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前后不一致是教育中最嚴重錯誤之一。斯賓塞:《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11頁。
【第2句】: 借口讓孩子自由綻放而對他言聽計從的做法是有害的;他需要遇到其他欲望行為,及其他年齡層人士所具有的欲望行為。假如人們對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百依百順的話,就會完全破壞他的創(chuàng)造能力,即狂熱地尋求滿足一種永遠滿足不了的欲望的能力,一旦這種欲望獲得了滿足,他無論怎樣都會離開原來的對象,去尋求新的滿足。多爾多:《兒童的利益——學會如何尊重孩子》,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203頁。
【第3句】: 要扭轉(zhuǎn)消極的或者無法正常運轉(zhuǎn)的學校文化,你就必須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謹慎小心。你所說的每一句話,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應(yīng)該盡可能地根植于堅定可行的愿景,基于學校成就、學校特色、個體職責和對學校所有教師的責任感。邁克萬:《卓越校長的7個習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第4句】: 對孩子進行勤儉教育,重在讓孩子親身體驗生活,體驗生活的快樂和艱辛,由此孩子的視野也可以變得更加開闊。伊里奇:《哈佛的教育智慧》,中國人口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頁。
【第5句】: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況:《荀子·勸學》。
【第6句】: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今天應(yīng)當完成的工作的任何一部分留在明天去做。你要養(yǎng)成習慣,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提前在今天來做。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頁。
【第7句】: 教師應(yīng)該嚴格,不要嚴厲;嚴厲是封建的,如體罰等,那是使教師變成了統(tǒng)治者,而學生則變成了被統(tǒng)治者。教師要嚴格,要學生尊敬。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05頁。
【第8句】: 要求學生必須用手、用舌、用頭腦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徹了解材料,使它成為他的根深蒂固的習慣。第多惠斯:《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見《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66頁。
【第9句】: 小學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wù),而其中占據(jù)首位的任務(wù)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9頁。
關(guān)于教育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第10句】: 我們栽培草木,使它長成一定的樣子,我們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盧梭:《愛彌爾——論教育》(上卷》商務(wù)印書館1978年版,第6頁。
【第11句】: 【只看自己所有的】 我們有著健全的軀體,但我們不快樂,因為我們看到了那么多人比我們美麗;我們有著一個平凡而溫暖的家,但我們不快樂,因為我們看到了別人漂亮的衣服和車子。我們只看所沒有的,所以我們生活在喋喋不休的抱怨中,看不見生活的美麗,經(jīng)常感到失落,讓朋友和家人生厭;至于所謂的成功,當然也與我們無緣。如果你也曾只看自己沒有的,找不到快樂的理由,那么不妨也記住這句話吧: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第12句】: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不僅要求一個人具備廣博而深刻的知識,而且要求發(fā)展他的智慧、意志、感情,發(fā)展他的才能和天資。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頁。
【第13句】: 教育即是文化價值,也就是傳播宗教信仰的、科學的、藝術(shù)的、道德的、國家政治的理想并且使這些理想成為激發(fā)下一代成長的基本準則。凱興斯泰納:《國民教育的概念》,見《凱興斯泰納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頁。
【第14句】: 教育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同情心和關(guān)切態(tài)度,會在受教育者的心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但是,集體的同情心和關(guān)切態(tài)度卻更加有力量。教育者的任務(wù)在于,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由于集體在困難時刻所給予的同情和幫助而產(chǎn)生的感激心情。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shù)》,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頁。
【第15句】: 許多做父母的對于指導兒童游戲,沒有予以足夠的注意,或者讓兒童任意去玩,或者對兒童的游戲過分關(guān)注,供給了過多的玩具。父母應(yīng)當在各個游戲階段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但是,必須經(jīng)常允許兒童有發(fā)揮主動精神和正確地發(fā)展他的才能的可能。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8頁。
