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理怕來回想】(諺)指來回多想,道理才能確立,真理才會出現(xiàn)。
【第2句】:【喝西北風】(慣)指沒有飯吃,餓肚子。也指受冷風侵襲。 也作“吸西北風”。
【第3句】:【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馬濺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曬麥】(諺)指從云的走向上可判斷是否有雨:云往東走,無雨;云往西走,馬足濺泥;云往南走,暴雨來臨;云往北走,天晴。
【第4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慣)但:只。不求有功勞,只求沒有過錯。 指要求不高,態(tài)度不積極。
【第5句】:【光腳不怕穿鞋的】窮困者不怕失去什么,沒有顧慮,膽子 大。曹禺《原野》:“光腳不怕穿鞋的漢,我虎子是從死口逃 出來的,并沒打算活的回去。”
【第6句】:【民無糧要反,兵無糧要散】(諺)老百姓沒糧吃就會起來造反,軍隊中沒糧吃就會各自走散。指糧食是安定與治軍的首要問題。
【第7句】:我掃地的時候,總是不想彎腰。媽媽說:“看你的腰,直得像吃了扁擔一樣。”(廣西·宣州)
【第8句】:啄木鳥治樹——全靠嘴硬;入木三分
【第9句】:【兩面派】現(xiàn)在人們常用“兩面派”來指那些口是心非、善于偽裝的人。那么,“兩面派”一詞是怎么來的呢?這要追溯到元朝末年。當時,元軍和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黃河以北展開了拉鋸戰(zhàn)爭,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哪方來了都要歡迎,都要在門板上貼上紅紅綠綠的歡迎標語,軍隊來得勤,標語也換得快。豫北懷慶府人生活本來就很困難,老寫標語也是勞民傷財,于是有人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用一塊薄薄的木板,兩面寫字,一面寫上歡迎元軍“保境安民”的標語,另一面寫上歡迎義軍的“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標語,哪方軍隊來了,就翻出歡迎哪方的標語,既省錢,又方便。有一次,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率軍進駐懷慶府,進城見家家戶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滿是歡迎標語,心里非常高興。可是一陣狂風刮來,有些木牌翻轉(zhuǎn)過來,歡迎元軍的標語露了出來。常遇春氣極之余,下令將凡是掛兩面牌的人都滿門抄斬。 “兩面派”就是從懷慶府的“兩面牌”演變過來的。這種演變既有“派”和“牌”音同的演變,又有“不斷變換嘴臉”內(nèi)容相同的演變。但,這種演變冤枉了“兩面牌”,當時老百姓掛兩面牌是因被逼無奈,而真正的“兩面派”者才心術不正。
【第10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釋義:最熱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例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補更小事,何乃成災?原其所以,正月之時,天甫凄栗,里語:“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謂正月也。
【第11句】:沙雁群里的頭雁——警惕性高
【第12句】:樹林里放風箏——亂纏;纏住了;勾勾搭搭
【第13句】:【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諺)人種地肯實實在在出力,土地自然就會多產(chǎn)糧,讓人吃飽飯。指種地要勤勞,就能獲得豐收。
【第14句】:【拿著黃牛便當馬】(慣)比喻隨便拉人來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來頂替。 也作“拿了黃牛當馬騎”。
【第15句】:【 霸王弓,越拉越硬】謂讓步反而使對方強硬。拉,兼指拉 弓、拉攏。鄭義《老井》:“做下虧心事,倒成了霸王的弓,越 拉越硬了,反了你們!”
