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言文解析
內容預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第1句】:文學常識
l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
l“四書”:《孟子》《中庸》《大學》《論語》。
l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第2句】:原文
舜發(1)于畎(2)畝(3)之中,傅說舉(4)于版筑(5)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6),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7)。
故(8)天將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勞(15)其筋骨,餓(16)其體膚(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亂(20)其所為,所以(21)動(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過(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慮,而后作(31);征(32)于色,發(33)于聲,而后喻(34)。入(35)則無法家(36)拂(37)士,出(38)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3句】:注釋
(1)發:被起用。(2)畎:田間水溝。(3)畎畝:田間。
(4)舉:被舉用。(5)版筑:筑墻時,兩邊用木板夾住,中間填土,用杵搗實。
筑:搗土用的杵。(6)舉于士:從獄中釋放出來并被任用。士:獄官。
(7)市:市場。(8)故:所以。(9)任:擔子,責任。
(10)是:這樣。(11)必:一定。(12)苦:使……苦惱。
(13)心:心意。(14)志:志向。(15)勞:使……勞累。
(16)餓:使……忍饑挨餓。(17)體膚:身體。(18)空乏:窮困缺乏。
(19)拂:違反,阻撓。(20)亂:擾亂。(21)所以:用這些來……
(22)動:使……驚動,使……震撼。(23)忍:使……堅忍。(24)曾:通“增”,增加。
(25)曾益:增加。(26)恒:常常。(27)過:過失。這里是犯錯誤的意思。
(28)然后:這樣以后。(29)于:在。(30)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31)作:奮起。(32)征:征驗,表現。(33)發:吐發。
(34)喻:了解,明白。(35)入:在里面,指國內。(36)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拂:輔弼,輔佐。(38)出:在外面,指國外。
【第4句】: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樣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窮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用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忍,增加他身上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起;(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就知道憂愁禍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第5句】:字詞、句式
【第1句】:字音、字形
畎(quǎn)畝傅說(yuè)膠鬲(gé)孫叔敖(áo)百里奚(xī)筋(jīn)骨行拂(fú)亂其所為衡(héng)拂(bì)士
【第2句】: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衡于慮。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第3句】:詞類活用
①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窮困缺乏。
動心忍性。動:使……驚動。
②名詞用作形容詞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第4句】:一詞多義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反,阻撓)入則無法家拂士(輔弼,輔佐)發舜發于畎畝之中(被起用)發于聲(表現)
【第5句】:特殊句式:困于心:狀語后置,“于心困”。
【第6句】:理解性默寫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課文第二段主要闡述要成就大業,必須經受一番苦難磨練的道理。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練的文案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文案是行拂亂其所為;
在生活上受磨練的文案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課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課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進一步闡述觀點,其中“人恒過,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亂其所為”而言;“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是承“動心忍性”而言。
列舉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結論的過渡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由個人推論到國家,提出判斷的文案: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國家滅亡的原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第7句】:簡答題
【第1句】:概括全文主旨。
通過一些歷史人物成長,必須經過艱苦磨難的事例,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逆境對成才的作用,進而論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揭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點。
【第2句】: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第1句】:二段--舉例論證,說明人才必須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主要論述了人處于逆境才能奮發向上,國無憂患就會遭受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本題的另一版本見下)
第一段--列舉圣君賢臣起于微賤的事例。
第二段--對所舉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個人成就大業都要經受肉體和精神上折磨的觀點。
第三段--談人論國,進一步闡述觀點。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3句】: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第4句】: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都經歷艱苦磨難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說明了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第5句】:孟子從反面論證亡國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這就是:
一個國君,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也要經受內外兩方面的磨難。
【第6句】:孟子認為國家長久不衰的條件:內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第7句】:請寫出有關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②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8句】:今天,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我們來說還有什么現實意義?
首先它提醒我們不要貪圖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勵著我們發憤圖強,爭取更大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無論是發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對于個人來說,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意味著在競爭中處于失敗之地;對于國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文言文試題與答案解析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年羹堯①鎮西安時,廣求天下才士,厚養幕中。蔣衡應聘而往,年甚愛其才……年征青海日,營次,忽傳令云:“明日進兵,人各攜板一片、草一束。”軍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溝②,令各將束草擲入,上鋪板片,師行無阻。番③人方倚此險,不意大兵驟至也。遂破賊巢。又年征西藏時,一夜漏④三下,忽聞疾風西來,俄頃即寂。年急呼某參將,領飛騎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賊,果盡殲焉。人問其故,年曰:“一霎而絕,非風也,是飛鳥振羽聲也。夜半而鳥出,必有驚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叢林密樹,宿鳥必多,意必賊來潛伏,故鳥群驚起也。”(節選自《嘯亭雜錄》和《郎潛紀聞》。有刪改)
【注】①年羹堯:人名,清朝名將。②塌子溝:淤泥深坑。③番: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④漏:古代計時用的漏壺。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軍中不解其故______________
(2)一霎而絕__________________
(3)此去西南十里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文案。
番人方倚此險,不意大兵驟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對年羹堯事跡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重視人才,廣招天下才士。
B.預備板、草,越溝攻破賊巢。
C.聞風而起,苦練夜戰本領。
D.派騎三百,密林搜殲敵人。
4.年羹堯善于用兵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原因;緣故(2)斷絕;消失(3)距;距離(或:相距)
2.番人正是倚仗這一險阻,沒想到大軍很快到來了。
3.C
4.①善于了解和利用戰地環境;②善于正確判斷敵情③善于指揮部隊作戰。
《馬說》文言文解析
《馬說》文言文解析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語法修辭庫】
伯樂,讀(yuè),是借代用法,借來代替識馬者。
第一段末句“不以千里稱也”,表達出作者對名馬受屈、埋沒的不幸遭遇無限惋惜、慨嘆,語氣極為低沉。
馬之千里者。(者,助詞,使定語后置,即“千里之馬”。)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把連詞“且”前置。
第二段最后說“安求其能千里也”,運用反詰的句式,表達了滿腔的憤激不平。
第三段終了寫道:“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嗚呼”之后用一個感嘆號,是對那些一無見識卻又妄自論斷者發出的悲嘆,“其真無馬邪?”是對上述的錯誤結論的反詰,有咄咄逼人之勢。“其真不知馬也!”正面提出與對方截然相反的'結論,字字鏗鏘,凝聚著對妄言無馬者的抨擊與卑視,直抒了郁結已久的不滿的感情。前一句為反詰句,后一句為判斷句。
關于文言文的解析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后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后置句和狀語后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志。第四,根據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于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后、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于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干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文案,這時,翻譯就要合并凝縮。此外,還要注意文案的語氣、文案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干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上一篇:魯迅說過的讀書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