【第16句】: 你要記住,在敢于擔當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任務(wù)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盧梭:《愛彌兒——論教育》(上卷》商務(wù)印書館1978年版,第99頁。
【第17句】: 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wù)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頁。
【第18句】: 在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同時,我們要掌握難度的分寸。所謂掌握難度的分寸,照我們的理解,絕不是要降低難度,而是要合理地運用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這條原則的效果如何,很要緊的一點,就是運用它的時候,給學生提供的教材一定要是學生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掌握難度的分寸,使得兒童無法弄懂所教的材料,那末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走上機械識記的道路。這樣一來,高難度這個正面的主張反而會走向它的反面。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頁。
【第19句】: 教育是偉大的事業(yè):人的命運決定于教育,青年一代是當代的貴賓,是未來的主人公,他們正值青春,是從年老一代繼承遺產(chǎn)的時代。作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應(yīng)該成為時代的青年,每個青年具有新的思想,準備更替舊的思想。這也是人類進步和人類進程的條件。別林斯基:《新年的禮物》,見《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07頁。
【第20句】: 集體的溫柔和善良的情感,集體的關(guān)切——這是一種多么巨大的力量啊!它就像一股洶涌的急流,撼動著感情最冷漠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shù)》,湖南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頁。
【第21句】: 教育性教學中,一切均決定于它所激起的心理活動。教學要增加而不是減少這種心理活動,要使這種心理活動成為高尚的而不是敗壞它。赫爾巴特:《教育學講義綱要》,見《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93頁。
【第22句】: 我向你建議:在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對事實、現(xiàn)象、規(guī)律性做出膚淺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頁。
【第23句】: 有事習勞,可以養(yǎng)生,可以為學。李塨:《恕谷年譜》卷四。
【第24句】: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和諧的個性的過程就在于:教育者在關(guān)心人的每一個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時,任何時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個方面和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是道德。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頁。
【第25句】: 教學的科學性原則,要求教學內(nèi)容嚴格地符合科學,客觀地反映有關(guān)科學知識領(lǐng)域的現(xiàn)況并考慮它的發(fā)展的趨勢和遠景。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一般教學論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頁。
【第26句】: 無論在學校里對學生進行的教育內(nèi)容多么豐富,目的多么明確,這種教育不應(yīng)隨著發(fā)給學生畢業(yè)證書而告結(jié)束。從學習轉(zhuǎn)到勞動是男女青年生活中極其重大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頁。
【第27句】: 【一生干好一件事】 “一生干好一件事”,這個標準似乎并不高,但是,仔細想一想也不是那么簡單的。其實,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在一生中干好一件事,足矣。雖然他們默默無聞,干著瑣碎的不起眼的工作,但是同樣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美化了世界,創(chuàng)造了財富。誠如莎士比亞所言:“卑微的工作是用艱苦卓絕的精神忍受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
【第28句】: 童年構(gòu)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頁。
【第29句】: 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建設(shè)要求它的每一個成員具有深刻而有系統(tǒng)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一些基本的東西是在學校里傳授的。因此學校的首要任務(wù)就是授予學生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深刻而確實的普通知識。凱洛夫:《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頁。
