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春聯的來歷和起源
春聯的來歷和起源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還有,貼春聯,也有個門當戶對問題,就是貼春聯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環境。我這樣說,可能會有人異議,說我頑固保守,不合民主自由潮流。不是向來有行業春聯嗎?行業春聯貼近行業性質特點,不僅起著廣告的作用,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給人以特殊美的享受。
既然是行業聯,就要符合自己行業的性質特點,就要體現本行業的誠實誠信,絕不能說大話、說過頭話,這事關行業(企業、單位)形象,事關人們對其行業(企業、單位)的信任程度。即使個人家門口貼的春聯,也要注意避免言辭是巨人而行動是矮子的尷尬。曾有一戶家門前的水溝被污染得臭氣熏天,房子周圍光禿禿的盡是亂石,沒樹沒花草,門框上卻貼著一副春聯“門前綠水聲聲笑,屋后青山歲歲春”,不如貼一副“治山治水治家業,富國富民富精神”來得貼切些。總而言之,撰寫春聯,書寫春聯,張貼春聯,都該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讓科學發展觀來率領大眾習俗輿論陣地,讓科學發展觀來創造大節氛圍,讓科學發展觀來貫穿所有人文活動;公意認識到:這是為避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窮折騰所該做的實事、這是為順利建設和諧小康社會所必須做的實事、這是有益于大眾的現在和將來所該做的實事。
十二生肖來歷:屬相虎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中配屬“寅”,故一天十二時辰中之“寅時”——凌晨三點至五點,又稱“虎時”。那虎是怎么當上十二生肖的呢?本文為大家具體介紹,屬相虎在十二生肖中的來歷。在遠古時候,屬相中有獅子,沒有老虎。由于獅子太兇殘,名聲不好,主管封屬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獅子除名,但是又必須補進一位鎮管山林的動物。這時,玉帝想到殿前的虎衛士。天宮的虎衛士從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種不出名的動物。它從貓師傅那里學得抓、撲、咬、剪、沖、躍、拍等十八般武藝后,成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同它較量的,不死即傷。從此,老虎威風凜凜,雄霸山林。后來,玉帝聽說老虎勇猛無敵,便下旨傳老虎上天。老虎到天宮后,同玉帝的衛士較量,贏得勝利。從此,老虎便成了天宮的殿前衛士。誰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飛禽走獸見無人鎮管,開始胡作非為起來,給人間造成了災難。這事驚動了土地神,土地神連忙上報天庭,請玉帝派統勇天神鎮管百獸。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要求每勝一次,便給他記一功。
玉帝只求人間安寧,當然滿口答應了老虎的要求。來了凡間,老虎了解到獅子、熊、馬是當時最厲害的三種動物。它就專門向這三種動物挑戰。憑借著老虎的勇猛和高超的武藝,接連擊敗了獅子、熊、馬。其他惡獸聞風而逃,藏進了無人居住的森林荒野。人間歡聲動地,感謝老虎為人世間立了大功。回到天宮,玉帝因老虎連勝三仗,便在它的前領上刻下了三條橫線。后來,人間又受到東海龜怪的騷擾,大地一片汪洋,蝦兵蟹將作惡人間。老虎又來到凡間,咬死了龜怪。玉帝一高興,又給老虎記一大功。在額頭的三橫之中又添了一豎。于是,一個醒目的“王”字出現在老虎前額。從此,老虎便為百獸之王,總管百獸。時至今天,虎額上也還可見到一個威風凜凜的“王”字。在獅子的惡名傳來天宮后,玉帝便決定除去獅子的屬相頭銜,補進了獸王老虎。從此,虎成為屬相,獅子則被貶到遙遠的南方去了。當然,老虎也從玉帝的殿前衛士下凡到人間,永保下界安寧。今天也還有虎符、虎環、虎雕等除災免禍的鎮邪物。在農村,不少人家也喜歡給孩子戴虎頭赗、穿虎頭鞋。為個啥,還不是圖個趨吉辟邪,吉祥平安。凌晨3-5時(“寅時”),據古書載,這時候,老虎最活躍、最兇猛、傷人最多,所以寅時同虎搭配。
十二生肖來歷:屬相牛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與十二地支配屬“丑”,故一天十二時辰中的“丑時”--夜間一點至三點又“牛時”。易卦為“坤為子母牛”。那牛是怎么登上十二生肖呢?本文就為大家介紹,十二生肖來歷:屬相牛。
