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紅色電影觀后感
今天,我們看了電影,里面的主人公——12歲的小男孩潘東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潘東子住的這個小鎮本來很安寧,打自潘東子出生后,跑來個“白狗子”(日本兵)的同黨——吳汗三。
當時在延安的把這個小鎮定為紅軍根據地。
聽說紅軍要來了,小鎮的人們都盼望著能過上好日子,東子也參加了。
在一次站崗中,潘東子發現吳汗三想溜走,就上去和他搏斗。
瞧
東子是多么的勇敢啊
要是我肯定躲起來,不出聲。
小孩始終是小孩,東子沒能斗得過吳汗三,還是讓吳汗三這個壞蛋溜走了。
不久,日本兵轟了過來,紅軍是越打越少,于是大部分紅軍北遷了,有一部分還留在山下,偏偏這時侯吳汗三回來了。
為了送米、鹽到山下給紅軍,東子用水把鹽吸在衣服上…… 小小的東子是那么的聰明,相比之下,我雖然聰明,但我全用在歪腦筋上了。
東子站崗、放哨,給紅軍送糧食,為紅軍送情報,最后把吳汗三給殺了,他的這種為祖國事業而奮斗的精神是多么的值得我們學習
他想的不是個人利益,而是時刻想著他能為祖國做些什么。
面對兇狠的日本兵和那刺刀,他沒有退縮,勇敢地和敵人搏斗,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精神
東子的這種精神很是值得我們學習。
如今在和平的年代,雖不需要我們沖鋒陷陣,但我們能做的還有許多,我們在學習上更不能退縮,在生活中也要勇敢地面對每一件事情。
東子真是位“小紅軍”。
東子,你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生活中的偶像
紅色電影觀后感200字
電影觀后感這部影片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再現了我國從1945年結束后,到1949年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了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的光輝歷程。
整部影片內容十分的飽滿、緊湊。
影片展現的的艱難過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是多么偉大,他們總是事事想著人民的利益,為了全國人民,為了解放新中國,他們不怕辛苦和困難,最終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和平安樂的家——成立了新中國。
追尋紅色足跡的感想
《紅色娘子軍》觀后感 第一次看電視連續劇《紅色娘子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這部電視劇講的是貧農女兒吳瓊花不堪忍受惡霸地主南霸天的殘酷壓迫,決心逃出火炕,后來遇到紅軍干部洪常青,給她指明了投奔紅軍走上革命之路的曲折經歷。
最讓我難忘的一幕是——洪常青犧牲之前大義凜然地宣告“gcd員是不怕死的
”的壯烈場面。
看到他在熊熊烈火中昂然挺立著的高大的身影,我禁不住淚流滿面。
最讓我激動的是——在激烈的戰斗過程中,身邊的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可娘子軍們卻擦干眼淚不屈不撓,繼續與敵人進行生死搏斗。
最后,終于打死了罪大惡極的南霸天。
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來。
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娘子軍們接過烈士手中的紅旗,迎著朝陽奮勇前進,為解放全中國繼續戰斗。
這一支由女戰士組成的革命隊伍,是海南革命的代表,是海南人民的驕傲,。
紅色娘子軍們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深深地打動了我。
看了電視劇《紅色娘子軍》,我懂得了正是這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祖國的獨立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作為后輩,我發自內心的敬佩和崇拜這些革命前輩。
在紅色娘子軍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鋪滿荊棘的路,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堅定不移地去克服。
她們為我樹立了榜樣,教我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堅強的人
五十歲生日感言
今天,我整整五十周歲了。
此時此刻,我內心充滿平靜及祥和,安坐在電腦前,從已經走過的五十個春秋的喜怒哀樂一直想到前天到保利劇場觀看的大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這部戲正好與我同齡,我們倆攜手度過50歲的生日。
因此,這部戲似乎是專門為我安排的,讓我感慨萬千。
那天的劇場氣氛熱烈得令我吃驚,整場演出掌聲雷動。
隨著大幕徐徐落下,全場觀眾起身,卯足了勁地把巴掌拍得山響,似乎只能用通紅的手掌才能表達這部戲帶給自己的感動和滿足。
演員謝幕多次,觀眾也久久不愿離開。
我環顧四周,突然有了一個重大發現:觀眾群驚人的一致,全都是鬢發斑白,皺紋初現,面容滄桑,表情激動的五零后和六零后們。
不愧是中央芭蕾舞團,舞臺上演員的表演非常精準到位,一招一式都喚起我們沉睡的記憶。
曾幾何時,《紅色娘子軍》以及她的七位姐妹(八部革命樣板戲),陪伴著我們度過了整個童年:一抬頭,墻上貼著吳清華經典的騰空而起的劇照;一開收音機,雄壯嘹亮的歌曲立刻傳入耳鼓:“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
”好不容易盼著操場上演場電影,也肯定是這八姐妹之一,膩得我們直想吐。
