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棒頭出孝子】(諺)舊指要想使兒子將來孝敬老人,必須從小對他嚴加管教,乃至體罰懲戒。 也作棒頭出孝子,箸頭出忤逆。 箸頭:筷子,指好吃好喝,一味溺愛嬌養子女。 棒打出孝子,嬌慣養逆兒。
【第2句】:【富人家日子好過,窮人家孩子好養】(諺)指富人家有錢,過日子不愁吃穿不愁用;窮人家缺吃少穿,子女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成長。
【第3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第4句】:【男愁唱,女愁哭】(諺)指男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唱來排遣;女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哭來發泄。 也作“女愁哭,男愁唱”。
【第5句】: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第6句】:【黃了】“黃了”這一俗語,專指好事沒有辦成。如對象沒搞成被說成黃了。 “黃了”源自哪里呢?舊時代做生意,開張的那天,門外要貼上“開張大吉”的大紅紙喜報一張。春節休息,正月十六開始營業,開門那天,也要在門外貼上“開市大吉”的大紅紙喜報。相反,如果一家商店經營不善,沒法經營下去了,店鋪關門,就用一張黃紙,寫上“收市大吉”貼在門上。由此,人們就將一家生意的關門,說是“黃了”。久而久之,引申為凡是沒有辦成的好事都可以說“黃了”。壞事沒辦成沒有說“黃了”的。
【第7句】:【富日子好過,窮家難當】(諺)指當家的有錢就容易把各方面的事情都安排好,窮人無錢,持家就很難。 也作富家好當,窮日子難撐。 窮日子難過,富家好當。
【第8句】:【燒餅枕頭餓死人】見“守著餅挨餓”。
【第9句】:【惡狗咬人不露牙】 釋義:比喻壞人陰險、毒辣。 例句:馬之悅橫她一眼:“噓!惡狗咬人還不露牙哪!嗆他幾句,傷不了筋,動不了骨,啃那個癢癢干什么!”
【第10句】:【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釋義:蚍蜉:大螞蟻。撼:搖撼。嘲笑人不自量力。 例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第11句】:【對待失意人,別說得意事】(諺)面對事不遂心或者倒運的人,不要談說稱心如意的事。指說話要看對象,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惹人生厭。
【第12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諺)象牙:大象的門牙。比喻庸人的嘴里不會說出高雅的詞語。也比喻惡人嘴里沒善言。 也作“狗口無象牙”。
【第13句】:【對胃口】(慣)比喻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第14句】:【山依嶺,嶺依山】 釋義:比喻互相幫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們近人不說遠話,互助組里,魚幫水,水幫魚,山依嶺,嶺依山,年輕人照顧你們上歲數的老人,是應該的。
【第15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 最初的衣裳應該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時,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期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衣和皮衣。可見,當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第16句】:【打小九九】(慣)小九九:乘法口訣。比喻在心里盤算。
【第17句】:【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諺)十步:形容地域不大。比喻到處都有出眾的人才。
