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諺)姜桂:生姜和肉桂。指生姜和肉桂越老越辛辣。借指老年人閱歷廣,經驗豐富,待人處世越發精明老練。 也作“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第2句】:【拉不下臉來】(慣)指不好意思,難為情,或礙于情面。 也作拉不開臉來。 拉不下臉皮。
【第3句】:【人家偷驢他拔橛兒】(慣)橛兒:拴驢的樁子。別人偷走了驢,他去拔樁,結果被抓住。比喻別人得了好處,他去代人受過或承擔責任。 也作人家偷牛,叫他拔樁。 人家偷牛,你拔橛子。 人家偷驢,你拔橛兒。
【第4句】:【不跳黃河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走上絕路,不肯善罷甘休。 例句:你應該知道,他已經同日本人勾結在一起了,所以,他必然要進行報復,不跳黃河心不死。
【第5句】:【一根藤上的瓜】 釋義:比喻處境、命運相同的人。“一根藤上”又作“一條蔓上”。 例句:我們苗家和漢族是一根藤上的瓜。我們要結成一條心,挖出行動隊,消滅聶玉姣!
【第6句】:【把別人棺材抬到自家家里哭】(慣)比喻把別人的事攬到自己身上,替別人吃苦頭。 也作“把別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門口哭”。
【第7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第8句】:【兔子沿山跑,還來歸舊窩】(諺)兔子盡可以漫山遍野亂跑,但到天晚,還是要回歸老窩的。比喻人長期在外走南闖北,最終還是要歸回原處。 也作兔子滿山跑,還得回老窩。 兔子繞山轉,早晚歸老窩。
【第9句】:【行動有三分財氣】(諺)指只要肯勞作,或多或少總會有幾分報酬。
【第10句】:【吃大鍋飯】(慣)比喻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辦法,不管干得如何,報酬、待遇都一樣。
【第11句】:【撞了一鼻子灰】見“碰了一鼻子灰”。
【第12句】:【吃了五谷思六谷】(諺)五谷:指稻、黍、稷、麥、菽。指五谷雜糧都吃遍,還想吃更難得的糧種。比喻人的欲望需求是永遠不可能徹底滿足的。
【第13句】:【念珠】是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數珠”,梵語Pasakamala。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瑪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繩索把小圓珠貫穿成串,隨身攜帶,以便念佛、誦咒時計數,調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數目,以一百零八顆為常見,其象征意義是破“百八煩惱”,證“百八三昧”。也有多至一千零八十顆或少至十四顆的。《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凈土宗強調持名念佛,常用念珠計數。唐代飛錫和尚以出入息計數念佛,他說:“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念佛三昧寶王論》)此外,在印度古代,貫穿三十顆黑白相間的珠子,用來計算日期。這可能是念珠的來源。在小說中引用如:魯迅《彷徨·離婚》:“兩個老女人也低聲哼起佛號來,她們擷著念珠,又都看愛姑,而且互視,努嘴,點頭。”(李明權)
【第14句】:【媳婦進房,媒人靠墻】(諺)新媳婦娶進門入了洞房,媒人就靠墻一邊站,沒用了。指娶親后容易把媒人忘記掉。 也作“媳婦進門,媒人出門”。
【第15句】:【不受福德】《金剛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意思是說,菩薩雖然做了許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貪求果報或驕傲自滿,否則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說不受(執著)福報和功德。以后引申為不會享福。《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這個女兒不受福德,卻跟一個碾玉的待詔逃走了。”(常正)