可是,隨著文革的結束,她們仿佛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同一個原本天天跟你糾纏膩歪在一起,你想甩都甩不掉的兒時玩伴,有一天突然冷不丁地銷聲匿跡、音訊全無。
你這才發現原來不知不覺當中,他已經變為了你生命中的一份子,成了你難以割舍的親密伴侶。
38年間,我們的精神生活獲得了極大的豐富,中國的、外國的、經典的、不經典的,數不清的影視劇作品兜頭兜臉地向我們砸過來,令我們應接不暇,可我們卻再難尋覓當初那種親切溫暖的感覺。
我相信,昨天劇場中那些眼含熱淚,拼命鼓掌的同齡者們,也跟我一樣,是專程前來跟久別重逢的老友相會的
小時候寫作文,經常喜歡用的一個詞是“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但其實根本沒仔細琢磨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總覺得自己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仿佛昨天還在腋下夾著幾個馬扎,跟小伙伴們一起到操場上占地方看《紅色娘子軍》呢。
對我來說,每一天都是新鮮有趣的,歲月的流逝在我這里幾乎是停滯不前的。
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鏡子前,突然發現鼻唇溝里的一道紋,被地心引力給拽下來了,不覺驚出了一身冷汗,趕緊用手抹平。
第二天也照,第三天也照,后來發現它永遠存在了,才猛然意識到不知不覺間我已經在這個世界上走過了整整半個世紀,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
明白了這個事實后,我反而坦然了,仿佛卸下了一個大包袱。
我深知,宇宙間最不可抗拒的就是時間,我何必要跟大自然做斗爭呢
如果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卻偏偏去追求三十歲的美,二十歲的美,那可就真的是犯魔怔了。
既然我沒有辦法阻止歲月的腳步,何不以平和的心態微笑著迎接它呢
其實五十歲是女人最舒服的年齡。
第二代已經長大,第三代尚未出生,精力雖不如前,但還不至于老糊涂;體力雖有些不從心,但出去游個山玩個水的還綽綽有余;工作已經駕輕就熟,也不必再像年輕時那樣跟自己和跟別人較勁,非得爭出個高低曲直來不可。
五十歲的女人可以不急不躁,從容不迫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用再去取悅討好任何人,更不會像個乞丐似的去跟所有的人乞討愛、肯定和關懷;五十歲的女人有資格有能力跟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呆在一起,包括朋友;喜歡做點什么就做點什么,累了就躲得遠遠的,舒服悠然地度過每一天。
可以不用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謊,不用硬端著裝出另外一個樣子,抱著一種不純潔的目的去與人交往。
五十歲的女人可以活得非常簡單,非常實誠,這是我經過努力所獲得的權利。
這種權利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福分擁有的。
當你仰人鼻息,需要求別人賞你一口飯吃,需要養孩子養家庭,有很多生活負擔的時候,你沒有權利去做這樣一個人。
我認為自己此生最成功的,是為自己贏得了這樣一個相對寬松自在的生存空間,讓自己可以去做一個單純的人。
當我們心里充滿了情緒性的垃圾,每天陷入抱怨、糾結中,不知道感恩、欣賞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的時候,我們的內在空間就會變得很小,就會不快樂、不舒服。
我和大多數五十歲的女人一樣,覺得有能力盡力做到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從容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得與失、功與過,坦然面對自己和別人從前犯過的大大小小的錯誤。
因為我明白,沒有人可以不犯錯。
我也犯過甚至今天正在犯著很多讓自己深夜里感到臉紅的錯(就在剛才,我還因為自己工作上的一個失誤在QQ上跟同事道歉呢),但我覺得,只有犯過那些錯兒,經歷過那些事兒,遇見過那些人,你才可能把自己修煉成一個可以裝得下各種各樣的事、容得下各種各樣的人的人。
然后你才能寵辱不驚,舉重若輕,變得善良,變得寬容,變得坦誠。
生活告訴我: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所以我不強求完美,甚至害怕完美。
當我不再那么賣力地去證明自己,不再要求自己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的時候,我立刻放松了很多,快樂了很多。
因為我已經懂得了,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規則流淌著,作為一個五十歲的女人,我要做的就是安坐在一條小船上,任它載著走,盡情地欣賞沿途的風景,不抗拒、不糾結,這樣就會感覺很輕松,很自在。
只有放下了,你才有能力在生活中發現并欣賞各式各樣的美:一朵迎風招展的小花,一個嬰兒天真無邪的笑靨,一片陽光下閃亮的樹葉,一句朋友隨口的贊美……這些都是無聲的問候,喜悅的祝福,感受到這些是做人的樂趣之一。
如果你對生活中的小事感到興趣盎然,能夠時不時地在樸實無華、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中發現這些小小的美麗并為之感動,就說明你擁有一顆飽滿的心靈,一個不老的靈魂,甭管你今天是五十歲還是八十歲。
你如果想要繼續年輕下去,就要永遠睜著一雙新鮮的好奇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并用一顆敏感的心去體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
做到了這一切,你就自然會過得開心、自在,自然會吸引到你想要的人來到你身邊。
