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吃著甘蔗爬山——步步高,節節甜
【第2句】:【 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姚雪垠《李自 成》:“你我是世家公子出身,又涉獵了幾部經世致用的書, 平日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多么了不起。”
【第3句】:【撒了芝麻撿個西瓜】見“丟了芝麻,撿了西瓜”。
【第4句】:【家和萬事成】(諺)萬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辦成。指家庭和睦是萬事成功的條件。 也作家和萬事興。 家和萬事安。
【第5句】:拉一根弦的胡琴——單調
【第6句】:拙婦人,巧舌頭。
【第7句】:五歲的表弟太淘氣了,一會兒工夫就把我舅媽擦好的地板弄得一團糟,舅媽批評了他一頓,可一轉眼,他又把墨汁瓶碰倒,墨汁灑了一地,并弄臟了我的衣服。舅媽氣得抬手就朝他的屁股上來了一巴掌。舅舅說小表弟:“你呀,就是屎殼郎飛到了磨眼兒里——轉著圈兒挨!”(山東·五蓮)
【第8句】:【家有家法,行有行規】(諺)行:行業。指家庭有家法,行業有行規。
【第9句】:【外頭閃電里頭空】(慣)外表光鮮華麗,內里卻空虛窘迫。比喻沒落的富貴之家徒有其表,實際上已經財力空虛。
【第10句】:【牛身上拔一根毛】謂數目極少,分量極小。成語:微乎其 微、九牛一毛、滄海一粟。清代《紅樓夢》:“那日在廟里還 愿,花了幾萬銀子,只算是牛身上拔了一根毛罷咧。”
【第11句】:【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釋義:比喻人總是追求進步,向往幸福。例句:在這個地方,何苦呢?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你要講點實在,心里想的是做不到的。
【第12句】:【金鄉鄰,勝于銀親眷】(諺)鄉鄰好比金子,親眷好比銀子。指緊挨的近鄰比遠處的親戚要親近、可貴得多。
【第13句】:砍木吃橘子——不顧根本
【第14句】:【鳥靠翅膀,人靠腳力】(諺)鳥要生存,全靠翅膀到處飛翔;人要生存,全靠自己的腳力到處活動。指人是憑著親身實踐開拓事業的。
【第15句】:【野馬上了籠頭】受到拘束,多指兒童開始入學。相關的: 沒籠頭的野馬。清代《紅樓夢》:“寶玉下學回來,見了賈母。 賈母笑道:好了,如今野馬上了籠頭了。”
【第16句】:【開方子】(慣)原指醫生給病人開處方,比喻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或辦法。
【第17句】:【不到火候不揭鍋】(諺)火候:燒火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指做飯時火候不到不可揭開鍋蓋。比喻凡事時機不到不可輕舉妄動。 也作“火候不到不揭鍋”。
【第18句】:不到西天不識佛——非去西天不可
【第19句】:【更上一層樓】(慣)比喻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一步。
【第20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諺)一年計劃的實行,關鍵在春天;一天計劃的實行,關鍵在早晨。指行動貴在早動手。
【第21句】:【關帝】“關帝”即“關羽”。曹操封過關羽“漢壽亭侯”,劉備封其為“五虎上將”之首,他生前保劉備登上帝位,自己從不做不忠不義之事,怎么成了“關帝”呢?這源于后人對關羽的崇拜。宋代,關羽被宋徽宗先封為“忠惠公”,再封為“崇寧真君”,又封為“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的稱號。元代的文宗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代的神宗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常君”。由此,關羽就成了人們崇拜的“關帝”了。歷代王朝對關羽的崇拜都是有增無減,到了清朝達到頂點,清德宗光緒皇帝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共二十六個字,是封號最長的一個,對關羽的崇拜到了極盛。“關帝廟”遍及全國各地。
【第22句】:黃牛反芻——肚里啥貨自己知
【第23句】:【老虎頭上抓虱子——好大的膽】(歇)指膽量太大,不知危險。常含責罵意。
【第24句】:【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釋義:量:衡量。相:察看(yipinjuzi.com)。不能根據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人”又作“凡人”。“海水”又作“海”。例句:朱先生可不能小看他,林蕩元比耗子還精。“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別看他裝出那副寒酸相。
【第25句】:【鴨子過河—~嘴上前】(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指人不實干,就憑嘴說。
【第26句】:我的表哥整天不愛說話,但學習很好。媽媽說:“他是一肚子加減乘除,心中有數啊!”(河南·許昌)
【第27句】:【舌頭是扁的,說話是圓的】話可以說得很圓滿,很圓滑。 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舌頭是扁的,說話是圓的, 能把狗屎吹出花兒來。”
【第28句】:【有錢買馬,沒錢置鞍】見“買起馬備不起鞍”。
