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物極必反】(諺)指事物發展到極限時,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 也作物極則反,人急智生。 物極則反,泰極則否。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第2句】:【人留后代草留根】(諺)指人只有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人類才得以長繼不衰。 也作“人留子孫草留根”。
【第3句】:【驢不跑怨鞍不好】(慣)比喻主觀上不努力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第4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釋義:容:打扮。士人為深知自己、賞識自己的人效命,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打扮。 例句:此后,只有清風明月來作伴了,有個不孤單、寂寞的么?“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怡紅院還為誰涂紅抹翠呢?
【第5句】:【有錘就敲,有炮就放】 釋義:形容人性情急躁,心直口快,有啥說啥。 例句:不能因為自己出于一片好心,自以為看法正確,就可以不看對象,不顧場合,不講方式,有錘就敲,有炮就放。
【第6句】: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
【第7句】:【冬至無霜,碓杵無糠】 釋義:碓杵:搗糧用具。冬至日不見霜,來年要遭災荒。 例句:冬至日無霜,主來歲荒歉。諺云:“冬至無霜,碓杵無糠。”
【第8句】:【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是味名貴的中草藥。它的名字聽起來挺古怪,它到底是蟲還是草?1723年,法國人巴拉南在中國發現了冬蟲夏草,把它介紹給了世界。1842年,真菌學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這個怪東西的真面目,發現它是一種叫蟲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上形成的。 蝙蝠蛾在冬天到來時,把蟲卵產在土里,一個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條條胖胖的幼蟲。這時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時的一種叫蟲草的真菌便使勁往幼蟲的體內鉆,開始專門吸取幼蟲體內的營養。于是,整個冬天,幼蟲體內都有這種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蟲體內充滿菌絲。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蟲早已死亡,這種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鉆了出來,在蟲體頂部長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這“草”粗0.4—0.7厘米。這時候的蟲體像三眼老蠶,外表深黃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皺紋,腹部還有8對足,其中中部的4對足最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冬天看它是蟲,夏天看它是草,人們也因此給它起了個“冬蟲夏草”的怪名字。 冬蟲變草雖然可以說是蟲和草的結合體,卻既不屬于蟲,也不屬于草,它是一種菌藻類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國青海、四川、云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冬蟲夏草除含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蟲草酸外,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價躥升,直逼黃金。
【第9句】:【電線桿上吊暖壺——高水瓶】(歇)暖壺:暖水瓶。瓶:諧“平”。 指入水平很高。有時含諷刺意味。
【第10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諺)指山歌的區域性很強,到哪座山就唱哪座山的歌。比喻辦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不能死搬硬套,墨守成規。 也作到哪山,唱哪歌。 到哪架山梁,唱哪架山歌。
【第11句】:【空口無憑,見著便信】見“口說無憑,眼見是實”。
【第12句】:【咬菜根】(慣)比喻過清苦的日子。
【第13句】:【留后手】(慣)指為避免以后發生困難而采取留有余地的措施。
【第14句】:【慈悲勝念千聲佛,作惡空燒萬炷香】(諺)慈悲:為人慈善、富于同情心。只要心懷慈悲,遠勝過成天念佛;如果為非作惡,燒香再多也枉然。指為人貴在行為端正,心地善良,而不在于念佛勤,燒香多。
【第15句】:【水有源,病有根】 釋義:比喻事情發生總有根源。 例句:吳為才也哭喪著臉說道:“都是你爹的罪過,可是水有源,病有根,你爹昧了良心也是日本人逼的呀!”
