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聽取別人意見
劉邦聽張良之謀,最終成就帝業(yè);
而項羽不聽范增之言,最終自刎烏江
曹操善于聽謀臣的意見,最終統(tǒng)一北方,袁紹不聽田豐、沮授之言,兵敗官渡
唐太宗能聽魏征之言,成就貞觀之治;苻堅不聽王猛之言,結果兵敗淝水
1唐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涂。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勿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簡單就是(唐太宗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2扁鵲與菜桓公
扁鵲來拜見蔡桓公,在他身邊站了一會,他發(fā)現(xiàn)蔡桓公有一點小病,于是多次請求給他醫(yī)治。可是蔡桓公一直不聽扁鵲的話,最后導致病情惡化,病發(fā)身亡。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一開始蔡桓公的小病只在皮膚上,用熱水敷燙就能治好,發(fā)展到皮肉之間時,用針灸的方法也能治好,即使到了腸胃里,服幾劑湯藥還能治好。可是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聽勸告,直到病入骨髓,只能等死,這就是小病不治,釀成大病,不聽名醫(yī)言,吃虧在眼前啊!
3馬稷不諫王平失街亭
諸葛亮詢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應聲而出。
首先,諸葛亮強調(diào)街亭直接關系到北伐成敗和蜀軍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并指出街亭「守之極難」。而馬謖卻滿不在乎,說什麼:「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諸葛亮鄭重提醒馬謖:「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不把強敵放在眼裏,聲稱:「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再次,諸葛亮以「軍中無戲言」來告誡馬謖,馬謖卻仍然頭腦發(fā)脹,以「愿立軍令狀」來擔保必勝。
由於馬謖過去曾出過一些好主意,贏得了諸葛亮的器重,這次又自信必勝,諸葛亮便把鎮(zhèn)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并撥「平生謹慎」的.王平相助,又諄諄叮囑了三點:其一,「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這是守衛(wèi)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這是防止部署錯誤的保險措施。其三,「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是要求王平盡到輔佐匡救之責。這三點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應該是做得到的。馬謖、王平領兵去后,諸葛亮猶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為救援,命魏延駐扎街亭之后以為策應。驕矜自用的馬謖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節(jié)度」。他一到街亭便譏笑諸葛亮「多心」,認為魏軍不會來。接著,他又撇開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指示,硬要扎營於山上。王平再三勸告,指出魏軍若包圍蜀寨,斷絕汲水之道,蜀軍將不戰(zhàn)自亂,他卻固執(zhí)己見,甚至用「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這類大話壓人。王平苦諫無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
馬謖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這就決定了失守街亭的敗局。盡管馬稷熟讀兵法、不聽取諸葛、王平建議。最終也是紙上談兵、失之交臂。
其他的作文素材推薦:
關于樹的作文素材
三八婦女節(jié)作文怎樣寫
三八婦女節(jié)寫作資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