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美文
遇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美文1
常思己過,不論人非
林肯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輕易批評他人,因為這會讓自己處于相同的境遇之下。”
一直以來,林肯被很多美國人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完美的元首。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年輕時卻是非常喜歡評論是非,還會寫詩寫信諷刺他人。
有一次,林肯在報紙上登了一封信,譏笑美國政客詹姆士是一個驕傲自大、好狠斗勇的人,詹姆士為此被全鎮人嘲笑。
敏感驕傲的詹姆士怒不可遏。為了挽回自己的尊嚴,揚言要跟林肯決斗。
這讓林肯有些害怕,為此,他還特地去學了防身術。
幸好在最后關頭,他們的朋友阻止了這場戰斗。
這件事讓林肯意識到自己的過激言論,對他人是來說是一種傷害,而這種傷害,很有可能也會延伸到自己身上。
后來,林肯再也沒有諷刺批評過別人了。
就算妻子談論他人是非時,林肯也會對她說:“不要批評他們,如果我們也處在和他們一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反應可能是和他們一樣的。”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的風景也不盡相同,身份不同,看世界的維度也不同。
古語有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與其花時間談論別人是非,不如好好提升自己。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也講:“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自己的過錯,不可一錯再錯,別人的過失,不可到處宣揚。
遇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美文2
成功者,離不開自省
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自省。
曾國藩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每一次考試,對他來說,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路途的.辛苦自然不用說了,最痛苦的,莫過于每次看榜時,名落孫山的失落以及他人的嘲笑和譏諷。
在第六次落榜時,曾國藩的考卷還被當成了反面典型。
主考官說,“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筆尚可,道理沒講通,大家要引以為鑒。”
生平第一次被當眾批評,而且還是這種“懸牌批責”,曾國藩特別難受而且難堪。
回家后,他一頭鉆進書房里,反思總結失利的原因,明白問題在于自己寫文章太過于拘謹,缺乏大局觀,不夠大氣。隨后針對這些不足,下了苦功。
最終,在又一次科舉,中了秀才,之后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在47歲那年,曾國藩被皇帝棄用,陷入人生低谷。
那兩年,他一直在家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重新被重用后,他的為人處世,脫胎換骨,最終成為一代圣人。
曾國藩一生遇到很多挫折,他沒有自暴自棄,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一直都在反省自我。
三毛也曾說:“一個肯于虛心吸收觀察一切、經常反省、審察自己缺點和優點的人,在求智慧上,就比那些不懂得自省和觀察的人來得快速得多了。”
懂得反觀自省,嚴于律已的人,更容易成功。他們能看見自己的瑕疵和不足,慢慢改正并化為優勢。
一個人,需要窗戶來看外面的世界,需要鏡子來看自己的內心。窗戶看到外面的明亮,鏡子看到自身的不足。
心明亮了,世界也就寬廣了。
高爾基也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臟污。”
常思己過,才能少走彎路,盡快抵達成功彼岸。
遇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美文3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思己過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丈夫發現妻子耳朵越來越聾。
丈夫很苦惱,就去了請教醫生。
醫生告訴他,可以試著從遠到近多叫幾次。
丈夫聽了醫生的建議。
回到家,進門就問妻子:“親愛的,今晚吃什么”
然而,他并沒有聽到妻子的答復。
丈夫向前走了幾大步再問:“親愛的,今晚吃什么”
這次,依然沒有聽到任何答復。
丈夫很失望,他走近妻子又問道:“親愛的,今晚吃什么”
這時,他聽到妻子說:“吃魚啊!我都回答你三遍了!”
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耳聾的不是妻子,而是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問題出在別人身上,卻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問題。
有一對老夫妻,風雨同舟大半輩子。
老爺爺對老婆婆煮得面條總是太爛了,很不滿意。
他已經不止一次告訴過老婆婆:“不要把面條煮那么爛,只要煮5分鐘就好。”
可是,老婆婆煮的面條,依然如此。
老爺爺無法忍受,決定親自煮一碗面條給老婆婆看。
面條煮好了,他急忙去叫老婆婆:“快起來!我今天非要讓你看看,面條怎么樣煮才不會爛!”
