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人我性,我性共同如來合。(唐)玄覺《永嘉證道歌》
【第2句】:不起凡圣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六祖壇經·機緣品》
【第3句】: 如果心中還有理想,如果靈魂渴望愛情,不妨早起,讓朝霞 堅定目標,讓晨風伴你前行,讓鳥鳴教你戀歌。翅膀剪出希望的云 霓,腳步踏響精神的空谷,呼吸吹拂生命的枝頭,請珍惜早晨的賜 予,請記住早晨的示現。可以不必匆忙,但一定不要負重,放下郁積 的不快,放飛嶄新的愉悅,重啟激情的人生。
【第4句】: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處寶藏,與佛陀無異。只是佛陀的礦山寶藏經過長期挖掘,已得寶石且不斷提煉琢磨,成就了很多發亮發光的玉石寶物;而凡夫的礦山雖已開采,卻尚未加以琢磨。
【第5句】:參禪以悟為究竟,若要體會開悟之無限風光,須向日常為人處事中久久 廝磨,且將習以為常之我執法執轉為陌路,方有新途可涉足,此為覺悟 之路嗎?莫管。且于此路上闊步而行,雖塵沙飛揚,看我往來自由。
【第6句】:問:“善是什么?”師言:“善就是‘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了智慧,就有了善和美。”又言:“善不能以威權行之;也就是不能用善心為名,把己意強加在別人身上。”——證嚴法師
【第7句】:人體衰老與壽命的長短往往決定于腎氣的強弱。《黃帝內經》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壽世保元》云:“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適當節制性生活,不能姿其情欲,傷其腎精。”精氣流失過多,會有礙“天命”。
【第8句】:佛與眾生是沒有差別的,每個人生來就有佛性,只是很多人沉淪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此每個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去修行,同樣能夠修成正果。
【第9句】:你微笑,我微笑,大家心情好。你客氣,我客氣,大家都和氣。你說好,我說好,氣氛就會好。你讓步,我讓步,條條是大路。(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10句】:即使我們擁有了三千大干世界的一切財產,或者是我們面前天天降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各種珍寶雨,凡夫的欲望仍然無法滿足。如《因緣品》中所說:“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如果隨著貪欲放任自流的話,不但生死疲勞,還會成為欲望的奴隸,在輪回的苦海中無有出期。
【第11句】: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輪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為,受其善報,如影隨形。《增一阿含經》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
【第12句】:事預為之則易,卒為之同難。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于斯。(宋)圓通居訥禪師
【第13句】: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言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是故初說、中說、后說,文詞是一,而義別異。《無量義經》
【第14句】:佛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著的意義。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一分禪心來解救。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顆禪心。
【第15句】: 耕云先生說:“天下所有偉大事業都是在統一的心靈下完成的。如果 我們不能做到心靈統一,那就不可能發揮出生命的潛在力量;不能發揮潛 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沒自己。”佛學上也講“明心沒有礙難事”,你心里 明白了,什么事情都不難了。
【第16句】:安心不可向外馳求,不可脫離當下。迷失也好,覺悟也好,煩惱也好,清涼也好,道不遠人,都在當下。
【第17句】:大家都希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然而,溫暖的家庭并不在于財產的富裕,家族的高貴與社會的地位,而在于奉獻愛心,相互包容與彼此關懷。什么樣的人會痛苦?忽略擁有,而追逐欲望的人,會常常痛苦。什么樣的人會快樂?珍惜擁有,而少欲知足的人,會常常快樂。
【第18句】: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華嚴經》卷三十七,十地品諸法無法體,而說唯是心。不見于自心,而起于分別。《入楞伽經》卷十
【第19句】:習禪者,要在念起之細微處用功,深知起心動念皆是業因。大風起于青 萍之末,欲不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八風所轉,且時時 覺照、念念明了。
【第20句】:在人際交往中,偏執于“我是對的,錯的是別人”,毫無意義,關系的疏離,感情的疏淡,卻是實實在在的損失。為了無意義的偏執而蒙受損失,顯然并不明智。
【第21句】:僧問:“如何是道?”師日:“天共白云曉,水和明月流”。一《景福日余禪師》
【第22句】: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其實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覺不至于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白我。
【第23句】:【人生三毒,貪、癡、嗔】貪,是三毒之首,人有貪念,就會去癡迷,如果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就會苦惱悲傷,是為癡;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與情緒。要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精進持戒,時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著穩定,能夠忍耐,修習禪定,生起大智慧。
