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的名言文案
【第1句】: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旅之者知。
【第2句】:制萬變者在乎專,察萬微者在乎定。
【第3句】:能閑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閑。
【第4句】:值太平世,生湖山群,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妻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謂全福。
【第5句】: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第6句】: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
【第7句】:身無恒守,勢窮則屈;心無定主,情急則親。
是以失時之言,每多謙己;墜井之呼,不暇擇人。
【第8句】:空谷來風,谷不與風約而風自致;深山榆木,山不與木約而木自生。
【第9句】:急雨之漲,可以決山;及其息也,得坻則止。
【第10句】:鑒能照物,翳之以塵則不可照;
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則不能瀚。
【第11句】: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別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鉞,不勞而固于垣墉。
【第12句】: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牽牛之綆,可以御九犍。
【第13句】:善撲火者不迎其煙,善防水者不當其急。
【第14句】:志大業者,必擇所任;抱大器者,必擇所投。是以梁江湖不取螬殘之木,釣鯨鯢不適雨盈之溝。
【第15句】: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
【第16句】:海納污然后成其大,君納眾然后保其榮。
【第17句】:虎之躍也,必伏乃厲;鵠之舉也,必拊乃高。
【第18句】:春原之草,拔盡復生;夏廚之蠅,驅去還集。
【第19句】:時未至而不可強爭,勢方來不可以力戰。
【第20句】: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實;縱壑之魚,穿于一絲之溜。
【第21句】:堯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紂極惡而多罪皆歸。
劉伯溫文案有哪些
【第1句】:智不自智,而后人莫與爭智。辭其名,受其實,天下之大智哉!
【第2句】: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見利而不見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第3句】: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
【第4句】:空谷來風,谷不與風約而風自致;深山榆木,山不與木約而木自生。
【第5句】: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
【第6句】:志大業者,必擇所任;抱大器者,必擇所投。是以梁江湖不取螬殘之木,釣鯨鯢不適雨盈之溝。
【第7句】: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旅之者知。
【第8句】: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別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鉞,不勞而固于垣墉。
【第9句】:海納污然后成其大,君納眾然后保其榮。
【第10句】:多能者鮮梢,多慮者鮮決。
【第11句】:善撲火者不迎其煙,善防水者不當其急。
【第12句】: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牽牛之綆,可以御九犍。
【第13句】:堯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紂極惡而多罪皆歸。
【第14句】:于貨財金玉則貪,而于仁義道德而廉。
【第15句】: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
【第16句】:能閑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閑。
【第17句】:樹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輕人也。
【第18句】: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第19句】:智人出也,善用之,猶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猶火之出煙也。
【第20句】: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禍。
【第21句】: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實;縱壑之魚,穿于一絲之溜。
【第22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第23句】:多疑之人不可與共事,僥幸之人不可與定國。
【第24句】:天之將雨也,穴蟻知之:野之將籍也,草蟲知之。
【第25句】:春原之草,拔盡復生;夏廚之蠅,驅去還集。
【第26句】:值太平世,生湖山群,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妻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謂全福。
【第27句】:飲食之人,則人賤之。
【第28句】: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濕也,而后苔生焉。
【第29句】:欲人之不見,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聲。
【第30句】:誠勝假,假勝無。
【第31句】:虎之躍也,必伏乃厲;鵠之舉也,必拊乃高。
【第32句】:急雨之漲,可以決山;及其息也,得坻則止。
【第33句】:制萬變者在乎專,察萬微者在乎定。
【第34句】:時未至而不可強爭,勢方來不可以力戰。
劉伯溫經典文案精選
欲人之不見,莫若U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其聲。
【出處】《郁離子玄豹》
【譯文】要使人看不見它,不如使其昏暗起來。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聲。
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濕也,而后苔生焉。
【出處】《郁離子自諱自矜》
【譯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進人。土必定先濕,而后才有青苔長出。
天之將雨也,穴蟻知之:野之將籍也,草蟲知之。
【出處】《郁離子戚之次且》
【譯文】天將要下雨時,洞穴里的螞蟻能預知它;田野里將要降霜時,草蟲能預知它。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處】《郁離子垢食》
【譯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們才侮辱他。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
【出處】《郁離子垢食》
【譯文】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人,人們就會看不起他。
樹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輕人也。
【出處】《郁離子樹怨》
【譯文】能夠樹敵很多的人,都是因為重視自己而輕視別人。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與爭智。辭其名,受其實,天下之大智哉!
