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在眉角涔意著一枚盈爍,你不必在意它凝結的思緒。悲與喜皆可以泣零,均緣于心生感動。感動,是一枚柔軟,而柔軟到骨心,便是慈悲。佛法無邊,禪意無際,可以會意于一花一草,一山一石,一溪一泉,包括一暖一寒。
【第2句】:【天天禪語】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領悟無常,不要等到無藥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終結才斷惡行善,不要等到面臨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離開人世才找求解脫,不要等到身心分離才求生佛國。修行應當從小時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從內心做起。
【第3句】:法隨法行,法幢隨處建立。昨時長蘆江上,而今普照光中。衲僧家,不可以靜躁則,不可以去來求。步步不將來,心心無處所。直得正不立玄,偏不涉事,處處無滲漏,密密常現前始得。一《宏智禪師廣錄》
【第4句】:總想在一片坦途上行走,終究不會有任何的收獲怎樣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難關?佛日: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經》
【第5句】:惡友相得,復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第6句】:云何惡知識,現善友相者?內心實恥厭,口說我同心,造事不樂同,故知非善友。口說恩愛語,心不實相應,所作而不同,慧者應覺知。《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8經
【第7句】: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僑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四十九
【第8句】:【天天禪語】成佛的因緣全在自身上具足,諸佛的功德皆于白心中圓滿,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往外找求快樂呢?
【第9句】:愛無過于己,財無過于谷,光明無過慧,薩羅無過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六,第1006經
【第10句】:積財從小起,如蜂采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第11句】:其實,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發現自身的本性,自然擁有平等心,也就不會有你我高下之分。
【第12句】:始終無法安然睡去,讀字取暖,讀雪小禪,讀白落梅,除了她們的,我想再也沒可以讓我留戀的文。或許,一直在為一種心境生活,那種擁有禪意而又自我清歡不染塵埃的光陰可以讓我安靜,淡然到難得的可貴。
【第13句】:其實,人們所能擁有的只有實實在在的今天,只有一呼一吸之間的生命。因此,每個人都應認清生命的珍貴,在當下的生命中,不虛度一分,不浪費一秒,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第14句】:那些成就事業的人們,他們在人生的風雨中跋涉不停,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里,他們走遠了,但腳印卻印證著他們行走的價值。在風雨中歷練自己,敢于挑戰困難和挫折,你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獲。
【第15句】:【佛心禪語】 俗話說:“虛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滿的人十有九空。”我們在取得好成 績時,還能保持謙虛的心態,才會更上一層樓。
【第16句】:什么叫做柔和謙虛的“菩薩儀容”?師言:“我們對貧困的眾生,講話語氣要輕柔,態度要謙虛而親切;貧困的眾生,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而已,更需要愛。愛的表現,是在于形態上。所以,不能有傲慢的表現,對他們一定要溫和親切。”——證嚴法師
【第17句】:不管路有多遠、自己能力有多少,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此即“毅力”。
【第18句】:在戒律中,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以我們應該認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饒益有情才是戒律。《星云大師講演集》(三)
【第19句】:一個具備這七種美好品質、并且臻至完美之人,將獲得如梵天所擁有的不可思議的智慧。一、布施帶來財富;二、美好的世界來自持戒;三、忍辱帶來美好;四、卓越的成就來自精進;五、禪定帶來寧靜;六、自由來自智慧;七、慈悲成就我們所有的愿望。
【第20句】:成功,是依靠堅忍的力量,潛蘊蓄積長期奮斗而成就的果實;并非僅憑一點血氣或一時的沖勁而僥幸得來。
【第21句】:什么是布施?受人誤解你泰然處之,你是在布施自在;受人漫罵你坦然一笑,你是在布施寬容;被人欺騙,你風輕云淡,你是在布施真誠;布施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
【第22句】:問:“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如何是無心一句?”師云:“你是有心耶?無心耶?”進云:“疊石峰高險,白云出故關。”師云:“莫道無心好。”僧禮拜。一《寶峰云庵真凈禪師住筠州圣壽文案一》
【第23句】:【天天禪語】寧愿自己生病,也不愿傷害任何一條生命。每一個生命都珍愛自己的性命,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苦樂的感受,每一個生命都找求生存的平安,每一個生命都曾是我們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緣,每一個生命皆有如來佛性。祈請佛菩薩加持,愿我永具菩提心,愿您速證菩提果。