【第24句】:人性本明,為物欲情塵知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日:性相近,習相遠也。——《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25句】:人人都有佛性,禪心無不相通,悟者與天地與自然與了悟的人都渾融于那潛在的大與諧中。不被認識的陌生人便只有彼此的隔離、閉塞了。
【第26句】:真心不動故,稱為三昧王。……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了此根本,則從本所現念念塵塵,盡成三昧。(五代)延壽《宗鏡錄》卷八十一
【第27句】: 我們不一定是某個領域內的專家,但這并不能阻礙我們對那 個領域的感受。我們可能誤讀某些事物及其細節,但感受依然真實。
【第28句】: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總有些難以預料的事情,有時無須太過執著,正如手中的流沙,握得越緊,越容易失去。
【第29句】:我們用文字來教育,會栽培一些學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雖然看很多經典,但拼命著相,沒有正思維,因此無從得到法益。——慧律法師
【第30句】:菩薩摩訶薩于四大身生藥樹想,隨諸眾生須手與手、須腳與腳、須眼與眼、須肉與肉、須血與血、須骨與骨。《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第31句】:釋迦牟尼佛終生修習慈悲并體現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為慈悲心,在其傳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環繞周身的清新空氣,從來不曾遠離世間所有的生靈。
【第32句】:勇氣:無論前方是懸崖還是坎坷,水都毫無猶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與大海。人也應該具備勇氣,在人生的路途上無論遇到挫折還是逆緣,都應該毅然決然地面對、挑戰、接受以及轉化,最終就像流水融人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緣與障礙轉化為順緣,并戰勝一切。
【第33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在學禪,但學禪不只是為了開悟,更重要的是為了得到解脫。試問為什么要“破執”?為什么要“開悟”?因為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人生困惑,唯有通過“悟”解決了這些困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第34句】:我們不定要在心外尋找財富,真正的財富,應該是內心源源不斷的能量、人們追求財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真正的財富并非外在的金錢與物質的堆砌,而是內心的滿足和充實。
【第35句】:【禪語感悟】 人生隨時都有可能遇到逆境,或是升學無望,或是就業不成,或是下 崗待業,或是生意翻船……逆境猶如船底水、云后風,伴隨人生左右。面 對逆境,是沮喪、絕望?還是振奮精神,憑借頑強意志去戰勝困難?
【第36句】: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么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慧能大師法嗣·司空山本凈禪師》
【第37句】:于他無害心,瞋亦不纏結,懷恨不經久,于瞋以不住。雖復瞋恚盛,不發于粗言,不求彼闕節,揚人之虛短。常當自防護,以義內省察,不怒亦不害,常與賢圣俱。《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07經
【第38句】: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無障無礙,如焰如化。《金光明經》卷二
【第39句】:【禪語悟道】對己知足,對人無爭,人與人之間以善善念、善行互動,自然平安自在。
【第40句】:惜緣是指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們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要曉得珍惜。
【第41句】: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人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42句】: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明)蓮池《竹窗三筆》
【第43句】:【最有禪意的文案】以家庭和睦讓讓安定的心穩同,以善待以回避仇人讓的心穩同,以充滿愛心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44句】: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當作如是信,戒晶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人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梵網經》卷下
【第45句】:世間人要想得個功名,尚需十年寒窗、忍辱負重,若要明心見性、成佛作祖, 更非易事。參禪,在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前,再大的阻礙再大的誘惑 都要克服、斬斷,己心不明,力不可竭。尤需自警的是,不要自封及第 狀元,不要冒充開悟宗師,不老實用功,卻走上禍己禍人之不歸路。
【第46句】:今時學者,何不亦然?為學為道只是為名為利之權巧手段,雖可稱為世 間聰明人,然而為物所轉而不自知,實為癡迷人。
【第47句】:信能渡淵——只要有信心,即使大河也可以設法渡過;反之,即使近在咫尺,也無法到達。
【第48句】:如諸眾生及草木,一切生長咸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尸羅地。“四十華嚴”卷十七
【第49句】:明者有四不用:邪偽之友,佞諂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佛說孛經抄》卷一
【第50句】:一言截斷千圣消聲,一劍當前橫尸萬里。所以道:有時句到意不到,有時意到句不到。句能鏟意,意能鏟句。意句交馳,衲僧巴鼻。……——《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51句】: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強化自己的力量。
