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長大的玩具》教案(通用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起長大的玩具》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起長大的玩具》教案1
教學目的:
【第1句】:研讀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在選材上的匠心獨具。
【第2句】:品味文章語言,體會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第3句】:體會作者感情,感悟游戲與玩具對孩子成長的作用。
教學重點:
合作完成課文研讀與文本質疑。
教學難點:
體會玩具所體現出來的鮮明的時代感。
教學安排:
【第1句】:課前交流作者及他生活的時代的有關資料。
【第2句】:分小組完成課文研讀和文本探究。
【第3句】: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談玩具與時代的變遷的關系。
教學步驟:
【第1句】:導入新課:
有很多東西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的。例如:紅寶書、紅袖章、毛主席像章……這是生活在我們的爸爸媽媽的那個時代的每個人都熟悉的東西,可今天的我們卻只能偶爾從爸媽的嘴中聽說這些名詞。
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你能舉幾個嗎?
學生自由舉例,老師適當拓展,并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些東西因為他們強烈的時代性,從而代表了他們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特性,對于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而言,回憶這些東西其實就是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從而導入新課。
【第2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1句】:師生交流自己所查到的金波及其生活的時代的相關資料。
金波: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縣。1957年考入北進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期間開始發表作品,作品多為兒童文學作品。
(讓學生查找金波及他童年時的生活的相關資料,是為了讓學生在后面文本探究質疑中能更深入地研讀課文,真正體會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態度,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第2句】:速讀課文,文案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玩具是什么?為什么它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可結合課文內容談原因,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
【第3句】: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第1句】:分組研讀課文。
學生分組研讀課文的三個部分,各組確定研讀的方向,并作出研讀筆記,在全班交流。例如,研讀《豬蹄兒燈》這個部分的同學,可研究燈的制作過程和燈的使用方法。研究方向可以不一樣,但要能形成一個初具雛形的研究報告。
(這個部分是想通過學生自主合作研讀課文,來使學生對于課文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自主選定研讀的方向又可讓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地進行自主閱讀。)
【第2句】:文本探究質疑。
①作者對于這些玩具是何種感情?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②這些玩具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態度,理解文章的主題。
③作者小時候玩過的玩具應該很多,為什么他只選擇這三樣?這三樣玩具有什么代表性?
引導學生探究選材的問題,體會作者的匠心獨具。
(這些問題的設置都是為了讓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特別是第二個問題,重在讓學生學會結合作者的經歷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3句】:拓展延伸。
【第1句】:你小時候玩過些什么玩具?可曾親手制作過玩具?談談你制作玩具的苦與樂。
【第2句】:你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和金波小時候玩過的玩具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
(引導學生由課內轉向課外,并在研究中體會成長與玩具,時代與玩具的關系。)
《一起長大的玩具》教案2
【第1句】:教學內容:
《一起長大的玩具》《捅馬蜂窩》《海鷗喬那坦》
《一起長大的玩具》
教學目標
【第1句】:能在理解文中抒情、議論語句的基礎上,解讀文章的主旨。
【第2句】:認識玩具與時代、文化的關系及其對兒童成長的作用。
【第3句】:品味語言情味,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第1句】:理解文章豐富的思想內涵。
【第2句】:了解金波的文學常識。
【第3句】:識記和理解文章的生字生詞。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第1句】:讀了課文后,你能告訴我作者都寫了些什么嗎?
【第2句】:你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嗎?
研讀與賞析
【第1句】:作者感到豬蹄兒燈的制作過程是“最大的樂趣”,你認為原因是什么?