【第16句】:【見貧休笑富休夸,誰是長貧久富家】(諺)見窮家別笑他窮,見富家也別夸他富;因為窮不會常窮,富也不會久富。指窮富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可嫌貧愛富。 也作“窮休笑,富休夸,沒有長貧久富家”。
【第17句】:【打核桃捎帶了棗】(慣)比喻打擊某個人,也連帶傷害了另一個人。
【第18句】:【小鬼跌金剛】(慣)小鬼:迷信稱鬼神的差役。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土,因手拿金剛杵而得名。小鬼把金剛摔倒。比喻小人物斗敗或戲弄了大人物。
【第19句】:【二者必居其一】此語的意思是只能在兩樣事物中選擇一種。 此語典出《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這段話說的是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去齊國,齊王贈金一百,他不受。到了宋國,宋君贈金七十,他接受了。又到薛國,薛君贈金五十,他也接受了。 孟子的學生陳臻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問他說:“假如你不接受齊王之贈是對的,那后來接受兩國之贈就不對了;如果說接受宋君、薛君之贈是對的,那么,不接受齊王之贈就是錯了。一個人前后的行為應當一致,您只能在這二者中選擇一種,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釋說:“你說的非常有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國和薛國,我們游說的時間長,去的地方多,處處需要錢,我當然要接受。而齊王給我們的贈金,我沒有用處,沒有用處而又要別人的贈金,那不是向別人借錢嗎?天下哪有君子向別人借錢的呢?”陳臻聽了,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
【第20句】:【兩手攥空拳】(慣)指手里什么都沒有。 也作“兩手握空拳”。
【第21句】:【牛頭不對馬嘴】 釋義: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 例句:蘇雨道:“我是蘇爺的嫡親兄弟,特地從涿州家鄉而來。”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第22句】:【頭齊腳不齊】(慣)謙稱自己準備得還不夠齊全。也形容人多,步調不一致。
【第23句】:【又做巫婆又做鬼】(慣)巫婆: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的女人。 比喻耍兩面手法,兼有兩種身份,賺取不義之財。
【第24句】:【叫人不蝕本,舌上打個滾】(諺)蝕本:賠本。稱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損失不了什么,只不過動動舌頭就是了。指見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損失,又能有益于人際交往。 也作“喊人不費本,舌頭打個滾”。 喊人:稱呼人。
【第25句】:【猛犬不吠,吠犬不猛】 釋義:比喻有心計的人,不顯露自己。 例句:小峰,要替你爸爸報仇不要掛在嘴上,要記在心里。“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嗎?
【第26句】:【看西洋景】(慣)西洋景:也叫西洋鏡,舊時民間文娛活動的一種裝置,許多畫片左右推動,周而復始,觀眾從透鏡中看放大的畫面,畫片多為西洋畫。比喻去看新奇或意想不到的東西。
【第27句】:【書生治兵,十城九空】(諺)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戰經驗的人領兵作戰,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書生領兵打仗,非遭慘敗不可。
【第28句】:【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見“馬屁拍在馬腿上”。
【第29句】:【光打雷不下雨】見“干打雷不下雨”。
【第30句】:【不打不相識】這個俗語的意思是雙方不打一場不會相識,轉而發展成不僅相識,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識的機遇,壞事變好事。 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發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結識他的戴宗。于是兩人一起進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間,宋江嫌魚湯不新鮮,叫酒保做幾碗新鮮的魚湯。正好酒館里沒有了新鮮魚,李逵便去江邊的漁船上討魚。打漁的伙計不想給,李逵大怒,與幾個漁人打了起來。 正在這時,綽號“浪里白條”的漁主人張順來了,張順水性極好,將李逵按在水里,嗆得他暈頭轉向,不是對手。這時戴宗跑來,對張順喊道:“足下先救了我這位兄弟,快上來見見宋江!”張順急忙將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邊,向宋江施禮。 戴宗向張順介紹}兌:“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張順道:“啊!原來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識!”李逵生氣地說:“你嗆得我好苦呀!”張順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說完,兩人哈哈大笑。戴宗說:“你們兩個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說:不打不成相識。”
【第31句】:【無過亂門】(諺)不要走近禍亂的地方。指人必須時刻保持安全感,凡是禍亂是非之地,一定要遠遠避開。
【第32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諺)只要砍刀鋒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斷。比喻只要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敵手強硬,不怕困難重重。
【第33句】:【樹老心空,人老顛冬】 釋義:顛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顛三倒四。上年紀的人糊里糊涂,說話辦事難免顛三倒四,有錯。 例句:阿侯什都忙賠笑說道:“卻波,‘樹老心空,人老顛冬’,我不會說,你會聽。我說得不對,你莫見怪!”