【第52句】:無常是苦,欲望是苦,身處安逸也是苦,只是人們只顧追求和享樂,而忘了一切事物背后都暗藏著無常的苦痛。
【第53句】: 一個國家的大學教育的好壞取決于基礎教育,基礎不牢,地 動山搖。看看當下的社會,可謂人才濟濟,但有幾個懂得做人道理的 呢?賣國的人才懂嗎?吃里扒外的人才懂嗎?得了國家便宜還要詛咒 這個國家的人才懂嗎?貪官污吏們懂嗎?激情殺人者懂嗎?這些可都 是被稱作人才的人呀。
【第54句】:不計較人生的重重困境,因為每一分鐘,我們都能抖落滿身重負,放開過往的一切,開始下一段精彩。
【第55句】: 人是生而不獨立的,生而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陽 光、空氣、水,民族、國家、社會,以及世間的一切,被所有的人共 享、爭奪,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唯有靈魂屬于個人,一個人能否堅 持自己獨立的靈魂,自己要負全責,沒有任何理由推諉。崇尚獨立的 人們,先要自問自己的靈魂是否已經獨立。
【第56句】:學佛須先了解無常的道理,如能了徹此理,才能來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邁向光明的境界。
【第57句】: 攬第一縷晨曦人懷,在鳥鳴的旋律中靜默,感受著早晨的心 跳。此刻,不管你在夢中還是旅途,在東方還是遙遠的國度,夜晚或 黎明,清晨或黃昏,都請接受我送給你的一捧朝陽、一縷晨風,愿你 的夢境因此燦爛,愿你的腳步因此輕松,愿你的身心因此爽朗,愿你 的信仰因此堅定。我的早晨也是你的。
【第58句】:凡事都要隨緣(有度),人必須隨著天定的因緣來處理事情。反之,只 憑自己的主觀努力一意孤行,不管怎樣也會無法達成自己的意愿的。
【第59句】:當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法華經》卷五,安樂行品
【第60句】: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或隔閡,無論人們如何用人的辦法努力去消除,都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這是因為人的辦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卻能化解一切冤結,使人世間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勝過千言萬語,它能使心靈之間的怨恨與間隔頓時消失于無形。
【第61句】:僧問:“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日:“龍騰滄海,魚躍深潭。”——《際上座》
【第62句】:世事變幻,風云莫測,‘緣起緣滅,眾生在歲月的洪流中漸行漸遠,一路鮮花爛漫鳥語蟲鳴,也仍舊不能湮沒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的無常。承擔與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氣與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處之,更非常人所能達到。
【第63句】: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作為肉身的人,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但由于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有了高貴和平庸之分。
【第64句】:若執本清凈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唐)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禪師文案》
【第65句】: 有時候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含義精深,有時候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含 義豐富,這正是語言的魅力所在。
【第66句】: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疑悔;自得凈信,亦令他得不壞凈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華嚴經》卷三十二,十回向品
【第67句】:而此菩提,非以住得,非不住得。何以故?以彼法性不離無生,非曾有非當有,亦非可壞,是故無得。《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
【第68句】:佛說:你們這些僧人,知道我說法時,常以乘筏渡河為喻。正法尚且應該舍棄,何況邪法呢?
【第69句】: 了凡和尚是大德高僧,他著有《了凡四訓》。他開示說:“一個人生在 世間,怎么會沒有良心?可是世路役役,誘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 良會被這些迷惑了。”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一顆純正的心,與人相處, 要存仁慈心、愛心,時時刻刻幫助別人,提醒別人,讓他破迷開悟,回頭 是岸。
【第70句】:沒有機會聽聞佛法,坐擁金山也毫無福報;能聽聞佛法,能念佛,縱是乞丐,也是天下無比富者。
【第71句】:行佛道其實并不難,人間處處都有“佛”佛在用各種方式為我們的生活指明道路,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看得懂。有的人置佛的點化于不顧,我行我素,做出很多違背禮法的事情。而有的人總是能夠看懂佛的意思,順應實務和天理來做事情;還有的人樂善好施,用自己的善行感化他人,成為別人心中的“佛”。
【第72句】:什么事是重要的呢?什么事都不重要,只要你想得開。不能在小事上糾 纏,該過去的就要讓它過去,尤其是不愉快的事情。
【第73句】:一切因緣所生,變化無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環境忘記,把無常當作常態,自在與快樂將會緊隨身后。
【第74句】:成為家人的榜樣之后,再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最終才能做到利益眾生。
【第75句】: 感謝那些時時帶著心機生活的人 吧!因為他們的精明反襯了我們愚癡的輕 松,因為他們的心忙照亮了我們閑適的快 樂。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選擇了一種生 活方式,就不得不放棄另一種生活方式。
