨飲的妙處,眾飲有眾飲的佳處,日子就在茶中,國際就在茶中,日月就在茶中,情緒就在茶中。梁實秋先生所說“清茶最為精致”。如有朋友愛好琴棋書畫詩,彈琴,下棋,揮毫,潑墨,吟詩,說禪,品茶者可以邊賞識表演,邊聞茶香嘗茶味,就充滿了高雅的文化品嘗。閑中品茶、悟道,是一種清福,也是一種境地。
茶乃大天然的精靈,質樸無華,天然天成。每一種茶,每一片茶葉都有自己不相同的滋味。猶如咱們每一個人,作為單獨的個別存在,都有自己的苦樂人生?;ú杵G麗,磚茶濃郁,綠茶新鮮,各不相同。每一種茶都有自己的泡法,各有情味,各得天然。從茶葉的種類和來源,可品嘗出山川風情與大天然的精神。從一片片茶葉里看國際,從一遍遍茶水里悟人生。放下,拿起,便是整個人生。沏茶,喝茶,參禪,悟道,凈化。一片冰心在玉壺,讓純凈的心靈與潔凈的山水融為一體,找回最天然的真我。喝茶,參禪,在明月清風中,在青山流水間,在白云藍天下。。。。。。
茶,佛一味。佛說空便是色。一杯茶,用什么茶葉、水、套杯,都極有考究。紫砂、陶瓷、青竹都是極好的佳品。紫砂,是最為推重的一種,茶味,也更為濃郁。陶瓷,也是瓷杯,釋教中常用的一種,取諧音“慈悲”,其實品的是茶,體的是境。青竹,多了一點點木拙的意味,泡出的茶水,也多出一點點竹葉清香,憑添一分素凈,淡雅。禪茶,首要是境。考究外境,心境、人境。最好的是三境合一,在世外仙境遇上竹林、方外之人,恰恰又是“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钡男木常烊挥小扒嗲啻渲窠允钦嫒纾粲酎S花莫非般若”的大境地。一壺茶,一個國際;一杯茶,一個人生;心境,是一個人的`境地,他心中是什么境地,他品出來的便是什么境地。心境明徹,禪與意通。
在青燈古剎品空寂,在琴臺書房品高雅,在花間月下品風流。禪,千人千悟,萬人萬禪。人不相同,悟禪亦不相同,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一杯茶,可出不相同的滋味,每個人履歷不相同,履歷或深或淺,性格或外向或內向,不相同的人境,不相同的外境,不相同的心境,各有各的緣法,各有各的人生,口中的茶,也是各有各的滋味。但一切的滋味都是空的,一無所獲。品茶的最高境地,悟的不是道,參的也不是禪,心無所住,一無所獲。
禪一念,茶一味。觀茶而明心,萬事萬物,皆是一物,心無掛礙,而任云卷云舒。
【三】
昨夜應老同學之邀,到河東家家福大酒店赴宴,席間有兩年未曾謀面的美人同學H和她的一中同事語文權威P及妙齡美眉三四位。本市農業局T局長做東,鋼琴家D,舜德花園總經理P與我一塊作陪。酒肉穿腸而過,佛祖心中自留,儒道釋三學在此融合。宴罷,老同學請茶,那是一家專售大紅袍的茶樓,進屋,上樓。只見吧臺旁,兩條長凳,一塊門板,板上鋪一白色床單,儼然擺著一具尸體。眾人不覺心中一驚,恍然大悟:此乃當頭棒喝!看情正濃,花正好,也許無常就要來到!人生苦短,就應及早醒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二百三十元,點一包大紅袍,四人賓主坐定,主人泡茶。一邊說禪,一邊閱覽佛門典籍,頗多妙語,大快人心?;貞涀钌羁痰氖峭瑢W所言陽明山主持高僧經典名句:“泡茶如泡尼姑!”我想尼姑是最難泡的,非方丈住持所不能為。至于泡尼姑此等高深之語,非俗人可以領悟的,佛門妙語,只可意會不行言傳。
茶幾上分外潔凈,茶壺瓷杯閃著樸素而呈亮的光。幾旁一榻,上有竹枕,可躺可眠,墻上許多禪語,楷隸行草,各體皆備,還有幾幅寫意畫,只是略顯擁堵。此時,安靜安定,遠離塵囂。靜心沉思,回首半生,各有領悟。大紅袍,溫而宛轉。老同學亦是謙和溫雅,淡泊明性。無喧囂之形,無激揚之態,一盞淺注,清氣馥郁。
此時,人和茶相同不分貴賤。茶道亦是人道,喝的是日子的苦與甜,品的是生命的平等和感悟。好茶多是久經考驗而成,人生境地亦是久經磨練的彌高。
無事的我神怡心閑,悠然自得,高枕無憂,高枕無憂,無欲無求?!靶臒o紅塵,神離三界”,功名利祿聲色犬馬于我如浮云。老同學說定要找那佛學院研究生畢業住持禪師與我切磋。并好心相勸,只可淺嘗,不行陷得太深。想來也是,誰又塵緣已盡,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從茶里品出白開水的滋味,履歷一半人生還能初心不變,誰能呢?