【第34句】:【瓜兒只揀軟處捏】(慣)比喻專門挑軟弱者欺負。
【第35句】:【千里井,不反唾】(諺)出遠門在千里之外,飲過井里的水,不要以為再不路過此處,便朝井里吐唾沫。指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36句】:【橫插一杠子】 釋義:比喻橫加干涉。 例句:我起先跟老崔不錯,本來說好要跟他結婚的,沒想到郭三麻子橫插一杠子。三麻子在那邊是個隊長,誰惹得起呀!
【第37句】:【大旱之望云霓】(慣)云霓:烏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時候人們渴望下雨。形容對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38句】:【土里刨食吃】(慣)比喻以種田為生。 也作“土里刨食兒”。
【第39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諺)形形色色:各式各樣。指人多了,什么樣的人都有。也指人群中自有出色的人才。 也作人上一百,五顏六色。 人上一百,五藝俱全。五藝:各種技藝。 人上一百,生奇出怪。
【第40句】:【百年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諺)修:修行。指能同舟共濟乃至做成夫妻皆因前世有緣。
【第41句】:【不知者不作罪】(諺)指不了解情況而誤犯了別人,應當得到別人的原諒與寬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為過。
【第42句】:【無理攪三分】(慣)指人胡攪蠻纏,不講理。 也作“沒理攪三分”。
【第43句】:【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 釋義:欠債人即使窮到極點,碰到厲害的討債人也只好還債。 例句:“可知道‘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你而今遇著鳳四哥,還怕賴到那里去!”
【第44句】:【绱鞋不使錐子——針好】(歇)绱鞋:把鞋幫和鞋底縫在一起,一般要用錐子。針:諧“真”。指非常好或確實好。
【第45句】:【張和尚的帽子,抓給李和尚戴】 釋義: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張冠李戴。 例句:你老東西聽明白:那是竹子錢!我賣竹子給你們紙廠的錢!莫張和尚的帽子,抓給李和尚戴!
【第46句】:【挨上好鄰家,吃酒又戴花;挨上壞鄰家,披麻又戴枷】(諺)披麻:披麻戴孝,指遭殃死人。戴枷:罪犯戴上枷鎖。好鄰居會給自家帶來好處,壞鄰居會給自家帶來不幸。指擇鄰非常重要。
【第47句】:【裹腳布圍脖子——臭一圈兒】(歇)裹腳布:舊時女子纏足用的布條。臭:本指氣味難聞,轉指壞的(名聲)。形容人名聲不好,讓周圍一帶的人都厭惡。
【第48句】:【兵來將迎,水來土堰】(諺)堰:攔水的土壩,此謂阻攔。指交戰時要針鋒相對地采取措施,對付敵方。也泛指做事要有針對性。 也作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來將擋,火來水滅。
【第49句】:【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第50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諺)蹊(xi):小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可它們的花果很吸引入,人來人往,樹下自然就踩出了條條小路。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引人景仰。 也作桃李不言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第51句】:【胡蘿卜就燒酒——仗個干脆】(歇)仗:講求。干:諧“甘”。本指又甜又脆,轉以形容說話或做事干脆利索。 也作“胡蘿卜就酒——嘎嘣脆”。 嘎嘣:擬牙齒咬胡蘿卜時發出的聲音。
【第52句】:【當家才知柴米貴】(諺)當家:掌管家事。指人只有掌管了家事,才知道柴米油鹽等的價錢有多貴。 也泛指不承擔責任就不知道壓力的沉重。
【第53句】:【敲邊鼓】“敲邊鼓”比喻從旁協助,幫人說話。這個俗語源自打擊樂——鼓樂。 敲邊鼓,是音樂表現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邊,兩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鮮明的對比。為了表現主題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電閃雷鳴,也可以篤篤篤地敲得蹄輕馬疾,這才能體現出作品的飽滿和豐富。京劇中有二出戲特別突出擊鼓場面,一出是《擊鼓罵曹》,另一出是《抗金兵》。兩出戲都有敲鼓邊的動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幗英雄梁紅玉“擊鼓助戰”一場戲,演得淋漓盡致,敲鼓心和敲鼓邊結合,敲得錯落有致,節奏明快,鼓舞士氣,一鼓作氣,戰勝了金兵。 鼓樂以敲鼓心為主,輔以敲鼓邊,音樂感更強,效果更好。所以,用“敲邊鼓”比喻幫人說話,十分形象。
【第54句】:【人貧智短,馬瘦毛長】(諺)人窮困,受著經濟的掣肘,就顯得智謀不足;馬瘦了,肌肉不豐,毛就顯得又長又亂。指貧窮能使人智謀受到限制。 也作人貧志短,馬瘦毛長。志:志氣。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第55句】:【戴著木頭眼鏡】 釋義:比喻目光短淺,也比喻看不起人。 例句:朱老忠說:“咱不能戴著木頭眼鏡,只看見一寸遠。老輩人們付下點辛苦,江濤要是念書念好了,運濤再坐著革命的官兒,將來咱子子孫孫就永遠不受壓迫,不受欺侮了。”
【第56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諺)指寧肯餓死也不做賊,因為偷竊是擔賊名、喪人格的;寧肯屈死也不告狀,因為官府衙門敲詐勒索,不為民作主。
【第57句】:【一鍋端】(慣)比喻全部消滅掉。