老婆婆卻賴在床上,慢吞吞地說:“不!我今天非要讓你看看,一碗煮好的面條,是怎么放爛的!”
原來,面條總是太爛,是因為老爺爺的賴床,硬生生把一碗煮的剛剛好的面條給放爛了。
而老爺爺卻一直埋怨老婆婆,不會煮面。
婚姻中,最怕的是各執已見,相互嫌棄,看不到對方的付出。
很多時候,我們只想改變對方,卻從沒有想過自省。
總盯著對方的缺點不放,看什么都不順眼,只會讓婚姻變得怨聲四起。
若能放下抱怨,心存釋然,多思已過,生活才會更加幸福。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遇到事情,不要總想著對方缺點,多想想對方的優點。
一味挑剔他人,只會讓關系越來越糟。凡事要先從自身找原因,才能相處融洽。
遇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美文4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情感大師涂磊說的一句話:“人類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創造,而是自省。”
人生無常順,唯有常自省。
漫漫人生就像一條曲線,有高峰有低谷。人在低谷時,反思自省;人在高峰時,低調處事。
善于自省的人,才能越走越遠,越來越優秀。
自省在心理學上叫自我察覺,它可以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弿說:“自我察覺大門一旦打開,就是通向真正認識自我的道路。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手正在推著我往一條路上行進。”
懂得自我察覺,凡事先從自身找原因,才會發現人生處處是風景。
人活一世紛紛擾擾,愿你我都能放下成見,不抱怨、不自大,凡事反躬自省,明亮自心,成為更好的自己,眼之所及盡是繁花似錦。
凡事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美文
世間無難事,庸人自擾之。
我們之所以會活得這么累,是因為心里裝了太多無關緊要卻又極其傷身的人和事。
生活中,難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總會有很多后悔和遺憾,當我們非常失落,又無處宣泄時,很多人便開始“怨天尤人”。
怨老天爺不開眼,怨他人沒有為自己做什么,卻不能冷靜下來,反省一下自己,這不僅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愚蠢。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呢?我們是把責任推卸給環境和別人,還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責任?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干凈,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凈。
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干凈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戶臟了。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切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是一種內心的自省,是要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些,讓高貴的人獲得本應有的自愛和自尊。
一位年輕人向清凈苦述:
由于自己性格耿直,心直口快,處處得罪人,事事不順;
大學畢業后踏上社會,卻越來越厭世,感慨現在社會上的人不喜歡聽真話,總喜歡阿諛奉承,虛情假意;
未來的路不知怎么走,真希望走進深山,遠離這個世界……
清凈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南岳懷讓禪師欲傳燈與馬祖道一。看到馬祖道一終日打坐,懷讓禪師跟他打招呼,馬祖也不理不睬。
懷讓禪師便拿一塊磚在馬祖面前的地上磨。
馬祖忍不住問:
ldquo;老法師,您在干什么?”
ldquo;磨磚做鏡。”
ldquo;磚頭怎么能磨成鏡子呢?您開玩笑!”
ldquo;那我問你,你在干什么?”
ldquo;打坐!”
ldquo;打坐為了什么?”
ldquo;為了成佛!”
ldquo;磚頭磨不成鏡子,難道打坐就能夠成佛嗎?”
馬祖怔住了,問:“怎么做才對呢?”
懷讓說:“譬如牛拉車,車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呢?”
ldquo;當然是打牛了!”
懷讓說:“你現在明明就是在打車嘛!”
清凈說:我們自身是牛,客觀條件就是車,是打牛還是打車,顯而易見。
我們生活在世間,就像開車在路上,路直直著走,路彎就彎著走。發生交通事故,或者翻進溝里,就要反思自己操作不當。
如果抱怨道路太多曲折,是沒有價值和任何意義的。外在的客觀條件或許我們無法決定,而改變我們自己則是完全可以的`。
年輕人說:我天性耿直,心直口快,不好改!
