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增長過程,它不僅是財富和經濟機體的量的增加和擴張,而且還意味著其質的方面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創新,社會生活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及措施匯編3篇,歡迎品鑒!
第1篇: 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及措施
農村村級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是堅持和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制度基礎。發展壯大農村村級集體經濟,需要在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解放思想,打破舊有思維桎梏,通過開放共享、產業融合、模式再造等,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特別要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
引入外力,探索村級集體資產增值新路徑。新形勢下發展農村村級集體經濟要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憑借自身資源與地緣優勢,引入工業資本、外來資本,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在廣大農村,集體資產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資源性資產,用于經營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農業基礎設施、集體投資興辦的企業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經濟組織的資產份額、無形資產等經營性資產,用于公共服務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的非經營性資產。
? ? ? 上述三類資產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由于多種限制,農村集體資產不能向資本轉化,無法與現代資本市場體系有效對接,成為無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很高的低質資產。從資產價值來看,目前村集體最具利用價值和增值空間的資產當屬土地資產。
? ? ? ?應抓住目前窗口期,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使村集體在農業土地流轉中發揮主導作用,實現資產盤活和資本增值,不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大城市周邊農村通過現代化農場經營發展果樹、蔬菜、花卉、畜禽養殖等高附加值農業經營,在經濟上比較可行。村集體代表村民與現代農業企業簽訂土地流轉協議,代表村民監督企業運營,索取并分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年度收益。村集體的主要收益來源有:一是零散土地在規模化平整經營后,原有田邊地頭、邊界小路、溝坎渠道等非耕作土地均可實現耕作利用,一般可較原耕地增加10%~20%的面積,這部分土地可作為村集體資產獲得收益;二是原有水井、池塘、溝渠、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可作價出售、出租或入股新進企業,實現資本收益;三是作為全體村民代表,可與農業經營企業談判,雇傭村民作為農業工人以及獲得部分產品、下腳料的處置權,村集體可獲得部分中介收入。
產業融合,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業態。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必須突破單一農業發展限制,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經營性收入來源。村級組織應整合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探索生產服務、電商、旅游、健康、物業等產業與集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在土地、林地、灘涂、水面等資源優勢村,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把農民有序、合理地組織起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優勢,并通過“集體+生產服務”模式,大力發展生產服務型經濟,村集體以提供統一管理、有償服務等形式,領辦創辦各類服務實體,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物資、流通、倉儲等服務,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或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有償服務,增加集體經營收入。在特色農業發展基礎比較好的地區,針對農產品銷售難題,探索“集體+電商”模式,利用電商平臺,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將周邊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民個人的水果、蔬菜、草藥、花卉等特色農產品匯集到電商平臺,由集體組織專人經營管理,收取一定比例費用支持村級集體經濟。在自然風光優美、旅游資源豐富的村落,探索“集體+旅游”模式,村集體為主導,大力開發特色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農業、觀光旅游、體驗旅游等。在舊村改造、空心村,針對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養老需求,探索“集體+養老”模式,利用集體用地或閑置的村辦公用房、校舍等場所,發展養老事業。在城郊接合部、中心鎮村,探索“集體+物業”模式,大力發展物業經濟,鼓勵村集體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對閑置的村辦公用房、校舍、舊廠房等場所,進行更新改造出租,提高存量資產利用率,增加村集體資本經營收益。另外,隨著電子商務發展,如果能夠以縣(市、區)、鎮為單位,聯合電商或物流企業,以村(社區)公共中心為節點,打造遍布縣(鎮)的銷售、物流網絡,可以有效降低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的成本。村集體可以通過利潤分成、場地租賃費、廣告墻(欄)租賃費等形式獲得收益。
