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為什么希望孩子學習畫畫
老師進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把在家中的不良表現也訴之于老師,和老師探討如何教導孩子克服不好的習慣,使其錯誤能夠得到及時糾正。
這樣老師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更有利于老師從孩子的個性出發,尋找一種更適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
兒子繪畫獲獎了,怎么寫學習感悟
通過學習繪畫,我愛上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懂得了自然之美,養成了認真學習、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今天繪畫的獲獎,是老師的辛勤培養結果。
此致 敬禮
小孩畫畫得一等獎家長說獲獎感言
《畫雞蛋》這篇文章主要講達。
芬奇學畫畫的時候,老師讓他畫雞蛋,可他覺得每天都畫雞蛋,枯燥無味,所以便有些漫不經心。
后來在老師的教導下他才認識到畫雞蛋的真正原因和作用,于是又認真畫,回來成為了名揚四海的大畫家。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達。
芬奇的老師十分重視基礎訓練。
道理很簡單,因為在高、再漂亮的房子沒有堅實的地基也是會倒塌的,做事得從點點滴滴做起,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就拿我來說,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天天讓我們練基本筆畫橫、點……我覺得枯燥極了,于是便有些漫不經心,由于基本筆畫沒有學好,直到現在我的鋼筆字、鉛筆字些得跟“丑小鴨”似的。
《畫雞蛋》這篇文章告訴我,做什么事得把基礎打好,想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成功的道路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從今以后我做事都得從基礎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
孩子得獎狀家長的感言
真是不容易啊孩子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我們很開心
鼓勵孩子學特長的家長會家長發言稿
各位家長朋友:首先我代表xxxxx全體教職員工非常感謝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xxxxxx,更衷心地感謝各位家長能冒著嚴寒,不怕寒冷來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
家長朋友們,素質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綜合性的社會工程,各種單獨的教育機構都難以獨立的擔這一重任,它還應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各種各樣的校外教育,而我縣2002年興建2003年正式掛牌成立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中心則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是政府建立的校外教育陣地,屬教育局它與學校教育各有特點、各有優勢、相互補充。
學校教育是義務教育,活動中心教育是校外教育,學校教育是基礎學習,活動中心教育則是業余興趣培養,學校教育強調的是共性,活動中心教育則更多強調的是個性的發展,學校教育強調知識灌輸,活動中心教育則強調能力培養,學校教育重視知識傳授,活動中心則重視興趣培養。
我們活動中心的職能除了開展好青少年學生的特長教育培訓外,還同時管理指導縣城中小學、幼兒園開展課外活動,推動中心規范化、多元化發展。
各位家長朋友,什么是特長
作為家長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特長教育
特長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到底有什么作用
這是我們共同探討的問題。
“特長”,一般指特別需要培養的長處,如舞蹈、音樂、美術、體育等等。
目前,對于特長教育問題,家長們在認識上存在兩個誤區:一是家長在自己童年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進行特長訓練。
于是想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的遺憾。
同時也為了孩子今后能有幾項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于是想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二是一部分家長認為,特長培訓會和文化課發生沖突,以至影響到至關重要的學習成績和升學,所以不贊成對孩子進行特長培養,他們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無所謂。
如何看待特長教育
首先,我們國家所認定的“特長”,在許多發達國家已被認為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素質了。
如哈佛大學要求自己的學生必須具有健康的體魄,也必須會在鋼琴上至少演奏一首世界名曲。
如此看來,我們所謂的“特長”,不應是為了適應社會的一種生存技能,而是21世紀社會發展所必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可以肯定地說,孩子的特長,有必要培養。
但是,孩子不必樣樣精通。
俗話說:樣樣通、面面松。
孩子的潛力是有限度的,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太高,凡事要考慮孩子的能力與實際情況,不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另外,家長的空白讓孩子來填補,對于家長只能是心理安慰,而對于孩子卻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
要正確認識特長培養與文化課學習之間的關系。
特長培養與文化課學習矛盾嗎
這是家長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事實證明:孩子們在特長訓練過程中,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都會得到提高,這將有助于文化課的學習。
【第1句】:孩子通過特長培訓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孩子通過特長的培訓學習后,他在學生群體中比一般學生總有一種優越感和驕傲感,總有一種超乎于別人的感覺,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生活和學習的自信心。
【第2句】:通過舞蹈、跆拳道、武術、籃球班的訓練可以提高孩子身體素質,增強體魄。
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多一些實現表現欲得機會。
通過書法、繪畫、手工制作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通過英語培訓提高孩子英語交際能力,也是學科教學的需要。
【第3句】:從孩子以后高中升學的填報志愿來看,有特長的學生所選學校和專業要優惠得多。
【第4句】:對孩子以后面向社會,面向就業來說,有特長的孩子更能適應社會需要。
謀求職業要容易得多。
【第5句】:再冷再熱,堅持培訓,可以培養孩子做事能自始自終,不會半途而廢,還可以增強孩子克服困難,敢于挑戰的精神。
各位家長朋友,我們孩子既然來參加了特長培訓,又應該怎樣保持孩子的特長呢
我們孩子由于興趣不穩定性,往往過不了多久,就會移情別戀,又去發現新大陸了。
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必然導致特長學習的半途而廢。
一位母親這樣評說她的孩子:我的孩子悟性很高,看到別的孩子畫畫,他也跟著畫,且畫得不錯,后來參加了興趣班,他反而沒有了興趣,后來又想學鋼琴,開始挺感興趣,參加了“興趣班”,又不愿干了,讓他堅持學習下去他甚至反抗,真不知怎樣才能讓他的興趣持久。
以上事例實際是學特長的孩子都會出現的問題。
家長們要注意:新奇的事物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使他產生一種探究心理。
隨著孩子對新事物的掌握,那種新奇:探究的心理逐漸消失,孩子的興趣也就隨之降低了。
要想保持孩子的興趣,家長的態度十分重要。
家長要給孩子一種成功的體驗。
如孩子不愿意再學時,不妨鼓勵他一下:“你過去學得很不錯,這次也一定能行的。
”此外,還要給孩子講些道理;“自己所選擇的有益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
”不應一味地責備孩子,施加壓力,否則只能事與愿違,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人在技能形成過程中,練習到一定時期有時會出現暫時停頓現象,這種現象稱為“高原期”當孩子的特長學習出現高原期,他的積極性,自信心會受到影響,結果會導致孩子的興趣降低。
這時家長可設法通過技術的指導,幫助他提高成績,闖過“高原期”保持興趣。
在此,我有幾件事情向各位家長解釋一下:
【第1句】: 對公交車乘車的事情。
【第2句】: 對各班教師上課的管理情況。
【第3句】: 對學生的安全管理、教育管理,要求孩子堅持按時入學。
【第4句】: 對活動開展情況的解釋。
最后,祝各位家長家庭幸福,萬事如意
家長對孩子學完弟子規之后改變的感悟
自己挑啦,O(∩_∩)O~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
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余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
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
“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
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
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仿佛置身于文明當中,置身于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
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
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
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
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
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
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于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圣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
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
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
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
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
我們是“禮儀之邦”。
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么多優秀的品德。
可是為什么有報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后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
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么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
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幸免遇難。
這引起了社會上對于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
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后,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
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
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
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
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
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
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
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
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
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
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
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小孩子學畫畫需要堅持多長時間
這個要根據個人喜好,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要看你的孩子喜不喜歡畫畫,個人建議,僅供參考哈
上一篇:孩子疊軍被家長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