【第30句】: 所以,我們應(yīng)訪求那些匠師,由于他們天性里幸運的稟賦能遵循著真正好的途徑,因此我們的青年仿佛住在適宜的水土,可以從其周圍的一切事物里得到益處,從美的品物中所發(fā)射的影響接于其耳目,像和暢的惠風一般,令人精神健爽,因此從孩童時期起即于不知不覺間導他們于和睦、友好,并和美好的理性一致。柏拉圖:《柏拉圖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8頁。
【第31句】: 你應(yīng)當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認識)、弄懂大量的事實、事物和現(xiàn)象以后再進行識記。不要讓學生去記誦那些還不理解、沒有完全弄懂的東西。由弄懂事實、事物和現(xiàn)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規(guī)則、公式、定理、結(jié)論)的道路,一定要經(jīng)過實際作業(yè),而完成實際作業(yè)就正是掌握知識。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頁。
【第32句】: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yǎng)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魯迅論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頁。
【第33句】: 教授基本概念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助兒童不斷地由具體思維向在概念上更恰當?shù)乃季S方式的利用前進。可是,試圖根據(jù)遠離兒童思維樣式且其含義對兒童來說又是枯燥無味的邏輯進行正式說明,肯定徒勞而無益。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頁。
【第34句】: 領(lǐng)悟這樣四種靈魂的態(tài)式:相對于那最高的一段的是理性思維,相對于那第二段的是思想,請把信念歸于第三段,而屬于最末一段的是臆想。柏拉圖:《理想國》,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318頁。
【第35句】: 教育上最主要的是要考慮人類個體所實際產(chǎn)生的思維。教育的任務(wù)是培養(yǎng)適合于有效思維的態(tài)度,并且選擇和安排教材,以及為了促成有效的思維態(tài)度,配合教材選擇和安排一些活動。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頁。
【第36句】: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fā)達且調(diào)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nèi)外二者:一日身體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發(fā)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fā)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diào)和之發(fā)達。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見《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08頁。
【第37句】: 導師應(yīng)該記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都教給學生,而在使得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在使學生采用正當?shù)姆椒ㄈデ笾ジ倪M他自己,當他有心去做的時候。洛克:《教育漫畫》,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5頁。
【第38句】: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荀況:《荀子·修身》。
【第39句】: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漢書·陽貨》。
關(guān)于教育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第40句】: 心靈美,首先是一種社會的、道德的因素,因此它能使外貌顯現(xiàn)出某種高尚色彩。根據(jù)一個人的外貌可看到他的道德品質(zhì)的許多特點。…出心靈美與外形美的一致,表明一個人在身體和精神方面全是健康的。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頁。
【第41句】: 你們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或教導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wù)撈渌娜耍銈冊鯓颖硎練g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頁。
【第42句】: 【要時時身行好事】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想拋向別人時,首先弄臟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手。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的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上兩三滴。因此,要時時心存好意,腳走好路,身行好事。
【第43句】: 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yīng)濟社會的需求。陶行知:《陶行知論普及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7-78頁。
