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表演形式》閱讀答案
①戲曲故事雖亦助人倫成教化,但戲曲首先予人美感。人們有閑心去看戲,為的是享受,享受視聽感官之美。不同于今日的話劇和電影,側重于揭示驚心動魄或血淋淋的人間悲歡,傳統戲曲可說是追求唯美的結晶。更由于原先道具之簡陋,戲曲的情節展現便全部依憑演員自身的表演,這客觀條件的局限卻促進了演員技藝的豐富、多樣、細膩、深入。一條馬鞭引來千軍萬馬,一把折扇傳遞喜怒哀樂,這不是生活的符號化,而是從具象進入抽象領域的高度提煉與升華,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
②惟有發展,才有發揚,這是我國傳統藝術中各門類的共同問題,也是大難題。于是都在努力改進,也作了不少失敗的探索。戲曲舞臺背景的改動是最為明顯的例子,堆砌那么多五光十色的背景,淹沒了演員的.全部表現效果。須知:道具破壞了角色的形和色,而傳統經典劇目中的形和色已經千錘百煉,容不得半點雜質,就像一幅毋須渲染天地的傳統人物畫杰作。周信芳追韓信中的一跤摔倒,摔倒后高高翹起一條腿,予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效果。而今背景畫成凌亂的山野,或開滿了紅花之類的蹩足景致,令觀眾看不見那一條千鈞之重的表情的腿。有時在電視熒屏中正在欣賞游園驚夢之類的精彩表演時,前景卻忽然移來花木樹葉,擋住了移步換形的演員形象。無疑,這種環境的“加工”,說明了對戲曲藝術的一竅不通,可悲!我是竭力主張創新的,必須深入了解了舊才能創新,背景未必不能改,但首先須掌握背景與劇情之間的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如緊鑼密鼓的劇目背景上可點染隱隱的塊、點抽象紋樣,大珠小珠落玉盤;凄凄切切的劇目背景上可用悠悠線條擴展音韻。
③由于戲曲的特點是戲劇、音樂、繪畫與舞蹈結合的綜合藝術,所以創作新劇就必須首先考慮這些不同門類的藝術個性的有機結合,這確實是一項嚴要求、高水平的創造。單從戲曲表達內心活動的方式看,如以搖甩胡須的舞蹈動作表達內心煩躁或激憤,生活的具象已被提煉進入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形式,因為,倒是在抽象的大范疇里,戲劇、音樂、繪畫、舞蹈才彼此易于接近協調。這是個難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輕易解決的,樣板戲硬邦邦攻入京劇,不是以犧牲京劇的半壁江山為代價的嗎?
(1)作者以戲曲舞臺背景的改動為例,說明對傳統戲曲探索的失敗,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限30字內作答)(6分)
(2)作者認為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創新必須要符合哪三個方面的要求?(每點限15字內回答)(6分)
答:①
②
③
(3)通讀全文,從四個方面概括出作者所闡述的傳統戲曲的藝術特點。(每點限20字內回答)(8分)
答:①
②
③
④
(4)下列各項不符合傳統戲曲表演形式的兩項是( )
A.搖一把擼就算是船行水土。
B.舉袖掩面傳遞害羞哭泣之狀。
C.鳥語花香、林木蔥蘢透露春之氣息。
D.捋須托腮以示思考之神態。
E.長路漫漫,風塵滾滾以示旅途之艱辛
參考答案
【第12句】:(1)不當的舞臺背景淹沒了演員動作,削弱了戲曲的視覺效果。
【解析】回答此題應答出“不當的舞臺背景”,“不當”兩字可以“堆砌”“凌亂”“蹩足景致”等貶義詞上看出。
(2)①深入了解舊的;②掌握背景與劇情的內在聯系;③各個藝術門類的有機組成
【解析】答案可從②③段中的“必須”后找出。
(3)①戲曲是戲劇、音樂、繪畫與舞蹈的綜合藝術;②表演形式是從具象進入抽象領域;③舞臺背景重在角色的形和色;④讓觀眾享受到視聽的感官之美。
(4)CE(兩項均未有從具象到抽象)
中國戲曲閱讀答案
導語: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戲曲閱讀答案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國戲曲閱讀答案
中國戲曲發展的輝煌,與其悠久的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從傳統走入現代的中國戲曲,在當代必然面臨著文化與審美的轉型與變異,這是一條歷史經驗,也是一條必由之路。市場化的規則決定了中國戲曲在當代的發展,更多地需要擺脫傳統的諸多束縛,成為這個時代中的當代藝術;而中國戲曲積蓄的傳統文化精粹,則更多地需要對其多元而悠久的傳承機制加以保護。但是毫無疑問,市場化之于中國戲曲發展,是這一傳統文化能夠發展的必需。戲曲的市場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國戲曲的本質特征與歷史實踐的基礎上,使其進入藝術的良性發展、合理保護,增加活力,優勝劣汰,長足發展。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戲曲也越來越顯示出多樣而各異的發展趨勢。中國戲曲,繼承并發展了清中葉戲曲的傳統,強烈地張揚著大眾娛樂精神,成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品種,迥異于世界其他民族戲劇形態。
在當代世界文化中,中國戲曲已經成為識別民族個性的最顯著的標志,也成為認識中華民族悠久傳統的最顯著的表征。在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體系中,與古希臘羅馬戲劇、古印度梵劇不同,中國戲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種穩定的結構和超強的代謝、革新機制,使得中國戲曲穿越歷史時空,千百年不衰,步入當代,成為一種當代藝術,實現著傳統與現代的歷史轉換。而古希臘羅馬戲劇、古印度梵劇的輝煌早已成為歷史記憶,殘留的不過是斑駁、風蝕的劇場大石頭和點點滴滴的遺響。鄰國日本的傳統戲劇歌舞伎等也主要作為一種博物館藝術而存在。中國戲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種活的、流行的、大眾的舞臺藝術盡管今天的時空環境己非昨日的生態環境。但是,從古典向當代邁進,迥異于古典時期不同階段與朝代的代謝、嬗變,實現古典向當代的轉型和過渡,不僅是戲曲的追求,也是傳統文化當代發展的'目標,而社會形態、歷史傳統、文化屬性和審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實現這一轉型和過渡具有其艱難性和復雜性。