【第2句】:朗讀課文,找出表達“我”對兒時玩具喜愛的文案,文案我喜愛的原因。
【第3句】:文章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學法指導
【第1句】:閱讀時要把握好三種玩具的不同側重點。“豬蹄兒燈”在“制”,“陀螺”在“抽”,“兔兒爺”在“玩賞”,喜歡的原因各有不同。
【第2句】:閱讀時要注意文章的兒童情趣,作者以兒童的眼光去觀察描述事物。
【第3句】:建議課外調查成年人兒童時期喜愛的玩具,并從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話題。
【第4句】:作者時代離我們比較遠,建議查找資料輔助理解。
全文依據玩具類別自然分成了三部分。每部分既可獨立成文,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些玩具,都能體現童趣。玩具是自己做的,玩耍方式是自己創造的。做著玩著,我們就慢慢長大了。它們身上都凝聚著創造者的創造和才華。這些玩具反映著民俗民情。在這些玩具上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那個年代的物質水平、文化水平決定了玩具的特征。
《一起長大的玩具》教案3
教學目的
【第1句】: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感情。
【第2句】:學習品讀關鍵語句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習圈點批注的方法。
【第3句】:口語練習——用準確的語言修飾“玩具”。
教學步驟
【第1句】:導入新課。
教師:如果你這時走入大商場,你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哪?你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你最喜歡的禮物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現在玩具的特點么?
【第2句】:學生回答
學情估計:
①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玩具。
②超出了玩具的范圍,擴大成自己喜歡的東西,如唱碟等。
③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玩具,但不能傳達出自己的情感。
④能夠對玩具進行描述,體現出現在玩具的特點并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應對辦法:
①要求說出為什么喜歡的原因,告訴學生表達應有理有據。
②明確玩具的概念:專供兒童玩的東西。如唱碟、游戲軟件就不是玩具。
③提示學生:你是如何對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幫助學生傳達出對玩具的感情。
④提示學生:你的玩具有什么特點?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愛么?你對玩具的樣式、功能、特點、種類有怎樣的看法?以幫助學生清楚的表達。
【第3句】: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1)自由朗讀,要求在不認識的字或讀不準的字上畫框。
(2)教師范讀課文,正音正字。提示學生從讀音、停頓、語氣、快慢等方面來感受。
(3)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大聲、清楚、流利。
(4)默讀課文,邊讀邊用波浪線畫出關鍵語句。
① 表達作者喜歡玩具的語句。
② 表達作者為什么喜歡這些玩具的語句。
【第4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提問:朗讀了課文,你能告訴我作者都寫了些什么?
學情估計:《豬蹄兒燈》、《抽陀螺》有記敘的事情,又有標題提示,所以概括起來較容易。而《兔兒爺》沒有相對集中的事件,所以把握內容難一些。
民間玩具教案
在我們的民間有許多的玩具,那么都有哪些玩具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民間玩具教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學目標:
【第1句】:知識與技能:
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民間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紋、材料。
【第2句】:過程與方法:
在比較中體驗民間玩具不同的材料、用途和地方文化藝術特色、審美趣味。
【第3句】:情感、態度、價值觀:
參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交流,感受民間玩具濃厚的鄉土味和強烈的裝飾風格,培養健康向上的窩、審美趣味。
教學過程:
一.欣賞課本提供的玩具圖例,找出它們的`名字。
【第1句】:打開課件讓學生欣賞各地不同風格的民間玩具,讓學生猜想這些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
“大阿福”造型樸拙、圓潤飽滿、色彩鮮明、健康快樂的兒童形象。
“紙扎風箏”古樸對稱的云紋,激發學生想象放飛的優美情境。
“彩燈蟹”形象逼真、生動,紅黑白對比的色彩和對稱式花紋裝飾,鮮艷奪目、古色古香。
“一囗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皮影藝術,以牛皮等為材料,是可用作表演、娛樂,以可以用于觀賞的精美工藝品。
“面花獅子糕”既可作禮物贈送,又可食用。
“布老虎”是用黃紅兩色布縫制而成的軟雕塑,嬌憨可愛的形象而感受民間玩具平安、幸福的寓意。
“布袋木偶”不但可以演戲,還可以用作裝飾室內環境。
【第2句】:感受民間藝人心靈物手巧及民間藝術特色。
二.它們“想說”些什么?
【第1句】:民間玩具的產地、寓意及有關的故事。
三.民間玩具美在哪里?為什么?
