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此時此地”都讀書》閱讀答案
①朱光潛終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銘:“此身此時此地。”“此身”,即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就必須自己來做,并成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此時”,指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絕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說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時再去做。做一件事如此,讀書更應這樣。
②讀書,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應該做而且能夠做,且須貫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許,有人會說,讀書不是看病、救火,不必著急,慢慢來就行。殊不知,正因為讀書在有些人看來,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無的事,故而總是被忽視被拋棄。其實,一個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閑時間再來靜心讀書,那只是不想讀書的借口而已。其實,真正的讀書總是忙中偷閑進行的,真正的讀書必抓住眼前、當下,而絕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讀書有“馬上、枕上、廁上”之說,既說明讀書是一件緊要的事,也說明讀書的時間只要擠一擠,總會有的,每個人都要學會分秒必爭、日積月累。電影導演謝晉從小熱愛讀書,自此養成每天必讀書的習慣。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會兒書,否則便睡不踏實。去國外訪問,他最愛逛書店買書、讀書。而春節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閉門謝客,奢侈地讀書。勤奮讀書,令他的`導演生涯充滿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讀報看到一則消息,說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會生氣”的書。如果你不看它,它就會發脾氣,書上的字跡兩個月后自動消失。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學選集。它通過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裝,拆封后二至四個月內,墨跡碰到陽光和空氣就開始逐漸消退,最后變成空白。這本“不能等的書”也是在提醒每個人:書,要抓緊時間讀,而不能束之高閣。
④環境好一點,或許讀書的效果會更好些。但這并非必要條件,何況,人也可以適應環境。1940年9月7日,德國空軍瘋狂轟炸倫敦,倫敦遭受重創,到處是斷壁殘垣,到處是火海,缺水、缺電、缺煤氣、缺少食物和藥品。然而,在圖書館,有人依然從排列整齊的書架上挑選書籍。難怪丘吉爾說:“倫敦就像一頭史前時期的巨獸,能夠忍受可怕的創痛,雖然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也照樣能生活和活動。”不囿于時間、地點、環境,倫敦人熱愛讀書,該是德國法西斯難以摧毀他們的心靈的重要原因,也該是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對如饑似渴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差,實在不是決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國藩的一番話說得再明白不過的了:“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所以,對于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壞,無關緊要。
⑤讀書,理應是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里,讀書的多寡依然是多數人對生活質量的評判標準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就從“此身此時此地”開始吧!
(選自2022年1月3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第14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第15句】:第④段畫線句主要運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參考答案:
【第14句】:“此身此時此地”都讀書(或:每一個人不論何時何時地都要讀書)。(2分)
【第15句】:運用了道理論證(或“引證”)的方法(1分),有力地證明了“對如饑似渴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差、實在不是決定因素”(或“對于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壞,無關緊要”的觀點)(1分),使論證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1分)。
趙暢《“此身此時此地”都讀書》閱讀答案
①朱光潛終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銘:“此身此時此地。”“此身”,即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就必須自己來做,并成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此時”,指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絕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說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時再去做。做一哪嘴綱,讀書更應這樣。
②讀書,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應該做而且能夠做,且須貫穿一生一世的事。
或許,有人會說,讀書不是看病、救火,不必著急,慢慢來就行。殊不知,正因為讀書在有些人看來,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無的事,故而總是被忽視被拋棄。其實,一個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閑時間再來靜心讀書,那只是不想讀書的借口而已。其實,③真正的讀書總是忙中偷閑進行的,真正的讀書必抓住眼前、當下,而絕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讀書有“馬上、枕上、廁上”之說,既說明讀書是一件緊要的事,也說明讀書的時間只要擠一擠,總會有的,每個人都要學會分秒必爭、日積月累。電影導演謝晉從小熱愛讀書,自此養成每天必讀書的習慣。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會兒書,否則便睡不踏實。去國外訪問,他最愛逛書店買書、讀書。而春節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閉門謝客,奢侈地讀書。勤奮讀書,令他的導演生涯充滿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讀報看到一則消息,說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會生氣”的書。如果你不看它,它就會發脾氣,書上的字跡兩個月后自動消失。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學選集。它通過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裝,拆封后二至四個月內,墨跡碰到陽光和空氣就開始逐漸消退,最后變成空白。這本“不能等的書”也是在提醒每個人:書,要抓緊時間讀,而不能束之高閣。
④環境好一點,或許讀書的效果會更好些。但這并非必要條件,何況,人也可以適應環境。1940年9月7日,德國空軍瘋狂轟炸倫敦,倫敦遭受重創,到處是斷壁殘垣,到處是火海,缺水、缺電、缺煤氣、缺少食物和藥品。然而,在圖書館,有人依然從排列整齊的書架上挑選書籍。難怪丘吉爾說:“倫敦就像一頭史前時期的巨獸,能夠忍受可怕的創痛,雖然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也照樣能生活和活動。”不囿于時間、地點、環境,倫敦人熱愛讀書,該是德國法西斯難以摧毀他們的心靈的重要原因,也該是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對如饑似渴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差,實在不是決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國藩的一番話說得再明白不過的了:“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所以,對于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壞,無關緊要。
⑤讀書,理應是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里,讀書的多寡依然是多數人對生活質量的評判標準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就從“此身此時此地”開始吧!
