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黃胄先生的名人故事
與黃胄先生相識是在1963年。當時海軍部隊辦畫展,由于我有參展作品,便到了北京。當時海軍有兩位首長跟黃胄先生的關系非常好,有時候是黃胄先生到首長家來,有時候是首長帶著我去黃胄先生家,就這樣開始了我們之間的交往。當時,黃胄先生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創作員。由于不用坐班,我便經常去他家里學習。他的家在羊坊店,極普通的住房,印象中是二樓。進門的.墻上掛著陳伯達書寫的丈二匹的四個大字“道法自然”,把這堵墻塞得滿滿的。
后來,他換上了自己畫的《風雪巡邏》。一位出色的畫家,天賦與勤奮缺一不可。黃胄先生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他的勤奮。我曾開玩笑說,他除了睡覺之外,手里永遠離不開竹子,吃飯時是一雙筷子,其余的時間是抓著一支毛筆。無論是朋友,還是他的長輩、領導來看望他,他都只顧畫畫,頭也不抬,只是說:“你好??!來啦!”從不放下畫筆,更不起身倒茶。
周有光先生名人故事
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10歲了。他對中國思想文化的貢獻,典型地體現在其晚年精心結撰的學術隨筆上。在85歲那年,周先生離開辦公室,走出“專業的深井”,開始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里起航。他以讀書為帆,以思考為舵,以寫作為槳;他心無掛礙,目光如炬,跨越橫蹊,脫離窠臼,對陳規戒律犁庭掃穴,對真知真理熱情推介;他融匯文史哲經,吸納古今文化,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見,并贏得“周百科”的稱譽。
周老擁有比無數老年人和中青年更為清醒的思想。周老的學術隨筆,縱論今古,時空交錯,敘評結合,臧否人物,敘述從容,論理透徹。他說:“歷史像一條河一樣,河的上面有波浪,這個波浪受風的影響,一下子往東,一下子往西。你在這個波浪里面生活,弄得眼花繚亂,弄不清楚。我現在不研究河流上的風浪,我研究河流下面的潛流,潛流比較穩定,它的方向比較明白。我就是研究這個潛流,根據潛流,我假定一個理論,就是我自己認為可以講清楚的,就是整個人類前進軌道是怎么回事。”
2007年,我擔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秘書長,自此每年1月我都與學會領導一起,前往名譽會長周有光先生的寓所,為老人賀壽。后來,又先后數次陪同外地友人前往探望。每次拜會,我都被百歲老人的睿智談吐、和藹音容及獨特的人格魅力所感動。
一次利用在北京開會間隙去探望周先生,先生微笑著說:“以前,都是從國家的角度看世界,所以觀點各不相同?,F在,應該從世界角度去看國家。光從中國角度看也是看不清的?!崩先随告傅纴淼倪@段話,絮絮如話家常,但認真回味,卻如醍醐灌頂,令人警醒。這就是知識老人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文化啟蒙。我當時心中驀然浮現“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詩意圖畫——百歲老人高瞻遠矚的目光與安詳淡定的神態,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
多年來,我盡量搜集并力求系統地研讀周公關于社會文化的`著述,俯讀仰思,反復品味,常有豁然開朗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思想漸入佳境,視野、胸襟漸次開闊,視角、思維、邏輯以及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評論,第一跳出僵化的窠臼,第二不再拘泥于微觀枝節,而盡力在歷史長河和世界范疇時空交叉的維度著眼、聯想、比較、探研……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吧。自身的文化開蒙和思想升華,完全歸功于周老“授人以漁”的思想點化和潤物無聲的文化推力。
梁實秋先生名人故事
早年看過梁實秋先生的一篇寫貓的文章,多少年都記得文中貓的母愛。梁實秋先生生于北京,他筆下的貓就是我年輕時穿過胡同常見的倏然一閃的生靈。貓在先生的筆下散發著最為原始而感人的母愛。
故事大抵是講民國時期北平(今北京)胡同院落中梁先生的書房,有一只野貓連續不斷地劃破書房的窗戶紙,從窗欞中穿過入室,常常把梁先生的書桌弄亂。梁先生無可奈何,但他的廚師精通旁門左道,在窗欞上用細鐵絲下套,當晚就將那貓捕獲。次日一早,廚師要將貓正法,梁先生不忍,遂為貓求情。廚師答應從輕發落,將貓身上的鐵絲另一頭系上空鐵皮罐頭,開門放貓一條生路,瘦貓受驚亂竄,拖著罐頭盒丁零當啷一路絕塵而去。
當天夜里,梁先生準備入睡,忽聽見鐵皮罐頭盒在后院嘩啦嘩啦如腳鐐之響,然后鐵罐順樹上房,每過房頂瓦壟時發出咯噔咯噔的聲音,令人心驚。梁先生以為是貓之陰魂歸來,忽然咣當一聲,鐵絲斷了,鐵罐落地,在深夜中發出清晰的聲音。此時梁先生聽見貓的`一聲嘆息,然后緊接著是窗戶紙被撕破的聲音,貓回來了!