如果你想留住你愛的人,讓他不想離開你,方法很簡單,就是做他生命中的加號,不斷釋放出正能量,那么你就一定會為自己贏得一份簡單、快樂、自由、滿足的生活。
因為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給的,不能把這個權利拱手讓給他人。
宋丹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已經五十歲了,你還沒能成為半個哲學家,那你真的白活了。
”你要成為哲學家,要了解人性,因為你已經走過了幾乎一輪了,你可以沒有錢,但你可以明白很多事。
對于即將到來的老年,我非常坦然,做好了充分的應對準備。
因為我知道,老天自有它的意志在里面,我靜觀其變,看它怎樣發生。
紅色革命電視劇觀后感600字
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觀后感 趙朝峰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它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
它不怕風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凍,它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巔”…… 寥寥幾句歌詞,傳神了描繪出革命者的精氣神。
這首創作于建國初期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一經推出,就傳唱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最火的最“紅”的歌。
唱著這支歌,中國人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
有信仰的人是不可戰勝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是一首信仰之歌,傳唱它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7月5日,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同名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再次將信仰的號角吹響,給我帶來深深的靈魂震撼,讓我感動良久。
我認為與類似題材的電視劇作品相比,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在時間跨度上更長、更為全面,在故事性方面也更加傳奇。
故事以山西呂梁地區為背景,跨越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以白色恐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之后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時代作為時間線索,緊緊圍繞主人公陳志的一生展開。
以昂揚的主旋律作為全劇的精神貫穿,一氣呵成地串起一個個跌宕起伏、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故事,意在通過幾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生歷程,以及相互之間的愛恨情仇,反映上個世紀50年來新舊中國更迭交替,曲折而又必然的歷史軌跡;更通過主人公陳志及其戰友們的成長經歷,以點帶面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從弱到強、發展壯大的偉大歷程。
這部戲的創作團隊是強大的,由《亮劍》的導演陳健執導,《貞觀長歌》的編劇周志方原創,聶遠、趙亮、王往、沈曉海、陶飛霏等當代知名實力派演員真情演繹。
但真正打動我的是洋溢在全劇始終的一個主題,那就是“忠誠信仰”,劇中的幾個主人公用自身的成長歷程,探索著人生的價值,展現了信仰的力量。
“我是山西票號里出身的人,沒人比我會算賬。
在戰場上、在工地上,我算了一輩子帳,可是卻有兩樣東西從來沒算過——一個,是信仰的帳沒算過,另一個,是愛情的帳沒算過……對愛情的忠誠是崇高的,對信仰的忠誠是偉大的。
多少人都付出了,而我還活著,就沖這一點,這個帳,就不能算……”, 當主人公陳志在彌留之際,說出這番話地時候,我熱淚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十分認同,陳健導演給該劇的定位,“《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不是一部諜戰劇,也不是一般的主旋律作品,而是一部以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性統一為目標的作品典型。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像一首激情澎湃又溫情回旋的頌歌,始終昂揚著理想主義的情懷,用極致的人物命運詮釋了‘信仰與忠誠’。
” 我被該劇深深打動的,不僅僅是精彩傳奇的故事情節,蕩氣回腸的戰斗場面,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是該劇內在的一種東西吸引著我,觸動著我,進而征服著我,我心甘情愿的坐在電視機前接受“教育”,一種關于信仰的教育。
“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 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
”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信仰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假定。