(選自2022年1月3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第13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第14句】: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潛的座右銘,有什么作用?(2分)
【第15句】:簡要分析第③段的論證思路。(3分)
【第16句】:第④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第17句】: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到處”“依然”用得很好,請談談你對此的理解。(2分)
1940年9月7日,德國空軍瘋狂轟炸倫敦,倫敦遭受重創,到處是斷壁殘垣,到處是火海,缺水、缺電、缺煤氣、缺少食物和藥品,然而,在圖書館,有人依然從排列整齊的書架上挑選書籍。
參考答案:
【第13句】:“此身此時此地”都讀書(或:每一個人不論何時何時地都要讀書)。
【第14句】:①引出論題或論點;②作(道理)論據,證明中心論點;③結構上領起下文。
【第15句】:示例一:首先提出讀書要抓住眼前的觀點,,然后從道理和事實兩個方面證明觀點。
示例二:首先從提出讀書要抓住眼前的觀點,接著從道理上論證;引用古人的話“馬上、枕上、廁上”證明觀點,最后舉例論證:用謝晉勤奮讀書的例子證明觀點,最后舉阿根廷出版“會生氣”的`書(或“不能等的書”)的例子證明觀點。
【第16句】:運用了道理論證(或“引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對如饑似渴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差、實在不是決定因素”(或“對于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壞,無關緊要”的觀點)。
【第17句】:示例:這兩個詞語強調了倫敦人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下讀書的熱情像往常一樣高,有力地證明了讀書不必等到環境寬松時的觀點(或:有力地證明了“對于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環境的好壞,無關緊要”的觀點)。
《從“霧都”到“霾都”》閱讀答案
從霧都到霾都①在中國有一座城市以霧而著稱,就是“霧都”重慶。
②重慶多霧,因為它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四面群山環繞,長江、嘉陵江在此交匯,空氣溫暖濕潤,地面風速很低,江水蒸發不易擴散,潮濕的空氣很輕易就會達到飽和狀態而凝結成霧,不過氣象部門的統計分析表明,近年來重慶濃霧呈逐年減少趨勢,灰霾天氣倒是呈逐年上升趨勢。
③那么到底什么是霧,什么是霾呢?氣象學上對“霧”的定義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1000米的天氣現象。霧和云可以說是一母同胞,過量的水汽與空氣中的凝結在一起,它們懸浮在高空被稱為云,如果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而詞典對“霾”的解釋是: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渾濁現象,能見度小于10公里。而202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則對“霾”給出了技術性的判識標準:“當能見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且空氣相對濕度小于80%時,即可判識為霾。”所以霧與霾最大的區別是相對濕度:相對濕度達到95%以上的低能見度現象稱為霧,相對濕度低于80%的為霾。
④據氣象部分研究人員所說,重慶由于二戰時期的軍工開發和以后的軍工建設,一直是嚴重的‘霾都’,只是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我們以前認為能見度降低都是霧造成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霾。”于是,“霧都”不再有美感,反而變成了刺耳的警報,令人憂心。而且,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被冠上了“霧都”的名號:鄭州被市民調侃為“宛若蓬萊仙境,鄭州成‘霧都’”;烏魯木齊被戲稱為“西部霧都”“‘霧’魯木齊”……曾經有媒體報道“北京盛夏季節30℃大霧彌漫”,我們已經知道霧是低溫下飽和氣塊的標志,夏季30℃的高溫條件下,水汽很難達到飽和程度,出現的肯定是霾。
⑤霾會降低了空氣能見度,這主要在于大氣中顆粒物的散射、吸收帶來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顆粒物的散射,顆粒物的家族被稱為懸浮顆粒物,其組成部分PM【第2句】:5在2022年迅速躥紅。PM【第2句】: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會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環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PM【第2句】:5的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環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急診數量分別會增長5%和1%。
⑥中國的“霾都”已經越來越多,而且還在繼續增多中。中國經濟和工業較發達的地區,霾的日變化都呈現出增長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恐怕短期內也很難發生改變。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樂觀,懸浮在中國城市上空的灰霾還要很久才會消散。
(選自《讀者》2022年第3期,有改動)
【第1句】:從文中看,“霧”和“霾”的區別體現在哪些方面?(不少于兩點)(4分)
答:
【第2句】:第③段中劃線的文案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第3句】:閱讀下面的文案,回答問題。(4分)
霾會降低了空氣能見度,這主要在于大氣中顆粒物的散射、吸收帶來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顆粒物的散射,顆粒物的家族被稱為懸浮顆粒物,其組成部分PM【第2句】:5在2022年迅速躥紅。