【第29句】:【兩面派】現在人們常用“兩面派”來指那些口是心非、善于偽裝的人。那么,“兩面派”一詞是怎么來的呢?這要追溯到元朝末年。當時,元軍和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黃河以北展開了拉鋸戰爭,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哪方來了都要歡迎,都要在門板上貼上紅紅綠綠的歡迎標語,軍隊來得勤,標語也換得快。豫北懷慶府人生活本來就很困難,老寫標語也是勞民傷財,于是有人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用一塊薄薄的木板,兩面寫字,一面寫上歡迎元軍“保境安民”的標語,另一面寫上歡迎義軍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標語,哪方軍隊來了,就翻出歡迎哪方的標語,既省錢,又方便。有一次,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率軍進駐懷慶府,進城見家家戶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滿是歡迎標語,心里非常高興。可是一陣狂風刮來,有些木牌翻轉過來,歡迎元軍的標語露了出來。常遇春氣極之余,下令將凡是掛兩面牌的人都滿門抄斬。 “兩面派”就是從懷慶府的“兩面牌”演變過來的。這種演變既有“派”和“牌”音同的演變,又有“不斷變換嘴臉”內容相同的演變。但,這種演變冤枉了“兩面牌”,當時老百姓掛兩面牌是因被逼無奈,而真正的“兩面派”者才心術不正。
【第30句】:歪嘴爛舌頭——說不出好話來
【第31句】:【當差不自由,自由不當差】(諺)差(chai):差役。指當差役的,受上司或主人的指使與管束,身不由己,不得自由;要想自由,只有不當差。 也作“當差不自在,自在不當差”。
【第32句】:六一快到了,媽媽給我買了一條花裙子。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要媽媽給我穿上。媽媽指著我的小腦袋,笑著說:“你真是炒蝦子等不得紅啊!”(江蘇·南京)
【第33句】:不怕風大閃了舌頭——就怕風大栽了跟頭
【第34句】:【 爭氣不爭財】人要上進,不可圖財。清代《醉醒石》:“爭 氣不爭財。只要事成,便是百金,家父不出我出。”
【第35句】:【出門人,三輩小】(諺)指出門在外的人,對人要謙虛恭謹,言談舉止要放低身份,切切不可妄自托大。 也作“出門人,三輩小,不叫哥,便叫嫂”。
【第36句】:【人怕敬,鬼怕送】(諺)人怕敬:你敬他,他也會敬重你。鬼怕送:你燒錢化紙送走它,它也就不好意思再纏你。指對人對鬼,都以善意相待為是。
【第37句】:【交杯酒】這是現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必備的程序,即新郎新娘舉杯交臂互請對方飲酒。其實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據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義》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經普及,延續至今。“交杯酒”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第38句】:【五更】中國有個習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餃子拜年。那么,“五更”是怎么來的呢?我國古代把夜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或梆子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相當于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在秋分時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曉時分,正所謂“雞鳴五更”。
【第39句】:針鼻不叫針鼻——線(顯)眼
【第40句】:亮亮好逞強,有時把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也不放在眼里。院里的奶奶說:“你呀,別不知天高地厚的,別人順腳撈撈,反腳敲敲,就夠你受的了!”(安徽·太湖)
【第41句】:【貨比三家不吃虧】(諺)買貨物時,多跑幾家作個比較,就能比出貨物的優劣與價格的高低。指買貨多問多比,自不會上當吃虧。 也作“貨買三家不上當”。
【第42句】:【兩個肩膀頂著個腦殼】見“肩膀端著一個腦袋”。
【第43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見“黃山歸來不看山”。
【第44句】:【發昏章第十一】(慣)仿《孝經》篇目“某章第幾”的格式。“十一”數目超過“十”,表示程度很深。指發昏至深,神志不清。
【第45句】:【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釋義:比喻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例句:俗諺有云:“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人類欲望之無窮,大抵然矣。
【第46句】:【四面墻擋八面風】(慣)比喻善干應付各種場面和事情。
【第47句】:我家的地與王叔叔家的地緊挨著。每年耕田的時候,他總是把我家的田埂犁走一點,弄得田埂越來越窄了。媽媽無可奈何地說:“這真是種田種得刁,田埂走得貓。”(河南·信陽)
【第48句】:【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釋義:比喻缺少誰也無關緊要,事情照樣進行。例句:他不同意,地球就不轉了?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要按他的意思,“地下革新組”根本平不了反,我和袁師傅這輩子別想再翻身。我看,只要大伙要求上新產品,他一個人擋不住!