【第58句】:【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詞語經常用到,意思是用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處與韓信有關。楚漢相爭時,在力量對比上,項羽處于強勢,劉邦處于弱勢。在張良和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劉邦說:“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日其強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說,項羽雖然被稱作一霸,但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說他的強大很快就會變弱。今天大王確實能夠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還有什么不能被消滅的? 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一直執行這方針,楚漢之間,強弱易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第59句】:【舍著金鐘撞破盆】(慣)比喻不惜任何代價,甚至豁出性命去拼搏。
【第60句】:【漱上水】(慣)、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結討好有權勢、地位,或有錢財的人。
【第61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 釋義:比喻受牽連。 例句:他已經看出來了,照這樣下去,要處理的處理不了,還得“把送殯的埋在墳里”,還得給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凈的病……
【第62句】:【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絲】 釋義:比喻本事再大,也有對付不了的難題。 例句:真是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絲;共產黨再厲害,也改變不了千年萬代的老規矩!
【第63句】:【豬不吃狗不啃】(慣)形容人模樣難看,誰都不喜歡。也比喻誰也不愿理睬。
【第64句】:【一根藤上的瓜】 釋義:比喻處境、命運相同的人。“一根藤上”又作“一條蔓上”。 例句:我們苗家和漢族是一根藤上的瓜。我們要結成一條心,挖出行動隊,消滅聶玉姣!
【第65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 釋義:比喻不出去見世面就缺少見識。 例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我們不出去參觀,曉不得自己落后。
【第66句】:【天子門下有貧親】見“朝廷還有三門子窮親戚”。
【第67句】:【老虎嘴里落下來的,叫狼吃了】(慣)比喻沒費力氣就得到個便宜。
【第68句】:【耍滑頭】(慣)l指玩弄手段,推卸責任。2指人不實在,搞圓滑的一套。
【第69句】:【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換算口訣,比喻推卸責任。它始創于民國初年。 之前的老秤,每斤為十六兩,如成語“半斤八兩”即來源于此。后更換為十兩一斤的新衡器,為了換算方便快捷,有人編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廣。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稱“一推六二五”,說的是舊稱的一兩,等于新秤的六錢二分五厘。此口訣一誕生,伴隨生出新的意蘊。久而久之,其原意隨著舊秤的退出,被人遺忘,而次生的新意,卻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傳。在于以此形容當事人逃避責任,唯妙唯肖。“退”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禍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諧音“一嘟嚕”,多少麻煩事,悉數向下推諉,比起“踢皮球”,意象更從容瀟灑。
【第70句】:【沒縫也要下蛆】(慣)蛆:蒼蠅的幼蟲。比喻無中生有,造謠生事或尋釁鬧事。
【第71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么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 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 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 那么“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后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第72句】:【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諺)荒年:饑荒年景。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的人。指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人們處處離不了他們,故謀生容易。 也作“饑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第73句】:【早知三日事,富貴一千年】(諺)人能預知未來三天的事,就可抓住機遇,獲取無窮無盡的財富。指預知未來最是難能可貴。
【第74句】:【守著餅挨餓】(慣)比喻有好的條件不知道利用。
【第75句】:【獨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 釋義:比喻一個人勢孤力單,再勇猛,有本事,也敵不過兩個人或一群人。 例句:他嘆了口氣,像是替徐東來解圍似的,對大家說道:“唉!俗話說:‘獨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他,只有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哩!”