(1)“主要”一詞能否刪去?結合文案內容說明理由。(2分)
答:
(2)“躥紅”在這里的意思是什么?(2分)
答:
【第4句】:作者說:“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樂觀。”請結合文本,聯系現實,談談你的看法。(4分)
答:
參考答案:
【第1句】:答:一是相對濕度的區別,二是構成成分的區別,三是能見度的區別,四是對人的危害性的區別,五是成因的區別。
【第2句】:答:運用打比方、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作用: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霧與云的關系;作比較,把霧與云作比較,突出說明了兩者的區別。
【第3句】:(1)答:不能刪去。“主要”一方面說明顆粒物在霾降低空氣能見度的作用中位置突出,另一方面說明在霾降低空氣能見度的過程中,除顆粒物的消光作用外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而此為主,其他為次。“主要”一詞使說明更準確。(2)答:指迅速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成為焦點。
【第4句】:示例1:我同意作者的看法,是不容樂觀的。理由是:無論從文中還是現實來看,很多城市都已出現嚴重的灰霾,經濟發展與治理灰霾的關系也難以處理好,而且,目前治理灰霾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示例2: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我認為應該是樂觀的。從文本看,目前人們對灰霾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灰霾的危害越來越重視。只要下定決心,從現在做起,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治理灰霾還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此術之接物之道》閱讀答案
此術之接物之道
人主仁①而境內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人主義②而境內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順也;人主有禮而境內肅③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人主有信而境內貞④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人主公而境內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⑤也;人主法而境內軌⑥矣,故其士民莫弗輔⑦也。舉賢則民化善,使能則官職治,英俊⑧在位則主尊,羽翼勝任則民顯⑨;操德而固則威立,教順⑩而必則令行;周聽⑾則不蔽,稽驗則不惶;明好惡則民心化,密事端則人主神⑿。術者,接物之隊⒀。凡權重者⒁必謹于事,令行者⒂必謹于言,則過敗鮮矣。
(選自西漢.賈誼《新書》卷八《道術》)
【注釋】
①仁:仁愛,即博愛眾人。②義:思想行為正當。③肅:恭敬肅穆。④貞:正,高尚。⑤戴:擁護,愛戴。⑥法:正確執法。軌:遵紀守法。⑦輔:輔助。⑧英俊:才智杰出的人才。⑨羽翼:臣屬。顯:顯揚。⑩順:事物的病理。⑾周聽:廣泛地聽取各地不同的意見。⑿密:周到。端:詳審。神:異乎尋常,出類拔萃。⒀隊(sui):道。⒁權重者:權勢較重的人。⒂令行者:發號施令的人。
【譯文】
統治者實行仁政的話四境之內就和平安定,所以他的臣民沒有不親近他的;統治者施行仁義的話那么境內就會治理得很好,所以他的臣民沒有不順從他的;統治者遵守禮節那么境內的風氣就嚴肅而恭敬,所以他的百姓沒有不敬仰他的;統治者守信用則境內的風氣就會純正,所以百姓沒有不守信用的;統治者公平正義那么境內的百姓就會信服,所以他的百姓就沒有不愛戴他的;統治者辦事遵守法度,所以他的百姓就不會出現叛亂的現象。推舉有德行的人百姓就會得到感化而變得善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官場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才智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君主就會得到敬重,輔佐的人能夠勝任那么百姓就會顯達,遵守操守德行那么威信就得以樹立,教化保證能夠推行那么法令就會通行,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就不會被蒙蔽,做好考察驗證國君遇事就不會惶恐,明白好的和壞的就回使民心感化,清楚事情的原因則人主伸明。上面所說的種種辦法,是國君接觸外物所必須采用的方法。所有掌握大全的人做事一定要謹慎,所有發號施令的人一定要說話謹慎,只有這樣過錯失敗才會很少呀。
【閱讀訓練】
【第1句】:解釋加點詞語的意義。
(1)故其士民莫弗順也
(2)稽驗則不惶
(3)稽驗則不惶
(4)則過敗鮮矣
【第2句】:把下列文案譯成現代漢語。
(1)舉賢則民化善,使能則官職治.
(2)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
(3)術者,接物之隊。
(4)凡權重者必謹于事,令行者必謹于言。
【第3句】:請寫出高中詩文中與賈誼有關的文案。
【第4句】:賈誼是位有雄心大志、助君制天才之才,在此文中,話題是道術,其關注的'是什么
【參考答案】
【第1句】:(1)順從 (2)調查,考查 (3)驚慌 (4)少
【第2句】:(1)推舉有德行的人百姓就會得到感化而變得善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官場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2)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就不會被蒙蔽,做好考察驗證國君遇事就不會惶恐。
(3)上面所說的種種辦法,是國君接觸外物所必須采用的方法。
(4)所有掌握大全的人做事一定要謹慎,所有發號施令的人一定要說話謹慎。
3.李商隱《賈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
王勃《滕王閣序》: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第4句】:雖然指的是治國的方法,然而句句上有國君下有百姓,語氣急切真誠,體現賈誼一片憂國憂民之心。
上一篇:關于誠信方面的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