【第16句】:【依葫蘆畫瓢】“依葫蘆畫瓢”比喻一意模仿,沒有創新,不求上進。它源于宋太祖趙匡胤。 《東軒筆錄》記載了一個宋太祖與文人的故事:五代時有個人叫陶轂,自幼喜好學習,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文翰為一時之冠”。宋太祖時,陶觳做了翰林院的學士。當時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這些人的文采聲望都不及陶轂。陶轂心中不平,指使黨羽向太祖上疏,說其久在翰林,出力實多。 他自己也上書表示不滿。宋太祖笑日:“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何宣力之有?”太祖認為翰林學士只是玩弄文字,不會創新,因此沒有功勞可言。陶轂對這個評價很不服氣,乃作詩,書于玉堂之壁:“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見其刻薄怨望,更是決意不用他了。后來人們就用“依樣畫葫蘆”比喻刻意模仿,沒有創新,今口語變作“照葫蘆畫瓢”。 這個故事表面看來是宋太祖出身軍人,對文人有所鄙視,其實,宋太祖追求的是實際有用,反對墨守成規。宋太祖對文人治國的作用是很清醒的,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樹立者,宋朝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
【第17句】:【膽大有官做】(諺)舊指敢于冒風險、善于鉆營的人才能做上官。
【第18句】:【兒不嫌母丑】(諺)孩兒不會嫌棄娘的長相丑陋。指孩兒對生身母親的愛是最純真的,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天賦的感情。 也作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孩兒不嫌娘丑。
【第19句】:【二人轉】“二人轉”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形式。 流行于東北各地,是以東北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蓮花落”發展而成的,已有二百年歷史。過去它有蹦蹦戲、大口落子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后才定名為“二人轉”。原有三種演唱形式:一是二人對口演唱的二人轉;二是一人演唱的單出頭;三是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場戲。近來又有發展,增添坐唱、群唱等形式。俗語所謂的二人轉主要指第一種,即二人對口演唱的形式。
【第20句】:【打破沙鍋——璺到底】(歇)璺:沙鍋等陶器上的裂紋,諧“問”。本指沙鍋性脆,一打破就從上裂到底,轉指對事情追問到底。 也作打破沙鍋——問到底。 打破沙罐——問到底。 打爛沙鍋——璺到底。
【第21句】:德右余而為不足者謙:財有余而為不足者鄙
【第22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 釋義: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 例句:“……俗話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我們做人心胸總要豁達。”
【第23句】:【見閻王】閻王,又作閻羅王、焰王等。佛經中有《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宋·慧簡譯。閻王的來歷,據《法苑珠林》載:“閻羅王者,昔為沙毘國王,常與維陀如生王戰,兵力不敵,因主誓為地獄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名大臣也都很氣憤,便共同對國王發誓說:“后當奉助,治此罪人”。據說那十八人后來就成了十八層地獄的主持者,以佛教還有冥土十王之說,閻羅王位居第五。民間傳說閻王掌管生死簿和人壽的長短。后來人們把“見閻王”指死入冥界。如《五燈會元》中凈曇有偈說:“五十六年成話欛,今朝死去見閻王。”也泛指死,如說:“要你見閻王“,意思是要置別人于死地。(無名氏)
【第24句】:寶劍折了不改鋼,月亮缺了不改光
【第25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釋義:說明師父就是終身的長輩,尊師如同敬父。 例句:“俗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豈有為弟子者高坐,教師父去化齋之理?”