【第76句】:【肚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諺)指肚子里沒有寒癥,吃下西瓜之類的涼食毫無關系。比喻人做事光明正大,無愧良心,就不怕三查六問,也不怕閑言碎語。
【第77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行業,只要服務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78句】:【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歇)曹操:東漢末期魏王,善于權謀。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足智多謀。指曹操和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聰慧人物。 泛指人的性格、志趣等各不相同。
【第79句】:【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諺)比喻每個人或每家都有自己的難處。 也作各人都有難唱的曲兒。 每家有一本難念的經。 家家有本觀音經。
【第80句】:【從小看大,三歲看老】(諺)指人一生的好壞作為,在其三歲時就能看出端倪。 也作“從小看大,從幼觀老”。
【第81句】:【苦藥利病,苦口利用】見“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82句】:【冤家碰著對頭】(慣)比喻仇人碰到一起。
【第83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諺)蠹(du):蛀蟲。折:斷。指蠹蟲多了,能把樹木蛀折;縫隙大了,能使墻壁倒塌。比喻貪污腐化的惡風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補,定會釀成無可挽回的大禍。
【第84句】:【上山打柴,過河脫鞋】(諺)上到山上就打柴,要過河水就脫鞋。比喻到什么環境,就要有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況,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
【第85句】:【擠訛頭】(慣)比喻敲詐勒索。
【第86句】:【親戚有遠近,朋友有薄厚】(諺)親戚中有遠親近親的分別,朋友中有交情淺交情深的分別。指同樣都是親戚朋友,總有遠近厚薄之分,不可一概而論。 也作“親戚有厚薄,朋友有遠近”。
【第87句】:【殺雞焉用牛刀】此語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誰能想這樣一句俗語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論語·陽貨》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城里有弦歌之聲,微微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必要推行禮樂大道。子游一本正經地說:“過去您教導我們說:‘君子懂得禮樂之道就會有仁愛之心,小人懂得禮樂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去做的呀!”孔子聽后對其他學生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第88句】:【餓狼不吃獵人的羊】 釋義:比喻對有特殊關系的人特殊對待。 例句:漢族有一句話:“打狗還得看主人。”蒙古人也有一句諺語:“餓狼不吃獵人的羊。”他穆天飛這不有意往自己臉上撒尿,欺人太甚嗎?
【第89句】:【金花配銀花,西葫蘆配南瓜】(諺)金花和銀花可搭配,西葫蘆和南瓜可搭配。比喻男女婚配要門當戶對,條件相當。
【第90句】:【請來菩薩忘了佛】(慣)菩薩:佛教稱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佛:佛教稱修行圓滿的人;也專指佛陀,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比喻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第91句】:【將在謀而不在勇】(諺)指將帥的作用在于謀略,而不在于單一的武勇。
【第92句】:【打碎的盤子敲爛的碗】 釋義:比喻關系徹底破裂,不可挽回。 例句:她冷笑一聲,說:“你別做夢挖元寶,想偏心啦!咱們是打碎的盤子敲爛的碗,扔到坑里,撒在道上,你揀不回來,也對不到一塊兒。”
【第93句】:【上不巴天,下不著地】 釋義:形容沒有著落,沒有依靠。 例句:咱們頂好是各走各的路。這地方上不巴天,下不著地,你要是不識好歹,咱倆免不了同歸于盡!
【第94句】:【三言兩語成夫妻】(慣)指對婚事很草率。也指辦事不慎重。
【第95句】:【耗子拉木锨——大頭在后】見“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
【第96句】:【懼法朝朝樂】(諺)朝朝(zha。 zha。):天天。指知法畏法,不會犯法,自然就天天過著心安理得的和樂日子。
【第97句】:【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諺)指希望中的多數,不如實際據有的少數。 也作“樹上十鳥,不如手握一只”。
【第98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釋義:機關:周密而巧妙的計謀。卿卿:舊時對女子的愛稱。耍盡心眼自以為非常聰明,到頭來卻斷送了自己性命。嘲諷人玩弄權術和詭計,最后落得身敗名裂。 例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他這才是自作自受呢!
【第99句】:【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釋義: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壞主意多。 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個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