【第24句】:法眼禪師問眾人:“誰能解下老虎脖子上的金鈴?”大家都無法回答。正好法燈前來,法眼問他同樣的問題。法燈說:“將鈴子系上去的人能解開。”
【第25句】:“因果報應”說不是佛家獨有,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必然都存此說。好萊塢的大片,最后總是壞蛋遭殃;二十集的電視連續劇,壞蛋可以得意十九集,最后準得遭報應。
【第26句】:學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覺悟,即是從生活禪進入禪生活的過程;學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眾生,即是從禪生活回到生活禪的過程。
【第27句】: 每件事都有它的兩面性.樂觀的人看到的是希望.悲觀的人看到的是絕望。而事情向著哪個方向進展.也取決于你對它的心態和做法。人在迷惑不知所措的時候,常會把難以解決的事情和夢聯系到一起。夢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這件事。記住:心念改變命運。
【第28句】:學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他人高尚的人格,以一個博大寬容的胸懷去接納他人,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氛圍。當我們用賊眼看人時,人人都是賊。當我們用佛眼看人時,人人都是佛,做人講究的是要要溫。
【第29句】:【天天禪語】佛教為什么既是宗教、哲學與科學?為什么又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佛教的真理分為兩種,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相對真理。絕對真理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諸法分為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世俗諦。勝義諦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
【第30句】:命運給每個人同等的安排,而選擇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釀造自己的情感,則在于自己的心性。你越是煩惱什么,越容易失去它。
【第31句】:人們總在年輕時賣命賺錢,又在有錢后花錢買命。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一系列身體與精神問題,其實是日積月累的賺錢過程所導致的:很多疾病是花再多錢也治不好的,可見錢財并不是萬能的。心才是萬能,“諸法唯心造,萬物唯識現”。快樂從內心尋找,由內而外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第32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修行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智地探究真理。修行不是脫離生活,而是全身心地融人生活。修行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公益心地擔當義務。修行不是放棄俗務,而是無私地奉獻大眾。修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謙遜地尊重他人。修行不是執著成就,而是利他心地服務眾生。097
【第33句】:愛是恒久的富源,能愛人,有人愛,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靈云志勤
【第34句】:問:“為什么執著就是苦?”答:“執著是迷惑障礙之境,圓融是智照解脫之境。然此是學問與功夫問題,非是初機所能明了,若誤解便是魔境,初機在不明教相之時,只可依教奉行,不宜躐階談玄說妙。”——李炳南居士
【第35句】: 眼界有多闊,你的思想就有多深邃。世人各有你不具備的長 處,眼界寬了,老師就多,你收獲的啟迪就越多。一個人的成就,需 要很多人的添磚加瓦促成。如果時時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拓展外部 世界,你的行止、德行、格調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持續的提升。謙 卑是最大的自信,謙卑是最高明的美德。
【第36句】:“禪定”不等于悟道,跟悟道卻有很大關系。不得禪定,人們迷戀紅塵的原因,只是不知道俗樂之外另有更大的快樂。難知學佛之樂;一旦嘗到了“禪樂”,對紅塵俗事也放得開了,悟道就容易了。
【第37句】:我曾許過諾言,此生只做凡俗中的男子,來世再聽佛訴說禪音。可此刻我卻想做布達拉宮的一個無名的朝圣者,獨行在悠長的石階。由于我有一個希望,唯愿這人間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座青山,每一株草木,可以不分彼此。愿山河靜美,亂世長寧。
【第38句】:具有上品之信心者,會得到i寶之上等的悲憫與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會得到i寶之中等的悲憫與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會得到i寶之下等的悲憫與加持;根本沒有信心之人,得不到i寶之絲毫的悲憫與加持。
【第39句】:我們總是喜歡攀緣,不肯隨緣。原因是什么?就怕不順利。但是攀緣是不會得到順利的,即使順利也是暫時的,不會有永久的順利。只有一切隨緣,才能一切順利;只有永久的隨緣,才有永久的順利。