【第44句】: 習氣之溺人也,不特性之醇者無以養(yǎng)其真,而質(zhì)之疵者亦且以失其故。王夫之:《四書訓義》卷二十一。我們認為,在集體中建立起一種充滿勞動氣氛、團結(jié)友愛和有利于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是很重要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感到應(yīng)該對社會負責,并在此基礎(chǔ)上認識到應(yīng)對自己的良心負責。自己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以及良心的約束是建立在對社會負責的基礎(chǔ)上的。但又不要使青年人覺得一舉一動都要受到集體的管束。蘇霍姆林斯基:《培養(yǎng)集體的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9頁。
【第45句】: 教育過程的辯證性要求教師必須對整個的方法體系有充分的注意。方法體系本身永遠不應(yīng)當是死的東西,不應(yīng)當是凝固的東西,它應(yīng)當永遠變化著,永遠發(fā)展著,尤其是因為兒童在成長著,進入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新階段,而且我們的國家也在成長著、變化著。馬卡連柯:《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229頁。
【第46句】: 經(jīng)常反復(fù)檢查中小學教材的基本特性,能夠縮小“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之間的差距。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頁。
【第47句】: 【在心靈上種花】 不可否認,我們成人和社會對孩子的心靈的關(guān)注太少了,我們只注重讓孩子去贏得一個輝煌的結(jié)果,卻忽略了過程,忽視了孩子心里的感受。我們在孩子的心靈深處傾倒了許多,日久天長已經(jīng)堆積如小山狀……當務(wù)之急就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yīng)懷著滿眼春色之心,在每顆孩子的心靈深處播下種子,長出絢爛的花朵,迅速清除孩子們心靈里已積下的“垃圾”。
【第48句】: 家庭和環(huán)境不斷對兒童產(chǎn)生著影響,培養(yǎng)他相應(yīng)的觀點和習慣。學校進行工作的對象——兒童,在這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樣,并不是一塊凈地。教師可能要同兒童帶到學校來的觀點和習慣進行頑強的斗爭。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146頁。
【第49句】: 【生命的白與黑】 不知道并不可怕;不知道以為知道,有點可怕;不知道假裝知道,是真的可怕。生活中與人相處需多點和氣,事業(yè)上與人競爭少不了點霸氣。對待原則問題不能沒有點“虎”氣,處理非原則問題尚需多點“猴”氣。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大貪的人心里發(fā)虛,大吼的人底氣不足。人生是長與短、進與退、榮與辱的對接與組合,人生是盈與虧、黑與白、陰與陽的碰撞與交融。
【第50句】: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教條示龍場諸生》。
【第51句】: 【以名人為師】 以名人為師,用其寬廣的胸懷,強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責任意識來反思個人走過的路,矯正人生前進的目標和航線,你會發(fā)現(xiàn)前程一派光明燦爛。
【第52句】: 讓學生深入地、多方面地認識現(xiàn)實,使學生的頭腦里形成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片段,而是事物之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在此基礎(chǔ)上來培養(yǎng)一定的邏輯性。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頁。
【第53句】: 我的目標不是教給他種種知識,而是教他在需要的時候獲取知識的能力,教他準確評估知識的價值,教他愛真理勝于一切。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頁。
【第54句】: 我堅信,教師對學生的真正的愛,是一種強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這是一種要把你認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東西獻給學生(不是獻給某個人,而是獻給集體)的愿望,是努力使學生從思想上和政治上也達到我們同一水平的愿望。教師對學生的愛已不是他在走上教育工作崗位時所懷的那種感情。這是一種孜孜不倦的、艱苦而有趣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通過這種工作,整個集體思想上和道德上的一致性才得以形成。哪里有這種愛,哪里的教師本人就是吸引集體和每個學生的巨大力量。蘇霍姆林斯基:《培養(yǎng)集體的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頁。
【第55句】: 【為每個學生一生的幸福做好準備】 教育的理想或者說它的根本價值應(yīng)體現(xiàn)在:為每個學生一生的幸福做好準備。不僅僅是給學生一點知識和技能就完成了任務(wù),也不僅僅是給學生某一時、某一刻的幸福,而是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chǔ)。這種幸福觀對于不同的個體而言,主觀感受不一樣,但有相同的基礎(chǔ)。因為,一個人的幸福既不取決于他的財富的多少,也不完全取決于他擁有的知識量的多少。知識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價值,但是如果獲得了知識而人格是不完善的,精神世界是不正常的,也不會有幸福可言。幸福一定是建立在一個身心健康同時又有豐富的知識的基礎(chǔ)上的,這樣的人才可能具備一個幸福的未來。