【第16句】:【老鴰等死狗】(慣)比喻沒有希望地等待。
【第17句】:【牽著不走,打著走】(慣)比喻好言相勸不聽,被強制或受到懲罰才肯聽從。
【第18句】:【戳脊梁骨】(慣)指在人背后指責、議論。 也作“戳背脊骨”。
【第19句】:【千里井,不反唾】(諺)出遠門在千里之外,飲過井里的水,不要以為再不路過此處,便朝井里吐唾沫。指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20句】:【掙錢不掙錢,先落個肚兒圓】(諺)舊指勞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說掙錢多少,只要能吃上飽飯就滿足了。
【第21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慣)形容學識淵博,什么都知道。 也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第22句】:【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釋義:比喻長壽,用于開玩笑。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幾年,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好給我們多發(fā)展幾頭壯牲口。”
【第23句】:【睡著的人好喊,裝睡的人難叫】(諺)真正睡著的人一喊就醒,假裝睡著的人再喊也不應。比喻在教與學方面,真正不懂的人好教,有意拒絕的人難以施教。
【第24句】:手里捧著個刺猬——摞也摞不開,扔也扔不掉
【第25句】:【不怕硬的,就怕橫的;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諺)橫:蠻橫不講理。指蠻橫的比強硬的難對付,但最難對付的還數(shù)那種連命都豁出去的人。
【第26句】:【說一句是一句】說話真實可信,有分量分明代《水滸》: “我說一句是一句,并不會撒謊。”
【第27句】:【追擊炮打蚊子——小題大做】(歇)追擊炮:一種火炮,以曲射為主,能射擊遮蔽物后面的目標。指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對待、處理。常含譏諷意味。
【第28句】:好花插在牛屎上——不合身份;不配
【第29句】:【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慣)比喻突然聽到或遇到令人震驚的事情而驚恐萬狀。 也作“劈開兩片頂陽骨,傾下一盆冰雪來”。
【第30句】:【斗虎爭狼,苦殺小獐】(諺)獐(zhang):獐子,形狀像鹿,比鹿小。 指虎狼爭斗,遭殃的是小獐子。比喻上層權勢者之間發(fā)生沖突,受害的是下層人物。 也作“龍斗虎傷,苦了小獐”。
【第31句】:賣了褲子買鐲子——窮講究
【第32句】:給灶王爺燒香——多說吉利話
【第33句】:鵝吞雞頭——卡殼了
【第34句】:平時我對學習抓得不緊,臨近考試了才想著去看書。媽媽說:“現(xiàn)喂的雞不下蛋啊!”(山東·蒼山)
【第35句】:頭發(fā)絲遮眼睛——辦不到;沒法辦
【第36句】:【一會兒鑼,一會兒鼓】釋義:比喻說法或做法經(jīng)常改變。例句:他說,辦農(nóng)業(yè)社也好,不辦也好,他最怕“一會兒鑼,一會兒鼓”。
【第37句】:【寡婦年】無立春節(jié)氣的年份南方叫“盲年”,北方則俗稱“寡婦年”。民間流傳“寡婦年”結(jié)婚不吉利,因此,無春之年的前一年末青年男女結(jié)婚的扎堆,而在無春之年結(jié)婚的較少。那么,“寡婦年”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古人崇信陰陽,在古人的觀念中,陽是天,是男;陰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與陰陽相配,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于是分別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天地萬物的化育,與男女交媾生殖類同。春天陰陽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諧,正是生育季節(jié)。無“立春”之年被稱為“寡婦年”,與古人的上述認識有關。一年之中無立春,即無陽氣來臨。無陽為孤陰,不生。于是,無陽,即無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婦。所謂“寡婦年”,來由在此。其實,某年中無“立春”并非天道。而陽歷是年年有春,無春之年只存在于陰歷,因為陰歷閏年有13個月,這就造成可能一年之中無春的年份。因此,“寡婦年”的說法純屬附會。