【第18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諺)指丈母娘愛女兒,自然就喜歡自己的女婿。 也作丈母娘看女婿親。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第19句】:【樹大有枯枝】 釋義:比喻聚集的人多了,難免出現少數壞人。 例句:俗語說的,樹大有枯枝,一國之大,自然是有好有壞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第20句】:【騎著脖子拉屎】(慣)比喻欺人太甚。 也作騎在人頭上拉屎。 騎到腦瓜頂上拉屎。 騎在脖子上屙屎撒尿。
【第21句】:【人到一萬,無邊無沿】(諺)指人數上萬,氣勢就會非常壯觀。 也作人馬一萬,無邊無岸;人到十萬,徹地連天。 人有一萬,無邊無沿;人有十萬,徹地連天。
【第22句】:【吃五谷雜糧,保不住不生病】(諺)指人免不了要吃五谷雜糧,也就免不了要生百病。 也作“人吃五谷生百病”。
【第23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釋義:比喻只要誠心誠意去做,就一定會克服困難,達到目的。也比喻對人真誠,能產生極大的感動力。 例句:這是個父母不肯許的。又有一個父母許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轉來。 一念堅貞,終成夫婦。留下一段佳話,名日《秋千會記》。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24句】:【啞子吃黃連——苦在心頭】(歇)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苦楚。指把苦痛埋在心里,不向人訴說。 也作啞子吃黃連——在心里苦。 啞子吃黃連——苦在心里。
【第25句】:【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諺)虧心:指對不起良心。指人即使在暗處偷偷做了昧良心的事,神靈的眼睛也會看得很清楚。勸人在任何情況下不要做壞事,不然,必將受到應有的懲處。
【第26句】:【一棒打著兩個人】(慣)比喻一句話傷了兩個人。
【第27句】:【路上行人口似碑】(諺)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們對人對事的評論與傳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樣,無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論,不需自己辯解。也指事情一旦發生,也就無從隱瞞。 也作路上行人口勝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第28句】:【無過亂門】(諺)不要走近禍亂的地方。指人必須時刻保持安全感,凡是禍亂是非之地,一定要遠遠避開。
【第29句】:【貓口里挖鰍】(慣)鰍:泥鰍。從貓嘴里把它吃進的泥鰍掏出來。 比喻事情難度大,辦不到。 也作“貓嘴里挖鰍,虎頭上做窠”。
【第30句】:【航船不載無錢客】(諺)航船上不搭載沒錢的客人。指凡乘船就得交渡船錢,過路就得交過路錢,這是往來交通的規矩。
【第31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釋義:寓言故事:蚌張開蚌殼曬太陽,水鳥鷸見了用嘴啄它,蚌殼緊緊鉗住了鷸的嘴,雙方都不肯相讓,結果,兩個都被漁翁捉住了。故事載于《戰國策·燕策》。比喻兩方相爭,讓第三者得了好處。“漁翁”又作“漁人”。“相爭”又作“相持”。 例句:那些地方官員都知道這個“活閻王”的厲害,誰敢說個不字!他們只得忍痛割愛,白吃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啞巴虧。
【第32句】:【朋友妻,不可戲】(諺)對于朋友的妻子,要尊重、嚴肅,不可有任何輕浮的表現。指朋友之間義氣為重,對朋友妻尤其不得失禮。 也作朋友妻,不可欺。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滅.
【第33句】:【和尚的房子——廟】(歇)廟:寺廟,諧“妙”。用來表示贊賞,指非常美妙,妙極了。
【第34句】:【怕狼怕虎就別在山上住】(諺)比喻人既然膽小怕事,就干脆別干了。
【第35句】:【過五關,斬六將】此語比喻勇往直前,戰無不勝,英雄氣概無人能當。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 關羽、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后,在一次戰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愛關羽的德才,欲收入帳下。關羽為了劉備二位夫人的安全,與曹操“約三事”后,暫棲曹營。后來,關羽得悉劉備兵敗后投在河北袁紹處,立即寫信辭別曹操,從河南許昌出發,護送劉備的二位夫人去尋找劉備。由于關羽沒有丞相曹操的文憑,沿途守關將領阻截關羽。關羽英武異常,斬將奪關而過。 第一關:東嶺關,斬孔秀。 第二關:洛陽關,先斬孟坦,再斬韓福。 第三關:沂水關,斬卞喜。 第四關:滎陽關,斬王植。 第五關:滑州關,斬秦琪。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成就了一世英名。