【第56句】: 智育對于人之必不可少,不僅是為了勞動,而且是為了精神生活的充實。……如果智慧只是被訓練去從事狹窄的職業(yè)勞動,那么生活就會變得貧乏、沉悶、遠離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頁。
【第57句】: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軻:《孟子·盡心上》。
【第58句】: 教導員和學生初次會面的時候,應(yīng)當給自己提出一個實際的目的:把這個男孩子或女孩子教育成真正有教養(yǎng)的蘇維埃人、勞動者,這樣的勞動者從教育機關(guān)出去以后就是一個有用、有技術(shù)、有學識、有政治修養(yǎng)和高尚道德的身心健全的公民。教導員永遠不應(yīng)當忘記自己工作中的這個目的。簡直是連一分鐘也不應(yīng)當忘記。馬卡連柯:《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頁。
【第59句】: 【老師的力量】 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美國教育家古諾特
【第60句】: 【科學地對待學生的錯誤】 班主任能育出一棵參天大樹,也能毀掉一棵幼苗。當孩子們犯了錯誤,有一絲的希望,也要盡萬分的努力,要千方百計去教育、去拯救;要從孩子們的一生前途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千萬不能圖一時的痛快、一時的意氣用事。須知,毀掉一棵幼苗,容易;把幼苗,尤其是病殘的幼苗培植成參天大樹,難。正因為難,也更能顯示一名班主任的職業(yè)道德與工作水平。
【第61句】: 愛應(yīng)該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鑒別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別林斯基:《新年的禮物》,見《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12頁。
【第62句】: 只有當難和易之間有適當?shù)谋壤龝r,才會出現(xiàn)最好的思維。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頁。
【第63句】: 我們研究學問,非只為增加一點個人的幸福,目的總是要改造社會。陶行知:《陶行知論普及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頁。
【第64句】: 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類的身體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廣泛的發(fā)揮,至少生理學能清楚地指出這種可能性。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頁。
【第65句】: 【打造自己的長處】 教師同任何人一樣,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但各有各的長處。我們要借鑒奧運會金牌獲得者的秘訣,充分發(fā)揮自身長處,集中自己的優(yōu)勢,選定自己追求卓越的范圍,揚自己的長而避自己的短,千萬不要東施效顰,盲目地學別人,自己的長處沒發(fā)揮,別人的精彩沒學,成為“四不像”。
【第66句】: 【人生沒有“如果”】 人生路很漫長,唯一沒有的路就是回頭路。我們要把上一次的挫敗當做下一次的經(jīng)驗,這樣才能走出人生的輝煌!
【第67句】: 【班主任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妙方】 人的心靈是一個極其寬廣、復(fù)雜、多變的世界。面對幾十個性格各異、變化發(fā)展的孩子,怎樣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那片沃土,播下適宜于他們成長的那粒種子,并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妙方,需要班主任細心地觀察、認真地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
【第68句】: 應(yīng)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yīng)他這個人本身。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頁。
【第69句】: 【給學生一個臺階】 面對犯正確的學生,我們不要用粗暴與野蠻的態(tài)度急于去批判、懲處,而應(yīng)該冷靜地對待,用愛心與智慧給學生一個走出錯誤與尷尬的臺階,呵護他的自尊,讓他感受到教育的寬容與善意。給學生一個臺階吧,一個善解人意的臺階就是一粒真誠的種子,而所有真誠的種子都一定會有回報大地翠綠春天的時候。
關(guān)于教育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第70句】: 所謂創(chuàng)造性,絕不意味著教育過程是一種不可捉摸的,服從于靈感的,不可預(yù)見的東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細地預(yù)見到并且研究過教育過程的許多事實和規(guī)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學能手當機立斷地改變計劃。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217頁。
【第71句】: 在實驗體系中,不借助分數(shù)及類似的方法對學生施加壓力,實現(xiàn)我們的教學論原則能使學生產(chǎn)生對學習的內(nèi)部誘因,增加和深化這種誘因。不斷地以新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智慧,讓他們思考,樹立學生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讓他們完成復(fù)雜的任務(wù)——這一切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穩(wěn)定的內(nèi)部誘因。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頁。