【第38句】:饞貓吃老鼠——生吞活剝
【第39句】:【財壓奴婢,藝壓當行】(諺)當行(hang):同行。指憑著錢財多就可使奴婢們服服帖帖聽從使喚,憑著技藝高就可使行內(nèi)人心服口服對你敬重。
【第40句】:【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諺)親:親戚。鄰:鄰里。指親戚、鄰里關系親密,縱然有時發(fā)生矛盾,但很快就會和解,不會結(jié)成冤仇。 也作“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
【第41句】:【有死罪,沒餓罪】(諺)在法律條文上,有判人死罪的,但沒有判人餓罪的。指即使是犯了死罪的人,也不能不讓他吃飯。
【第42句】:【若怕螻蛄咬,就不用種田了】見“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
【第43句】:【_E軌道】(慣)比喻生活或工作開始正常有序地進行。
【第44句】:【矮子爬樓梯,步步登高】境況不斷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古華 《芙蓉鎮(zhèn)》:“不過話講回來,李國香這些年來能夠矮子上樓 梯,也是頗不容易的。”
【第45句】:爸爸是村里的一把手,二叔手提“炸藥包”、“手榴彈”來求爸爸辦事。爸爸堅決不收,并對二叔說:“雖然社會上流傳著‘不吃白不吃,白吃誰不吃,不吃是白癡’的說法,可我認為,吃白食是吃自己的人格、尊嚴。兄弟,禮物你帶回,不違反原則的事一定辦,違反原則的事一定不辦。”(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46句】:【解開悶葫蘆】見“打破悶葫蘆”。
【第47句】:【一刀切】(慣)比喻對不同的情況不加區(qū)分,用同一種方式處理。
【第48句】:【心窄得放不下顆黍子】(慣)形容人心胸狹窄。
【第49句】:【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釋義:說明人需要別人幫助。例句:“俗話講,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不是好漢,但我手下需要幾個得力的人。……”
【第50句】:【眼皮子淺】(慣)形容人見識淺薄或目光短淺。 也作“眼窩子淺”。
【第51句】:長腳蚊叮木腦殼——認錯了人
【第52句】:【公字里頭有半個私字】公、私兩字均含“厶”,指不可能沒 有私心。西戎《老好干部》:“大公無私,哼,公字里頭還有半 個私字哩!什么事出來都有我的份,要這些兒女干啥?”
【第53句】:老天爺?shù)墓展鳌斓刂畡e
【第54句】:吃米飯揀谷子——挑剔
【第55句】:【砌墻千朝,拆屋一日】釋義:借指建設困難,毀壞容易。例句:毛頭星君狠狠心,吩咐把花廳拆去。俗話說,砌墻干朝,拆屋一日。瓦木匠七手八腳,一霎時,一座楠木花廳就墻坍壁倒,屋頂翻身。
【第56句】:【以狼牧羊,何能久長】釋義:用豺狼放羊,如何能日久天長。比喻任用惡人,必受其禍。例句:乙辛復入為樞密使,流巖壽于烏隗路,終身拘作。巖壽雖竄逐,恒以社稷為憂。時人為之語日:“以狼牧羊,何能久長!”
【第57句】:【侃大山】《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接著詞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diào)查,當問到不少調(diào)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jù)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說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diào)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diào)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第58句】:【打腫臉充胖子】(慣)比喻裝門面,說大話,硬充好漢。
【第59句】:【 躺在功勞簿上】自恃有功,不再進步。《人民日報》(1984, 12,11):“他的教訓啟示人們: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是很危險的。”
【第60句】:鐘表沒數(shù)字——無時無刻
【第61句】:樹蔭遮景致——不快意
【第62句】:【笨鴨子上不了架】釋義:比喻沒有能力,辦不成事。例句:小梅也愁蹙蹙地說:“誰說不是呀!咱們兩個笨鴨子上不了架;受了一回子訓,就裝了一肚子小米飯,回去怎么見人哪?”
