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答案
陶淵明——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
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思考人生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和藝術化人生的具體表現。
“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準則。他所謂的“道”,偏重于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體現了儒家思想。他特別推崇顏回、黔婁、袁安、榮啟期等安貧樂道的貧士,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慮貧富的問題,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發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來求得平衡:“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詠貧壬》其五)而那些安貧樂道的古代賢人,也就成為他的榜樣:“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詠貧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貧窮,到了挨餓的程度,但是并沒有喪失其為人的準則。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更深刻的哲學思考。“自然”一詞不見于《論語》、《,孟子》,而是老莊哲學特有的范疇。老莊所謂“自然”不同于近代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種狀態,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人應當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抱樸而含真。陶淵明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謂“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序》),說明自己的質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繩墨的約束。所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表達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悅。在《形影神》里,他讓“神”辨自然以釋“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長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義化解它們的苦惱。形影神三者,還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的沖突與調和。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導出來的順化、養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較完整而一貫的哲學。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這樣概括:通過泯去后天的經過世俗熏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去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復歸。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特別是在他所創造的詩境里,但作為醫治社會的藥方卻是無效的。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以世俗的眼光看來,陶淵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來,他的一生卻是很藝術的。他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時運》等作品,都是其藝術化人生的寫照。
(摘自《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陶淵明——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閱讀答案
【第1句】:下列對陶淵明“人生兩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安貧樂道”是陶淵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淵明所說的“道”,指的是個人的品德和節操。這樣的“道”,體現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純潔的品德和節操。
B.“崇尚自然”是陶淵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淵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種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狀態。這樣的人生狀態,體現了他對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學思考。
C.陶淵明之所以把“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當做自己人生的兩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對人生進行了嚴肅的思考,從中得出了“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這兩個主要結論。
D.在“人生兩大支柱”的支撐下,陶淵明堅守為人的準則,努力保持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詩文構建了自己藝術化的人生大廈,成為了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
【第2句】: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陶淵明決心保持純潔的品德節操,對顏回、黔婁、袁安、榮啟期等安貧樂道的貧寒之士特別推崇。因此,即使貧窮到挨餓的地步,他也能用“道”來求得平衡,不喪失其為人的準則。
B.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繩墨束縛。因此,他不肯與官場同流合污,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陶淵明也會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沖突。因此,他寫下了《形影神》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種愿望,“神”則以自然之義化解它們的苦惱。
D.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和危機,但沒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確之路去改變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復歸。對他個人而言,這樣做便能夠部分地達到目的。
【第3句】: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3分)()
A.老莊所謂的“自然”,不同于近代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而是老莊哲學特有的范疇。陶淵明崇尚的“自然”與老莊說的“自然”,涵義是一致的。
B.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藝術的高度,我們才能看清陶淵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藝術的。
C.使后天的經過世俗熏染的“偽我”泯滅,以求得返歸一個抱樸而含真的“真我”。陶淵明的這種思想,作為救世的藥方雖然是無效的,但是作為一種人格美的追求卻是有益的。
D.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相當豐富,人們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較寬松的張揚;但是,陶淵明的“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這兩大人生支柱,對現代人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陶淵明——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閱讀答案
答案及簡析
【第1句】:A“指的是個人的品德和節操方面”有誤。第二段開頭說:陶淵明所說的“道”,偏重于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
【第2句】:C(A“鄙視出仕”有誤。第二段第三行說:陶淵明“并不一般地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B“一以貫之地將貧富問題置之度外”有誤。第二段第四行說:陶淵明也考慮貧富的問題,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發生矛盾。D“這樣做已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有誤。第四段第四行說: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
【第3句】:B“只有站在藝術的高度……”有誤。文中說的“藝術”不是文學上的“藝術”,而是人生的“藝術”,這種“藝術”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B項偷換了概念。
陶淵明桃花源記答案
《桃花源記》
作者:晉·陶潛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相關試題及答案
【第1句】:本文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是成語“世外桃源”、“無人問津”、“豁然開朗”的來源。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復尋桃源的過程。
【第2句】:第二段中描寫環境的文案: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現人民安居樂業的文案: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第3句】:哪幾個文案表現了漁人是在迷路的情況下偶然發現桃花源的?
[答]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第4句】:文中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文案有: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②馀人各復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第5句】:如何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
[答]①這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②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③側面表現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
【第6句】: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敘說,“皆嘆惋”,他們“嘆”什么?
[答]①世界變化大。②時間過得快。③外面的世界戰爭頻繁,依然黑暗腐朽。④慶幸自己的社會和平安定。
【第7句】: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
[答]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第8句】:你覺得文中的“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①不守信用:桃源中人叮囑他“不足為外人道也”,而他卻“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②見利忘義:出了桃源就“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想以此獲得某種好處,卻把桃源人對他的種種熱情棄之腦后;③富有心機:“既出”便“處處志之”;④愚不可及:“漁人”即“愚人”,對于桃源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的地方,他竟然還想著日后天天去。
【第9句】: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本文明顯不同的一項是【B】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B.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C.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D.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歸園田居陶淵明答案
《歸園田居(其三)》
作者: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卒章顯志的詩句是:
[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寫詩人早出晚歸、欣慰自足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陶淵明《歸園田居》中表示辛勤勞作,熱愛勞動的詩句:
[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4)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最能突現詩人摒棄塵俗,躬耕自食,歸返自然志愿的詩句是:
[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對比說明什么?
[答]:說明了作者辭官歸田,雖耕作不佳卻樂在其中,可見其本意在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安適。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淵明歸隱“遁世”的?
[答]:表達了詩人寧可歸隱田園,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問示例:歸隱遁世是他消極逃避現實的表現或當時社會現實黑暗,他無力抗爭,只好逃避。
(7)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描寫詩人歸隱后的日常勞動生活;表達了對歸隱耕種生活的`熱愛。
(8)“帶月荷鋤歸”一句常為后世詩評家稱道,請說出這一句的妙處。
答:這一句將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圖畫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陶淵明的《飲酒》閱讀答案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第1句】:請從煉字角度文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第2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
(4)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第5句】:前二句詩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你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第6句】: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樣?這什么作者要這樣寫?
【第7句】: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文案后二句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人物描寫有什么聯系?
【第8句】:詩中最能體現詩人隱逸生活情趣的一個詞是______________。
【第9句】:詩中描寫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特點。
【第10句】: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文案作答。(1分)
【第11句】:“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2分)
【第12句】: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3分)
【閱讀答案】
【第1句】: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
【第2句】: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意思對即可。)
3:.【第1句】: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第3句】: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采菊的過程,并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4:“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云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于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第5句】:寫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采菊”的動作不是一般人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第6句】: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和物融這一體。“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遠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效果不一樣。
【第7句】: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
【第8句】:“心遠”或“悠然”(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第9句】:寧靜、平和、閑適、恬淡……(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第10句】:心遠地自偏(1分)
【第11句】:“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2分)
【第12句】: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3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