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的名言及詩歌
建立和鞏固家庭的力量是愛情,是父母和孩子相互之間的忠誠的純真的愛情。自古就有很多詩句名言表達對父母的歌頌。
歌頌父母的詩句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2)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3)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中國諺語
4)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5)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6)獨柴難燒,獨子難教。
7)每一代人總是反抗自己的父輩,卻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8)父親的名聲有時無助于兒子,卻反而會淹沒他:他們彼此站得太近,陰影扼殺了成長(本·瓊森)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9)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10)不記當初娘養我,但看今朝自養兒。
11)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于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12)兒要親生,田要冬耕。
13)兒子娶妻后就是自己的兒子,可是女兒終身都是自己的女兒。(英國)
14)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15)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關于歌頌父母的詩句名言
1)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酒的酒杯。——泰戈爾
2)如果忘卻自己而哎別人,將會獲得安靜,幸福和高尚。——列夫托爾斯泰
3)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愛我們。——雨果
4)愛和碳相同。燒起來,得設法叫它冷卻。——莎士比亞
5)慈母的心靈早在懷孕的時候就同嬰兒交織在一起了。——狄更斯
6)慈母淚,有化學分析不了的高貴而深沉的愛存在其中(英國)
7)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8)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
9)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11)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12)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
13)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14)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蒙田
15)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后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賈平凹《關于父子》
歌頌父母的詩句名人名言
1)母愛勝于萬愛。——莎士比亞
2)母親的心是女兒的天堂。——柯羅里
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財富。
4)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韓愈
5)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6)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7)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8)慈母愛子,非為報也。——劉安
9)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臺。——《格言集錦》
10)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11)歲月給母親憂愁,但未使她的愛減去半分。——華茲華斯
12)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1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4)母親猶如光輝燦爛的朝陽。
15)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16)智慧之子使父親快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所羅門
17)慈母的心靈早在懷孕的時候就同嬰兒交織在一起了。——狄更斯
18)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蘇格拉底
19)使你的父親感到榮耀的莫過于你以最大的熱誠繼續你的學業,并努力奮發以期成為一個誠實而杰出的男子漢。——貝多芬
20)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心,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蘇霍姆林斯基
感恩父母的名言及解釋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我所言及的黃昏詩歌
也許只是為了一種寄托
為著一個可以安放幻覺的地方
為著起風時候的月亮
和風寂時候的荒涼
一匹穿過明亮的馬
載著這個世界慢慢停下來
這是多么喜悅的.一件事
但是沒有人抬頭
太陽沉落,花朵依然新鮮
那些置身茫然的臉
比任何時候更加遠離蒼穹
也更貼近欺騙和謊言
而我總是在這個時候迷失
甚至忘了一個人的名字
或者不斷想起一個人的名字
我握住她,像握住一把打開從前的鑰匙
像這個秋天,緊緊握住一根草
她站在路燈下,那漸漸亮起來的昏黃
有著那么模糊的眼睛
和那么多曖昧不清的表情
正一遍遍擦拭著她的咳嗽
越來越衰老了
于是孩子們插上翅膀
天黑的時候,他們就飛起來
坐在蒲公英的上面
而我們在大地上越來越小
如果他們中有一個低頭
一定會吃驚的喊起來
看哪,這個世界多么像一盞盞燈
在一滴巨大的露水里面
在我們的體內一閃
就迅速熄滅了
孟子的名言及感悟
導語:孟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文字與智慧常常使人受益匪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說的便是如此。如下便是小編分享的關于孟子的名言及感悟,歡迎閱讀。
【第1句】:仁者無敵。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賞析】孟子反對用刑殺來治理國家,他認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無敵于天下,對國內能通過推廣仁德來使百姓安定,對外以至仁伐不仁,決不至于讓血流得把搗米的木槌都漂起來。對于個人來說,如果能修養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對國家來說,奉行仁政,對內對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講的治國之道是要統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國,反對刑罰殺戮。
【第2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釋義】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里的子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要統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
【賞析】孟子認為有仁德的人能夠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當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廣到天下,這樣就是推行仁政,由類似尊老愛幼的仁德美善出發去制定國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輕松的事了。
【第3句】: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待你。
【賞析】這是孟子與鄒穆公一段對話中的一句。當時,鄒國與魯國邊境發生械斗。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地方官員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沒有一個肯為長官效死的。對這些可惡的百姓,要殺呢,殺不盡;不殺呢,這種瞪著眼睛看長官戰死而不去救助的行為,太可恨了。你說怎么辦?”孟子回答說:“災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餓死在溝邊路邊,青壯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幾千人,而你的糧倉里、府庫里卻裝得滿滿的。地方官員卻沒有一個來向你匯報,對老百姓這種嚴重饑荒情況,還說形勢大好。這些地方官員的行為,就叫做對國君怠慢、對人民殘忍呀!曾子說過‘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待你’。人民在危難時得不到官府的救濟,現在才有報復的機會。所以只要你行仁政,關愛百姓,百姓自會愛護他們的長官,而愿為之效死了。”
【第4句】: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賞析】孟子是個胸懷寬廣的大儒。他長期周游列國來推行自己的主張,要在天下實行仁政,要統治者保民愛民,與民同樂,實現天下統一。《孟子·公孫丑下》里記載他的話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會里,除了我,還有誰呢?)正是有這種心胸,他才能對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處厄運困境,也不改變志向理想。
【第5句】: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釋義】(圣人)出自于同一類的人,卻遠遠高出于眾人。
【賞析】這是孟子對孔子的崇高禮贊。孟子認為孔子是人類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來,未有盛(偉大)于孔子也”。并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第6句】: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釋義】當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還能有誰呢?
