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拋磚引玉的成語典故解釋
拋磚引玉的意思
[釋義]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詞。
[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鯈子。’”
[近義]引玉之磚一得之見
[用法]多用作謙詞;用于講話時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拋磚引玉的成語典故
唐代高僧從諗撣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理會外界的任何干擾,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說:“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徒眾理應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諗撣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比磚還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個拋磚引玉的故事。據《歷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嘏,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贊賞,人們因此稱趙嘏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嘏的詩才。他聽說趙嘏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巖寺游覽,便先趕到靈巖,在寺前山墻上題詩兩句,希望趙嘏看到后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果然趙嘏游覽靈巖寺看到墻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后面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嘏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嘏的佳句,后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嘏并非同時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只是由于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也就承認它是成語“拋磚引玉”的出處之一。
拋磚引玉的成語典故及解釋
拋磚引玉的意思是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拋磚引玉的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趙州東院從稔禪師》: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稔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拋磚引玉,出自《傳燈錄》。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游覽蘇州的靈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后,立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后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拋磚引玉。此計用于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后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利,是誘餌;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嘗到一點甜頭,它才會上鉤;敵人占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兇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后路,然后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
楚王于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并無兵士跟隨。絞候馬上布置人馬,待樵夫背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獲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絞國士兵哪里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拋磚引玉的典故】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一定會補全的。于是他就在墻上題下了半首詩。
后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拋磚引玉成語解釋
【漢字書寫】:拋磚引玉
【漢語注音】:pāozhuānyǐnyù
【成語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稔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磚坯)。’”
【成語語法】:作定語、賓語、謂語、分句;連動式;用于自謙的詞。
【拋磚引玉的意思】:先發表淺見,引出別人的高論。比喻用自己不好的沒有什么價值的東西(多指文章、意見)引出好的珍貴的東西來。
【拋磚引玉的.近義詞】:一得之見、引玉之磚;
【拋磚引玉的故事】
趙嘏是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寫得非常好,曾經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還有一個叫常建的詩人,他的詩也寫得很好,但是常建總是認為自己的詩沒有趙嘏寫得好。常建有一次聽說趙嘏要到蘇州來游玩,興高采烈的他覺得這是一個自已向趙嘏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但是常建想,用什么辦法才可以讓趙嘏留下詩句呢?趙嘏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如果自己先在靈巖寺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一定會把詩句補全的。于是常建就在墻上題下了半首詩。后來趙嘏到蘇州以后果然到靈巖寺游玩。他看見墻上那首沒有寫完的詩后果然詩興大發,順手補上了下面的兩句詩。就這樣,常建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句,引出了趙嘏精彩的詩句。后來人們就把這種做法稱為“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例句】
清.李汝珍《鏡花緣》:“方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拋磚引玉,以為借此長長見識。”
費孝通《訪美掠影》二十:“我這些雜話,是憑我的直感寫下來的……我所做到的是暢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拋磚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拋磚引玉造句】
不論想像力豐富還是拋磚引玉、或兩者兼備,都不是造就學富五車的天才的根本原因。
在學術問題上只要專心致志不被自己弄暈了,實事求是的努力鉆研就勝過拋磚引玉帶來的效果。
拋磚引玉歷史典故解釋
成語:拋磚引玉
注解: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注釋: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并去誘惑他。
②擊蒙:使之蒙騙上當。
譯文:用極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從懵懵上當。
計名由來:
“拋磚引玉”一語,其說法不一。
拋磚引玉一種說法是相傳唐代詩人趙嘏甚有詩名,求詩者盈門。詩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詩,卻不得其門而入,趙嘏游蘇州時,常建料他必游靈巖寺,便先于寺壁題詩兩句。趙嘏來到寺中見壁上此詩尚未寫完,就補了兩句,成為一首絕句。后人因趙嘏補得兩句優于常建得前兩句,邊說常建是“拋磚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開元15年(公元727年)中的進士,而趙嘏是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進士,兩者相距115年。可見趙嘏補詩一說是不可能的。然而由這個有悖歷史事實的訛傳,引出一個有關“拋磚引玉”一詞的說法,卻已是一個歷史事實。
另一種說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高僧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middot;從諗禪師:“師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子。”者句話也源自一個佛門故事。傳說活了120歲的唐代禪師從諗,一天晚上,同弟子們一同參禪悟道。剛入座,從諗便宣布:今晚要你們回答問題,誰對禪學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眾僧皆疑慮凝心,靜坐參禪,唯有一個小和尚大膽跨步向前,躬身一揖。從諗見了,緩緩說道:剛才我是拋磚引玉,不想卻引來一塊土磚坯子。
此語后來還見于元代貫云石(公元1286-1324年)所作《斗鵪鶉middot;佳偶》曲:“見他眉來眼去,俺早心滿意足:他道是拋磚引玉,俺卻道因禍致福。”
典故: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
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兇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
拋磚引玉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后路,然后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于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并無兵士跟隨。絞候馬上布置人馬,待“樵夫”背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獲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紋國士兵哪里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