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名言124條
【第1句】:但成學士,自足為人。
【第2句】:文章地理,必須愜當。
【第3句】: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行誠孝而見賊,履行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第4句】: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
【第5句】: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第6句】: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第7句】: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閑之過也。
【第8句】: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
【第9句】: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但緝綴疏樸,未為密致耳。
【第10句】: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歸心,勿輕慢也。
【第11句】: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
【第12句】:凡人之信,唯耳與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
【第13句】: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
【第14句】: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
【第15句】:顏之推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第16句】: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
【第17句】:夫學者貴能博聞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尋,得其原本。
【第18句】: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第19句】: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干浮華之虛構,非所以得名也。
【第20句】:放逸者流宕而忘歸,穿鑿者補綴而不足。
【第21句】:人足所履,不過數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何哉?
【第22句】:親友之迫危難也,家財己力,當無所吝;若橫生圖計,無理請謁,非吾教也。
【第23句】: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第24句】: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
【第25句】: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
【第26句】: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
【第27句】: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
【第28句】: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
【第29句】:吾見世人,至無才思,自謂清華,流布丑拙,亦以眾矣,江南號為詅癡符。
【第30句】: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
【第31句】: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于鏡也。
【第32句】: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
【第33句】: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后之矛戟,毀前之干櫓也。
【第34句】: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第35句】: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第36句】: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
【第37句】: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游說之儔也。
【第38句】: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余地也。
【第39句】: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
【第40句】: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
【第41句】: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
【第42句】: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
【第43句】:耕種之,茠鉏之,刈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
【第44句】: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于書者也;序述論議,生于易者也;歌詠賦頌,生于詩者也;祭祀哀誄,生于禮者也;書奏箴銘,生于春秋者也。
【第45句】: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第46句】: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
【第47句】: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
【第48句】: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
【第49句】: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涂之,則無頹毀之慮。
【第50句】:凡不求而自得,求而不得者,焉可勝算乎!
【第51句】: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第52句】: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
【第53句】:人性有長短。
【第54句】:慎勿師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第55句】: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
【第56句】: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第57句】:入帷幄之中,參廟堂之上,不能為主盡規以謀社稷,君子所恥也。
【第58句】: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
【第59句】:自古宏才博學,用事誤者有矣;百家雜說,或有不同,書儻湮滅,后人不見,故未敢輕議之。
【第60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第61句】: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第62句】: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終歸蚩鄙。
【第63句】: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
【第64句】:凡為文章,猶人乘騏驥,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
【第65句】: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第66句】:吾自南及北,未嘗一言與時人論身分也,不能通達,亦無尤焉。
【第67句】:人生在世,會當有業。
【第68句】: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也。
【第69句】: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鑒達治體,經綸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章,不忘前古;三則軍旅之臣,取其斷決有謀,強干習事;四則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清白愛民;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六則興造之臣,取其程功節費,開略有術,此則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辨也。
【第70句】: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第71句】: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
【第72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第73句】:良史所書,蓋取其狂狷一介,論政得失耳,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為也。
【第74句】: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
【第75句】:人有坎,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第76句】: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
【第77句】:此事遍于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
【第78句】: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詿誤善良;如在兵革之時,構扇反復,縱橫說誘,不識存亡,強相扶戴: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誡之哉!誡之哉!
【第79句】: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
【第80句】: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
【第81句】: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筑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
【第82句】:圣人欲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不絕于世,豈不弘哉?
【第83句】:自古執筆為文者,何可勝言。
【第84句】:國之興亡,兵之勝敗,博學所至,幸討論之。
【第85句】: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第86句】: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第87句】: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
【第88句】:有識旁觀,代其入地。
【第89句】: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
【第90句】:朝廷憲章,軍旅誓誥,敷顯仁義,發明功德,牧民建國,施用多途。
【第91句】: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
【第92句】: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
【第93句】: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苦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為大儒。
【第94句】: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
【第95句】:然至于宏麗精華,不過數十篇耳。但使不失體裁,辭意可觀,便稱才士;要須動俗蓋世,亦俟河之清乎!
【第96句】: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諸藥餌法,不廢世務也。
【第97句】: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
【第98句】: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
【第99句】:凡詩人之作,刺箴美頌,各有源流,未嘗混雜,善惡同篇也。
100、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10【第1句】:仕宦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
10【第2句】:機杼既薄,無以測量,還復采訪訟人,窺望長短,朝夕聚議,寒暑煩勞,背春涉冬,竟無予奪,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終為內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
10【第3句】: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10【第4句】: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
10【第5句】:兄弟之際,異于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
10【第6句】:仆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10【第7句】: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10【第8句】: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10【第9句】:治點子弟文章,以為聲價,大弊事也。
1【第10句】: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
1【第11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1【第12句】: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惡而責妍影于鏡也。
1【第13句】: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1【第14句】: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諠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1【第15句】: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
1【第16句】: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閑者,鮮矣。
1【第17句】: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爵祿不登,信由天命。
1【第18句】: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茍免偷安,垂頭塞耳;至于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則罪人。
1【第19句】: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
1【第20句】: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盜名。上士閉心,中士閉口,下士閉門。
1【第21句】:校其長短,核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
1【第22句】:婚姻勿貪勢家。
1【第23句】: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1【第24句】: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
顏之推名言名句
【第1句】:習閑成懶,習懶成病。
【第2句】:人有坎,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第3句】: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第4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第5句】:巧偽不如拙誠。
【第6句】: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
【第7句】: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第8句】:夜覺昨非,今悔昨失。
【第9句】: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惡而責妍影于鏡也。
【第10句】: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第11句】:婚姻勿貪勢家。
【第12句】: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第13句】: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行誠孝而見賊,履行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
(二)要愛與教相結合。
(三)要重視“應世經務”的實學教育。
(四)要培養虛心、勤勉的學習態度。
關于顏之推的名言
1、巧偽不如拙誠。
2、習閑成懶,習懶成病。
3、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行誠孝而見賊,履行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4、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
5、婚姻勿貪勢家。
6、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7、夜覺昨非,今悔昨失。
8、人有坎,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9、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10、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11、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12、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惡而責妍影于鏡也。
13、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顏之推的經典名言
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人有坎,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苦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為大儒。類別:讀書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苦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為大儒。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人有坎,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也。
婚姻勿貪勢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