【第63句】:【差人見錢,貓鼠同眠】(諺)差人:舊時在官衙當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錢財賄賂,就會和犯人通同一氣,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第64句】:家里幾個人在一起說閑話,大家談起某家本來不富裕,結(jié)果牛又死了的事,爸爸感慨地說:“真是黃鼠狼光咬病鴨子啊!”(河南·郾城)
【第65句】:爸爸說要給我買個新書包,可我等了很久也沒等到,就一個勁兒地問媽媽。媽媽不耐煩了,說:“唉,這真是許給人,想死神啊!”(河北·大城)
【第66句】:【使他的拳,搗他的眼】(慣)指借用對方的力量來打擊對方。 也作“使他的拳頭塞他的嘴”。
【第67句】:人群里有聰明人,高山里有金和銀。
【第68句】:【 不怕人窮,就怕志短】只要有志氣,就能改變窮困的狀況。 李準《龍馬精神》:“常言說:不怕人窮,就怕志短。咱們是窮 隊,可是我們看到他和長水幾個沒明沒夜往前領著干,心里 總覺得有個依靠。”
【第69句】:【在一棵樹上吊死】(慣)形容人心眼兒死,不知變通。 也作在一根樹枝上吊死。 一棵樹上吊死。
【第70句】:【剪不斷,理還亂】原為李煜詞中的語句,指一種說不清 楚、擺脫不了的情緒。臺灣朱秀娟《女強人》:“你是個十足 女性的母親,渾身上下充滿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jié)。”
【第71句】:【牽到市上丟了驢】謂事情將要辦成時起了變化,計劃落 空。李準《大河奔流》:“小建掙著喊:‘我不會!我不會!’李 麥在他圓頭上拍了一巴掌,笑著罵著說:‘牽到市上沒驢了, 爬開吧!”’
【第72句】:我看見別的小朋友吃雪糕,要爸爸也給我買一支。吃著雪糕,我看見另一位小朋友手里拿著一個玩具槍,又纏著爸爸給買。爸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進了屋子想上炕。”(河北·行唐)
【第73句】:【戳壁腳】(慣)指在背后說壞話挑唆。
【第74句】:【泡蘑菇】(慣)1比喻拖延時間。 2比喻故意糾纏。
【第75句】:【出洋相】“出洋相”這一俗語,可謂婦孺皆知,指那些不學無術、愚昧無知的人不懂裝懂,當眾弄出許多笑話。那么,出洋相是怎么來的呢?它確實與出洋有關。清朝末年,光緒帝施行新政,要引進洋人的堅船利炮,于是派出許多官員到各國考察。當時的官員大多腹內(nèi)空空,裝腔作勢,不學無術,卻爭相出洋,到了國外丑態(tài)百出,鬧出許多笑話,僅舉兩例可見一斑。李鴻章出使到英國,受到英國貴族的熱情款待。英國已故將軍戈登的家人特地把曾在競?cè)畷汐@得第一名的名貴愛犬贈送給他。不料,第二天收到李鴻章的一紙謝柬,上面寫道:“感謝您的盛情款待,只是我現(xiàn)在年事已高,胃口不佳,只嘗了一點,就覺得美味無比,真是三生有幸。”原來,那只名貴可愛的小狗,競被李鴻章燉著吃了。當?shù)貓蠹堃粫r嘩然,傳為笑柄。駐英國使館的~位官員,是個愛財如命、見錢眼開的家伙。他經(jīng)常在飯店賓館偷竊毛巾、刀叉這類小玩意兒,后來被警察搜出。這位官員為了賺外快,還讓他的夫人包洗使館全體人員的衣服。他的夫人更是個粗俗之人,把洗完的衣服全部都晾在使館門口。一次英國人看見中國使館門口忽然白帶飄揚,以為中國皇帝駕崩,專門派外交大臣前來探問,才知道那是裹腳布。西方記者曾想把它拍下來,刊登在報紙上,成為當時一大丑聞。這些令人難堪的丑聞,都出在這些出洋要員們身上,人們就把“出洋的丑相”概括為“出洋相”。
【第76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諺)坐著站著不勞動,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費不生產(chǎn),只支出沒收入,產(chǎn)業(yè)再大也會耗盡。
【第77句】:放下笛子拿二胡——能吹會拉
【第78句】:【自己堵自己的嘴】說話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類似 的:拿你的拳頭(包子、饅頭)堵你的嘴。清代《紅樓夢》:“可 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
【第79句】:【靴里無襪自得知】(諺)光腳穿上靴子,別人看不出,自己是知道的。 泛指做下瞞人的事,自己心知肚明,無法瞞過良心。
【第80句】:【金花配銀花,西葫蘆配南瓜】(諺)金花和銀花可搭配,西葫蘆和南瓜可搭配。比喻男女婚配要門當戶對,條件相當。
【第81句】:【將嘴騙舌頭】(慣)指用花言巧語去欺騙身邊的人。
【第82句】:【 拉車不松套】借指做事認真。成語:一絲不茍。李存葆 《山中那十九座墳塋》:“不論是生者還是死者,人人都有一 頂‘英雄帽’:彭樹奎——拉革命車不松套的老黃牛。”
【第83句】:肚里吞金——有內(nèi)才(財)
【第84句】:【強盜遇著賊爺爺】(慣)指雙方是一丘之貉。
【第85句】: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第86句】:【趕鴨子上樹,難】釋義:形容事情極難辦到。例句:趕鴨子上樹,難呀。眼眉毛底下的事還搞不清,哪想得那么遠。
