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有關舍得經(jīng)典名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簡單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事物現(xiàn)象,而這些現(xiàn)象是人們虛妄產生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xiàn)象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本質。下面是佛經(jīng)有關舍得經(jīng)典名句,歡迎參考閱讀!
【第1句】: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第2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fā)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第3句】:大可笑,大可笑!好漢多迷屎尿竅!
【第4句】: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第5句】: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第6句】:為利殺眾生,以財網(wǎng)諸肉。二俱得殺業(yè),死墮叫喚獄。
【第7句】:若人欲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第8句】: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凈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第9句】: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10句】: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第11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
【第12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第13句】: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第14句】:余供無過者超踰不可計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覺
【第15句】: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第16句】: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第17句】: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第18句】: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jīng)。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第19句】: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食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
【第20句】: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21句】: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
【第22句】: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第23句】: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受滅,彼不變者,原無生滅,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第24句】: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第25句】: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第26句】: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第27句】: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第28句】:聲在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第29句】: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妻女報急將淫念立消磨。
【第30句】:一切惜身命,人畜等無殊。若欲食眾生,先試割身肉。
【第31句】: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第32句】: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期無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第33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第34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過,即非真修者。
【第35句】:尸棄佛偈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第36句】:當知虛空生汝心,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第37句】: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第38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非相,即見如來。
【第39句】:不如以慈心回向于菩提是福為最勝無量無有邊。
【第40句】:毗婆尸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第41句】: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處問長安。
【第42句】: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第43句】: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jīng)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賅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凈土,亦獲現(xiàn)世身心安樂。
【第44句】:淫人妻女毀人節(jié)萬惡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環(huán)有報應我淫人婦婦淫人。
【第45句】: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第46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47句】: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鐵圍山外蓮花國,掣斷情韁始放行。
【第48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第49句】:若信愿堅固,臨終一念十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之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第50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第51句】:佛菩薩雖修六度萬行,廣作佛事,但視同夢幻,心無住著,遠離諸相;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終日度生,終日無度。"
【第52句】:人人愛此色身,誰信身為苦本;刻刻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
【第53句】:欲知前世因,今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第54句】: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佛真實性。
【第55句】: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56句】:建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
【第57句】:佛言: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第58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第59句】: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
【第60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第61句】: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第62句】: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第63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第6句】: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第65句】:覺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第66句】: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
【第67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68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第69句】:芙蓉白面,須知帶肉骷髏;美貌紅妝,不過蒙衣漏廁。
【第70句】: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第71句】: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第72句】: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第73句】: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74句】: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第75句】: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第76句】: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戒淫欲。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第77句】: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78句】: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臺;閻老無情,莫惹家之鐵棒。
【第79句】: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80句】:七佛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第81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第82句】: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第83句】: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84句】:羅衣偏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
【第85句】:死是極大苦,誰能不畏之。但當自觀身,云何食他肉。
【第86句】: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87句】:佛言:有人患淫不止,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
【第88句】:勸君莫借風流債,借得來時還得快。室中自有代還人,汝欲賴時她不賴。
【第89句】: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頭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第90句】:見色起淫心,報之在妻女。
有關佛經(jīng)的經(jīng)典名句
人世間最美好的就是自己,只有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是最真實的,最自然的,只有自己的心不會背叛自己,不會拋棄自己,所謂的幸福不是苦苦追來的,你想要的東西別人給不了你,只有自己善待自己,你才能收獲幸福。下面小編收集了佛經(jīng)經(jīng)典名句,供大家參考。
佛經(jīng)經(jīng)典名句:
【第1句】: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第2句】: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第3句】: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第4句】: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第5句】: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第6句】: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第7句】: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第8句】: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第9句】: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第10句】: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
【第11句】: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第12句】: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第13句】: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第14句】: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15句】: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第16句】:盡佛經(jīng)心知佛經(jīng)性,知佛經(jīng)性則知佛經(jīng)天。
【第17句】: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第18句】:眾生由佛經(jīng)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第19句】:真心是菩薩凈土。
【第20句】: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tài)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第21句】: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第22句】: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第23句】: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第24句】: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25句】: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第26句】: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第27句】: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第28句】: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29句】: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第30句】: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jīng)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第31句】: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第32句】: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第33句】: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第34句】:佛經(jīng)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第35句】: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第36句】: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第37句】: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第38句】: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第39句】: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第40句】: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第41句】: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第42句】: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第43句】: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yōu)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yǎng)。
【第44句】: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第45句】: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第46句】: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第47句】: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第48句】: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xiàn)世即菩薩。
【第49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50句】: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第51句】:大多數(shù)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第52句】: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佛經(jīng)實益。
【第53句】: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第54句】: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zhí)著心通通放下。
擴展:關于佛經(jīng)
佛經(jīng)
經(jīng)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jīng)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jù);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guī)范;論是對經(jīng)、律的解釋或闡述。佛經(jīng)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xiàn)佛教的神奇之處;佛經(jīng)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佛經(jīng)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佛經(jīng)把佛教典籍分為經(jīng)、律、論三藏是按照佛經(jīng)所載內容來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類。經(jīng)、律、論所載內容分別:
【第1句】:經(jīng),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匯編,佛經(jīng)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jù)。
【第2句】: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guī)范,佛經(jīng)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tǒng)化的佛教戒律是后來才逐步形成的。
【第3句】:論是對經(jīng)、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佛經(jīng)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可也有一些極少數(shù)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jīng)藏的稱為經(jīng)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jīng)、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佛經(jīng)的作用
佛經(jīng)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誘你起信,第二作用是據(jù)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第三作用便是“印心”。佛經(jīng)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xiàn)佛教的神奇之處;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佛經(jīng)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有許多佛經(jīng)表達的是佛之“心印”,故達摩把《楞伽》付與慧可(神光),說可以“印心”。至黃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剛經(jīng)》印心。對照《楞伽》,則認為香嚴擊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們看來,有許多對佛提持心印的經(jīng)文的解讀文章,大多是從義理到義理的東西,可能會誤人子弟。怪不得聲聞乘的人要講,不提倡讀經(jīng)書,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
的確如此,只要能“一念”代“萬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中說:“菩提煩惱無異境界”一句,你不達到一定程度根本無法領會,只有當你能“轉”能“化”后才能深會佛經(jīng)意。又如靈云的禪詩:“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藥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樣的道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