【第76句】:戒德重于地,慢高于虛空,憶念疾于風,思想多于草。《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298經
【第77句】:云何菩薩不戀財利?菩薩摩訶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不謂是財,不作積聚,于時節中回施之者,供養父母及諸識親、諸眷屬等,于時節中復須自用。得此財時不生染著,不得財時亦不周悼,亦不渴仰。于施主邊不起惡心,不取過失。于如法財,與眾共得。《大乘寶云經》卷六
【第78句】:我小時候不懂得如何孝敬,長大后去各地學習、求法,沒有機會孝敬。記得,有一次我回家鄉看望母親時,媽媽對我說:“雖然我每天都想你,度日如年,但只要你好好學佛,將來好好地服務眾生,我就會心滿意足。”我發愿對每一位眾生像對母親一樣善待,請諸佛菩薩加持我。
【第79句】:現代人是愛慕虛榮的,大家生活在激烈競爭和貪圖占有中,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靈深處卻是蒼白的;物質生活看似是安穩的,而精神生活卻顯得非常不安。——鄭石巖
【第80句】:人還是要“見外”一點好,保持一些距離,要不女人一旦成為內人,就真的會很累,內即累也。男人一旦成為丈夫,連一丈之內的事他都會管,還振振有詞美其名日:這是因為愛你。
【第81句】:【最有禪意的文案】學佛很久卻仍未認識煩惱,表明我們的學佛僅限于學術;修行多年卻仍未解決煩惱,表明我們的修行只注重形式;即使自稱是上師、活佛、堪布、法師、成就者,若仍未戰勝煩惱,心中不具備愛心和智慧,那么這些成就者等的名號就是徒有虛名。
【第82句】:人的慧根不同,所受的障礙不同、悟的程度不同,境界也會有深有淺,悟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經悟過的人才知道悟真正是什么。
【第83句】:人福不可享盡,享盡就無福;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無論你是家財萬貫的富豪,抑或窮困潦倒的乞丐,都無法預知未來的禍福,所以有福當惜福,有苦當消苦。
【第84句】:心無雜念'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要擁有一顆平常心需要修行,需要磨煉。一旦我們擁有了平常心,就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展現出完美的自己。
【第85句】: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在愛情、事業、生活等各個方面,我們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這樣才會得到好的結果。
【第86句】:【禪語感悟】 妄想,又稱為“妄念”。例如,我們早晨睜眼,腦子里不斷想事情, 種種念頭、種種幻想,公事私事、人是我非、歷年的陳年往事就會像過電 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過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心中 有很多割舍不下的事或物,那么妄念是很難被清除的。
【第87句】:【天地有美不能言,花開花落總是春】1.做生活的有心人,你若盛開,蝴蝶自來。2.送人玫瑰,手留余香。3.莫煩憂,你若努力,天自安排。
【第88句】:(四)出家正業正戒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后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佛遺教經》
【第89句】: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于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么這個宗教便是佛教。(美)愛因斯坦
【第90句】:【禪語感悟】 這個世界,隨時隨地可聽見罵聲,可看見罵人事件。“罵”字兩個口, 祖先造字時用了兩個口,想必有其用意。罵人是兩張嘴對著罵,罵人者自 會得到被罵者的回應,其實也就是通過別人罵自己。
【第91句】:菩薩見人親里死亡,若亡失財物,種種憂苦,若惡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卷一
【第92句】:有人出家,學到的全部佛法就是:我剃了頭,就是三寶之一,理當接受信眾供養。至于出家人當精進持戒,精進修學,發菩提心,代眾生苦,難作能作,難忍能忍……這一切,他的耳朵就都省了。
【第93句】:盲目的、沒有節制的自由恰恰會給我們帶來不自由,而對貪、嗔、癡的約束則體現出人類的智慧與覺性。
【第94句】:‘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95句】:【禪語悟道】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說,猶如美麗的花朵,給眾生帶來快樂;勝義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豐滿的果實,自己成就圓滿。
【第96句】:觀察于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華嚴經》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
【第97句】:天下事,光靠一個人做不成。人生在世,必須依靠別人才能生存。比如穿的衣服,我們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能,也需要布啊!自己會織布嗎?縱使會,原料的來源自己可以生產嗎?……總而言之,一條紗、一條線都是來自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心和惜福心,因為一切都得之不易啊!
【第98句】:學習是一生的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要永續學習。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奉獻,學習利人,學習尊重異己,學習共生和諧。(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99句】: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則通向失敗之 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這是只有人類才被賦予的特權。只有人,才 由其自身產生出面向未來的希望之光,才能創造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朋友圈最火的座右銘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