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永遠的范仲淹
平時多做一些閱讀練習,不僅能熟能生巧,輕松應(yīng)對考試,最重要的,對于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這篇一個永恒的范仲現(xiàn)代文閱讀答案,以供同學們練習、反思和感悟!
【原文】
一個永恒的范仲淹
山東青州為中國最古老的行政區(qū)之一。當年大禹治水后將中國分為九州,即有青州,禹貢圖上有記。現(xiàn)在人們到青州來,主要是兩件事,一是上山“拜壽”,二是到城里憑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門山。自山腳下遙望山頂,崖上隱隱有一壽字,這就是人們要來看的奇跡。一條石階小路折轉(zhuǎn)而上,兩邊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滿溝溝壑壑。樹并不很粗,卻堅勁挺拔,都生在石上。樹根緣石壁而行,如閃電裂空;樹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風。偶有一兩株樹直擋路中,那是修路時不忍斫損,特意留下的,樹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環(huán)視四周,讓人感到往日歲月的細密。片刻我們爬到半山望壽閣,在這里小憩,山頂石壁上的大紅壽字已歷歷在目。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壽字,是書法的精品、極品,日本的書道專家還常渡海西來頂禮膜拜呢。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為自己祝壽時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殘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風中,細細端詳這個奇跡。這字高七點五米,寬三點七米,也不知當初怎樣寫上去、刻出來,卻又這樣不失間架結(jié)構(gòu),點畫筆意。這衡王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他當時的目的并不為藝術(shù)。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長壽百歲,同時也向老百姓擺擺皇族的威風。但是數(shù)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風也早風吹雨打去。倒是這個有藝術(shù)價值的壽字,壽到如今。
從山上下來,到青州城西去謁范公祠。這是人們?yōu)榧o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來香火不絕。這祠并不大,大約就是兩個籃球場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傳為范仲淹所修。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傳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調(diào)成一種“青州白丸藥”,治民痼疾,頗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這井成了后人懷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詩云:“甘情汲取無窮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現(xiàn)在這井還水清如鏡。
正東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畫。祠堂左右供歐陽修和富弼,他們都是當年推行慶歷新政時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靈之氣。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陽樓記》。院心有古木三株,為唐楸宋槐,可知這祠的久遠。樹之北有馮玉祥將軍的隸書碑聯(lián):“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發(fā)奮讀書,早起煮一小盆粥,粥涼后劃為四塊,這就是他一天的飯食。以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著地圖說:“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調(diào)回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diào)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范仲淹是一個諸葛亮、周恩來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實踐,他按自己認定的處世治國之道,鞠躬盡瘁地去做,將全部才華都投身到處理具體政務(wù)、軍務(wù)中去,并不著意為文。不是沒有文才,是沒有時間。
皇佑三年(一0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陽樓記》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從前線調(diào)內(nèi)地任職時所作。正如《出師表》一樣,這是一個偉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結(jié)晶。我能想見,一個老人在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樣的焦躁徘徊,自責自求,憂國憂民。他回憶著“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戍邊生活;回憶著“居廟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艱辛;回憶賑災(zāi)放糧,所見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總結(jié)歷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閱歷,終于長嘆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聲大徹大悟的慨嘆如名剎大廟里的鐘聲渾厚沉遠,震悟大千。這一聲大嘆悠悠千年,激勵著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陽樓記》并不在岳陽樓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fā)揮之作。范公將他對人生、社會的理解,將他一生經(jīng)歷的政治波濤,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而又頓然一收,總成這句名言,化為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
我在院中徘徊,而對范公、歐陽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們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們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我想,個人只有辛苦的實踐,誠實的'犧牲還不行,這些只能隨壽而終,只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能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是這種進步的憂樂觀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這古祠在歲月長河中又邁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內(nèi),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
【心語】
毛澤東說中國歷史上能干事又能傳道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范仲淹,還有一個是曾國藩。而曾著述雖豐,傳道亦多,卻沒有像他這樣得文學之美,文章之魂。范仲淹將他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總結(jié)和他一生的實踐經(jīng)驗濃縮為368個字,用一篇美文成功地詮釋了每一個“社會人”都會遇到的一個永恒的難題,即我們該怎樣做人、做官、做文,創(chuàng)造了一篇千古絕唱。
范仲淹之所以能“永恒”,固然是因為有傳世名作《岳陽樓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精神,但他為百姓調(diào)治“青州白丸藥”,關(guān)注百姓疾苦的行為,為政清廉、力圖革新的品質(zhì),以文官身份統(tǒng)兵戍邊并大敗敵軍的壯舉,也都是使他能夠“永恒”的原因。
【練習】
【第1句】:縱觀全文,結(jié)合馮玉祥先生的碑聯(lián),歸納范仲淹得以“永恒”的事跡和原因。(6分)
【第2句】:文章最后一段別有韻味,請簡要品析它的妙處。(4分)
