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節操的名言警句
【第1句】: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意思是:整個世上的人都渾渾濁濁,只有我一個人都清白的;所有的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
【第2句】: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出自明代夏完淳《獄中上母書》。死所:即死得其所,死得有意義。意思是:人生一世,誰能免于一死呢?但重要的是應該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第3句】: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出自唐代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做陶器而得到保全。用來比喻為了保持氣節寧可犧牲,也不會不顧名節地茍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由此而來。
【第4句】: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出自元代王冕詩《墨梅》。意思是:用不著別人夸自己如何姿色美好,只想把自己清香的氣息留在天地之間。
【第5句】: 【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出自(南朝•宋)鮑照詩《代放歌行》。齷齪:不潔凈。曠士:心胸曠達之人。意思是:小人本自鉆營好利、心胸狹隘,怎么可能了解曠士寬廣豁達、蔑視權貴的胸懷呢?
【第6句】: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自在人間】出自明代于謙詩《詠石灰》。粉骨碎身:即粉身碎骨。渾:全然。青白:指石灰的白,這里也指代“清白”。意思是:就算是粉身碎骨我也全然不怕,只希望把清白留在人間。
【第7句】: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出自唐代李世民詩《賜蕭踽》。板蕩:指動亂之世。意思是:只有經過狂風的考驗,才能知道哪棵是強勁的;只有到了動亂的年月,才能看出誰是忠臣。說明只有危難能真正考驗出人的意志和操守。
【第8句】: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用不仁義的方法得到的榮華富貴,對我來講就好像天上的浮云一樣。表現了孔子對不義之財的鄙視和淡漠。
【第9句】: 【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出自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猛虎行》。意思是:饑餓也不依靠強暴者來謀求飯食,夜晚睡覺也不會宿于野雀的巢下。比喻不和壞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節操。
【第10句】: 【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尸;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意思是:官職本來就是腐臭的,所以即將得到它的時候,就會夢剖棺材和尸體;錢財本來就是糞土一樣的,所以即將得到它的時候,就會夢到污穢骯臟的東西。(關于節操的名言警句,青樹林文案館www.qingshulin.com)
【第11句】: 【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出自《孔子家語-在厄》。意思是:芝蘭生長在森林的深處,但它并不因為沒人觀賞就不散發自己迷人的香氣。【有欲則不剛,剛者不屈于欲】出自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欲:私欲。意思是:人有了私欲就會變得不剛正,而剛正的人是不會向私欲屈服的。
【第12句】: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出自《資治通鑒•魏志》。意思是:仁義之士不會因為形式的盛衰而改變自己的氣節,志士不會因為失敗或者成功而改變自己的心志。
【第13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唐代張九齡詩《感遇》。草木:此處指的是春蘭秋桂。本心:本性。美人:賞識的人。意思是:春蘭秋桂本來就有欣欣向榮的本性,哪里是為了求得別人的賞識和折取呢?
【第14句】: 【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出自宋代朱淑真詩《黃花》。抱香:守著香氣。意思是:我寧愿守著香氣枯萎在枝頭,也不愿隨著枯黃的葉子在秋風中舞動。詩句借詠菊表達了作者堅守節操的高尚品格。
【第15句】: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仁人志士,沒有為了求生而損害仁義的,卻有為了仁義而獻出自己的生命的。
【第16句】: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睛】,出自唐代李商隱詩《晚晴》。意思是:上天也愛憐那些偏僻幽靜處的野草,所以云散日出,使其不致腐爛;斜陽銜山,盡管短暫,但人們依舊很珍視那晴朗的黃昏。用來比喻人應當珍惜晚節,不斷努力。
【第17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濯:洗。意思是:蓮花雖然是從淤泥中生長出來,但卻纖塵不染;盡管在清澈的水中滌蕩,但卻毫不妖艷。作者通過對蓮花的贊美,表達了自己對貞潔不渝的情操的向往和追求。