中國戲曲在當下,面對著流行藝術的趨同,在發展創新和個性追求中呈現出復雜的特征。這就要求中國戲曲在擺脫了傳統束縛之后,能夠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品;需要中國戲曲擁有進入觀眾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借用流行文化發展的部分模式,將戲曲從業人員及劇團的藝術創造,與時代風尚、觀眾審美結合起來,逐漸營造出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生態,成為當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品類,以避免流行時尚帶來的實時消費和消極影響。
我們還應在努力保持中國戲曲遺產性的同時,積極地尋求建立戲曲保護和傳承的機制,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好時機中,將中國戲曲文化遺產中屬于博物館藝術的部分,充分保護,并將其潛在的歷史、文物、旅游等價值發揮出來,這既有效地保護了那些沒有市場生存能力的戲曲遺產,也穩妥地找到了戲曲藝術在民族文化建設中具有的獨特定位。
1.下列對中國戲曲市場化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從傳統走入現代的中國戲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市場化道路是一條必由之路。
B.將演員和劇團推向市場,任其生滅,讓其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戲曲市場化道路的重要途徑。
C.戲曲走市場化道路就必須徹底擺脫傳統的種種束縛,使其成為當代社會深受老百姓歡迎的藝術形式。
D.中國戲曲市場化的主要目的是適應社會的急劇變遷,讓戲曲呈現出多樣而各異的發展趨勢。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國戲曲目前已經實現了由古典向當代的轉型和過渡,完成了傳統與現代的歷史轉換。
B.當前,中國戲曲只要擺脫了傳統的束縛,就能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品。
C.戲曲之所以要進行文化與審美的轉型與變異,是因為我們進入了現代社會,而戲曲只是屬于傳統的東西。
D.當下的中國戲曲需要借用流行文化發展的部分模式,與新時代的民風、民情緊密結合起來。
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戲曲發展輝煌,表演豐富,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歷史悠久。
B.中國戲曲歷經千百年仍然富有生命力,突破了中國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文藝發展普遍性規律。
C.日本的傳統戲劇歌舞伎只是作為博物館藝術存在,相對于中國戲曲,沒有其存在的價值。
D.戲曲要面向市場,那么,對于那些已失去市場、沒有觀眾的劇種,就要遵循物競天擇的進化發展規律。
參考答案:
1.A(A據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三句話可概括出;B據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知戲曲的市場化道路要使其進入良性的發展,要對其進行合理保護,不可理解為片面地將演員和劇團拋向市場,任其生滅;C徹底不對,原文說的是市場化的規則決定了中國戲曲在當代的發展,更多的需要擺脫傳統的諸多束縛;D據第二段,應是社會的變遷使得戲曲呈現出多樣而各異的發展趨勢,不能說中國戲曲市場化的主要目的是讓戲曲呈現出這一趨勢。)
2.D(D見原文倒數第二段;A實現了完成了不當,第三段是說中國戲曲實現著,實現古典向當代的轉型和過渡是戲曲的目標;B充分條件不當,第四段說的是要求中國戲曲在擺脫了傳統束縛之后,能夠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品;C只是屬于傳統的不對,中國戲曲是傳統文化,也是當代藝術。)
3.B(A因果關系不當,原文第一段只是說它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B見原文第三段;C博物館藝術并非沒有其存在的價值;D據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有誤。)
傳統戲曲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戲曲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個劇種,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韻味以及內涵:如京劇的雍容華美,昆劇的典雅精致,梆子戲的高亢悲涼,還有越劇的輕柔婉轉……
可這些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腳根。如今的藝術形式日漸豐富了,傳統戲曲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挑戰。它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歡追流行,認為在流行中能夠展現西我,獲得滿足。“棄之戲曲,投之流行”。
為什么傳統戲曲會面臨如此的抉擇?是它乏味?不是。是因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強撼沖擊。流行是什么?引領潮流,追求時尚。不可否認,“流行”,也是一門藝術,但是現實中的藝術。