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這古祠在歲月長河中又邁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內(nèi),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
【第3句】:文章第3節(jié)為什么要寫衡王刻“壽”字的史實?(4分)
參考答案:
【第1句】:事跡:(1)軍事上,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2)政治上,憂國憂民,為政清廉,推行革新。(共4分,一個要點2分)
原因:他不僅勤勉治事,更重要的是,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精神,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的憂樂觀。(2分)
【第2句】:①內(nèi)容上,作者用了“新”“嫩綠”“春光”等帶有象征意味的詞語,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駐。②寫作上,以“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的描寫與開頭寫景互相呼應(yīng);“范公端坐祠內(nèi)……”以作者的想象,收束全文,更顯含蓄雋永。
【第3句】:以衡王刻“壽”字的目的和下場反襯范仲淹的事跡和精神,通過對比突出范仲淹的永恒,(2分)說明只有像范仲淹這樣為國為民作出貢獻的人,其生命和精神才能永恒。(2分)
《一個永恒的范仲淹》閱讀理解答案
一個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山東青州為中國最古老的行政區(qū)之一。當年大禹治水后將中國分為九州,即有青州,禹貢圖上有記。現(xiàn)在人們到青州來,主要是兩件事,一是上山拜壽,二是到城里憑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門山。自山腳下遙望山頂,崖上隱隱有一壽字,這就是人們要來看的奇跡。一條石階小路折轉(zhuǎn)而上,兩邊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滿溝溝壑壑。樹并不很粗,卻堅勁挺拔,都生在石上。樹根緣石壁而行,如閃電裂空;樹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風。偶有一兩株樹直擋路中,那是修路時不忍斫損,特意留下的,樹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環(huán)視四周,讓人感到往日歲月的細密。片刻我們爬到半山望壽閣,在這里小憩,山頂石壁上的大紅壽字已歷歷在目。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壽字,是書法的精品、極品,日本的書道專家還常渡海西來頂禮膜拜呢。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為自己祝壽時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殘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風中,細細端詳這個奇跡。這字高七點五米,寬三點七米,也不知當初怎樣寫上去、刻出來,卻又這樣不失間架結(jié)構(gòu),點畫筆意。這衡王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他當時的目的并不為藝術(shù)。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長壽百歲,同時也向老百姓擺擺皇族的威風。但是數(shù)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風也早風吹雨打去。倒是這個有藝術(shù)價值的壽字,壽到如今。
從山上下來,到青州城西去謁范公祠。這是人們?yōu)榧o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來香火不絕。這祠并不大,大約就是兩個籃球場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傳為范仲淹所修。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傳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調(diào)成一種青州白丸藥,治民痼疾,頗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這井成了后人懷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詩云:甘情汲取無窮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現(xiàn)在這井還水清如鏡。
正東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畫。祠堂左右供歐陽修和富弼,他們都是當年推行慶歷新政時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靈之氣。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陽樓記》。院心有古木三株,為唐楸宋槐,可知這祠的久遠。樹之北有馮玉祥將軍的隸書碑聯(lián):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發(fā)奮讀書,早起煮一小盆粥,粥涼后劃為四塊,這就是他一天的飯食。以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著地圖說: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調(diào)回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diào)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范仲淹是一個諸葛亮、周恩來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實踐,他按自己認定的處世治國之道,鞠躬盡瘁地去做,將全部才華都投身到處理具體政務(wù)、軍務(wù)中去,并不著意為文。不是沒有文才,是沒有時間。
皇佑三年(一0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陽樓記》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從前線調(diào)內(nèi)地任職時所作。正如《出師表》一樣,這是一個偉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結(jié)晶。我能想見,一個老人在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樣的焦躁徘徊,自責自求,憂國憂民。他回憶著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戍邊生活;回憶著居廟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艱辛;回憶賑災(zāi)放糧,所見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總結(jié)歷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閱歷,終于長嘆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聲大徹大悟的慨嘆如名剎大廟里的鐘聲渾厚沉遠,震悟大千。這一聲大嘆悠悠千年,激勵著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陽樓記》并不在岳陽樓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fā)揮之作。范公將他對人生、社會的理解,將他一生經(jīng)歷的政治波濤,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而又頓然一收,總成這句名言,化為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
我在院中徘徊,而對范公、歐陽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們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們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我想,個人只有辛苦的實踐,誠實的犧牲還不行,這些只能隨壽而終,只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能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是這種進步的憂樂觀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這古祠在歲月長河中又邁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內(nèi),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