【第36句】:【丟了三魂,喪了七魄】見“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疏失了七魄”。 古國名,即今南洋群島的爪哇島,古人視為遼遠虛無之地。本指扔得遠遠的。比喻忘得一干二凈。
【第37句】:【三過家門而不入】(慣)傳說夏朝大禹為了治水,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形容一心為公而不考慮個人利益。
【第38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39句】:【隔山不算遠,隔河不算近】(諺)隔座山人能爬過,隔道河人難涉水。指在交通方面,寧隔座山,不隔道水,江河比高山的阻礙更大。 也作“隔山不遠隔水遠”。
【第40句】:【人托人,接上天】(諺)人們辦事一個轉托一個,能夠一直接通最上層。指人情轉托可以打通各種人際關系,直到頂層。
【第41句】:【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歇)本指高空里的手,轉指技能高超的人。
【第42句】:【涼水澆頭】見“冷水澆頭懷抱冰”。
【第43句】:【大廟不收,小廟不留】(慣)形容孤苦無依,無人收留。 也作“大廟不收,小廟不要”。
【第44句】:【翻老賬】(慣)老賬:過去的賬。 比喻重提已經過去,讓人厭惡的事情。 也作“翻舊賬”。
【第45句】:【好貨不怕行家瞧】(諺)行家是最識貨的。只要貨好,就不怕行家反復驗看。指優質貨物不會在行家眼中降低了品位。
【第46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撐著】(慣)比喻做事遲疑,拿不定主意。
【第47句】:【千金難買好音訊】(諺)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好的音訊。指使人振奮的好消息是最有價值的。
【第48句】:【人活年輕,貨賣時新】(諺)人年輕時,是最風光、最有活力的;貨物的款式時新,是最招買主、最暢銷的。指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候是青春。
【第49句】:【搽胭脂抹粉】(慣)胭脂:一種紅色的化妝品,常涂在兩頰或嘴唇上。粉:化妝用的細粉末,多涂于面部。本指用化妝品化妝,比喻掩飾缺點、錯誤或罪行。
【第50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諺)天網:天道的法網。恢恢:寬廣貌。 天道的法網非常寬廣,看著稀疏,卻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壞人。指一切惡人都難逃法網。 也作天網恢恢本不疏。 天網恢恢有昭報。
【第51句】:【一顆心吊在嗓子眼上】(慣)形容提心吊膽。 也作一顆心提到嗓子眼兒。 一顆心懸在半天里。
【第52句】:【水是莊稼娘,無娘命不長】(諺)水就好比田禾的親娘一樣,沒了親娘,孩子就很難成長。指農業豐產要靠水利建設。
【第53句】:【趁著混水摸泥鰍】(慣)比喻趁著混亂的時機撈取好處。
【第54句】:【娶媳婦兒打幡兒——熱鬧出了尖兒】(歇)幡兒:一種窄長的旗子,垂直懸掛,多用白紙剪成,舊俗出殯時用。指喧鬧得有些過分或出格。
【第55句】:【老牛拉破車】(慣)比喻做事磨蹭,節奏慢、效率低。 也作老牛拖破車。 老牛破車。
【第56句】:【一百個朋友嫌少,一個仇人嫌多】(諺)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仇人最好是一個也沒有。指人應廣交友,不結仇。
【第57句】:【龜通海底】(諺)指龜潛入水中,可以直通到海底。比喻出入衙門的有錢人,可以打通關節,買通官府,上下鉆營。
【第58句】:【苦藥利病,苦口利用】見“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59句】:【捉住和尚要辮子】(慣)比喻強人所難,無理取鬧。
【第60句】:【箭在弦上——不能不發】(歇)比喻情勢緊迫,不能不做某事。 也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第61句】:【老鼠睡貓窩——送來一口肉】(歇)比喻送到嘴邊來的好東西。