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
“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
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
”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社會改革家和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在《信仰的力量》一書中這樣寫到。
該書在全球暢銷一百多年而不衰,改變了億萬人民的命運,塑造了近現代道德文明的精神風貌。
作為一部反映信仰主題的規模弘大的正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是要用一個革命者的故事,來告訴今天的人們——只有有了信仰,我們才能夠擁有勇敢面對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去為自己、為親人、為社會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信仰的力量通過沖突來體現。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所表現的沖突,不光有人物性格的沖突,更有人物靈魂的沖突,包括信仰、理想和價值觀的沖突。
劇中主人公陳志的狀態是既要接受審查又要為黨工作,在長期接受審查的人生奮斗中,他堅守信仰,堅守忠誠。
在紛繁復雜多樣的表面現象中,展現的是一位純粹的共產黨人的生動可愛、質樸真誠。
陳志的形象,在當今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奮身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具有十分強烈的現實意義。
那就是既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又要堅守信仰,堅守共產黨人的純粹與忠誠。
曲文作為一名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領導干部,他犯過錯誤,但是他勇于糾正自己;他之所以勇于糾正自己,也是源于他對信仰的追求,對事業的忠貞;這信仰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這忠貞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的宗旨。
這也是一名共產黨人堅守黨性原則的突出體現。
在曲文的身上,我們不但能體驗到無私與忠誠,更能體驗到追求實事求是思想原則的生動過程。
體驗到這種曲折過程中洗練出來的純粹。
曲文這一角色,對于樹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良好形象,增強我們黨團結和領導全國人民所應有的威信與凝聚力,具有十分特殊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且因為他們的矛盾展現選取了審查與被審查的獨特視角,其真實性、新鮮感與懸念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滿足,精神需求得到了凸顯,信仰的力量受到越多的人的認同,人們從被動的接受信仰教育,轉變成積極主動的去接受信仰教育。
當代中國人應該是有信仰的人,正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
電視劇作為受眾面最廣,觀眾數量最多的藝術形式,應積極主動的傳播信仰主題,更好的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
這應該成為所有電視劇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彰顯信仰的力量的文藝作品。
南下南下》 父輩的足跡 信仰的堅守 驕陽似火的五月,鮮花綻放的春夏之交,電視劇《南下南下》帶我們走進塵封已久的記憶,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父輩創業的歷史,見證熱血青年的忠誠——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
未見真面,只聞其名時,“南下”,這個曾經遍及華夏南北廣為流傳的詞句,久違之后的感覺是那么的親切、自豪。
蕩漾的心潮如脫韁的駿馬,馳向久別的原野,迫切的欲望凝聚了我渴念觀賞《南下南下》的情結。
“南下”是新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環,“南下干部”是新中國建設的中流砥柱,《南下南下》更是父輩砸碎舊的體制,在廢墟上創建中國革命新紀元的壯麗詩篇。
該劇著重描述了1948年至1958年間,以魏九斤、普刑天、青格爾和吉林等人為代表的一批黨的年輕干部,他們肩負歷史的重任,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朝夕相處的戰友、離開北方的家鄉,隋軍南下,創建紅色政權的精彩人生,描繪出一部年輕的共和國的成長史。
該劇所展示的是中國革命遷徙中最光榮、最輝煌的歷史時期,這是一個舊政權的崩潰,一座新豐碑矗立的時代;是一個改變觀念,改朝換代的時代;是一個把鬼變成人,讓勞苦大眾當家作主的時代;是一群年輕的共產黨人、一群置生命于不顧的中國軍人、一群情系新中國建設的熱血青年,用他們的執著、奉獻、忠誠、堅守和信仰書寫共和國歷史的偉大時代……在那個時代,中國的一切都在發生巨變。
歷史在變,社會在變,事物在變,人也在變,我們的黨由一個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一切都在變,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又都是亙古未有的。