【第40句】:‘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41句】:生活從來是挫折與嶄新并存,失落與希望共生,生活的禪法在于一種積極的思維與積極的態度,每一時刻都是出發的起點,生活怎么樣,也就在于你看待一切事物的眼界與心地,人生向前,需要內心一種光明昂揚的信念,走過人生困惑的時候能找到一條正確客觀的方向。
【第42句】:若復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時差,云何為五?于是病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咸起慈心向瞻病人。《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善聚經》
【第43句】: 沒有人可以獨霸舞臺,哪怕他是天下第一的皇帝;沒有人可 以不下舞臺,哪怕他將自己的骨灰撒在上面。人們啊,眼光長遠一 點,胸懷遼闊一點,不為別人,也要為了自己。
【第44句】:哪怕只有1%的可能,只要你經過周密安排把握住了,你賺錢的機會就是100%。
【第45句】:蘇格拉底還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第46句】: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維摩經》卷中,佛道品菩薩于三千大干世界中,無有一事而不知者:若偈、若辭辯、若咒術、若戲笑、若歌舞作樂、若工巧。《大寶積經》卷一0七,大乘方便會
【第47句】:【佛心禪語】 有磨難才會有痛苦,才會使人思索。一個人只有痛苦地思索,才會頓 悟人生的真諦,才會明智練達。而只有明智的人,人生才會卓越,才會不 同凡響。這就是逆境,一種造就強者的人生境遇。
【第48句】: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佛言: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摩訶般若經》卷二十四,道樹品
【第49句】: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明)蓮池《竹窗三筆》
【第50句】:弘法者本身就是旗幟,就是標桿。旗幟要鮮明、唯一,也就是要專;不能講“圓融”,圓融來圓融去,信眾不知所從。這是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大智慧。
【第51句】:要感謝被救的人,讓我們有行菩薩道的機會,因為他們示現了“苦空無常”的人生。所以,生活安穩、四肢健全的我們,怎能不好好把握人生,充分發揮生命的良能?
【第52句】:【自知知人是智者,人情練達即文章】1.換個角度想問題。2.做合群的人。3.提高你的執行力。4.做事注意技巧,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第53句】:【處事圓融,可助成功】 懂得順應各種對象、不同環境來改變自己的態度,以最恰當的方法 讓對方接受自己的主張,就可能助你成功。
【第54句】:永遠是那個煙火凡塵的俗女人,沒有蕙質蘭心,所以不敢講禪意。沒有高遠志向,所以不敢說淡泊。總覺得淡泊與我無緣,到底什么是淡泊,是不是要得到以后不去看重,比如名,比如利,而這些統統與我無緣。由始至終自己只是小女人而已,擺正自己的位置,只安心做自己的事,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就好。
【第55句】: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巖邊坐盤石。心似孤云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寒山
【第56句】:佛祖說過,要包容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要學會忍受他,而不是改變他。所以,當你遇到讓你受不了的人和事時,你就應該告誡自己要冷靜、要寬容、要忍受,這樣你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第57句】:若性德本具,如木中火,不成事用,須假修德,如遇因緣,方能顯現;是以因修顯性,以性成修,若本無性,修亦不成,修性無二,和合方備。又內有本覺,常熏圣種,外仗善緣,助開覺智,有內闕外,菩提不圓。(五代)延壽《萬善同歸集》卷五
【第58句】: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59句】:設于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60句】: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給私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濫及無辜。(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61句】:人人若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和一切眾生,人間便會散發“透徹之愛”的光芒。
【第62句】:人需要鍛煉,需要有意識地找一點苦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有利于克服那些想象不到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困難。
【第63句】:戒;有菩薩乘持清凈戒,于聲聞乘名大破戒。……以是義故,為菩薩乘說不盡護戒,為聲聞乘說盡護戒;為諸菩薩說開遮戒,為諸聲聞說唯遮戒;為菩薩乘說深心戒,為聲聞乘說次第戒。《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
【第64句】: 總是在做還是不做之間猶豫不決,一則浪費時間,二則耽誤 事情,渾噩度日,一事無成往往就是這么造成的。該做的事情就立 馬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就果斷放棄。拿不定主意該做還是不該做的 事情,暫且放下,讓時間自己去選擇,沒有必要為此支付自己的時 間成本。
【第65句】:保持一種美麗的心情,采一柱大漠的孤煙映照黃昏的落日,捉一輪渾圓的清月放飛自由的心靈!