【第26句】:【八九不離十】(慣)形容差不離兒,十分接近。
【第27句】:【國難顯忠臣】(諺)指國家到了危難之際,才能顯出誰是真正的忠臣。 也作國難見忠臣。 國亂顯忠臣。
【第28句】:圓通智慧神通,圓融無礙,稱為“圓通”。據<三藏法數》解釋:“.性體周遍日圓,妙用無礙日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圣境也。”
【第29句】:【臉皮薄】(慣)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臉皮嫩”。
【第30句】:【碓頭砸磨扇——石打石】(歇)碓頭:舂米谷用的圓形石制用具,安裝在杠的一端。石:諧“實”。指說話、做事實實在在,毫不摻假。
【第31句】:【瘦駱駝強似象】(諺)駱駝再瘦,負重遠行,頂個大象。比喻富家衰落,家底也比平常人家厚實。也比喻世家破敗,威勢也還不可輕視。 也作瘦駱駝尚有千斤肉。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32句】:【佛祖】指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Sakyamuni),約與中國孔子同時。他原名悉達多·喬答摩,是迦毗羅衛國(Kapilayvastu,在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父名凈飯,母名摩耶。他結過婚,生過子。但他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乃于二十九歲時出家修道,尋求解脫。他最初訪問了當時著名的跋伽婆、阿蘭迦蘭和郁陀羅三位仙人,他認為他們所講的道理都不是究竟解脫的方法。于是他就進入苦行林中,修習苦行,企圖以苦行求得解脫。但是經過六年的努力,不但一無所獲,而且把自己的身體弄得虛弱不堪。在這種情況下,他自覺苦行亦非解脫之道,遂放棄苦行,到河中洗了一個澡,接受村女供養的乳糜,使健康逐漸恢復。于是他就于菩提樹下,端坐思惟:“不成正覺(佛),終不起此坐。”他的這一誓言,表示了他的堅強決心。經過七天七夜,終成正覺。從此以后,他就到處說法,宣傳他所證悟的四諦、十二因緣的道理。他的信徒越來越多,形成了教團(僧團)。二千多年來,演變成今天的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由于佛教是釋迦牟尼所創立的,故稱他為佛祖。佛祖兩字在小說中也有運用,如《紅樓夢》第四一回:“六姥姥聽了,搖頭吞吐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用于驚嘆。(無名氏)
【第33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慣)媒妁:媒人。指婚姻由父母作主、媒人介紹而成。 也作“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第34句】:如元代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狀元即懷中取物,覷富貴掌上觀紋。”
【第35句】:【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 釋義: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 例句:有的說:“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訓,互相監督,今后別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了。”
【第36句】:【不到火候不揭鍋】 釋義:比喻要抓住適當的機會。 例句:袁堅呢,喜歡仔細觀察,理出個頭來,不到火候不揭鍋。
【第37句】:【人多出圣人】(諺)圣人:品德極高、智慧極廣的人,此處偏指智謀深遠的人。指人多出智慧。也指群眾中蘊藏著大智大慧。 也作人多是圣人。 人多出智慧。
【第38句】:【一是一,二是二】(慣)形容說話做事老老實實,是一不二。 也作一則一,二則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39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么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 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 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 那么“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后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第40句】:【黃連樹下長大的】 釋義:比喻在困苦環境中長大的。 例句:咱是從黃連樹下長大,在苦頭里活出來,還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鬧革命,給咱窮人長點志氣,你們說呢?
【第41句】:個人的智慧,如同草尖露珠;群眾的智慧,才是拉薩河水。
【第42句】:【蒙在鼓里】(慣)比喻受蒙蔽,不明真相。 也作蒙在鼓肚里。 蒙到鼓里邊。
【第43句】:【半斤對八兩】(慣)舊制一斤是十六兩,半斤是八兩。形容雙方一樣,不分上下。 也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第44句】:【紅蓋頭】“紅蓋頭”俗稱“蒙頭紅”。舊時婚禮中的新娘,頭上會蒙著一塊方形大紅綢緞,被稱作“紅蓋頭”,這種婚俗古已有之,那么新娘為什么要蒙紅蓋頭呢?來源有三。 一說史載最早的蓋頭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齊朝,當時女子用它遮風擋雨,只蓋在頭頂。到了唐朝,這種蓋頭演變成了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 后來唐明皇李隆基又下令在帷帽上蓋一塊薄紗作為裝飾物,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蓋頭”。從后晉到元朝,這種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并成為了新嫁娘的一種頭部裝飾。中國歷來視紅色為喜慶,因此新娘的蓋頭都是紅色的。 二說來自一個神話傳說。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于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朵云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音一落,那幾個云團冉冉近移,終于會聚為一。于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 三說這種習俗來自禮教。古代十二歲以上的姑娘不見任何男性外人,新婚洞房后才可以拋頭露面。紅蓋頭的作用就是為了保證新娘從娘家到婆家的路上不被外人看到。