茶館環境清幽雅靜,內心喧囂。心為“天地之鑒,萬物之鏡”,明察秋毫。此時卻心有俗念,顯然是少了“佳客”。那至交高士又在何方?“會心”一笑,不必言語,卻是無緣得見。分別心湮滅,才能見佛,可分明心底如此分別,自是六根不凈。國際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我眼中的紅塵,便是我心中的紅塵??!罷了,罷了。
相傳佛祖在靈鷲山為眾弟子說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羅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眾,眾弟子不知何意,只有迦葉尊者當下破顏微笑。于是佛祖高興地宣告: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奇妙法門,付于摩訶迦葉。摩訶迦葉輕輕一笑,便是悟心,心領神會,而不行說,不行說破。非不能說,而是只有心境、人境通透,才能貫穿。拈花一笑者,至凈至純,至真至美。花是心花,禪是無禪。心無邪,花無影。
品茶,品嘗人生,亦是無茶可品,無人生可禪。一念不生,一念不滅,一無所悟,一無所獲。
后記:禪不說,佛不語。凡一切念,都是雜念;凡一切心,都是妄心。只有不思,不語,才是喧囂。以上妄念,徒增煩惱,引以為鑒!
品茶品人生的散文
有位哲人說:品著茶似乎是品味著人生。的確,中國茶道,不僅是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而且蘊含著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熏陶,猶如淋沐著帶音樂的日光浴。杯茗在手,神馳八極,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綿長的人生之路,回味的`是從艱難足跡的人生哲理。
首先,茶性尚情,和愛茶人的性情相近。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不得有半點玷污。其用滌煩,其功濯塵,屬通靈性之物,是山中精英,不失其高潔。詩人在贊茶,也是在頌人,借茶而言志。
唐詩僧皎然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人品茶的過程是以“自省”精神參悟得“道”的過程。心頭郁積的煩惱排除,心境趨于平和,情感得到情化。
當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有一幅書法作品:茶話坐忘機。目觀茶的綠的本色,品嘗回味著苦的真味,智巧變詐的心計自然會得到蕩滌。作家憶明珠說得好:“茶的綠,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
有關人生的作文:品茶,品人生
月夜漫漫,溫柔的月光灑滿了一屋,我靜靜地守候著那一方茶幾,在清新的茶香中,像貪婪的蜜蜂品嘗這人生的滋味……
碧螺春篇
皎潔的月光下,我捧起一把碧螺春,霎時間,一種特有的清香觸動了我的根根神經,好香啊!我整個人都陶醉在這茶香中,卻不知這茶水又是如何?將這墨綠的精靈放入杯中,隨著那由低到高的水聲,整間房子就溢滿了那清遠的茶香,伴著那溫柔的月光,嘴角輕輕一抿,一股清香沁入了暖暖的心房,甘甜甘甜的,自己就仿佛置身于那美麗的.江南水鄉之中,望著那柔情似水的江南姑娘頂著新采的碧螺春踏歌而行……
夢境間,我覺得自己品嘗到了人生的滋味:原來平淡之中的清幽是人生最幸福的滋味。
酥油茶篇
黑乎乎的酥油,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點燃火爐,在黑暗之中守著那藍色火焰,聞著那從壺中緩緩溢出的茶香,感受著那濃郁的茶香慢慢地俘虜你身心的感覺,自己就仿佛正置身在那遼闊的草原上,望著悠閑地吃草的牛羊,聽著遠方傳來豪邁的古民歌,喝一口濃郁潤滑的酥油茶,合著那舒適的感覺進入夢境,更真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豪邁,淳樸的心………
濃郁間,讓我品嘗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滋味:擁有廣闊的胸襟是人生最真切的滋味。
苦丁茶篇
望著那朵朵濺起的水花,夾雜著一陣辛澀的苦,并在空氣中散開。苦丁茶。果真名不虛傳――苦,輕輕呷一口,苦澀得讓人難以咽下。我苦笑了下,笑自己自作自受,卻突然感覺到一股甘甜由舌尖而起,有一種劫后重生的欣慰,原來,先苦后甜才是苦丁茶“苦紗”后的真面目!
