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政治國名言警句
【第1句】: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出處:《尚書•洪范》。羞:進獻,貢獻。而,同“爾”,你。意思是:對于那些有才能、有作為的人,要讓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使你的國家昌盛。
【第2句】: 【幾時拓土成王道。自古窮兵是禍胎】出處:唐代李商隱詩《漢南書事》。王道:古代帝王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策。窮兵:竭力發動戰爭。意思是:什么時候開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義政治?窮兵黷武自古就是災禍的根源。
【第3句】: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處:《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會破壞了大計劃。
【第4句】: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出處:《論語•季氏》。庶人:百姓。意思是:國家的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會有非議了。
【第5句】: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出處:《孟子•盡心下》。政事:施政。意思是:沒有好的政治,國家的財政就會不足。說明政治對國家的財力有著直接的影響。
【第6句】: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出處:《尚書•洪范》。蕩蕩:寬闊、廣大。意思是:不結黨營私,治國之道就會寬廣開闊。
【第7句】: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出處:《韓非子•五蠹》。修:遵循。法:效法。意思是:不期望完全遵循過去,也不效法那些陳規,要研究現在的事情,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說明政策應該因時而定。
【第8句】: 【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出處:《茍子•君道》。達:暢通。義:原則。意思是:公正的道路暢通了,徇私舞弊的門就被堵塞了;為公的原則明確了,私人的貪圖就停止了。用來告誡執政者應提倡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濫。
【第9句】: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德行讓人信服的,人們才會喜歡,才能心悅誠服。
【第10句】: 【民慮之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出處:《國語•周語上》。壅:堵塞。與:跟從。意思是:百姓心里的想法是經過成熟的考慮后說出來的,這是行成之后的自然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其口呢?如果真要堵塞言路,還會有誰擁護你呢?說明為政者應廣開言路。(治政治國名言警句,青樹林文案館www.qingshulin.com)
【第11句】: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出處:《尚書•太甲下》。弗:不。胡:怎么。意思是:不經過思考,怎么會有所收獲呢?不去實行,怎么會有所成就呢?
【第12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處:《孟子•梁惠王上》。老:第一個“老”為動詞,尊敬、敬養。幼:第一個“幼”為動詞,愛護。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長輩,并將這種尊敬也推廣到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并將這種愛護推廣到別人的孩子。
【第13句】: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出處:《左傳•囊公二十四年》。意思是: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人民快樂;人民快樂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第14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出處:《左傳-僖公三十年》。因:依靠。敝:損害,敗壞。與:同盟。知:明智。意思是:借助了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別人,這是才’二義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
【第15句】: 【安危在.是非。不在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多寡】出處:《韓非子•虛實》。意思是:國家安全與否在于君王是否是非分明,而不在于力量的強弱;國家的存亡在于君王是否掌握了實權,而不在于手下有多少人。
【第16句】: 【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出處:《茍子•王霸》。與:同盟的國家。意思是:既然兩國已經締結了盟約,就算看到了成敗,也不能欺騙結盟的國家。
【第17句】: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出處:《商君書•更法》。意思是: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輕易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輕易改變器具。
【第18句】: 【但得官清吏不橫,便是村中歌舞時】出處:宋代陸游詩《春日雜興》。但:只。意思是: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不橫行霸道,就是老百姓歡天喜地的時候了。
【第19句】: 【賢不肖不雜則英杰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出處:《荀子•王制》。雜:混雜意思是:賢人與不賢的人不相互混雜在一起,有才能的英杰就會到來;是與非不顛倒混雜,國家就會安定。
【第20句】: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出處:《商君書•更法》。道:方法。便:便利。意思是: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過去。
【第21句】: 【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出處:漢代王符《潛夫論•衰制》。躡:登上。意思是:治理國家就好比登山,一定要先從最底層開始,慢慢登到高處。用來比喻治理國家要從最基本的方面下手。
【第22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處:《孟子•公孫丑下》。道:仁政。意思是:能夠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現多用來形容正義的事業就能得到支持,不合乎正義的倒行逆施則會遭到人們的反對。
【第23句】: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出處:《商君書•農戰》。偷:疏忽。意思是: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即便糧倉總是滿滿的,也不會放松農業生產。
【第24句】: 【德惟治,否德亂】出處:《尚書•太甲下》。意思是:以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天下太平;反之,就會天下大亂。
【第25句】: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出處: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意思是:一木人得道上了天,連他的雞犬也都跟著成了仙。用來諷刺舊時一人發跡,附從者也跟著得勢的黑暗政治現象。現常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第26句】: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出處:明代顧大典《青衫記》。意思是:一旦掌握了權力,就發號施令。深刻揭露了官場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現。
【第27句】: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出處: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雪花銀:白銀。意思是:擔任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以撈到十萬兩的白銀。表現了當時貪官污吏成風的黑暗現實。
【第28句】: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出處:《宋史•岳飛傳》。意思是:文官不貪圖錢財,武官不貪生怕死,國家就會太平興旺。
【第29句】: 【堯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出處:《管子.霸言》。堯舜:指唐堯和虞舜,相傳都是古代的圣賢之君。桀紂:指夏桀和商紂,古代的兩個暴君。
【第30句】: 意思是:堯舜時代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桀紂時代的百姓,也不是天生就愛作亂的。因此,治和亂的根本在于上面的統治者。
【第31句】: 【時移而法不易者亂】出處:《韓非子•心度》。意思是:時代已經變化了,而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那么,國家就會出現混亂。
【第32句】: 【治國常富。亂國常貧】出處:《管子-治國》。意思是:安定的國家往往富有,而社會混亂的國家則常常貧窮。說明國家的貧富與政治有著直接的關系。
【第33句】: 【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出處:唐代劉知幾《史通忤時》。公:主公。意思是:十只羊,九人放,號令就難以執行;一個國家如果有三個主公,人們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說明執政要避免政出多門,事權不一。
【第34句】: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出處:《史記•陸賈列傳》。
【第35句】: 意思是:騎馬打下來的天下,怎么可以還在馬上治理呢?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但卻不能再用武力來治理天下,而是應講究治術。
【第36句】: 【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出處:《戰國策.趙策》。盡:通曉。意思是:只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駕御車馬的,不能完全掌握馬的脾性;只用古人的方法來管理現今的人,就不能通達時勢的變化。說明治國不能死守教條,要因時因事制宜。
【第37句】: 【世質則官少,世文則吏多】出處:晉代傅玄《傅子•官人》。質:質樸。文:浮華。
【第38句】: 意思是:時代風氣質樸,社會上的官員就少;時代風氣浮華,社會上的官員就多。
【第39句】: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出處:《淮南子。汜論訓》。常:準則。本:根本。經:準則。上:極至。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緊要的是讓政令暢通無阻。
【第40句】: 【奠言萬木死,不因一葉秋】出處:唐代邵謁詩《論證》。秋:枯黃。意思是:不要說萬木凋零不是因為一片葉子的枯黃。比喻臨民治國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第41句】: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出處:漢代桓寬《鹽鐵論•申韓》。決:缺口。意思是:善于治理國家的人,發現了弊端就會立即補救,看到了漏洞,就會馬上堵塞。
更多名言請到名言警句欄查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