(選自《梁衡散文集》,有刪節(jié))
習題:
【第1句】:縱觀全文,結(jié)合馮玉祥先生的碑聯(lián),歸納范仲淹得以永恒的事跡和原因。(6分)
【第2句】:文章最后一段別有韻味,請簡要品析它的妙處。(4分)
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這古祠在歲月長河中又邁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內(nèi),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
【第3句】:文章第3節(jié)為什么要寫衡王刻壽字的史實?(4分)
【第4句】:為什么說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一聲長嘆,是一種大徹大悟?讀了這篇文章后,除了要學習范仲淹的的憂樂觀以外,你認為還要學習他的哪些精神?(4分)
參考答案:
【第1句】:事跡:(1)軍事上,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2)政治上,憂國憂民,為政清廉,推行革新。(共4分,一個要點2分)
原因:他不僅勤勉治事,更重要的是,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精神,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的憂樂觀。(2分)
【第2句】:①內(nèi)容上,作者用了新嫩綠春光等帶有象征意味的詞語,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駐。②寫作上,以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的描寫與開頭寫景互相呼應(yīng);范公端坐祠內(nèi)以作者的想象,收束全文,更顯含蓄雋永。
【第3句】:以衡王刻壽字的目的和下場反襯范仲淹的事跡和精神,通過對比突出范仲淹的永恒,(2分)說明只有像范仲淹這樣為國為民作出貢獻的人,其生命和精神才能永恒。(2分)
【第4句】:第一問:因為這一聲長嘆是范仲淹對歷代先賢的經(jīng)歷和自己一生政治閱歷的總結(jié),(2)是他對人生、對社會的體驗和理解。(2分)
第二問:發(fā)憤讀書,努力實踐,對國家對人民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2分)
《一個永恒的范仲淹》閱讀答案
范仲淹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shù)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fā)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一個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山東青州為中國最古老的行政區(qū)之一。當年大禹治水后將中國分為九州,即有青州,禹貢圖上有記。現(xiàn)在人們到青州來,主要是兩件事,一是上山“拜壽”,二是到城里憑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門山。自山腳下遙望山頂,崖上隱隱有一壽字,這就是人們要來看的奇跡。一條石階小路折轉(zhuǎn)而上,兩邊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滿溝溝壑壑。樹并不很粗,卻堅勁挺拔,都生在石上。樹根緣石壁而行,如閃電裂空;樹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風。偶有一兩株樹直擋路中,那是修路時不忍斫損,特意留下的,樹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環(huán)視四周,讓人感到往日歲月的細密。片刻我們爬到半山望壽閣,在這里小憩,山頂石壁上的大紅壽字已歷歷在目。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壽字,是書法的精品、極品,日本的書道專家還常渡海西來頂禮膜拜呢。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為自己祝壽時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殘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風中,細細端詳這個奇跡。這字高七點五米,寬三點七米,也不知當初怎樣寫上去、刻出來,卻又這樣不失間架結(jié)構(gòu),點畫筆意。這衡王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他當時的目的并不為藝術(shù)。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長壽百歲,同時也向老百姓擺擺皇族的威風。但是數(shù)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風也早風吹雨打去。倒是這個有藝術(shù)價值的壽字,壽到如今。
從山上下來,到青州城西去謁范公祠。這是人們?yōu)榧o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來香火不絕。這祠并不大,大約就是兩個籃球場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傳為范仲淹所修。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傳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調(diào)成一種“青州白丸藥”,治民痼疾,頗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這井成了后人懷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詩云:“甘情汲取無窮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現(xiàn)在這井還水清如鏡。
正東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畫。祠堂左右供歐陽修和富弼,他們都是當年推行慶歷新政時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靈之氣。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陽樓記》。院心有古木三株,為唐楸宋槐,可知這祠的久遠。樹之北有馮玉祥將軍的隸書碑聯(lián):“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發(fā)奮讀書,早起煮一小盆粥,粥涼后劃為四塊,這就是他一天的飯食。以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著地圖說:“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調(diào)回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diào)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范仲淹是一個諸葛亮、周恩來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實踐,他按自己認定的處世治國之道,鞠躬盡瘁地去做,將全部才華都投身到處理具體政務(wù)、軍務(wù)中去,并不著意為文。不是沒有文才,是沒有時間。
皇佑三年(一0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陽樓記》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從前線調(diào)內(nèi)地任職時所作。正如《出師表》一樣,這是一個偉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結(jié)晶。我能想見,一個老人在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樣的焦躁徘徊,自責自求,憂國憂民。他回憶著“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戍邊生活;回憶著“居廟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艱辛;回憶賑災(zāi)放糧,所見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總結(jié)歷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閱歷,終于長嘆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聲大徹大悟的慨嘆如名剎大廟里的鐘聲渾厚沉遠,震悟大千。這一聲大嘆悠悠千年,激勵著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陽樓記》并不在岳陽樓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fā)揮之作。范公將他對人生、社會的理解,將他一生經(jīng)歷的政治波濤,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而又頓然一收,總成這句名言,化為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