恍惚間,我明白了,原來先苦后甜的滋味是人生最欣慰的滋味……
茶后余香篇
溫柔的月光依舊,我伴著茶幾在茶后的余香中,細細咀嚼著人生的滋味:原來平凡的清幽,豪邁,淳樸的心靈,先苦后甜的過程是人生最幸福、最真切、最欣慰的滋味。
品茶品味品人生精選美文
【一】
清晨一杯茶,美好的一天就揭開了序幕。
煮水,泡茶。幾分鐘過后,揭蓋,紫砂壺里冒出縷縷熱氣,時光便在寧靜的晨光里氤氳出它的芬芳。打開房門,走進陽臺,一邊欣賞田野里的美景,一邊細細品味杯中的芳茗。山光,水色,雞鳴,鳥語,花香,碧綠的菜畦,墨綠的稻田,都在曼妙的晨光里浮動,與杯中的茶水,胸中的心情,融為一體。壺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長,分不出哪是身外世界,哪是心內乾坤。樹影、房舍、奔跑的小狗、勞作的農人、五月朝陽的柔光,給靜謐的田野帶來生命的力。
喜歡這種寧靜而悠閑的生活,喜歡這種心中無事的自在感覺,不需要早早起床與時間賽跑,不需要拼命工作掙取糧食。日日都是好日,時時都是好時,說得真好!
人生是一場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里參禪論道,清心寡欲,簡樸生活,樂在其中。上午是沒有課的,洗漱之后,出去吃一碗湯粉,或者幾個饅頭一碗稀飯,然后悠閑地在花園和樟樹、桂樹林里散步一圈,便回家喝茶、寫毛筆字。品一口香茗,臨寫幾字,心是寂靜的,字也是寂靜的,沒有半點煙火的味道。禪味、茶味皆入字中,筆筆皆佛。我喜歡在寫字和走路時念佛,休閑修行兩不誤。每一字都是阿彌陀佛,每一步都是阿彌陀佛,用佛攝住心念,只覺神清氣爽,超然物外,整個身心都充滿了正能量。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黃花莫非般若。山水田園,雜草花叢,亂石沙土,云飛蝶舞,在我眼里無不清靜。佛說:萬法唯心造。外面的世界就是心中的世界,這就是宇宙的奇妙之處。沒有參悟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的。
人有人道,茶有茶道。茶要泡三道。
第一道,茶香濃郁,味澀。我常常把茶壺蓋拿下來,留出些許縫隙,茶就不那么澀了。讓茶葉出來透口氣,芳香加倍。讓心情出來透口氣呢?一樣的道理。一個人不要總是悶著,應該常常把小我的心拿出來,融入無邊的宇宙,就會得到一顆佛心。
第二道,茶香氤氳,味甘。那甘,是品味苦澀后覺察的甘甜,人生經歷諸多痛苦,后來慢慢發現:活著,就是痛并快樂著;生活,就是苦中有甜。不吃苦,就不會感覺到不苦就是甜。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沒有生活的諸多遺憾,就不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第三道,茶香淡了,茶味也淡了。心淡了,一切都會淡,心凈了,一切都會凈。其實,靜靜地喝白開水,也會品味到水中淡淡的甜味。就是吃白米飯,黑饅頭,并無魚肉下飯,細細咀嚼,也有甜味。只要把攀比的心靜下來,就會感覺平淡的生活才是我們真正要過的日子,粗茶淡飯,輕車簡從,比呼風喚雨,叱咤風云更能長久。淡淡的情,淡淡的歲月,就是我們要的細水長流。