【第87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諺)風、俗:民俗風情。指各地民俗風情不同。
【第88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諺)山不同,長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應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環(huán)境變了,人的思想、習慣也得跟著變。
【第89句】:賈寶玉看林妹妹——見如故
【第90句】:【當面鑼,對面鼓】(慣)比喻面對面把話說清楚。
【第91句】:【從前作過事,沒興一齊來】(諺)沒興:倒運,敗興。指從前做過的見不得人的丑事壞事,到破敗時就會一件不漏地全部清算到自己頭上。 也作從前作事,沒興齊來。 從前作過事,敗落一齊來。 從前作過事,不幸一齊休。
【第92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諺)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人老了,卻永遠無法再變年少。指少年時代是黃金時代,要及時努力進取,不可虛度時光。 也作花有重開日,人無返少期。 人無再少年,花有重開日。
【第93句】:【嚴霜偏打洼處草】釋義:本來已經(jīng)處在困境當中,卻偏偏又遇上了不幸。例句:俗話說,“嚴霜偏打洼處草。”這一年春天,大榆樹上已經(jīng)長滿了黃綠色的樹葉子了。劉春田的老娘得了重病,兩口子又急又疼,取借無門。
【第94句】:我吃罷飯要去上學,伸手又拿了個油卷,媽媽點著我的鼻子說:“你真是缺一米,塞個豆。”(河南·長葛)
【第95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螻】(諺)戶樞(Shi):舊式門扇的轉(zhuǎn)軸。螻:螻蟻蛀蝕。指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jīng)常轉(zhuǎn)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比喻經(jīng)常運動的人身體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蠹蟲蛀蝕。 流水不腐,戶樞不朽。
【第96句】:船上失火——有底
【第97句】:【 腦袋掖在褲腰帶上】冒著極大的危險,準備掉腦袋。或 說:腦袋提在手里/提溜著腦袋過日子。成語:出生人死。 臺灣李敖《世論新語》:“如果想在政治上爭一席之地,就該 把腦袋提在手上玩。”
【第98句】:八竿子搭不著的親戚——遠著哩
【第99句】:【胡說八道】“胡說八道”指那些沒有根據(jù)的或沒有道理的話。這一俗語的來歷與胡人有關。我國自先秦時起,就把北方邊地和西域各民族稱為“胡人”,后來這種稱呼也擴大到外國人。東晉之后,不斷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由于當時他們的文化比較落后,加之風俗習慣也不一樣,說話辦事迥異于漢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講究禮法典制,也沒有中原人的規(guī)矩,尤其是對他們直言無忌的講話非常反感,稱其為“胡說”。至遲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說”這個詞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國材》中就有“不知當時如何敢胡說”的記載。所謂“八道”,即八正道,又稱八圣道,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要想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種方法和途徑修行,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內(nèi)容。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和西域來傳經(jīng)的僧人沒有幾個高僧,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不深不透,講解佛經(jīng)經(jīng)常出錯誤,中原漢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聽他們講錯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現(xiàn)了亂說佛經(jīng)的現(xiàn)象。這樣講解的佛經(jīng)當然會有很多錯誤,有些簡直是無稽之談。從而認為胡人講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說八道”,是毫無根據(jù)地亂說一氣,以后就不再輕信胡人講解佛經(jīng)。“唐僧取經(jīng)”便是例證。
上一篇:視友網(wǎng)2024經(jīng)典的目標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