【第45句】:【下藥捻兒】(慣)比喻設計害人。
【第46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第47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謂不應虛度光陰。劉彥林《春 風得意》:“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光陰好似河流水,只能 流去不流回。”
【第48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余,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干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懷海(720年·814年)禪師。懷海,福州長樂人,出家后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制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卷三。懷海之后,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便是明證。(李明權)
【第49句】:一報還一報中國古代原有“報應”之說,謂上天能夠降福罰禍,如《荀子·宥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種觀點本于“天人感應”的理淪,道教亦有“受天報施”(《太平經》)之說,然而“報應”之說盛行民間,當在漢末佛教傳人以后。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同傳統的“報應”說不同。佛教認為:各人所受的報應都是廣{閃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罰。種善因得樂果,種惡因得苦果。這種因果報應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民間根據佛教的說法,而有“一報還一報”之說,如:“只岡柳宣教不行陰騭,折了女兒,此仍一報還一報。”意為做了怎樣的事,就有怎樣的報應。
【第50句】:【在劫難逃】“在劫難逃”形容遇到不可解決或無法挽救的災難。這個詞語的中心詞是“劫”,“劫”是佛教用語,表示時間極長,同“一剎那”相反。 古印度傳說認為,世界經過若干萬年就要毀滅一次,再重新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就叫做“劫”,也叫“劫波”。關于劫的長短,各佛經說法不一,但總的說來,一劫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到“壞劫”時,將會有水、火、風三災出現,最后世界歸于毀滅。也有說法認為,劫分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括兩小劫,而每小劫則為一增(人壽自f一歲開始,每百歲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或一減(人壽自八萬四千歲開始,每百歲減一歲,減至十歲)的時間。這樣看來,將永遠恢復不了的東西比喻為萬劫不復還真是恰當。如果遇到“四劫”當中的“壞劫”,當然是“在劫難逃”了。
【第51句】:【鹽緊好賣,賊緊好偷】(諺)鹽在緊缺時容易賣出,賊在人們緊張忙亂中容易行竊。偏指人應當從容謹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亂,給竊賊留下可乘之機。
【第52句】:【有粉不往臉上搽】(慣)粉:指搽在面部的細粉狀化妝品。比喻不顧臉面,不要體面。
【第53句】:【急不得,惱不得】(慣)惱:惱火。 指既不能著急,又不能發火。 也作“急不是,惱不是”。
【第54句】:【臘八粥】我國在南北朝定夏歷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見《荊楚歲時記》。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印度人善于煮粥,尤以乳糜為上。關于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佛本行集經》介紹說:釋迦出家前,經過六年苦行,毫無收獲,于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脫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視,所謂“粥名良藥,佛所稱揚,義冠三種,功標十利”。(五代·齊己《粥疏》)文獻記載的臘八粥最早見于宋人筆記。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記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夢梁錄》、《武林記事》中亦有類似記載。臘八粥亦名佛粥,用精美果蔬雜料煮成,可口而又滋補,民間喜食。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錄有具體的配置方法,可以參閱。還有一種說法,臘八粥是從“打齋飯”發展而來的。古代寺僧用籮筐沿門索食,挑回寺內。食之有余,則將飯菜曬干收藏。到臘八節早上,用以制成粥,回報信施者,并為之祝福。故而,民間有“千日打齋飯,一日臘八粥”之說。(李明權)
【第55句】:【出了籠的鳥,自己又進籠】 釋義:比喻自己找罪受,再次失去自由。 例句:你思量思量,紅霞是那號傻瓜不是?出了籠的烏,自己又進籠嗎?