模式再造,探索村級集體企業經營新模式。要真正把集體經濟搞好,實施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很有必要。股份制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模式。該模式通過整合農村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勞動力資源、旅游文化資源,以及財政投入到村的發展類資金(補貼類、救濟類、應急類除外)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盤活各種資源要素,形成資源疊加效應,提高資源利用率。由此獲得的經營性收入以股份的多少向全體村民提供各種福利待遇,按約定留存部分可作為村級組織公共支出經費。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工商注冊登記,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農戶以土地經營權折資入股成為合作社社員,可直接參與決策過程,成為經營管理的實際決策者和控制者。土地股份合作社構建“理事會+農業職業經理人+監事會”運行機制。理事會代表社員決策“種什么”,公開招聘農業職業經理人,與其簽訂經營合同,對產量指標、生產費用、獎賠規定等進行約定。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怎樣種”“如何種”,實行科學種田。生產成本由社員出資,理事會統一經營管理,收支和分配及時公示,接受社員和監事會監督。該模式既能通過適度規模化破解“誰來經營”難題,又能通過培養農業CEO破解“誰來種地”難題,同時還能通過構建綜合服務體系破解“誰來服務”問題,成為農業產業規?;洜I走向現代化發展的示范樣本。
第2篇: 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及措施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途徑、新辦法,因村制宜、發揮優勢、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多措并舉,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綜合實力,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目標任務
根據各村級不同現實狀況,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新的壯大形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穩定性可支配收入,不斷滿足農村基層建設、服務和管理的支出需要。
三、發展思路
各村要在認真學習、總結和借鑒近年來我鄉及其他鄉鎮村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采取資產經營、資源開發、產業互動、服務創收等多種形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ㄒ唬┘涌焱恋赜行蛄鬓D,盤活村集體土地存量。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田,加快土地流轉,合理開發集體土地資源,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力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促進流轉主體多元化,使土地流轉從以前單一的農戶之間的流轉向農業企
業、科技人員、專業大戶、合作社等參與流轉轉變,切實提高土地流轉實效。鼓勵經營管理能手、種養大戶進行規模經營,或采取反租承包、合股經營的形式進行開發,創辦農業基地,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二)盤活村級閑置資產,激活村級集體經濟活力。村級集體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資產,盤活這些閑置資產,對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閑置的固定資產以公開招標形式實行買斷、租賃經營,或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企業經營,提高閑置存量資產的利用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避免集體資產流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收入。
?。ㄈ├觅Y源優勢,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按照“旅游興鄉”的發展思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各村實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建設優勢旅游點,采取村級牽頭發展恰西、塔里木、恰甫其海水庫、吉爾格郎河谷等旅游服務項目,創新形式,開發特色旅游資源項目。
(四)依托各村優勢,發展“一村一特”。依據各村現有優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力時機,大力發展“一村一特”項目。如:闊格爾森村、闊克加孜克村發展特色林果業種植,阿勒瑪勒村、喀拉吐木蘇克村發展中草藥種植、奧夏干德村、沙尕村發展優質養殖項目,通過打造特色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四、方法步驟
(一)強化領導,提供組織保障(5月10日-6月10日)。成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加強領導,相互協作,強力推進新型農
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成立以鄉黨委書記為組長,鄉長為副組長,各村支部書記為成員的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工作領導小組。各聯系村領導和駐村干部對各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強領導,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規劃壯大集體經濟思路,做好指導工作和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對集體資金的監管,嚴格財經紀律,依章理事,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規范、可持續的、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
?。ǘ┲贫òl展計劃,打造“一村一特”(6月11日-12月30日)。要考慮村集體、全體村民、經營者等幾方面的利益,既要做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又要確保村集體資產的安全性。做到經濟發展有項目,發展有規劃,有預期目標,有完善制度,有具體措施,有考核獎懲方案。同時進行不定期督察,對發現的問題做到及時整改,對好的經驗做法積極總結推廣,建立切合發展實際的長效機制。
第3篇: 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及措施
黨的執政基礎在基層,中央歷來十分關注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提高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因此,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系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重大政治問題。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文件,就如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提升村級集體經濟自我發展能力謀劃路徑、指明方向、提供保障。中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組織力、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要求各地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多元化發展模式,著力提升村級組織“造血”功能與質量。