【第72句】: 【要想活得精彩,就必須有精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不是活在物質(zhì)世界里,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與信念之中。對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碗飯、一杯水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活得精彩,就必須有精神,就必須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理想信念使貧困的人變成富翁,使處在黑暗中的人看見光明,使身陷絕境中的人看到希望,使夢想變成現(xiàn)實。若喪失了理想和信念,一個人就形同行尸走肉、衣架飯囊。
【第73句】: 教學的藝術(shù),大部分在于使新問題的困難程度大到足以激發(fā)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帶來的疑難,足以使學生得到一些富于啟發(fā)性的立足點,從此產(chǎn)生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建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頁。
【第74句】: 無論如何,教育過程如果要生命力,為發(fā)展中的人服務(wù),那就必須與時間形成積極的聯(lián)系,而時間應(yīng)被看作是一種建設(shè)性因素而決不是作為一種破壞性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應(yīng)盡一切努力摒棄任何一種把思想和道德、習俗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觀念;他們不僅需要努力使人接受變革,而且需要努力以各種方法促進教育的對象機智而有效地參與各個階段的變革,不管這變革是發(fā)生在個人內(nèi)部還是發(fā)生在他與之聯(lián)系的外部世界。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7頁。
【第75句】: 在兒童的心靈里,永遠不要讓那一點寶貴的火種(或成為一個好人的內(nèi)心愿望)熄滅。要善于使這樣的思想在兒童心里扎根。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頁。
【第76句】: 積學未至而暴之遽,積誠未至而教之強,學之通弊矣。故言立不如默成,強人不如積感。魏源:《默觚》,見《中國近代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9頁。
【第77句】: 無論從什么假定出發(fā),一切道德的理論都公認:一種行為,如果它當時的和日后的整個結(jié)果是有益的,就是良好行為;而一種當時的和日后的整個結(jié)果是有害的行為,就是壞行為。歸根究底,人們是從結(jié)果的愉快和痛苦來判斷行為的好壞。斯賓塞:《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91頁。
【第78句】: 我認為每個教師應(yīng)當認識到他的職業(yè)的尊嚴;他是社會的公仆,專門從事于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并謀求正確的社會生長。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
【第79句】: 【要認識德育的屬性】 真正的德育應(yīng)該給受教育者帶來精神的洗禮、靈魂的超越、人性的回歸和情感的純化,應(yīng)該指向人的生成……可以說,目前德育實效低下的癥結(jié)之一,就是過于注重“成事”而漠視“成人”,關(guān)注行為的改變而忽略情感的升華。
【第80句】: 勞動最大的益處還在于人們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發(fā)展。這種精神的發(fā)展是由和諧一致的勞動產(chǎn)生的。它應(yīng)當構(gòu)成無產(chǎn)階級社會公民區(qū)別于階級社會公民的那種人的性質(zhì)。馬卡連柯:《馬卡連柯全集》(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447-448頁。
【第81句】: 一切教育活動的首要根基在于兒童本能的、沖動的態(tài)度和活動,……因此,兒童無數(shù)的自發(fā)活動、游戲、競賽、模仿的努力,甚至嬰兒的顯然沒有意義的動作……都可能具有教育上的用途,更確切地說,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頁。
【第82句】: 實際上,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生活準則和推翻帝王統(tǒng)治只需三年的時間,但向所有大眾傳播書面語知識則需要一百年。蒙臺梭利:《蒙臺梭利幼兒教育著作精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88頁。
【第83句】: 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yīng)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guān)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頁。
【第84句】: 【德育工作應(yīng)該不斷變化】 德育工作有時需要真刀真槍、針鋒相對,有時卻需要虛晃一槍、以柔克剛;有時需要明敲鑼明擊鼓,有時卻需要旁敲側(cè)擊、迂回進攻;有時需要大張旗鼓,有時卻需要偃旗息鼓,于無聲處勝有聲,德育工作就是不能千篇一律。青少年富有個性,我們的德育工作也應(yīng)因人、因事、因地而不斷變化。這樣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實效。
【第85句】: 教育是經(jīng)驗繼續(xù)不斷地改造或改組,教育是“屬于經(jīng)驗、由于經(jīng)驗和為著經(jīng)驗”的。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評介”第3頁。
