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世界讀書日的名言警句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歡迎閱讀小編為大家分享的世界讀書日名言警句,僅供參考!
(1)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2)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5)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趙樹理
(8)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9)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1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11)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12)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1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5)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19)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0)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21)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之
(22)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23)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24)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25)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2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7)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9)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30)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31)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32)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3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3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36)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么閱讀就像陽光。——池莉
(37)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3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39)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40)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41)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42)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43)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44)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45)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
(4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7)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8)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4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50)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1)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關于世界讀書日的作文
篇一: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屆時世界各地都會為此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因此每年的四月,仿佛全世界都充滿了濃濃的書香。中國有句俗語“春來正是讀書時”,在這個綠芽萌發、百花吐蕊的季節,我們將迎來第16個“世界讀書日”。
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伴隨我們一生,幫助我們成長,敦促我們奮進。在柳絲青青,百花吐蕊的四月天里,書香滿懷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展望前程時那一份自信和沉穩。“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改變人生的廣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改變人生的終點”。對于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少年人,閱讀書籍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少年人的心靈,幫助他們抵御世俗的種種侵染,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更可以豐富學生們的'寫作素材,開闊視野,優化文字運用能力;因此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典名言,可見書籍對寫作的重要意義。想成就高分作文的同學們,別再埋頭苦想了,也許隨便翻開的一本書已經帶你走上了成功之路。
篇二: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此項活動,讀書日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大事。每年的4月23日,各國的讀書節成了轟轟烈烈搞讀書宣傳活動的歡樂節日。
讀書日那天,我也看到有多家媒體進行了相關報道。同時,我也看到一組讓我有些吃驚的數據,在中國有80%的人不知道有讀書日,這讓我很是感慨。
“讀書應該是最美的姿態。”黃蓓佳阿姨來到校開講座時所說的一句經典名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我們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了解歷史,認識生活,感悟自然。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凈化我們的心靈,并促進我們的成長、成熟。
美國著名學者塔奇曼的一段關于讀書的論述十分形象而精辟,他說:“書是文明的傳遞者,沒有書,歷史就會沉默,文學就成了啞巴,科學就成為跛子,思想和探索就會停頓。”是啊,書籍記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早就通過書籍,由一代一代的讀書人傳到今天。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崇尚讀書。大家知道,無錫東林書院有一副出名的對聯,上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皖南宏村承志堂也有一副對聯,下聯是“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希望全社會都能增強讀書的意識,讓讀書成為每個人發自內心的需要。
關于寫在世界讀書日的作文
今天是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又是周末,對于上了五十歲的我,總有許多生活的瑣碎,但無論如何,我還是要抽出點時間把我想說的話說出來。
我自認為我是一個愛書的人,可我真正的閱讀并不多,關于讀書,或許我就是個偽君子。對于書的親近,影響我的自然是我的父親。在那個物質生活比較匱乏的年代,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匱乏,這得益于父親對他小兒子的偏愛吧。《三國演義》《水滸傳》《成語故事》等連環畫和小人書,是父親小兒子的私有財產。我比他大兩歲,他小時候的玩耍只杖著我帶他,所以我就有機會哄得他的小人書連環畫先睹為快。自然他擁有的時間長了,這些東西就成了鄰里所有孩子的讀物了。這些連環畫小人書雖然不是那么齊全,但從中我感知了有那么個時代、那么多的英雄人物、還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再后來,我就讀起了長篇小說,現在回想起來,讓我有文學情懷的還是那一本本長篇小說。
說起小說,我最應該感謝的人是我的二哥。如果有看到我這篇文字的我的家人,定會驚訝!
現在的二哥已經是一個快六十歲的人了,把酒當飯,嗜酒成命。因為長期多量的喝酒,無論從身體的角度還是從精神的角度,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和個廢人差不多了。可就是他,不知道從哪里弄回來的小說,對我一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父親給弟弟的連環畫和小人書對我的影響。
讀那些小說的時候,我只知道人物鮮活,歷史背景壯闊,可到底是些什么名字的書,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二哥拿回來的書大多是有前頁沒后篇,或者有結尾沒開頭的書,很少看到有書皮的書。等我上了大學,在文學的課堂上,我才知道那一本本的小說就是馮德英的《苦菜花》、歐陽山的《三家巷》、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袁靜、孔厥的《新兒女英雄傳》、梁斌的《紅旗譜》。我因為天資受限,沒有考一個好的大學,將就著上了個地方師范院校,學校建立于1978年,我是1983年上的學,學校的圖書館正在建設階段,那時候想看一本書,多難!可我慶幸的是記性最好的小學初中階段我讀了些大學的課堂上老師要講的作品,這些小說深深地根植在我的記憶里。
讀書尚需早,正是因為早年二哥拿回家的這些小說,影響了我對書的偏愛。真的不敢想,當年要是沒有那些大部頭的小說,我對生活的理解整天可能就是二媽家的豬生了幾頭豬仔,三姨家的母雞下了多少個雞蛋。或許因為父親買回來的小人書和不連貫的.連環畫,我會只比鄰居家的孩子多知道幾個故事而已。
行文至此,我想到如同廢人的二哥,他當年從哪里弄來了這些書?這些書后來又去了哪里?以我現在的想法,那時候村里有一群喜歡讀小說的男孩子女孩子,書就是在當時的父母忙碌而無暇顧及或者就想不到顧忌的情況下流轉著。小說,是成長中男女青年的精神生活和成長指南。因為小說,當然也發生了些在大人眼里不該發生的愛情故事,那時的我,懵懵懂懂,只聽了些閑言碎語。
二哥帶回家的小說,影響了我,可二哥卻沒有受到一點書對他的影響。這既有二哥自身的原因,不喜歡讀書,又有家庭的原因,母親不識字,家里日子過的緊張,她一門心事只在如何讓孩子們不餓肚子的掙扎中,她哪有鼓勵孩子讀書的想法啊?父親,那時候的父親整天下鄉蹲點。現在真不明白,父親本來就是個鄉里人,還下什么鄉蹲什么點兒?