我在院中徘徊,而對范公、歐陽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們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們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我想,個人只有辛苦的實踐,誠實的犧牲還不行,這些只能隨壽而終,只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能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是這種進步的憂樂觀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這古祠在歲月長河中又邁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內(nèi),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
(選自《梁衡散文集》,有刪節(jié))
【第1句】:縱觀全文,結(jié)合馮玉祥先生的碑聯(lián),歸納范仲淹得以“永恒”的事跡和原因。(6分)
【第2句】:文章最后一段別有韻味,請簡要品析它的妙處。(4分)
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這古祠在歲月長河中又邁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內(nèi),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
【第3句】:文章第3節(jié)為什么要寫衡王刻“壽”字的史實?(4分)
【第4句】:為什么說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一聲長嘆,是一種“大徹大悟”?讀了這篇文章后,除了要學習范仲淹的`的憂樂觀以外,你認為還要學習他的哪些精神?(4分)
閱讀答案
【第1句】:事跡:(1)軍事上,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2)政治上,憂國憂民,為政清廉,推行革新。(共4分,一個要點2分)
原因:他不僅勤勉治事,更重要的是,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精神,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的憂樂觀。(2分)
【第2句】:①內(nèi)容上,作者用了“新”“嫩綠”“春光”等帶有象征意味的詞語,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駐。②寫作上,以“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的描寫與開頭寫景互相呼應(yīng);“范公端坐祠內(nèi)……”以作者的想象,收束全文,更顯含蓄雋永。
【第3句】:以衡王刻“壽”字的目的和下場反襯范仲淹的事跡和精神,通過對比突出范仲淹的永恒,(2分)說明只有像范仲淹這樣為國為民作出貢獻的人,其生命和精神才能永恒。(2分)
【第4句】:第一問:因為這一聲長嘆是范仲淹對歷代先賢的經(jīng)歷和自己一生政治閱歷的總結(jié),(2)是他對人生、對社會的體驗和理解。(2分)
第二問:發(fā)憤讀書,努力實踐,對國家對人民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2分)
范仲淹簡介
【詩人簡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人(今屬陜西)人,后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向仁宗趙禎上條陳十事,要求改革當時弊政。他又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其《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后世所傳誦。他的詞,有的寫邊塞生活,有的寫羈旅情懷,或蒼涼悲壯,或纏綿深婉,對后來的蘇軾、王安石有一定的影響。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繼,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詩人簡介二】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jīng)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nóng)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xù)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xiàn),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nèi)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蘇州吳縣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親謝氏的娘家,也就是說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故了,那時他的母親還很年輕,便沖破世俗的'束縛,帶他改嫁到了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一帶)的朱氏家中,少年時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經(jīng)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便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后人敬佩他的政績和節(jié)操,便在他少年讀書學習的地方建祠紀念。
【范仲淹的故事】
苦讀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數(shù)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jīng)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鑒于已有朝廷俸祿,范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yǎng)。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便歸宗復(fù)姓,恢復(fù)范仲淹之名(一說,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喪后方更名)。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diào)任泰州西溪鹽倉監(jiān),負責監(jiān)督淮鹽貯運及轉(zhuǎn)銷。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筑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鹵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人民苦難深重。于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diào)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工程由張綸主持完成。
執(zhí)教興學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zhí)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宰相王曾對萬言書極為贊賞,時晏殊在樞府,王曾便極力推舉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陳述范仲淹既往政績。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后(宋真宗章獻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lǐng)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于內(nèi)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上疏奏報內(nèi)廷,沒有獲得答復(fù)。[35-36]范仲淹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仁宗。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名篇賞讀】
岳陽樓記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