【第56句】:【拉弓得膀子,唱戲得嗓子】(諺)拉弓,靠的是好膀力;唱戲,靠的是好嗓門。指不同的行業,各自以本行業的專長取勝。
【第57句】:立身方知人辛苦
【第58句】:【交白卷】(慣)1指考生在考場上什么也沒答上來就交了卷子。2指回答不出別人的提問,或任務沒完成。 也作“繳白卷”。
【第59句】:【靠人磨鐮刀背光,靠人舀飯盡喝湯】(諺)別人幫忙磨鐮刀,往往只磨光了背兒,鋒刃沒磨;別人幫忙舀飯,往往只舀面上的稀湯,沒舀到干飯。指凡事必須依靠自己。
【第60句】:【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閻羅王為地獄主,連鬼都怕他。此俗語比喻沒有一個主顧敢登門。如明·吾丘瑞《運甓記》第二三出:“今日早間坐到這個時候,并無一個主顧與我發市。正是: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或作“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多比喻惡人當道,都敬而遠之,無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一章三:“因為聽講的人,尤其下級軍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李明權)
【第61句】:千錘成利器,自煉成純鋼
【第62句】:如果一天之中沒有一笑,那么,這一天就白活了。
【第63句】:【忍得一時忿,終身無惱悶】(諺)指人如果能克制一時的惱怒,冷靜理智地應對各種事端變故,就可免去一生的苦惱和遺憾。 也作忍得一日氣,免得百日憂。 忍得一時氣,能消百日災。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千日之憂。
【第64句】:【敗家容易興家難】(諺)敗壞家業是很容易的,創建與振興家業卻是艱難的事。
【第65句】:【魔】“魔”是梵語mara(魔羅)的省音。原來譯作“磨”,梁武帝認為“字宜從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障礙”等,亦作“惡魔”。一切擾亂身心、障礙修行的事物,均可稱為“魔”或“魔障”。經中關于“魔”的講法很多,主要有“四魔”為障:一是“煩惱魔”,即貪、嗔、癡等。二是“五陰魔”即種種身心煩惱。三是“死魔”,即生死無常的威脅,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譯為“惡障”。據說他經常率領魔眾到人間去破壞佛法。釋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樹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領的魔軍。《西游記》等神話小說中關于“魔”的描寫都源于佛經。后來,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惡徒邪術,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術”等。(李明權)
【第66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螻】(諺)戶樞(Shi):舊式門扇的轉軸。螻:螻蟻蛀蝕。指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人身體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蠹蟲蛀蝕。 流水不腐,戶樞不朽。
【第67句】:【做賊心虛】“賊”是盜竊分子,是危害社會治安的罪犯。當他行竊時,表面上膽大包天,但實際他心里是害怕的——害怕別人發現,害怕被抓受到法律制裁。所以稱之為“做賊心虛”。此語出自宋代悟明編《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師問侍者:“過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答:“有。”師云:“做賊心虛。”他為何說這句話?可能是禪家的機鋒。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這句話作為譴責之詞。如某人作了壞事但又怕別人知道,由于他心中有愧,疑神疑鬼,總覺得有人在盯住自己,所以譴責這種人為“做賊心虛”。如曹禺《北京人》劇本中亦有“做賊心虛”一語,此處的語氣是取笑。如說“你看你這做賊心虛的勁兒。”(無名氏)
【第68句】:【買起馬備不起鞍】(慣)鞍:即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馱東西或供人騎坐的器具。比喻舍得大把花錢辦大事,卻舍不得花很少的錢辦小事。 也作買得起馬買不起鞍。 有錢買馬,沒錢置鞍。
【第69句】:要練功,不放松;要練武,不怕苦。
【第70句】:遠水不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第71句】: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第72句】:【滿盤車馬炮士相,沒有保住一個老將】 釋義:車、馬、炮、士、相、將:都是象棋棋子名稱。比喻人雖多,卻都無能、無用,連一個人都保護不住。 例句:唉,滿盤車馬炮士相,沒有保住一個老將!但過了一段時間,他那緊張的心理漸漸松弛了,沒啥了不起的,只不過抓了幾個人嘛。
【第73句】:【站著說話不腰疼】(諺)沒事人站著閑談,當然不覺腰酸腿疼。指事情與自己無關,站在一邊閑評說是很容易的。
【第74句】:【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見“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
【第75句】:【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 釋義:比喻無論怎樣狡猾的壞人也斗不過好人。 例句:哼,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哇!有關聯絡圖的事和他的口供跟野狼嗥倒是一致的。