【第18句】: 【但令名節不墮地,身外區區安用求】出自明代于謙詩《靜夜思》。身外:意即身外之物,這里指功名利祿。區區:不重要的東西。意思是:只要名譽節氣不失落于地,那些不足掛齒的功名利祿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第19句】: 【千年成敗俱塵土,消得人間說丈夫】出自宋代文天祥《金陵驛》。消得:要能夠。意思是:千年萬年的歷史上,一時的成敗得失都不過像塵土一樣的無足輕重,只要能夠堅持自己的操守和正義,世人仍舊會稱你為大丈夫。
【第20句】: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出自(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意思是:我不會改變我的心志來與世俗同流,我寧愿憂愁苦悶窮困終生。
【第21句】: 【寧直見伐,無為曲全。寧渴而死,不飲盜泉】出自明代王廷陳《矯志篇》。伐:砍頭。盜泉:古泉名,在今山東省。《尸子》記載:“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意思是:寧可正直不阿而喪生,也不愿阿諛奉承而茍活;寧可無水干渴而死掉,也不飲盜泉之水而求生。(關于節操的名言警句)
【第22句】: 【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出自宋代歐陽修《縱囚論》。意思是:寧可為正義而死,也絕不愿茍且偷生,把死看得就像是回家一樣。
【第23句】: 【不學腰如磬。徒使甑生塵】出自唐代劉禹錫詩《學阮公體》。磬: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類似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甑:古代的炊具。《后漢書•范丹列傳》中曾記載:“范丹極貧,久不為炊,‘甑中生塵,釜中生魚’。”意思是:絕不會學腰彎得像磬一樣的勢力小人,寧可一貧如洗,甑中生塵。
【第24句】: 【眾木盡搖落,始見竹色真】出自唐代孟郊詩《獻漢南樊尚書》。意思是:在萬木都凋落之時,才顯示出竹子青色純真的本色。
【第25句】: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出自宋代蘇軾訶《卜算子》。意思是:孤獨的鴻雁飛來飛去,將寒枝都選遍了,可不愿停下來在上面休息,最后還是落在了荒涼凄冷的沙洲。形容作者寧處困境也不與濁世茍合的孤傲品格。
【第26句】: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出自(南朝•宋)范嘩《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盜泉:在今山東省。相傳孔子曾路過盜泉,但因為厭惡其名,雖渴也不喝盜泉之水。嗟:不禮貌的招呼聲。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喝盜泉的水,廉潔清正的人不會吃別人帶有侮辱的飯食。
【第27句】: 【嚴霜降處,難傷夫翠松青竹;烈火焚時。不損其良金璞玉】出自唐代徐夤《釣璣文集•避世金馬門賦》。意思是:嚴霜來臨,也難以損傷青松翠竹;烈火焚燒,也難以損傷良金美玉。比喻品德高潔之人,即使是在惡劣的景況下,也能保持自己的操守。
【第28句】: 【水本至清,以泥沙溷之則不清;鏡本至明,以塵垢蔽之則不明】出自明代張居正《送起居館講大寶箴記事》。溷:“混”的異體字。意思是:水原本是極為清澈的,但混人了泥沙,就渾濁不清了;鏡子原本是極為明亮的,但沾上塵土就不再明亮了。用來比喻人應清除私心雜念,保持自己的節操。
【第29句】: 【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意思是:我將自己的不貪婪視為珍寶,而你將自己的寶玉視為珍寶,如果你將寶玉給了我,那我們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寶,還不如我們各自保存著自己的珍寶。形容高尚的品質比玉石更為寶貴。
【第30句】: 【寧作沉泥玉,無為媚渚蘭】出自宋代梅堯臣詩《聞尹師魯謫富水》。渚蘭:沙洲上的蘭花。意思是:我寧愿做一塊埋在泥里的美玉,也不愿做取悅沙洲的蘭草。比喻做人要有骨氣。
【第31句】: 【廣車不能脅其轍以茍通于狹路。離士不能樽其節以同塵于隘俗】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廣車:寬大的車子。轍:車輪。樽:同“撙”,抑。意思是:寬大的車子不能為了適應狹窄的道路就將自己的車輪收起來,有高尚品德的人也不會屈抑自己的節操來與狹隘的世俗同流合污。
【第32句】: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詩《竹石》。意思寄是:巖石中的青竹經受過千百次磨難和無數次打擊,還是那樣堅韌剛勁;任憑你東、西、南、北的狂風亂吹吧。詩句表達了作者對剛勁風骨的崇敬和追求。
【第33句】: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出自金代元好問詩《同兒輩賦未開海棠》。意思是:海棠花愛惜自己的花蕊,不肯輕易露出來,暫且讓那些妖媚的桃李在春風里嬉笑喧鬧吧。
【第34句】: 【無義而生。不若有義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意思是:不講道義地活著,還不如恪守道義地死去;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還不如正直無私地失去。說明人應當重義。