清凈說:天性耿直和心直口快都不是缺點,甚至是修行的極好資質。
只是,與不同人溝通需要注意態度和技巧:
與老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
與男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
與女人溝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緒;
與上級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尊嚴;
與青年溝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
與孩子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一種態度走天下,必然處處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即可四海通達。
年輕人說: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恐懼和悲觀。感覺幾乎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很虛偽、奸詐、自私……不知怎么做能改善這種狀態呢?
世界上最浪費生命的三件事:
【第1句】:評論。
別人不靠你活著,何況你未必了解他的全部,論人長短不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第2句】:責怪。
責怪人人都會,卻無法改變現狀。共勉之所以好過責怪,在于既提高了自己,也歡喜了大家。
【第3句】:擔憂。
準備不足或者無力改變時才會擔憂,前者需要行動,后者需要放下。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們往往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自己的過失。
然而走人生之路的時候,人們卻往往把寫著他人過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寫著自己過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
很多時候做事并不是別人限制我們,而是我們自己限制自己。
很多困難,都是一些懦弱的人憑空想象出來的,真去干了,發現什么事都沒有。
一切都是源于自己內心的恐懼!
我們做事如果沒有成功,應當馬上反過頭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切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是一種內心的自省,是要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些,讓高貴的人獲得本應有的自愛和自尊。
自此思忖過后,心中豁然開朗,可謂:“明了,心了,事自了。”既如此,我們何不自私一下,遇事時多“求諸己”呢?
從現在開始,學著用一顆平常心,去經歷塵世的紛紛擾擾,去擁有人間最簡單的快樂和幸福。
請從自己身上找缺點作文
有一天,一個軍官下部隊去看望士兵,在軍營里看見一個士兵戴的帽子很大,大得快把眼睛都遮住了,他走過去問士兵:“你的帽子怎么會這么大?”“報告長官,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頭太小了。”士兵立正說道。軍官聽了哈哈大笑,“頭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嗎?”士兵說:“一個軍人,如果遇到點什么,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從別的地方找問題。”軍官點點頭,似有所悟。幾十年后,這個士兵成了一位偉大的少將。
他就是美國第34任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的回答給人以啟迪:不論遇到什么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時會聽到一部分班主任或學科教師常常埋怨學校領導不器重自己,常常把比較差的班級交給自己帶,或教基礎較差的學生。素質好的班級或基礎較好的學生從來輪不到自己。其實,帶什么樣的班級或教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于,作為班主任或學科教師有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故事中,士兵戴的帽子本來就大,本來就不適合他戴。然而,他不怪帽子,而是怪自己的頭太小。
他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此,贏得了軍官的贊許,最后成為了少將,甚至成為了總統。作為一個班主任或學科教師,要管理好班級和教育好學生,要認真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學習、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管理學生、教育學生的好辦法、好經驗。不能一味地抱怨學校領導,不讓自己帶好的班級,教基礎好的學生。要帶好班級,教好學生,還是從自己身上找找缺點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從自身找原因-心情隨筆
生活中,會發生許多不順心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而不是找自身的原因,我也是其中之一。
一次,我比較認真地完成了作業,沒有想到,我的作業居然是A-。這是為什么呢?我的抄寫和聽寫并沒有出任何錯誤,而且字跡端正。我就抱怨了一句,認為英語老師改的不是很好。多次的抄寫和聽寫下來,我得的基本都是A,當然,有時也有得A+的時候。后來我發現我得A+的時候的作業,看上去十分整齊,格外令人感到舒服。我對英語老師的不滿也一下子煙消云散了,我寫作業時也更注意格式和整潔了,作業的等級經常是A+。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走路時摔了一跤,我總會認為是石頭絆了我一下,害得我跌倒了,卻往往忽視了自己的不小;與別人發生爭吵時,我總會認為是對方脾氣不好,忽視了自己的錯誤;做錯了一件事情而受罰時,我總是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責怪別人,忽視了自己的責任。如果我們能改變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講的是荷蘭人的習慣。作者家的電費比上個月多了一部分,電力公司就打電話問作者其中的原因,還派出了維修人員,對房間里的所有線路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確認沒有任何問題后,才離開了作者家。
遇到事情時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許是荷蘭人的習慣,我們如果也能像他們一樣,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多一些生活的幸福與和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