【第49句】:父母難保子孫賢。
【第50句】:【桐油缸依舊裝桐油】(慣)比喻一切照舊,沒有變化。
【第51句】:破船沉在死水溝——沒出路
【第52句】:【身長六尺,天下難藏】(諺)天地雖然廣闊,一個成年人也難以把自己長久地隱藏起來。指人匿藏得再詭秘,終究會被發現。
【第53句】:【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諺)度:計算,估量。 山上有樹木,工匠就會去估量如何采用它;賓客有禮儀,主人就會擇優錄用他。指只要有才,就不愁不被選用。
【第54句】:【滾石不生苔】滾動的石子不長青苔,借指經常變動不容 易發展。臺灣語文圖書:“勸人家不要經常換工作,做一行 怨一行——滾石不生苔。”
【第55句】:【吐不出來咽不下去】(慣)形容人有顧慮,說話吞吞吐吐。
【第56句】:春季的一天,我和媽媽去田里插秧,天突然下起了雨。媽媽說:“這個鬼天氣,真沒用。”該插晚稻了,太陽火辣辣的,又聽媽媽說:“這個鬼天氣,要你晴又不晴,要你雨又不雨。”我奇怪地問:“媽媽,為什么插早稻要天晴,而插晚稻又要下雨呢?”媽媽說:“早禾不怕火燒天,晚稻不怕水淋田。”(江西·全南)
【第57句】:【握手】“握手”是一種禮節,表示親近或友好。這種禮節已流行全世界,這么普及的禮節,是怎樣形成的呢?握手的產生可追溯到人類還在刀耕火種的原始年代。那時,在狩獵和戰爭時,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如果遇見陌生人,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并伸出手掌,讓對方撫摸手心,表示沒有藏著什么武器。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下來,并演變成在分別、會晤或有所囑托時以表示親近。看來,握手與碰杯一樣,都是從釋疑到友好。
【第58句】:【一輩子不剃頭,也不過是個連毛僧】指保守,沒有出息。袁 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別提!一輩子不剃頭,也不過是 個連毛僧,我還不如去當兵哩!”
【第59句】:【 好一塊羊肉,落在狗嘴里】好東西被糟蹋了,可惜。明代 《水滸》:“自從武大郎娶得那個婦人之后,清河縣里有幾個 奸詐的浮浪子弟們,卻來他家里薅惱。那武大是個懦弱的 本分人,被這一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 在狗嘴里!”
【第60句】:【人硬了傷錢,弓硬了傷弦】(諺)人過于剛強,會招災損錢,就如同弓過于強硬,容易拉斷弦一樣。指人固然不可軟弱,但也不可太強硬。
【第61句】:【瞎子撲螞蚱——有你也抓不住】(歇)指不了解情況,辦不成事。
【第62句】:【狼精狐貍怪,兔子跑得快】釋義:狼機靈,狐貍狡猾,兔子跑得快。用來說人跑得快或應該快跑。例句:“狼精狐貍怪,兔子跑得快。閑話少說,快走嘍!”一匪徒神色惶恐地叫著,跟另一匪徒強把觀望勢態的鷹嘎頭人擁上滑竿。
【第63句】:【破鞋,提不起來】釋義:比喻事情十分棘手,或事態非常糟糕,沒法說起。也指事情不要再提。例句:(老山頭)怔了一刻,把手在膝蓋上一拍,嘆了口氣說:“咳!破鞋,提不起來了!”馮貴堂問:“怎么?拉不過李霜泗來?”老山頭搖搖頭說:“他不來。”
【第64句】:【七月的荷花,一時鮮】釋義:比喻新鮮一時,不長久。例句:開春我就說:“供銷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時鮮。”當時大家不信,現在該明白了,墻上畫馬不能騎,紙上畫餅不充饑,訂了供銷合同,也成廢紙。
【第65句】:【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歇)名色:名稱,名聲。指名稱或名聲不好已是客觀存在。 也作“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
【第66句】:【貓養的狗不親】釋義:誰生的孩子誰喜歡。例句:她一點也不害羞地說:“……貓養的狗不親!我坐娘家就要引我們鐵蛋,他雖說九歲,生日遲,和八歲一樣。……”
【第67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慣)洞庭山:在太湖中,屬吳江縣,有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盛產橘子。比喻人忘本,得到了好處卻忘了這好處的來源。
【第68句】:穿冬衣戴夏帽——不知春秋。
【第69句】:【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歇)坐騎:供人騎的馬,也泛指供人騎的獸類。四不像:麋鹿的俗稱,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從整體上看,哪種動物都不像。比喻不倫不類的人或事物。 也作“姜太公的坐騎——四不像”。
【第70句】:拔了樁的籬笆——七倒八歪
【第71句】:【外甥多似舅】(諺)指外甥在長相、性格和志趣方面往往和娘舅相似,總脫不開娘舅家的家風。 也作外甥似娘舅。 外甥不脫舅家相。
【第72句】:【落水顧命,上岸顧財】謂考慮眼前利益。清代《何典》:“只 要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若只管這等落水要命,上岸要 錢的鬼相罵,連我也局促不安了。”
【第73句】:隔壁王嬸剛把自家的雞趕到門前樹下,正好看見李嬸家的一只母雞死在那兒。她拍著巴掌說:“唉!今天是黃泥掉進褲襠里,不是屎也說不清楚了。”(陜西·隴縣)
【第74句】:【山要大了,什么野獸都有】(諺)比喻社會是個萬花筒,善惡、美丑、正邪,什么樣的人都有。
【第75句】:【 不登大雅之堂】謂粗俗之物,不能與高雅的并列。魯迅 《南腔北調集》:“我們看慣了繪畫史的插圖上,沒有連環圖 畫……便以為那是一種下等物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
【第76句】: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77句】:【趕著羊群攻猛虎】釋義:比喻讓大家白白去送死。例句:你們幾個先引大伙走吧,別無頭蒼蠅似地亂飛。弄不好,那成了趕著羊群攻猛虎了!