喝茶兩個動作,拿起,放下。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心境;但拿起放下,是一樣的,禪境是一樣的。
蘇州寒山寺,有一味佛茶。茶水是淡而無味的,不過比清水多一份竹葉淡淡的清香。一壺碧綠的竹葉,懸而不沉,又浮浮沉沉。既是禪,又是茶。人生無定,時浮時沉。心是壺,也是宇宙,滄海桑田,云起云落,花開花謝,也如如不動,堅如磐石;心是瓷杯,也是慈悲,風雨如晦,日升月落,山河變色,亦不改初心,潔白如玉。心無掛礙,一切都無掛礙;心無旁騖,一切都在定中。寒山禪師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毙膬?,一切都凈。
【二】
茶,貴簡而素。簡樸的草廬,純自然的山水,純天然的心境。一切人為的裝飾,都是多余。禪境講究虛空,清寂。院子里的鄰居在屋后的山頂造一草庵式茶室,杉樹皮蓋的四角屋頂,原木結構,一個不銹鋼葫蘆狀尖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一座佛剎,亦像一座古亭。室內置竹椅、竹桌,室外是亂石堆積,竹影橫斜,蜿蜒曲折的小橋流水池塘,斜坡上數株丹桂,池塘里蛙鳴陣陣,泥鰍戲水,散著數片荷葉。每每主人閑來無事,從容不迫的煮水品茶,或黃昏,或清晨,或雨中,或月下,神仙般自在。
我喜歡原色的茶室,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有一種順其自然的隨意和率性。最好是有一臥榻,置于亭下,倦了枕著水聲和蛙鼓入眠,任茶香彌漫,渲染夢境。古老的青石鋪了一路,長滿青苔,更顯得幽寂。因為地勢高,可以望見全城風景,登高望遠,心曠神怡,連呼痛快!
佛堂往往是空曠的,世俗的'家居往往是裝修得精致而家具塞得滿滿的。這些都如我們的心境,俗人喜歡讓心靈充實,樂在忙碌之中。出家之人,好虛靜,喜歡空之又空,直至心中空無一物,做到“無中萬般有”。
茶室也亦空曠,置身其間,給人一種平和寧靜的感覺。處于其間,可以玄思,可以冥想,可以澄凈身心,清靜無垢,俗念俱絕。
率意一點,可以隨性。樹下的石桌石椅,開闊一點的陽臺,干凈整潔的客廳,都是品飲場所,簡單就好。不需豪華的陳設,不需高檔的茶具,不需名貴的茶葉,也不一定有名泉佳水。品茶,品的是心,入的是境。獨飲有獨飲的妙處,眾飲有眾飲的佳處,生活就在茶中,宇宙就在茶中,日月就在茶中,心情就在茶中。梁實秋先生所說“清茶最為風雅”。如有朋友愛好琴棋書畫詩,彈琴,下棋,揮毫,潑墨,吟詩,說禪,品茶者可以邊欣賞表演,邊聞茶香嘗茶味,就充滿了高雅的文化品味。閑中品茶、悟道,是一種清福,也是一種境界。
茶乃大自然的精靈,質樸無華,自然天成。每一種茶,每一片茶葉都有自己不同的味道。猶如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單獨的個體存在,都有自己的苦樂人生?;ú杵G麗,磚茶濃郁,綠茶清新,各不相同。每一種茶都有自己的泡法,各有情趣,各得天然。從茶葉的品種和出處,可品嘗出山川風情與大自然的精神。從一片片茶葉里看世界,從一遍遍茶水里悟人生。放下,拿起,就是整個人生。沏茶,喝茶,參禪,悟道,凈化。一片冰心在玉壺,讓純凈的心靈與干凈的山水融為一體,找回最自然的真我。喝茶,參禪,在明月清風中,在青山流水間,在白云藍天下......