【出處】《郁離子大智》
【譯文】智者不認為自己有智慧,而后沒有人與其斗智。辭去智慧的名,而擁實際上的智慧,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禍。
【出處】《郁離子句章野人》
【譯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禍。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見利而不見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處】《郁離子句章野人》
【譯文】失意的事常常產生于得意的事,因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見禍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滅亡啊。
于貨財金玉則貪,而于仁義道德而廉。
【出處】《郁離子貪利貪德辯》
【譯文】過分重視財物貨幣、金銀珠寶就是貪,而重視仁義道德的就是廉。
多能者鮮梢,多慮者鮮決。
【出處】《郁離子一志》
【譯文】什么都會的人很少有一樣是精通的,考慮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斷的。
多疑之人不可與共事,僥幸之人不可與定國。
【出處】《郁離子多疑難與共事》
【譯文】多疑的人不可與他一起共事,憑僥幸辦事的人,不可以與其一起安定國家。
智人出也,善用之,猶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猶火之出煙也。
【出處】《郁離子論智》
【譯文】有才智的人出現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現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現的煙。
民猶沙也。有天下者惟能傳而聚之耳。
【出處】《郁離子傳沙》
【譯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樣,擁有天下的人無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罷了。
誠勝假,假勝無。
【出處】《郁離子假仁義》
【譯文】真誠勝過虛假,虛假勝過虛無。
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
【出處】《劉基詩詞絕句》
【譯文】人生在世,很少有能活到百歲的,即便活到百歲,又能怎么樣呢?自古以來那些英雄名士們,都各自回歸給山河大地了。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
【出處】《百戰奇略計戰》
【譯文】凡是用兵的`法則,都是把計算、謀略放在首位。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
【出處】《百戰奇略謀戰》
【譯文】凡是敵人先設計謀,我就順從他的計謀而攻擊他,使他的計謀衰敗而屈服于我。
凡欲興師,必欲教戰。
【出處】《百戰奇略教戰》
【譯文】凡是準備興兵打仗的,必先訓練部隊。
凡與敵戰,士卒寧進死,而不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
【出處】《百戰奇略愛戰》
【譯文】在與敵人作戰時,士卒寧愿冒死前進,而不愿后退求生,都是將帥的恩惠使他們這樣的。
凡戰,若彼為客,我為主,不可輕戰。
【出處】《百戰奇略主戰》
【譯文】凡與敵作戰,如果敵方為客方,我方為主方,決不可輕戰。
凡戰,若彼為主,我為客,唯務深入。
【出處】《百戰奇略客戰》
【譯文】作戰時,如果敵軍在本土作戰,我軍是進人敵境作戰,那么務必深人敵軍腹地。
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敗。
【出處】《百戰奇略強戰》
【譯文】凡是與敵人作戰,如果我方兵多,兵力強,可以故意顯示出怯弱的樣子,以引誘敵人來與我交戰。我用精銳隊伍攻擊他,他必定失敗。
凡戰,所謂勢者,乘勢也。因敵有破滅之勢,則我從而迫之,其軍必潰。
【出處】《百戰奇略勢戰》
【譯文】凡是作戰,所謂勢就是乘勢。只要敵軍有動搖失敗之勢,就可以利用它。那么,我軍就要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并進一步逼迫他,這樣,敵軍就必然潰敗。
智者劉伯溫及詩詞有哪些
誰都知道劉伯溫是個智者,能夠預測明朝之后的數百年,傳說他的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師傅傳授的,那么這個神奇的師傅他又是如何相遇的呢。
人道中年的劉伯溫
劉伯溫還是窮困書生,他跟所有人一樣都要上京趕考,一日,走到了一個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曬谷子。當時太陽當空照,天氣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為何說了一句:“大家快來收谷子了,大雨將至?!贝蠡锒疾辉趺聪嘈?,他一個書生能曉得什么,都不怎么理財他,但就是過了一會兒,一朵黑云從東邊飄來,來也匆匆,一場大雨淋得他們不知所措,劉伯溫眼看全村所有人都去收谷子了,但是唯獨有個老人家依舊坐在所曬谷子旁邊,悠然自得的喝著茶,絲毫沒有想過要去收谷子的意思。
引得劉伯溫不解,上前詢問,說:“老人家你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死嗎?”
那老人家信誓當當的說:“這雨淋不到我的谷子的?!?/p>
劉伯溫還是不解,但是事實告訴了他,這雨淋死所有人的谷子,但就是這老人家的“毫發無損”,劉伯溫深表懷疑,驚問老人家為何他就知道雨會幾時候停呢。
老人家大笑了一聲,對劉伯溫講:“你小小年紀都能料到等會要下雨,已經很不錯了,難道你不知道“牛背水”嗎,就是牛背一邊可能會濕,但是另一邊是不會濕的,我只不過是比你多一些見識和一些本事,我也老大不小了,終于可以把一生的本事傳授下去了?!彼煺垊⒉疁氐郊易骺?,以便傳授他天文地理、預測學……劉伯溫毫不猶豫的就前去,學了一身本領,便有了劉伯溫之后創作的《煎餅歌》一文。
劉伯溫詩詞
劉伯溫在詩詞上的造詣并不比在軍事上的才略低多少,雖然后人并沒有像李杜詩歌那般贊揚,但是留存下來的還是不少。
劉伯溫詩歌
劉伯溫在養生之道曾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多一頭黃??梢愿?,造一所茅屋房,臨近山泉,本就老去沒有多少時日,只愿多在山里待些時日,官場都是浮云,自己快活倒才是真的,能賽比神仙。劉伯溫只不過是剛滿60歲,就已看透了世事,回歸山林,給自己的是一片好山好景,遠離官場的喧囂,安享晚年,去過余下的快活日子。
劉伯溫的《春蠶》,“可笑春蠶獨苦辛”,詩人未免不有把自己比作成春蠶,用以自嘲,春蠶花費了這么多的功夫去吐蠶絲,卻換來0的報酬,反而把自己的性命給搭上,還不如蜘蛛每天沒事就吐絲,然后織一些看起來沒啥用處的網,但是蜘蛛就是靠他們捕獲飛蟲,從而飽食終日,這種肆無忌憚的.捕捉,卻不用擔心有人來捕殺。朱元璋晚年肆意的殘殺之前的有功之臣,有多人都不敢抱怨,只能明哲保身。作者寫這首詩的意義,在于替那些無辜被害的忠誠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但也只是間接明不平,他也不敢當面去跟朱元璋訴說,這種無奈感、憐世感油然而生。
劉伯溫流傳于世的詩,偏向于前期的軍旅生活,以及后期做隱士時的養生和憐世之世,他在文學史上的影響還是深遠,他跟人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足見他的詩歌的名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