【第78句】:【虎瘦雄心在】(諺)瘦:瘦弱。比喻志向高遠的人,縱然年老體弱或遭遇坎坷,銳氣不會減退。 也作“虎瘦雄心在,身死骨不倒”。
【第79句】:【倒栽蔥】(慣)比喻人頭朝下摔倒。
【第80句】:【一時貓臉,一時狗臉】(慣)貓臉:指善相。狗臉:指兇相。形容態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對人又哄騙又威脅。
【第81句】:我去姨媽家回來時提了一點東西。唉!真累,難怪媽媽常說“好手不拿四兩”。(廣西·柳江)
【第82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釋義:公開的打擊容易對付,暗中的襲擊難以防備。例句:“偷魚的要是個行家,就該從咱們爺兒倆眼皮下把魚偷走,不到那;面\魚塘去。”“為什么?”“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呀!”
【第83句】:【屁股沉】(慣)指不管到哪兒,坐下就不走了。
【第84句】:【不要氣,只要記】(諺)指無論發生什么事,不必生氣,只要記取經驗教訓即可。
【第85句】:【鳥為食死,人為財亡】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第86句】:哥哥初中畢業后,整天游手好閑,不肯找工作。奶奶批評他說:“陽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臘月喝北風!耕田有谷,養豬有肉,你得趁著年輕力壯,多干點活兒。”(廣東·龍門)
【第87句】:【雞一嘴,鴨一嘴】(慣)1斥責人在別人談話時亂插嘴。2比喻人多嘴雜,意見不統一。3比喻議論紛紛。
【第88句】:【老鼠尾巴熬湯,油水不大】釋義:比喻沒有多少好處可圖。例句:如今新社會,有錢人家過日子,是寸步難行。今后的生意,恐怕也是老鼠尾巴熬湯,油水不大,沒有什么大事頭了。
【第89句】:【狗急要跳墻】釋義:比喻人在情勢危急時會冒險蠻干。例句:李青山答道:“咱們已經掌握了主動權。不守,狗急要跳墻,常炯,各方面得多留心啊。”
【第90句】:【要知朝中事,鄉間問老農】(諺)要想知道朝廷的政事,最好是到鄉下去問老百姓。指上層社會的政策效應,只有下層的人民群眾感受最深。 也作“要知朝中事,去問鄉下人”。
【第91句】:【褲襠里放屁——兩岔】(歇)褲襠:兩條褲腿相連之處。指兩個人走岔了或兩人想在兩處。 也作“褲兜子里放屁——兩岔”。
【第92句】:【臨死打哈欠——白張嘴】(歇)張嘴:本指張開嘴巴,轉指說話。 指白說,說了不起作用。
【第93句】:【有理講倒人】有理講理,無須采取欺詐或暴力方式。浩 然《艷陽天》:“快回去吧,我們有理講倒人,為什么要打架?”
【第94句】:【拉饑荒】(慣)比喻欠債。 也作“拉虧空”。
【第95句】:陳爺爺退休后不愿享清福,辦起了養兔場,整天起早貪黑。我說:“陳爺爺,你咋這么大的干勁,不覺得累嗎?”陳爺爺說:“你不知道,這就是想吃泥鰍就不能怕青泥糊眼,想勞動致富就不能怕苦怕累。”(河南·內鄉)
【第96句】:【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慣)比喻敢作敢當,無所畏懼。
【第97句】:【和尚廟里借梳子和尚光頭,不備梳子】謂找錯了門路。 電視劇:“你到我這兒來借錢,是跑到和尚廟里借木梳來 了。”
【第98句】:【煞上褲腰帶就充貞節女】(慣)比喻剛干了壞事,轉臉就假裝好人。
【第99句】:【名字有叫錯的,綽號沒有起錯的】(諺)綽號:也叫外號,根據人的行為特征起的另名。指人有什么行為,就起什么綽號,往往名副其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