茶,佛一味。佛說空即是色。一杯茶,用什么茶葉、水、套杯,都極有講究。紫砂、陶瓷、青竹都是極好的佳品。紫砂,是最為推崇的一種,茶味,也更為濃郁。陶瓷,也是瓷杯,佛教中常用的一種,取諧音“慈悲”,其實品的是茶,體的是境。青竹,多了一點點木拙的意味,泡出的茶水,也多出一點點竹葉清香,憑添一分素凈,淡雅。禪茶,首要是境。講究外境,心境、人境。最好的是三境合一,在世外仙境遇上竹林、方外之人,恰恰又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男木?,自然有“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黃花莫非般若”的大境界。一壺茶,一個宇宙;一杯茶,一個人生;心境,是一個人的境界,他心中是什么境界,他品出來的就是什么境界。心境明徹,禪與意通。
在青燈古剎品空寂,在琴臺書房品優雅,在花間月下品風流。禪,千人千悟,萬人萬禪。人不同,悟禪亦不同,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一杯茶,可出不同的味道,每個人經歷不同,閱歷或深或淺,性格或外向或內向,不同的人境,不同的外境,不同的心境,各有各的緣法,各有各的人生,口中的茶,也是各有各的味道。但所有的味道都是空的,一無所得。品茶的最高境界,悟的不是道,參的也不是禪,心無所住,一無所得。
禪一念,茶一味。觀茶而明心,萬事萬物,皆是一物,心無掛礙,而任云卷云舒。
【三】
昨晚應老同學之邀,到河東家家福大酒店赴宴,席間有兩年未曾謀面的美女同學H和她的一中同事語文權威P及妙齡美眉三四位。本市農業局T局長做東,鋼琴家D,舜德花園總經理P與我一塊作陪。酒肉穿腸而過,佛祖心中自留,儒道釋三學在此融合。宴罷,老同學請茶,那是一家專售大紅袍的茶樓,進屋,上樓。只見吧臺旁,兩條長凳,一塊門板,板上鋪一白色床單,儼然擺著一具尸體。眾人不覺心中一驚,恍然大悟:此乃當頭棒喝!看情正濃,花正好,也許無常就要來到!人生苦短,應該及早醒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二百三十元,點一包大紅袍,四人賓主坐定,主人泡茶。一邊說禪,一邊閱讀佛門典籍,頗多妙語,大快人心。記憶最深刻的是同學所言陽明山主持高僧經典名句:“泡茶如泡尼姑!”我想尼姑是最難泡的,非方丈住持所不能為。至于泡尼姑此等高深之語,非凡人可以領悟的,佛門妙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茶幾上分外干凈,茶壺瓷杯閃著樸素而呈亮的光。幾旁一榻,上有竹枕,可躺可眠,墻上很多禪語,楷隸行草,各體皆備,還有幾幅寫意畫,只是略顯擁擠。此刻,寧靜安然,遠離塵囂。靜心沉思,回首半生,各有領悟。大紅袍,溫而含蓄。老同學亦是謙和溫雅,淡泊明性。無喧囂之形,無激揚之態,一盞淺注,清氣馥郁。
此刻,人和茶一樣不分貴賤。茶道亦是人道,喝的是生活的苦與甜,品的是生命的平等和感悟。好茶多是久經考驗而成,人生境界亦是久經磨練的彌高。
無事的我神怡心閑,悠然自得,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無欲無求?!靶臒o紅塵,神離三界”,功名利祿聲色犬馬于我如浮云。老同學說定要找那佛學院研究生畢業住持禪師與我切磋。并善意相勸,只可淺嘗,不可陷得太深。想來也是,誰又塵緣已盡,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從茶里品出白開水的味道,經歷一半人生還能初心不變,誰能呢?
茶室環境清幽雅靜,內心清靜。心為“天地之鑒,萬物之鏡”,明察秋毫。此刻卻心有俗念,顯然是少了“佳客”。那知己高士又在何方?“會心”一笑,不用言語,卻是無緣得見。分別心湮滅,才能見佛,可明明心底如此分別,自是六根不凈。世界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我眼中的紅塵,就是我心中的紅塵??!罷了,罷了。
相傳佛祖在靈鷲山為眾弟子說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羅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眾,眾弟子不知何意,只有迦葉尊者當下破顏微笑。于是佛祖高興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于摩訶迦葉。摩訶迦葉輕輕一笑,即是悟心,心領神會,而不可說,不可說破。非不能說,而是只有心境、人境通透,才能貫通。拈花一笑者,至凈至純,至真至美?;ㄊ切幕ǎU是無禪。心無邪,花無影。
品茶,品味人生,亦是無茶可品,無人生可禪。一念不生,一念不滅,一無所悟,一無所得。
上一篇:平時積累的名人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