我記得我讀到這里時頭發都豎起來了,我隨著梁先生一同悄悄地去了書房,一同小心地踩上高凳,看見藏在書柜頂上的瘦貓驚恐地擁著四只小貓喂奶。其情其景讓人知道母愛非人類獨有,凡生靈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母愛,只不過自恃尊大的人類不知道尊重其他生靈的情感,才有今天隨處可見的荼毒生靈的場景。多少年過去了,梁先生筆下北平胡同深夜的貓以及隨著它的恐懼一步一響的鐵罐聲仍在我心頭揮之不去,促使我寫下這篇有關貓的小文來紀念梁實秋先生。
2023名人故事:錢鐘書先生
導語:錢鐘書,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晚年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72年寫作《管錐篇》。1976年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于錢鐘書先生的名人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23名人故事:錢鐘書先生
【人物介紹】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曾用名鐘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清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蘇無錫。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鐘書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他出身于書香門第,幼承家學,天資過人,青少年時就喜好古經典籍,故而練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在文學上是一個全才,既是一位大學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學貫東西,在中國古典詩詞,西方語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樹。是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在一個風氣開通、歷史轉型時期的特殊結晶。[2]臺灣著名作家、詩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于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贊之。錢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話文皆精,可謂集古今中外學問之智慧熔爐。
【人物故事】
◆對錢,他姓“錢”但看得很淡
【第1句】: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錢老講學,開價16萬美金,交通、住宿、餐飲免費提供,可攜夫人同往,錢鐘書卻拒絕了。英國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錢老有一本寫滿了批語的英文大辭典,派人遠渡重洋,叩開錢府的大門,許以重金,請求賣給他們,錢老卻說:“不賣!”
【第2句】:錢鐘書擔任中國社科院院長期間,有一次,給他開車的司機撞傷行人,找到錢老想借醫療費,錢老問明情況,說:“需要多少?”司機答:“3000元。”錢老說:“這樣吧,我給你3000元,不算你借,不用還了。”
【第3句】:1991年,國內18家省級電視臺聯合拍攝《當代中華文化名人錄》,錢老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也婉言謝絕了。當得知被拍攝者會有一筆酬金時,錢老莞爾一笑:“我都姓了一輩子錢,難道還迷信錢嗎?”乃至后來《圍城》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后,電視臺付給原著者萬余元稿酬,錢鐘書也執意不收。
◆對名,錢鐘書看得更是淡泊
【第1句】:錢鐘書也許是當代中國少有的幾個真正意義上的“隱士”。知其名者多,慕其名而想拜見、求教、采訪、索字等等的人更多,但錢鐘書終日閉門讀書寫作,謝絕應酬,見過他的人可謂少之又少。他博人精深的學問博得了海內外學術界的景仰,有人統計,《管錐編》、《談藝錄》共涉及幾千種書。
【第2句】:法同著名作家西蒙·萊斯曾說:“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的話,錢鐘書是當之無愧的。”還有一位外國記者說:“來到中國,我只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一次,一位英國女士來到中國,因為太鐘情于《圍城》,所以給錢鐘書打電話想拜見他,錢鐘書在電話里說:“假使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第3句】:他也從不做壽。錢鐘書八旬初度,家中的電話一度鬧翻了天:學界同仁、親朋好友、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他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還準備為他開一個紀念會或學術討論會,但錢鐘書一律婉拒。對這類活動,他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錢,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對書,錢鐘書卻看得很重
楊絳曾稱錢老為“書癡”。錢宅滿室書香,他的客廳與書房合二而一,主要空間都被書柜書桌占據著,兩張老式的單人沙發擠在一隅,權且待客。簡樸的房間里最醒目的是大小書柜里占滿的書籍:中文與外文、古典與現代雜陳,顯示著主人中西文化的貫通?!秶恰返挠ⅰ⒍?、德、日文譯本也在其中。他一生都在孜孜讀書,樂此不疲。新的、舊的、中文的、外文的,但凡到手都要翻翻看看,好在供他閱讀的書,如富人“命中的祿食”那樣豐足,會從各方面源源供應,外文書刊也從未斷炊,只要手中有點外匯,他們就張羅著買書,國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一般不取現金,而是開出書單子,請對方實物支付。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錢鐘書始終安如泰山,鍥而不舍地守著他的攤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非淡泊無以明志”。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一種智慧、一種境界,錢鐘書保持了一顆淡泊的心,擺脫名利的羈絆,真正做到了返樸歸真、潛心回歸自然。
以上素材可適用主題:淡泊、堅持、鉆研、不忘初心、做自己、追求、熱愛、靜、精神貴族等等。
上一篇:關于做人要低調的說說合集8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