【第66句】:沏一壺禪青茶,慢慢等你。若,月上柳梢時,你還不來,我便不再續。茶香里,沒有你的影子。我知道,你又去了很遠的地方。來不及回頭,來不及,輕輕與我說聲,再見。
【第67句】: 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上天唯獨寵愛那些將愛心獻給他人的人。”這 就告訴那些想成就大業的人,要謹記把愛心送給別人,成功在等待著你。
【第68句】:身體的病較好治療,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渾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著……
【第69句】:千百年來,我是守候在你家門前的一棵狗尾草,經歷幾世修煉,只為早日成人,與你相戀。佛曰:達成正果需經生死之難。碰巧某一天,你為了做飯,把我塞進了爐灶。于是佛語應驗,愛的火苗由此點燃。親,愛上你我無怨無悔。
【第70句】:諸智慧者,于無文字假說文字,然不著文字,法性無礙,是故智者不礙文字。《大寶積經》卷一百,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第71句】:要放下散亂的心,提起專注的心;放下專注的心,提起統一的心;放下統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這樣,才能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徹底放下,從頭提起。
【第72句】: 幫助過別人什么,別擱在心里;虧欠過別人什么,一定要記 住。這個世界上,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欠債一定要還錢。
【第73句】:什么是生活禪?從物質到精神,就是生活禪;從迷失到覺悟,就是生活禪;從染污到凈化,就是生活禪;從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禪。
【第74句】:善與惡本是一念之間的事,眾善奉行便成佛。時時心存善念,自然能夠積累福報,這是一個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一個人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第75句】:因為有癡,不能洞悉宇宙自然的真相,不能認清人生幸福的真諦,難免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產生錯誤的認知,到頭來頭腦中必然裝滿偏見執念。
【第76句】:有些人以為,修行能修到眼見仙佛鬼神就是“天眼通”,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師言:“只要能看開世間事物,不去計較爭執,就是真正的天眼通了。”
【第77句】: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罰!是人福德日夜增長,如恒河流。《優婆塞戒經》卷六,五戒品
【第78句】: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名言:“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一個人對物質的依賴越小,他的精神和身體越自由,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事,那就離“天堂”比較近了。相反,對物質的依賴度越高,越是難得自由,為了支付吃喝玩樂的費用,不得不做許多自己原本討厭甚至痛恨的工作。
【第79句】: 人有兩只眼睛,可以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 看得到別人的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得到別人的貪欲,卻看不 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得到別人的邪奸,卻看不到自己的愚癡。
【第80句】: 人世間浪漫多情的歌者有之,情愿被毒箭射傷的情種亦有之。前者讓 人羨慕,后者令人扼腕。
【第81句】: 慈悲喜舍比寶石還要珍貴,是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慈悲喜舍.正是人際關系本質上的調整與和諧。只有在和諧的環境下.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達到和諧的人與自然的統一,人類才能得到快樂,得到自在.得到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也是福德。
【第82句】:佛家講,上天給我們的所有痛苦都是在消除我們身上的業力,而當我們從來不生病時,卻是在消除身上的福報。因此,當我們身體還健康時,一定要懂得關心自己,愛惜自己,這叫惜福。