【第86句】: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
【第87句】: 【珍貴的人生辯證法】 人生有許多事情讓人不可思議:腰纏萬貫的人往往有無盡的煩惱,而一無所有的人也許最快樂;十七八歲的青年擁有七八十歲老者的心態(tài),而七八十歲的老者有時比十七八歲的青年還要年輕;壞牌未必會輸,好牌不見得能贏;優(yōu)勢不見得占上風,劣勢往往能夠獲勝;助人者失去了很多,后來卻又得到幾倍的回報,一心只知索取者,最后會兩手空空;生活艱難,內(nèi)心卻很充實,生活無憂無慮,應(yīng)有盡有,卻覺得無滋無味……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哲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又有多少事情需要我們?nèi)ネ诰蚱渲械恼芾怼?/p>
【第88句】: 民安土無求,守先疇而生其忠愛,然后農(nóng)愨士秀風俗美,而學校可興也。王夫之:《禮記章句》卷五。
【第89句】: 【筑牢職業(yè)操守的堤壩】 特別應(yīng)該注意的是,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之際,更應(yīng)該筑牢職業(yè)操守的堤壩。每個人要挺直脊梁,不為金錢所迷惑,不為物欲所左右,不為燈紅酒綠所吸引,堅守職業(yè)道德,保持“職業(yè)良心”。不能仗勢欺人,不能以強凌弱,不能蠅營狗茍,不能巧取豪奪,不能投機取巧。要永遠做一個大寫的“人”。
【第90句】: 應(yīng)該幫助兒童能通過藝術(shù)深刻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加明確地去思考,更加深刻地去感受;要幫助兒童把這種認識自己的能力變成認識別人的工具,變成更加密切地與集體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變成通過集體和別人一起成長,并且一起走向嶄新的,充滿了深厚而有意義的感情的生活的工具。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602頁。
【第91句】: 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墨子·大取》。
【第92句】: 識字教學應(yīng)當跟圖畫緊密結(jié)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頁。
【第93句】: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頁。
【第94句】: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第95句】: 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即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我們的任務(wù),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嘗到這種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個敢于獨自闖進人類智慧的無際海洋的勇士。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167頁。
【第96句】: 教育上的“不作為”與“過度作為”一樣具有破壞性。……愛所導致的對教育的扭曲、助長“不教育”行為的雙重影響,將產(chǎn)生嚴重的社會后果。阿爾莫:《光有愛還不夠: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4年版,第101頁。
【第97句】: 【新課程課堂上的新氣象】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人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象,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nèi)容了。因此,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fù)的生命體驗。
【第98句】: 新教師的任務(wù)比老教師的任務(wù)更加細致,更加嚴肅。兒童將找到通向文化修養(yǎng)和通向完善的道路呢,還是一切東西都將歸于毀滅呢,責任在教師身上。一切決定于教師。最困難的事情是使教師懂得,如果要兒童進步,她必須排除她自己,放棄過去被認為是教師的神圣權(quán)利的那些特權(quán)。她必須清楚地懂得,無論對于學生的成長還是對于他們的內(nèi)部紀律,她都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的影響,她必須信任他們內(nèi)心的潛在力量。蒙臺梭利:《兒童教育》,見《現(xiàn)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頁。
【第99句】: 我們現(xiàn)在講修養(yǎng),目標是在社會的善,方法是向社會實際活動,是靠團體的力量,靠做事的磨煉,來促進修養(yǎng)的功夫,衡量修養(yǎng)的成績的。楊賢江:《楊賢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154頁。
100、 【放下會贏得偉大與崇高】 時下,人們名利纏身,陷入了你爭我奪的境地,快樂從何而來?快樂是簡單的,快樂就在身邊。放下就是快樂,撥開云霧,卸下心靈的枷鎖,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你將體會一種輕松如風、暢快淋漓的感動。放下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放下了自我,才能想到別人;放下了個人,才能想著國家和人民;放下了渺小和卑劣,才能贏得偉大和崇高。因此,放下,也是一種智慧,一種幸運。
上一篇:《愛情哲理名言》【15054】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