【第76句】:【拍拖】男女戀愛搞對象,有的地方叫“拍拖”,這其中有什么說法嗎? “拍拖”原為廣東珠江口一帶航運俗語。珠江口航運發達,通常大船載貨,并拖一小船。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快靠岸時,大船吃水深,難以靠岸,此時小船便卸貨上岸,來回相依。 后以此形象比喻男女戀愛時的互相關心和難舍難分。“拍拖”便成了搞對象的形象說法,并由南向北傳至全國。
【第77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慣)指爭執雙方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
【第78句】:【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馬路”一詞。《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衛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就是褚師子申在馬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 據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靡世界。
【第79句】:【雖有神藥,不如少年;雖有珠玉,不如金錢】(諺)縱然有神奇的藥可抗衰老,也比不上青春少年生氣勃勃;縱然有價值極大的珠寶玉石,也比不上銀錢在手能自由周轉。指珍奇的東西再寶貴,也不如順乎自然的事物好。
【第80句】: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
【第81句】:人起心發,樹起根發。
【第82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第83句】:【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諺)不論手掌手心,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比喻都是自家的親人,自應一體對待,不能厚此薄彼。 也作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 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84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諺)指敢于冒險的人,可撈到許多好處;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人,不敢越軌半步,往往得不到一點好處。 也作撐煞大膽,餓煞小膽。 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吃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85句】:【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 釋義:比喻少數人,危害大,影響了集體。也說:“一粒老鼠屎,打壞一鍋湯”,“一塊臭肉,壞了一鍋湯”(yipinjuzi.com)。 例句:“咱要那個貨做啥嘛?一個老鼠壞了鍋湯!你收他,你和他互助去! 我退!”
【第86句】:【愁人苦夜長】(諺)指憂愁煩悶的人,一到夜里,會覺得更加愁苦而難熬。
【第87句】:【高山頭上點燈——來明的】(歇)明:本指明亮,轉指公開、不隱蔽。指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
【第88句】:【大鍋飯】“大鍋飯”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對于“小灶”說的。引申為不論工作好壞、貢獻大小,待遇、報酬都一樣。人們常用“大鍋飯”來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人人有份的現象。 “大鍋飯”源于廣東慶云寺。建于明代的慶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鐵鍋。倘若用鐵鍋煮飯,足可供數百僧人食用。然而,這口大鐵鍋卻并不是真正用來煮飯的,而是用來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緣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圍著鐵欄桿。凡進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經過大鐵鍋旁邊時,都要主動投進幾個銅錢,一則為了孝敬菩薩,以求降福滅災;二則為維持寺院僧人生計獻出微薄之力。因此,這口從未煮過飯的大鐵鍋是和尚們的生活依靠,裝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鍋飯”。只要香火不斷,僧人們的大鍋飯就有保障。這就是“大鍋飯”一詞的由來。
【第89句】:【半天云頭掛口袋——裝風】(歇)風:諧“瘋”。指裝瘋賣傻。 也作“半天云里吊口袋——裝瘋”。
【第90句】:【前言不答后語】(慣)指說話前后對接不上。也指話說得很亂,沒有條理和層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語。 前言不對后語。 前言不接后語。
【第91句】:【擊鼓鳴冤】“擊鼓鳴冤”是戲曲和影視中常見的情節,擊鼓者常能鳴冤,所以觀眾津津樂道。它出自何處,真的一擊就靈嗎? “擊鼓鳴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堯舜之時,就已出現了“敢諫之鼓”。周代時,出現“路鼓”,并有官員守護,供百姓擊鼓申冤。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樂于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會在朝堂外面懸掛一張大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這面大鼓因為有“用下達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稱為“登聞鼓”。 晉代以后,朝廷設置登聞鼓成為一種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還設有登聞鼓院或鼓廳,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訟為主要任務。