【第62句】:【鳥瘦毛長,人貧志短】 釋義:人在窮困時常常沒有辦法掙脫困境。也說“馬瘦毛長,人窮志短”,意為人在窮困時,常常喪失志氣。 例句:春兒又好笑又好惱,忍不住罵道:“你常常—軀男子漢,不}旨望你養老婆,難道一身一口,再沒個道路尋飯吃?”可成道:“賢妻說得是。‘鳥瘦毛長,人貧志短。’你教我那—條道路尋得飯吃的,我去做。”
【第63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諺)比喻經常處在某種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影響或某種麻煩。 也作“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
【第64句】:【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諺)比喻個別的劣質分子會殃及整體事業。也比喻因為一個環節不好而影響了整體榮譽。
【第65句】:【殺人不眨眼】(慣)形容非常殘暴、兇狠。
【第66句】:【牛套馬,累死倆】(諺)農家駕車或拉犁,要是把牛和馬套在一起,馬快牛慢,勁兒使不到一起,雙方都受罪。比喻條件不同,卻強行搭配,則雙方都有損無益。
【第67句】:【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諺)家雀:麻雀。比喻生活能力再差的人,也總會設法活下去。 也作老天爺餓不死沒眼的家雀。 老天爺餓不死瞎眼雀。
【第68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入伍兵】(諺)招軍旗:招募兵士的招幌。比喻事情只要有人號召,就有人聞風響應。 也作“插起招軍旗,自有吃糧人”。 吃糧:當兵的吃公家的糧餉。
【第69句】:【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慣)指言行不一致或耍兩面手法。
【第70句】:【眼皮子淺】(慣)形容人見識淺薄或目光短淺。 也作“眼窩子淺”。
【第71句】:【一個模子鑄的】(慣)模子:用壓制或澆注的方法使材料成為一定形狀的I具。形容東西或人物一模一樣。 也作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 一個模子里磕出來的。
【第72句】:【放禿尾巴鷹】(慣)比喻借出去的錢和物收不回來。
【第73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釋義: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就擔憂,在天下人安樂之后才安樂。比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例句:劉志丹再也忍不下去,他常聽爺爺說,人生在世,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74句】:【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慣)比喻冒再大的風險也不在乎。 也作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第75句】:【鬼話】“鬼話”,指的是騙人的謊話。“鬼話”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帶,與今日詞義不同。那時的“鬼話”曾指鬼佬之話——英語。 約一百六十年前,廣州出版過英語學習讀本,封面大字標明書名是《鬼話》。 如當時已有今義,斷然不會將英語學習讀本命名為《鬼話》。那樣,誰還敢學習英語呀! 這本早年英語課本《鬼話》很有趣,是中文英語書。如在“球”后面用漢語注音為“波”,所以后來粵語干脆不說“球”了,改用“鬼話”之“波”了。《鬼話》書已罕見,美國有本《廣州番鬼錄》對此有較多介紹。 何以稱英語為“鬼話”呢?許多文獻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鬼話”顯然來自古代中國對外國的稱謂,無貶義。 鬼話轉義為今義,顯然是中文特點一詞多義之故,國人又極善于聯想,“鬼”在古代許多小說中是壞東西,能妖言惑眾,借《鬼話》為“鬼話”。
【第76句】:【猴彈棉花狗拉車,什么都亂套啦】 釋義:比喻一片混亂,沒有秩序。 例句:這年頭,猴彈棉花狗拉車,什么都亂套啦。不是有事,像她這樣派頭的,不會腳底板癢得沒事干,跑到我們這門上來!