打個比喻,流行就像劃過天際的一顆流行,一劃而過,短暫卻璀璨,更多人驚艷于它的閃亮,于是拋傳統追流行,心中只覺得流行放射出的奪目光彩才為自己矚目。殊不知,一劃而過的背后,是寂靜,沒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而傳統戲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顆并不耀眼奪目的恒星,雖然若隱若現,但它始終保持自己的韻律哼唱寧靜。它擺脫了喧囂與浮華。深夜,一個人靜靜地坐著,閉目養神地聽一段戲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會兒戲劇節目,你定會感到超脫的自然與靜心,感覺古老卻清新的戲曲很美,很美。
這就是戲曲的魅力,如一襲清風吹拂著,精神與靈魂,此刻,都能得到升華。其實,中國傳統戲曲,根本不存在什么“去”與“留”,它一直是我么民族的瑰寶,是東方的歌劇,是永恒的歷史文化。
聽,風的拂動,葉的擺動,云的笑聲,是我自失地又想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韻律。
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戲曲閱讀答案
①中國戲曲在世界劇壇上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學特征。
②首先,中國戲曲強調神神似、強調寫意。戲曲舞臺上所表現的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形態是不同的,它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加工,是變其形而傳其神、寫其意。戲曲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代表什么空間,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隨意而定,自由變化。舞臺上此刻可以是書房,但劇中人一轉身,舞臺就可以變為花園,甚至可以變成千里之遙的另一地點。由此可見,戲曲舞臺的空間是通過演員的表演寫意性地虛擬出來的。這樣,戲曲就可以自由靈活而又連貫流暢地表現無限廣闊、瞬息萬變的空間,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現極其豐富復雜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戲曲強調摹仿,造成了西方戲劇的寫實觀念,主張運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樣子確定空間,亦即舞臺上所表現的.生活和現實生活形態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國戲曲的情節有時也是寫意性的,如二將相斗幾個回合,便可表示千軍萬馬的一次復雜的戰斗,甚至只要吹奏一個曲牌一場宴會便已結束。
④在表演方面,戲曲中有許多虛擬的動作。如《打漁殺家》中肖恩父女劃船,舞臺上只有槳而沒有船,但卻給人以劃船的真實感覺。難怪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蘭芳表演此劇贊不絕口呢!
⑤還有,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戲劇形式,中國戲曲包含著詩、音樂、舞蹈、雕塑、美術、建筑等各種藝術因素,也包含著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學成分,這些因素在音樂節奏的指揮下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⑥再有,中國戲曲具有很高的傳統技藝性。演員的念誦、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動作,都有高度的技巧,處處講究形式美。可以說,中國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和典型代表。
(選自《中國戲曲文學史》,齊魯書社。有改動)
【第1句】:閱讀全文,文案中國戲曲“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學特征”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①
②
③
【第2句】:簡析“戲曲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代表什么空間,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隨意而定,自由變化。”一句中“一般”一詞的表達作用。
【第3句】:“這些因素在音樂節奏的指揮下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句中,“這些”一詞指代怎樣的內容?
【第4句】:選文介紹的是中國戲曲,文章在第②段中還介紹了西方戲劇的特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第1句】:①強調神似、強調寫意②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戲劇形式③具有很高的民族傳統技藝性
【第2句】:“一般”說明在通常情況下,中國戲劇舞臺空間是通過演員的表演隨意確定,自由變化的,但也不排除偶爾使用布景,使用“一般”體現本文語言的準確性與嚴密性。
【第3句】:“這些”指代“詩、音樂、舞蹈、雕塑、美術、建筑等各種民族藝術和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學成分”
【第4句】:介紹西方戲劇強調摹仿,寫實,通過比較,突出中國戲劇強調神似、強調寫意的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叛黨特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