一個不喜歡書的二哥,偏偏拿回家來那么多的小說,我真不知道這是怎么個邏輯?但合理的邏輯關系是我愛上了書。
世界讀書日,我寫下這段文字,目的就是要感謝二哥,這個在生活中快要被遺棄的人,他才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
關于世界讀書日的2022作文
導語: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此項活動,讀書日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大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讀書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篇一:
經過最近的這次調查,我有了一些想法:我覺得同學們不能只專注于一種課外讀物,科普類的追求者很少,喜歡看雜志的也不多。雖然我們班每學期訂雜志量在年級都能名列前茅,但是有些同學光訂雜志卻不看,這沒有任何意義。班里有些同學特別喜歡漫畫,有時候上學還帶。其實,看漫畫不是不行,但是不能癡迷于漫畫,沒事的時候隨便翻翻就行。所以,那些只忠于文學的同學可以沒事去看看科普書或漫畫,而那些喜歡漫畫的同學可以多買些文學讀物來看。多多變換自己的讀書愛好也擴充了自己的知識。
這幾年的成長,讀書成了大家共同的愛好,幾乎沒有一個人一天只讀半小時的書了,大部分都是一至兩個小時,有些“小書蟲”甚至保持一天三小時左右的讀書時間。我覺得,我們這個年齡最好都保持在一至兩小時的時間段讀書,如果一天的讀書量太大,很可能會導致讀完后一會兒就忘,沒有精力去消化那么多知識。如果是看一至兩小時的書,我們就可以空出些時間,搜索資料了。
建立了校訊通博客之后,同學們都喜歡沒事往上面發文章,讀書筆記也就越寫越多了。同學們都會在讀完書后寫讀書筆記,這是個好習慣。但是,卻沒有多少會在讀完書后作批注畫圈圈的,這是讀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有了批注,寫起讀書筆記來也方便。不要求連作者的資料都要顧及到,但是至少那些多音字或者生詞要處理一下。比較有心的同學還會專門準備一個本幾下書上的好詞好句,以便以后寫文章時引用。
掌握了這些閱讀方法,書籍就會成為我們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篇二: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此項活動,讀書日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大事。每年的4月23日,各國的讀書節成了轟轟烈烈搞讀書宣傳活動的歡樂節日。
讀書日那天,我也看到有多家媒體進行了相關報道。同時,我也看到一組讓我有些吃驚的數據,在中國有80%的人不知道有讀書日,這讓我很是感慨。
“讀書應該是最美的姿態。”黃蓓佳阿姨來到校開講座時所說的一句經典名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我們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了解歷史,認識生活,感悟自然。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凈化我們的心靈,并促進我們的成長、成熟。
美國著名學者塔奇曼的一段關于讀書的論述十分形象而精辟,他說:“書是文明的傳遞者,沒有書,歷史就會沉默,文學就成了啞巴,科學就成為跛子,思想和探索就會停頓。”是啊,書籍記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早就通過書籍,由一代一代的讀書人傳到今天。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崇尚讀書。大家知道,無錫東林書院有一副出名的對聯,上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皖南宏村承志堂也有一副對聯,下聯是“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希望全社會都能增強讀書的意識,讓讀書成為每個人發自內心的需要。
篇三:
我在一年級時并不喜歡讀書,因為那些作文書非常枯燥,我覺得一點兒意思也沒有。后來,在我四年級時,媽媽給我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歷史書,我一看,又是書,我就把這本書藏起來,媽媽到底把它找到了,讓我看這本書,說是很有趣的一本書,不是枯燥無趣的書。我只好硬著頭皮看了起來,我很快被書中的歷史人物迷住了,這本書讓我知道為什么中國人的后代是“炎黃子孫”,讓我知道了唐朝盛世,和清朝末期的腐敗和恥辱讓我知道秦國從商鞅變法后開始強大,最終統一天下,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還有清朝皇太極的軍隊以少勝多,最終滅掉明朝,由原來都城沈陽遷都北京。
正是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讀書的樂趣,我開始不討厭作文書了,我便開始博覽群書。《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些書我都喜歡看。
書,已經成為我身邊不可缺少的一位朋友,是它讓我明白,書,是全世界最好的營養品。還讓我懂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將永遠陪伴我一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