【第83句】: 在懷才不遇的情況下,忍是積極的忍,而不是消極的忍,是積極進 取,用自己的才華,讓世人認識自己,而不是忍氣吞聲,不再奮斗。奮斗 與不奮斗所獲得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第84句】:佛認為: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看得見,不是只用肉眼去看,人的肉眼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后,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而且眼睛會老化,會病變,所以人要以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來看內外、看遠近、看好事、看善事、看美事。
【第85句】: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會因為我們的改變而變得處處充滿溫暖與活力,而同時也會給我們自身帶來累累碩果。
【第86句】:禪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一切為心造,無心自解脫。
【第87句】: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猶如幻術,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諸佛菩薩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四十華嚴”卷六
【第88句】:凈塵問禪師:師父,雖善惡有報,但為何惡人總遲報?禪師答:未遲,當下已報。凈塵言:請師父開示禪師說:為惡之人,殃雖未至,心性已損;為行善積德,身心泰然如處天堂,為非作歹,衣影抱愧當下猶在地獄。凈塵說:失心果報甚重。禪師嘆: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又曾繞過誰?。
【第89句】:甘苦酸辛咸合稱為“五味”,既是食物留在口中的五種味道,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生百態的滋味,其中的苦味往往和痛苦、辛苦、艱苦、愁眉苦臉等詞語相聯系,而真正品嘗過黃連的人會知道,內心這些與“苦”相關的情緒所帶來的沉重感要遠遠大于嘴里的味道。
【第90句】: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大梅禪師
【第91句】:三界唯是心,分別二自性,轉依離人、法,是則為真如。《大乘入楞伽經》卷六
【第92句】: 共富不是要分富人的財產,而是要先富者承擔起帶領共富的責任。這 應該是鄧小平提出先富論的前提。先富者是鄧小平理論的受益者,富 而忘卻責任就是對鄧小平理論的背叛。
【第93句】:生活的禪法是與命運一起進行,從困惑迷茫中突圍,因為心頭的執著與分別,我們不回避與逃避任何痛苦,保持一顆平常心來觀察自己,觀察環境。平心靜氣的去迎接那些違緣。協調好生活中的得失與榮辱,看破才自在。
【第94句】:有人說,世間最難的,是做好自己。無論人有多么大的才能,多么高遠的目標,多么開闊的格局,如果沒有做好自己,一切都將是空談。做好自己,要求我們做對自己,不必與別人攀比,更無須羨慕他人,看清自己具備什么,擅長什么,才是首要之事。
【第95句】: 早安!微博。早安!微博以外的大干世界。天亮了,夢遠 了,迎接我們的是新的生活,新的人生。不管昨天快樂不快樂,從現 在開始,可以選擇快樂;不管昨天幸福不幸福,從現在開始,可以選 擇幸福。昨天已成歷史,明天需要期待,把握今天,做對的選擇,生 命由自己支配,快樂和幸福在自己手中。
【第96句】:【禪語感悟】 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隱峰禪師自認為學有所成,就得意起 來,開始目空一切,驕傲自大,結果受到了石頭禪師的打擊。
【第97句】:向外馳求,不知回光返照,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印光法師文鈔·復馬契西書》
【第98句】:【知錯不能改】常見一車領頭,眾車隨后,浩浩蕩蕩。當前車發覺路不對,想調轉車頭,卻被眾車擁堵,勢不可能。一個出家人有了年齡,有了資歷,有了學問,有了地位,特別是有廣大的名聲、眾多的信眾,即使知道自己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想回頭,往往也回不了頭,因為眾人不許他回頭。
【第99句】: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民國)弘一《南閩十年之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