【第35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毀】出自(戰國•楚)屈原《離騷》。亦:與“雖”相對應,構成關聯詞。善:肯定,贊美。九死:指死的次數極多。意思是:只要是我心中所贊賞的事物,就是為它死上多次,也不會后悔。
【第36句】: 【木槿爭春榮。松柏彌見貞】出自清代鄭世云詩《感懷雜詩》。彌:久。意思是:木槿花只能爭得一時的榮耀,而松柏卻能經冬不凋,越久越能顯示出它的堅貞。說明人應當像松柏一樣保持堅貞的節操。
【第37句】: 【嘆息青青長不改,歲寒霜雪貞松枝】出自唐代皇甫冉詩《寄劉方平》。嘆息:贊嘆。意思是:我贊嘆青松一年四季都是枝葉青蔥,即使天寒地凍、大雪紛飛也永遠保持著它堅貞的氣節。
【第38句】: 【生當為鳳友。死不作雁奴】出自明代張煌言詩《秦吉了》。鳳:傳說中的神鳥,作者用其比喻南明統治者。雁奴:夜里司職警戒的大雁,作者用其比喻為清朝服務的人。意思是:活著,就要與鳳鳥一樣高尚的人為友,寧可死去也不做為雁群放哨的雁奴。
【第39句】: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出自《呂氏春秋•誠廉》。丹:朱砂。意思是:石頭可以被擊得粉碎,但并不能改變它的堅硬:朱砂可以被磨成細末,但并不能改變它的顏色。
【第40句】: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出自唐代杜荀鶴詩《自敘》。竊祿人:拿著俸祿但又不給人民辦事的人。意思是:我寧可做一個吟詩作賦的閑人,也不愿空拿著俸祿,充當一個庸碌的官吏。
【第41句】: 【土能濁河。而不能濁海;風能拔木,而不能拔山】出自唐代羅隱《兩同書•厚薄第五》。意思是:土能夠讓河水變得污濁,但卻不能讓大海變得污濁;風能將樹木拔起,但卻不能將大山拔起。用來比喻品位低下的人只能動搖庸人的思想,卻動搖不了君子的節操。
【第42句】: 【古來多被虛名誤。寧負虛名身奠負】出自宋代晏幾道詞《玉樓春》。負:違背,辜負。意思是:自古以來,許多人都為虛名所耽誤,我寧愿拋棄虛名,也不愿違背了自己的心志。
【第43句】: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出自唐代孟浩然《題義公禪房》。意思是:看到了潔凈的蓮花,才知道它雖出淤泥,但卻不染半點污垢。用來比喻人應保持高尚的節操。
【第44句】: 【人無剛骨,安身不牢】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滸傳》。意思是:人沒有剛強的性格,堅強的骨氣,就無法堅定地立身。
【第45句】: 【死猶未肯輸心志,貧亦其能奈我何】出自清代黃宗羲詩《山居雜詠》。輸心:這里指出賣良心、出賣靈魂。意思是:就是死都不能讓我出賣我的良心,窮困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第46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漢代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意思是:桃樹和李樹本不會講話,但因為其花果能吸引人們,所以,樹下人來人往自然就踏出小路來了。用來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不尚虛名,而實至名歸。
【第47句】: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出自清代譚嗣同詩《獄中題壁》。去留:生死。意思是:我自己選擇了殉國之路,就是刀橫在脖子上,我依然仰天長笑,不管是生是死,我的忠肝義膽都會像昆侖山一樣的高大雄偉。
【第48句】: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出自唐代李白詩《于五松山贈男陵常贊府》。意思是:如果是棵草,就要是棵寒秋飄香的蘭草,如果是棵木,就要是棵經冬不凋的松木;蘭草的幽香可以隨風飄到很遠的地方,而青松抗雪斗霜,依然不改其容顏。比喻人應當有如蘭如松般的高貴品格和堅強的意志。
【第49句】: 【君子之于道也。猶農夫之耕,雖不獲年。優之無以易也】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道:真理。獲年:豐收。優:古農具名,這里泛指耕種。意思是:君子對真理的追求就好比農民對于耕種一樣,雖然有時會歉收,但卻從未動搖過耕種的信念。
【第50句】: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出自宋代蘇軾詩《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妃子:指楊貴妃,唐代杜牧曾有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姝:美好。意思是:荔枝本來就不用特意等著楊貴妃用笑容認可,它的資質早就可以傾動全城了。用來比喻凡是美好的事物不必非要有人夸獎,其自有超凡脫俗的秉性。
【第51句】: 【一片至堅操,那憂歲月侵】出自唐代王貞白詩《太湖石》。那:通“哪”。侵:侵蝕。意思是:太湖石有著堅貞的節操,哪里會擔憂歲月的不斷侵蝕呢?比喻人有節操,就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表達了作者對堅貞的節操的向往。
【第52句】: 【與其忍恥貪生。遺臭萬年,何如含笑就死,流芳百世】出自《鏡花緣》。意思是:與其蒙受羞辱茍且偷生,惡名流傳萬年,倒不如面帶笑容從容就義,讓美名世世流傳。
【第53句】: 【竹死不變節,花落有余香】出自唐代邵謁詩《金谷園懷古》。意思是:即使竹子死了,它的骨節也不會改變;即使花兒凋落了,也還能繼續飄香。比喻忠義之人能夠至死都堅守節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