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言警句摘抄
導語: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鏡子,不可能修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歡迎查閱與借鑒,謝謝。
論語經典名言警句
【第1句】: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第2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第3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第4句】: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第5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第6句】: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第7句】: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第8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第9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第10句】: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第11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第12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第13句】: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第14句】: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第15句】: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第16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第17句】: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第18句】: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第19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第20句】: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第21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第22句】: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第23句】: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第24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第25句】: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第26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第27句】: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第28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第29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第30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第31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第32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第33句】: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第34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第35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第36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第37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第38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第39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第40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第41句】: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第42句】: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第43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第44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第45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第46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第47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第48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第49句】: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第50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第51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論語讀書筆記警句摘抄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文案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
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2)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5)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7)朝聞道,夕死可矣。
8)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9)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6)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8)子不語:怪,力,亂,神。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28)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0)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3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3)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8)寢不尸,居不容。
3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言必信,行必果。
43)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5)君子周急不繼富。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7)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4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食不語,寢不言。
5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2)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5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54)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55)德不孤,必有鄰。
5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5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5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9)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60)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1)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6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64)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65)當仁,不讓于師
6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67)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68)三月不知肉味
69)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7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71)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7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73)過猶不及
74)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7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7)道不同,不相為謀
78)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7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80)雖蠻貊之邦行矣
8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82)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83)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84)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85)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8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7)近者說,遠者來
88)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89)名不正,則言不順
90)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91)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論語摘抄讀書筆記
朱子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毛奇齡《四書改錯》批評朱子把這里作實字的“學”誤為虛字,也就是把名詞誤為動詞,“學者,道術之總名……以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術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此則學也。”不錯,以“學”為“效”,可效善,可效惡,而所謂后覺效先覺,于原文無有,純為宋儒發揮。而“學”為“道術”,正是“時習”之內容,整理、學習前人積累下來的東西,遵學習之次第、守學習之時辰,無求富貴而“祿在其中”,無心慮死而生涯漫度。道術廣博,人人可從所好,漫度人生,踐生即為知生,得如此,不亦悅乎?不過,世運難免變遷,有時道術貶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質長存。學為圣人,世之變遷、毀譽莫動,不亦悅乎?所以,程郁庭雖然肯定“毛氏譏之是也”,但仍以為“以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為學,則精確不磨”。康長素也以學為學圣人,但目的不為明善復初,而為“時中”?!皶r當亂世,則為亂世學,時當升平太平,則為升平太平學,禮時為大,故學亦必隨時而后適”,因時治學,“闔辟往來莫不自在”,不亦悅乎?長素的發揮是更遠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載之后,其樂何言?所以,很難說朱子、毛氏和康子哪個更能體會到《論語》此句之意,但無論哪個角度,一個“悅”字都在貫徹,圣人可學與不可學皆于此可見。
《白虎通·辟雍》引《論語》“朋友自遠方來”,可證上句“學”為實詞有據。鄭康成注此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庇姓f魯論語作“有朋”,何晏《論語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這里,“朋”實兼“同門”、“同志”二義,甚至更可引申為所有人?!稜栄拧め屧b》“類,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類即同善,明清時各地有很多同善會,入會不以士紳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康長素注“朋,群也”,曰:“惡獨而貴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學愈高,其用愈遠,圣人則合億萬世界,億萬年載之眾生,咸從其教,盡為之朋。其朋無盡,其樂亦無盡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遠近信從之意,但一個重個人,一個重社會,一個重善,一個重用,圣人此句盡得發揮。不過,劉逢祿《論語述何》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天下之善士故樂?!庇信笞赃h方來,倒不一定是名聲大了,別人自來,而可能是“圣人無常師”和主動招朋喚友?!睹献印す珜O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語當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應《禮記》“禮聞來學,未聞往教”,實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國數十年,何嘗不是舍己從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論“知言”?!睹献印す珜O丑》:“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庇帧吨芤住は缔o傳》中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惫示阋蛎献咏舛斫饪鬃拥摹爸灾恕睘椤把杂惺欠牵事牰鴦e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說苑·雜言》載孔子曰:“以富貴為人下者,何人不與?以富貴敬愛人者,何人不親?眾言不逆,可謂知言矣;眾向之,可謂知時矣?!庇置献釉唬骸埃何抑裕疑起B吾浩然之氣?!庇帧盾髯印し鞘印罚骸把远?,知也,黙而當,亦知也,故知黙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見,知言為知道自己言語得當而得人。察言觀色,智者能之,多言而類,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眾,朋不遠來,人不信從,自然是“無以知人也”,樂從何來?
學而時習可以知禮,立己;朋自遠來可見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悅之門徑。覓此門徑,我們來看此章總說。何晏解末句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學,也可以是不知我。孔穎達疏正是包含此二義。朱子《集注》取尹氏語:“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則“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學而我不慍,是不責全求備,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是知為學在己;前為立人,后為立己,“不慍”則全有之??鬃由敶呵镏?,其時禮崩樂壞,道術少人循序應時而學,即學亦為富貴、霸強而學,此為不知學也;其時,世之天子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難見知,此為不知我。當此情況,唯樂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則中心喜悅,方能心中略無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勵弟子?梁清遠《采榮録》:“《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即曰悅,曰樂,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于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達,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為萬世師?!比绱苏f,圣人倒如以科舉誘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的唐太宗了。其實,科舉之外,英雄無數,以利誘也好,以嘉名誘也好,終是誘得一時或誘來庸懦,孔子只是啟人從所好,啟人樂生,啟人知禮知言立己立人,歸結起來就是啟人樂天知命而已。能樂天知命,孔學“悅”之宗旨得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皇侃《論語義疏》本“説”字作“悅”。古喜説、論説同字,漢后増從“心”字別之。《爾雅釋詁》:“悅,樂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贝苏滤?,歸結為一個“悅”字,正是孔學之宗旨。學、習、朋、人,俱為“悅”字立說。
末章“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與此形成呼應,“知命”對“不知而不慍”,“知禮”對“學而時習之”,“知言”對朋、對人?!爸睘榭傉f,“知禮”、“知言”為分論;首章由分而總,意在發揮,末章由總而分,旨在歸結。禮悅鬼神,言表心聲,樂天知命,在在與“悅”相關,全部《論語》似是要闡明:人生在世,唯悅可求,以悅為旨,何以能悅。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學門徑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廣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背H搜愿毁F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為富貴,為何?富貴在外,難由自主,標準依人,難達目的,唯有依靠神靈,方可立定心神,以為富貴可期。死亡一樣,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時,病夫壽延,壯夫早夭,求仙適以傷身而短命,健體恰至弱神而遏壽,事例太多,也許只有自殺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嚨,所以有人說自殺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種方式,舍生取義,殺聲成仁,或者就是為情而死、賭氣而亡、厭世而殤,緣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圍。所以,求富貴不如從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現為“中心悅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說出“悅”為宗旨,又發明何以能悅;其弟子亦明此,故《論語》編次,開門見山亦卒章顯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