登聞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達圣聽,直接由最高司法機關裁決。《唐律疏議·斗訟》中記載:“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說:“有去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可見,擊鼓鳴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監年間中,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被判死罪。年僅十五歲的吉扮“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蕭衍聽到后非常感動,“乃宥其父”(《梁書·吉翂傳》。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發生了變化,認為擊鼓鳴冤破壞安定團結,因此對百姓擊鼓鳴冤作了許多限制,使擊鼓鳴冤出現了大倒退,如明代規定“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時規定“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才可以擊鼓。擊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92句】:【正經】“正經”現多指嚴肅認真,端莊正派,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如說某某是一個正經人,就是評價他為人正派;或者說某某不正經,就是評價他道德品質有問題。然而,“正經”一詞最初與人的品質不沾邊,而是另有來歷。 “正經”一詞,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學的教學內容。唐代教育發達,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體系。各類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將所學的儒家經書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專業來研修,產生了“正經”與“旁經”的區別。正經分三類共九種,旁經則分為兩種。這里所謂正經,指主體課程。研修正經又可細分為三種情況:《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二年;《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一年半。與正經相對的旁經,分為《孝經》和《論語》兩種,學制為一年。 “正經”本是一個教育制度用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生了演變、擴展,成為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評價。 “正”字計票法在我國現在還保留著投票、唱票、計票的選舉辦法,計票人總是用“正”字來計票數。“正”字計票法簡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漢字“正”字的特點,橫平豎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發明。 “正”字計票法源于上海舊戲院統計觀眾人數的方法。那時的戲院都稱為茶園,如上海有丹桂園、天仙園等。這種戲院,舞臺是方形的,樓上的座位叫花樓,左右為包廂,大多是達官貴人預包下的;樓下為正廳,設八仙桌,可品茶飲酒;后座是長凳排列的,票價最低廉。樓上樓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寫滿行行“正”字。因為當時舊戲院無戲票,是由一些“案目”(相當于現在的服務員)站在戲院門口招攬觀眾,領他們入座。每領來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寫一個“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這樣記數十分簡便,賬也算得清楚,也能夠統計出進園看戲的總人數。后來戲票出現后,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沒想到這種辦法被移植到統計選票上來了。
【第93句】:【山水還有相逢日,豈可人無會合時】(諺)山山水水都可能有相逢的機會,人別離后還能沒有再見面的一天?指人和人離別不必愁苦,定會有再見面的一天。
【第94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氣】(歇)打:本指敲打,轉指打仗。指打仗沒有明確目標,亂打一通。
【第95句】:真理可能被鎮壓,但是不能被扼殺
【第96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97句】:不要用珍寶裝飾自己,而要用健康武裝自己
【第98句】:【關起門當皇上】(慣)比喻在一個小范圍內稱雄或在家里擺譜兒。 也作關著大門做皇帝。 關起門來稱帝。
【第99句】:定力定,梵語三摩地(Samadhi)的意譯,意為注心一境,不散亂。修“定”能產生伏除煩惱妄想之力,故稱“定力”。如《無量壽經》卷下:“定力、慧力、多聞之力。”坐禪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如唐代錢起《題延州圣僧穴》詩:“定力無涯不可稱,未知何代坐禪僧。”后用“定力”指處變不驚、自我控制的意志。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鄉里的媽媽兒,他可曉得甚么叫做恒心,又可曉得甚么叫做定力?”又如冰心《超人》:“何彬看完了,捧著花兒,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盡了,不禁嗚嗚咽咽地痛哭起來。”
上一篇:禪語是什么意思【512】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