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
提升村級組織“造血”功能
從當前農村發展的狀況看,受區位條件、發展基礎、經濟能力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盡管有了較大發展但自身“造血”功能并未被完全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的運作與發展還沒有擺上各地方和基層鄉鎮的重要議事日程,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意識不強、統籌不夠、辦法不多,存在等、靠、要思想,內生動能不足;二是缺乏發展資金支撐;三是村級往往沒有條件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從地縣級和鄉鎮層面看,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缺思路和發展定位,縣鄉很少整體謀劃村一級經濟發展工作,整縣整鎮聯村連片上謀劃思考少;不能因地制宜,支撐不夠,導致村級集體經濟“散松小”;困難多資源少;管理弱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難度大。
近年來,中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組織力、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必須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配強配好村級領導班子,做好老中青結合,不拘一格將年輕、有文化、懂科技、有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選到村領導崗位上來,用制度、成長通道用人,用高報酬留人,建設農村專業化隊伍,不斷提升黨建與自身經營管理能力;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縣鄉要采取整合項目、財政預算、貸款融資、招商引資等方式分級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和專項資金,協調工商、稅務、自然資源等部門和金融機構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支持,所有下達到村使用的各類資金統歸村黨組織調配管理使用,發揮最大效益,養雞生蛋;三是強化特色產業發展,縣級領導要包村包項目,找準切入點,通過開發特色產業、培育支柱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建立種養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等措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格局。積極探索“黨建+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引進優勢企業發展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和企業共同發展,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的增強。
促進村級集體經濟
發生“五個轉變”
要通過我們的工作,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生“五個轉變”。
一是資源變資本。盤活鄉村土地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產業資源以及農村集體性資產等,在黨組織領導下,以村集體、合作社為組織載體引入農業企業、旅游企業、文創企業,通過吸引投資、合作開發、租售開發等模式,將閑置資源轉化為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本。
二是產品變商品。整合大型農業企業、旅游資源、電商平臺資源等,將鄉村特色農副產品、傳統手工藝品等進行品牌設計、包裝,轉化為市場商品、旅游商品、文創禮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從“生產”轉向“營銷”,從“做產品”轉向“做渠道”,從“優質”轉向“優價”。同時,提煉優質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通過“農產品+可視農業”“農產品+網絡直播”“農產品+電商”“農產品+微商”“農產品+餐飲”“農產品+社群”等方式,讓農產品形成“名人效應”,樹立口碑、產生爆款、圈粉變現。
三是村民變股民。將村集體資產及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等量化為村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形成股權,鼓勵村民將個人的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到經營主體成為股東,按股分享收益,形成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刹扇≡邳h組織的統領下“組織+工商資本+村集體”發展模式,圍繞本地特色農業、土特產品等優勢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名錄制度,加快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健全完善“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組建專業公司、加工企業以及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中介組織,盤活鄉村土地資源及農村集體性資產,村集體通過為農民提供有償服務增加收入,形成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四是人力變人才。實施大學生回歸、在外能人回歸、機關干部回歸、大企業家回歸的“四回”工程,吸引新農村人、樹立新鄉賢、培訓新農民,形成“頭雁領路、群雁齊飛”的格局,壯大“一懂兩愛”人才隊伍,提高農業人才素質,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
五是組織變“組工”。發揮組織優勢,建立、完善鄉鎮與村干部隊伍“雙向流通互動”的工作機制,選派優秀人才到鄉村任職。打通村干部、村人才、村級工作者成長通道。通過組建“城鄉黨建大聯盟”“聯村大黨委”等不斷提高鄉村干部及工作者適應市場、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能力。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作用,完善推進村黨組織書記選任鄉鎮領導、招錄公務員以及剛性退出、退后保障等機制,不斷改善村干部政治、工資報酬等待遇。讓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推動村集體經發展實效化、實體化、實績化。
上一篇:鐵路自我鑒定【匯編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