【第77句】:【拉大旗作虎皮】(慣)比喻用名人的威望或他人的名義來抬高或保護自己。
【第78句】:【哪塊黃土都能落腳,哪棵樹上都能搭窩】(諺)落腳:安家落戶。搭窩:像鳥一樣筑巢歇息。指任何地方都可謀求生活的出路,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受困。
【第79句】:【喝慣了的水,說慣了的嘴】(慣)比喻人太愛說話,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80句】:【要想武功好,從小練到老】(諺)要想把武功練好,就得一輩子不停地練。指武功不是短時間能練好的,要長練不輟。
【第81句】:【大口小口,一月一斗】(諺)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吃糧上,一人一月總得一大斗。指口糧的耗費是硬指標,不容含糊。
【第82句】:【狗攆鴨子——呱呱叫】(歇)本指鴨子發出“呱呱”的叫聲,轉以形容極好。多用來稱贊某人或某事物。 也作狗趕鴨子——呱呱叫。 狗咬鴨子——呱呱叫。
【第83句】:【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諺)將相:將帥、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職。指將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兒應自強不息,奮力進取。
【第84句】:【打官腔】(慣)舊指說一些官場上的門面話,現指利用規章制度來推托、責備。也指拿冠冕堂皇而不解決實際問題的話來應付人。
【第85句】:【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 釋義:比喻無論怎樣狡猾的壞人也斗不過好人。 例句:哼,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哇!有關聯絡圖的事和他的口供跟野狼嗥倒是一致的。
【第86句】:【趙公元帥】民間認為“趙公元帥”是財神爺,供奉該神可以發財致富。 “趙公元帥”原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財神爺。名字叫趙公明,晉代時已出現。在《搜神記》中他是個冥神,在隋唐兩代,他是個瘟神,當時人們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趙公明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是他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的來歷。這時趙公明的面目已煥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幫助做買賣者求財盈利的財神爺了。趙公明成為財神爺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大肆渲染描繪,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后,趙公元帥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寶、納珍、招財、利市,聽從他的差喚。“招財進寶”一詞便始于此。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又把財神爺請回來了,在大小飯店的顯著位置,多有供奉財神的,以求好運發大財。但不要忘記誠信為本。
【第87句】:【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真的太平嗎?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西班牙探險隊從塞維利亞起航,經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經過南美洲南端時,進入一處海峽。海峽兩岸巖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眾多,經過38天的艱苦奮斗,船隊頂著驚濤駭浪,終于闖過了這段艱難的航程,駛離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在的麥哲倫海峽。離開海峽后,進入茫茫海洋。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節,天氣晴朗,海水平緩舒展,船隊浩浩蕩蕩越過赤道,經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這漫長的行程中,再也沒有遇到大風大浪,隊員們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太平之洋啊!”從此,麥哲倫就將這個大洋命名為太平洋。
【第88句】:【慈母有敗子,嚴家無格虜】(諺)格虜:強悍、桀驁不馴的奴仆。慈母的寵愛,往往慣成敗家子弟;嚴厲的家法自不容有強橫的奴仆。 指治家貴在從嚴。 也作“慈母多敗兒”。
【第89句】:【無心人說話,只怕有心人來聽】(諺)說話人是無心說的,聽話人卻是有心聽的。指無意中說的話,到有心人的耳里,卻當作了真實。
【第90句】:【進鬼門關】(慣)鬼門關:迷信指陰陽兩界的交界處。戲稱人死亡。
【第91句】:【做了皇帝想登仙】(慣)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92句】:【拐驢對破磨】(慣)拐:腿或腳有毛病,走路時身體不穩。比喻雙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93句】:【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諺)市:古時處決死囚的場所。古時富貴人家的子弟犯了死罪,可用錢財贖命。指在金錢萬能的社會里,連死罪也可用錢贖免。
【第94句】:【一鋤頭挖不出一口井來】(諺)深并不是一鋤頭下去就能挖成的。 指做事要有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簡單處置。
【第95句】:【明月不常圓,好花容易落】(諺)落:凋謝。比喻美好的景象往往保持不了多久,稱心如意的事情往往為時很短。
【第96句】:【好馬比君子】(諺)比:比得上。 指好的馬性情溫馴,通人性。
【第97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前面有車走過,后面便留下車轍印痕。比喻前人的經驗教訓,后人可作為借鑒。 例句:萬一碰上鬼子偽軍跟他在一塊兒,也是一樣辦法,反正跑不了就光榮犧牲。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的榜樣!
【第98句】:【宰相家人七品官】(諺)宰相家的奴仆,也相當于七品官。舊指主子顯貴,奴仆也跟著抬高地位。 也作宰相門前七品官。 宰相家奴七品官。
【第99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上一篇:攜程網游記最新的座右銘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