【賞析】這是孟子的宏偉抱負及自信之語。孔孟二人均有治世憂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確自己迫切希望參與治理天下國家的抱負。他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他獨特的歷史觀。他認為從周文王、武王開國距今已七百多年了,應該有圣王出現,而自己能當“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類的人。所以他說:當前,如果上天還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第7句】: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
【釋義】(社會有分工,)有的人從事腦力勞動,有的人從事體力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就
擔當管理工作,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就被別人管理。
【賞析】這是孟子批判農家學說的話。農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許行,主張“賢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國君及在上位的人應當同農民一道種田,才能吃飯;自己煮飯,同時管理國事。
孟子反對這種觀點,揭露了這種觀點的許多荒謬可笑之處,闡明其事實上的不可能,從而正面闡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第8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釋義】身在富貴之中要不迷亂本性,身在貧賤之中要不改變志向,身在威勢武力之下也絕不卑躬屈膝,有違道義,這樣才可算作大丈夫。
【賞析】一個人只有堅持自己的追求,堅持修養仁德,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目標,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貴也好,貧賤也罷,都不能改變理想和節操,這才是大丈夫。
【第9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處】《孟子·離婁上》
【釋義】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賞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規范,違背了這些要求和規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順應這些規則,才能順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圓規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畫出自己想要的圖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制度、紀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句哲言現在已經轉化為成語了,就是“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第10句】: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釋義】作踐自己的人,沒必要跟他談什么有價值的言論;拋棄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價值的事業。
【賞析】孟子認為,開口閉口都非議“禮”和“義”的人,就是所謂的自暴;自身不能堅守“仁”的信念、遵循“義”的規范,就是所說的自棄。這個提法和我們今天的“自暴自棄”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脫離與理想、志向、情趣的關系。
【第11句】: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釋義】人們的共同缺點就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
【賞析】一個人應該性格內斂、品德謙虛才好。愛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養德行的人,絕不會取得一點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而那種目光短淺的人,他們只要有一丁點收獲,就開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對這種人非常不滿,極力諷刺他們。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們努力學習,晝夜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他們沒有固定的老師,唯善是從,謙虛謹慎。孟子對他們這一類人是崇敬的。
【第12句】: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
【出處】《孟子·離婁下》
【釋義】愛說別人的壞話,該知道有什么樣的壞結果吧?
【賞析】這是孟子告誡人言人之惡,必遺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論,一個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歡別人背后議論的,報復就是必然的`了。莊子說:“災人者,人必反災之。”就是這個道理。
【第13句】: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處】《孟子·萬章下》
【釋義】交友啊,是結交他的好品德。
【賞析】這是孟子的話。他認為交友之道,貴在結交其德。因此交友時就不應考慮對方的權勢,而應該考慮對方的品德,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認為朋友是五倫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際關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講“以友輔仁”,是說朋友是來輔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第14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處】《孟子·告子上》
【釋義】(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長的東西)只有一天曝曬它,卻有十天冷凍它(也不能生長的了)。
【賞析】孟子告誡人不論進德修業,均需專心致志、有始有終,絕不能時作時輟,甚至一作十輟,一進十退,亦即俗諺所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習、工作時間少,而嬉游、閑散日子多,如果這樣,必將一事無成。
【第15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釋義】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兼得,那就放棄魚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而求取正義。
【賞析】君子一切以仁義為指歸,只有仁義道德才能讓他真正動心。所以,在危及道義的時候,君子舍生取義。生命對于道義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義,生命只不過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點意義都沒有。故而,在生死義利之間如何取舍決定了一個人的品行之高下,確實應該慎重。
【第16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出處】《孟子·告子下》
【釋義】在憂患中生存,在安樂中死去。
【賞析】這是孟子的名言。他認為就個人來講,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都是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磨煉,以百折不撓的意志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就國家來講,國內若無盡忠竭智的輔弼大臣,國外又無敵國外患可擔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難將至,則國恒亡。由此可見,憂患意識強而又能艱苦奮斗,就能得到生存和發展壯大;而貪圖安逸享樂,不思進取,就會導致衰亡。這便是歷史的演變法則。
【第17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出處】《孟子·盡心上》
【釋義】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們成才,這是人生的第三種樂趣。
【賞析】孟子所說的“三樂”,是指“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種樂趣,均是“為人之樂”:一為天倫之樂,一為做有“一身正氣”之人之樂,一為做人師之樂。孟子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種為人師之樂,更是人生中一種深層次的快樂。他認為君子的這三種人生樂趣,超過于稱王于天下的樂趣。
【第18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釋義】困厄不得志時就獨自修煉保全好自己,顯貴得意時就使天下都得到好處。
【賞析】這是傳統儒家的修身思想。歷史上,中國的士大夫經常以此自勵,要求從自己做起,努力尋求內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進而弘揚仁義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折射出中國傳統文人熠熠閃光的人格,引領著新時代的讀書人去尋求人格的完善。
【第19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出處】《孟子·盡心下》
【釋義】如果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賞析】這句話中的“書”,今天已經變得廣泛起來,并不專指《尚書》。我們讀書,是為了尋求其中的真義,為了給現實人生服務。如果完全相信書上講的,讓書牽著鼻子走,成了書的奴隸,成了“讀死書”。所以,讀書不僅要能讀進書里去,還要能讀到書外來,要理論聯系實際。
【第20句】: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釋義】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愛之心和人合起來說,便成為做人之道。
【賞析】孟子在這里把仁愛之心作為人的根本屬性,也就是說,人之異于禽獸就在仁與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為人而存在,人,離開了“仁”,便近于禽獸;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實行和體現。因此,仁與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孔孟學說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個人說,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國說,要行仁政,即德政,這一切都以“仁”為基礎,并弘揚它。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