【第1句】:提供描述的感覺詞語(如材料美、裝飾美、對稱美、質樸、飽滿、逼真、色彩華麗、對比強烈),玩具中哪些地方使你產生這種感覺?
【第2句】:民間玩具造型、色彩特點與審美情趣。
四.通過學習,可以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繪自己感興趣民間玩具。
五.作業要求:
【第1句】:基本要求:
選擇兩件課本上的民間玩具,簡單說出其外形、色彩、材料的特點。
較高的要求:
選擇材料工具,描繪或制作出一件自己喜愛的民間玩具。
課后反思:
活動效果:這一課同學們在欣賞的時候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在講述過程中出現過多冷場的問題。
2.作業評析:作業質量不高
【第3句】:改進措施:學生動手制作的能力不強,要加強手工制作能力的培養,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中班玩玩具的教案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班玩玩具的教案,歡迎大家的閱讀。
【第1句】: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逐步體會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2.懂得玩別人的玩具,要先征得別人的同意,學習與同伴友好地一起玩。
【第2句】:重點與難點
1.玩具大家玩。
2.友好地玩。
【第3句】:材料及環境創設
1.每人自帶一件玩具。
2.大皮球若干(如全班人數)。
3.與大班老師聯系,擬定和大班幼兒共同玩皮球的計劃。
【第4句】:設計思路
現代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他們擁有許多玩具,但常常因缺少玩伴而不會與人分享玩具,和別人一起玩。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將自己的玩具帶到幼兒園和同伴一起玩,和大班哥哥姐姐一起玩,在活動過程中,使其體會分享的'快樂,并從中激發幼兒交往的愿望,培養幼兒初步的交往能力。
本設計僅僅是一種思路。在日常教育中,老師可抓住時機,多設計這類活動,使幼兒在反復的情緒體驗中,形成正確的觀察。
【第5句】:活動流程
激發情緒,介紹玩具,看別人玩——體驗情緒,和同伴玩,和大哥哥一起玩——形成理念,大家一起玩才快樂
內容一:
(一)介紹各人的玩具
1.讓每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么,怎么玩)。
(1)教師可讓幼兒邊介紹邊示范玩,以激發幼兒玩的興趣和愿望。
(2)教師可邊介紹邊將玩具歸類,如電動玩具、長毛絨玩具等等。
(二)玩玩具。
1.幼兒相互交換玩具,大家一起玩。
2.講評。
(1)你們每人帶來幾件玩具?你玩了幾件玩具?怎么能玩到那么多的玩具?
(2)請玩得多和玩得少的幼兒都來作一下情境表演,讓幼兒討論想玩別人的玩具時,應該怎么辦?
(3)老師小結:要玩別人的玩具,先要有禮貌地向他借,征得對方同意后才能拿,并要有禮貌地說謝謝。
3.幼兒多次交換玩具,大家一起玩。
教師可小結: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是很高興的,以后還可把自己的玩具帶給大家玩。
內容二:
(一)組織中班幼兒觀察大班幼兒玩球。
大班幼兒做多種玩球游戲,如拍球、滾球、踢球、拋球等等,使幼兒體會玩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二)大、中班幼兒結對子一起玩。
可以一對一練習滾球,也可以請大班幼兒教中班幼兒拍球。
(三)兩對幼兒在一起玩球;三對幼兒在一起玩球。
(四)全體幼兒排成四路縱隊練習在“小弄堂”里滾球。每個幼兒兩腿分開,并排成一縱隊。每排每一個是大班幼兒,他雙手捧球,從兩腿間往后滾球。最后一個幼兒雙手把球接住,并跑到隊前往后滾球。以此類推,直到全體幼兒均輪滾發球完畢。
此游戲具有競賽意義,這樣,幼兒才能體會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第6句】:延伸活動
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都可進行這類活動教育。幼兒只有在不斷的情緒體驗中,才能形成正確的觀念。
上一篇:互相幫助的名言名句-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