該劇直面描寫了那個時代里的熱血青年,他們是一批黨的年輕干部,是一批信仰的守衛者,是一批理想的追尋者。
青年進步學生普刑天等人,在黨的青年干部吉林的帶領之下,毅然決然地放棄富裕的家庭,舍棄生長的環境,加入南下干部團,走上了隋軍南下,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道路。
他們與魏九斤等人執著地追求理想,堅毅的守候真理,他們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鑄就了生死相依的“三營弟兄”的真摯情感。
他們用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生活坎坷、詮釋相同的革命理想和對事業的忠誠。
該劇的獨特在于,用理論視角、思想視角、歷史視角、時代視角和藝術視角,用真實的歷史,樸實的故事,渲染這些熱血青年的革命熱情,塑造他們忠誠事業的高尚情操。
那些蕩氣回腸的情節,艱苦創業的精神,史詩般地再現了那段鮮為人知的光榮歲月。
在感染人們情感的同時,更激勵人們繼往開來,將革命進行到底。
該劇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又藝術性的演繹歷史,再現歷史,解讀歷史,歌頌歷史,讓人們再次重溫那段被歲月掩埋的印記。
“手里抱著槍,腳底下踩著發燙的彈片,冒著硝煙往前沖。
”是軍人的勇敢和堅強;“槍炮聲響著,沖鋒號吹著,”晚上有“曳光彈照著”是他們熟悉的環境;陳舊的軍裝和軍人的職責,是他們難以割舍的真誠情懷;“歷史正是以破壞的終結和建設的開始作為巡回演變。
”正是那群年輕的中國軍人,正是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為了新中國,為了革命事業、為了信仰的堅守,他們放棄了本應擁有的一切。
他們用雙手和智慧、去完成建設新中國的重任,他們用執著和忠誠去書寫共和國的成長史。
他們的足跡和奉獻,揭示了“南下”的神圣使命和戰略意義,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真誠、鼓舞、回味無窮,是《南下南下》帶給人們的直面感受。
魏九斤不情愿的接受轉業命令脫去與他朝夕相伴的軍裝時,那種真實的表露和直白的情感,讓人為之動容潸然淚下。
隨著劇情的梯次展開,人們的視覺仿佛被帶到了那段熱火朝天,高歌猛進,無私奉獻的年代。
他們既有砸鍋賣鐵為“超英趕美”而大煉鋼鐵的盲動魯莽,又有心系國家困難捐款捐糧的真誠奉獻;他們既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又有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既有“革命愛人”的真摯情感,又有難以割舍的戰友情懷。
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強烈責任感,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質,堅守信仰的執著精神,深深地感動每一位觀眾,每一名黨員和每一個國家公職人員。
在信仰、堅守趨于淡化的商品經濟時代,將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那個時代里共產黨人的忠誠和堅毅搬上銀幕,用文藝的表演形式再現歷史,喚醒人們去追憶那段漸行漸遠的人和事,去追思父輩艱苦創業的足跡,從而刻畫出一批忠誠于事業的共產黨人在歷史變革中的群像,引發觀眾的共鳴。
歲月在無情的流逝,“魏九斤”等人或許已離我們而去,或許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們的忠誠,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執著,他們的奉獻……他們那種可歌可泣的精神在教育我們的同時,又讓我們重新溫故中國革命史,重新感悟共產黨人的光榮稱號和堅守“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
《南下南下》值得我們去回味,值得我們去深思,更值得考問我們對誓言的堅守——“英特納雄奈爾”不僅僅是一句停留在嘴中的響亮口號
電影《風聲》講的是什么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紅鞋子》的書,書中的主人公是紅鞋子和小老鼠。
小紅鞋子和它的主人走散了。
小紅遇到了小老鼠,小老鼠和它一起去找另一只紅鞋子。
小紅鞋膽小如鼠,而小老鼠卻膽大包天。
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相互鼓勵,最終,紅鞋子終于找到了它的主人,它也變得大膽了起來。
讀到這我想我不能像書里的小紅鞋一樣膽小。
有一次,我到爺爺家吃飯。
我和媽媽在小區健身處玩蕩杠,可我不敢跳下來,心怦怦的亂跳,手心里冒出一把汗,我的腳卻在微微顫動,到后來由于實在太怕還是灰溜溜的爬了下來。
看見別人比我小的也從上面跳下來,為什么我比他們大反而不敢呢
是不是他們有林沖的豹子膽
難道我一生下來就是膽小鬼
不,不是他們有林沖的豹子膽,也不是我一生下來就是膽小鬼,而是我克服不了心中的恐懼。
這時我想起了小紅鞋它一開始也很膽小,但是它在小老鼠的幫助下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另一只鞋子。
我對自已說:相信自已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
于是,我再一次重新上去并鼓起勇氣跳了下來,雖然來了個狗吃屎,但媽媽還是鼓勵說:很好,你努力過,不管結果如何,媽媽比什么都開心。
只是你跳下的時還沒有掌握技巧,你多練幾次一定會成功的。
就這樣我又試了幾次,果真每跳一次都信心百倍。
這本書告訴我一個道理,我們在遇到困難要勇敢、自信,而不能膽小、退縮。
上一篇:紅色故事的讀書感言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