古時,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時常往返于天宮和大地之間。有一天,農夫托牛給玉帝傳個口信,說是人間寸草不生,大地光禿禿的,太難看,請玉帝帶點母草籽給人間,把人間打扮得好看些。玉帝聽了,覺得有道理,便問殿下眾神誰愿去人間撒草種。“玉帝,我愿去人間撒草種。”牛王自告奮勇地說。“你是個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說。“玉帝放心,這點小事我都辦不好,甘愿受罰。”牛王堅持要去。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請求,屬咐牛王到人間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帶著草籽,走出天宮,在跨出南天門時,不小心跌了一跤,附下人間后,頭腦暈乎乎的,誤以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第二年,野草叢生,農夫根本無法種莊稼了。他們托灶神告訴玉帝,野草太多,莊稼無法生長。玉帝知道壞事了,召來牛王一問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辦壞了。“你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間遍地里草,當初你怎么保證的?從今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孫孫都只準吃草,幫助農夫除草,同時,祖祖輩輩是幫助農夫干活兒。”玉帝說完,怒氣未消,飛起一腳踢向老牛,牛王一個筋斗從天上落到人間,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于是,牛從此便一輩子給農夫當苦力,并且從未停止啃青草。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還沒有長出來。但是,牛是個知過即改的好動物,它任勞任怨,勤懇踏實,拉車犁田從不松套,為農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們的好評。在排生肖的時候,人們一至推舉他為生肖。如果不是投機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搶先得了頭名,牛王肯定還會當上生肖首領呢。牛憑自己對人類的貢獻當上了人類的生肖。凌晨1--3時(即“丑時”)。這時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細、最舒適,所以丑時同牛搭配。
十二生肖來歷:屬相鼠
鼠在十二生肖屬于首位,與十二地支中配屬,“子”,故一天十二時辰中之“子時”--晚上十至凌晨一點,又稱“鼠時”。那鼠是怎么當上生肖的呢?下面是屬相鼠的十二生肖來歷。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生肖這件事歸四大天王掌管,當年執事的天王姓什么,那年出生的人就屬什么。后來,四大天王回歸天宮鎮守南天門后,玉皇大帝就決定挑十二動物代表人間生肖,并賜封為神,為體現公平原則,玉帝下令,在規定的日子,人間的動物都可以到天宮應選,并且以動物們趕到天宮的先后作為排名次的順序,只取最先趕到的前十二名。那時鼠和貓是一對好朋友,他們約定一同到天宮去爭取當生肖,并約定到時老鼠來叫貓一同出發。可是,機靈的小老鼠想,人間的許多動物都比自己漂亮,并且還對人類有用,比如,貓念經、兔拜月、狗守屋、龍蛇治水、猴鎮山、牛馬耕田、豬羊供人食用,自己應當想個法子才能爭取到屬相。
于是,在規定到天宮的那天一早,小老鼠悄悄地起來,也沒去叫貓,自個兒偷偷跳上老牛的角中藏起來,韌性最好、最勤奮的牛帶自己去上天宮去,老牛果然第一個趕到天宮大門。天亮了,四大天王剛打開大宮門,牛還沒有來得及抬蹄,小老鼠從牛角中一躍而下,直奔天宮大殿。盡管玉帝不愿意封這個小小的老鼠為生肖。可是群王口中無戲言,自己定下的規定不能更改,玉帝也只好宣布鼠為生肖之首。貓在家等了半天,不見鼠的影子,只好自己趕去天宮,由于等待老鼠耽誤了時間,等貓趕到天宮時,十二生肖的名額已排滿,沒有貓的份兒了。從此,貓恨透了老鼠,一見到就撲去咬,以泄心中這憤,而老鼠呢,也覺得有些不起貓朋友,見到貓就逃。直到今天貓和老鼠的還是殆對頭,人們也覺得老鼠的這生肖之首來得不怎么光明正大,也對老鼠失去了好感,其他動物也疏遠了它。于是,便離開了人和別的家禽家畜下建立了自己的家園,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直至今天,它們子孫也還是生活在地下。這一來反倒免去了和其他動物的糾纏、爭斗,所以鼠的家族始終昌順、繁衍不息。不管怎么說,老鼠畢竟是憑自己的機警和聰明坐上了生肖的第一把交椅。晚上11時至第二天1時(即”子時“)。這時候,老鼠膽量最壯,活動最頻繁,所以,子時同鼠搭配。
“十羊九不全”的歷史來歷“十羊九不全”是什么意思
相傳“十羊九不全”是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晚清政府所營造的策略。因為慈禧太后是1835年出生的,生肖屬羊,干支為“乙未”年,而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曾國藩和李鴻章也同屬羊,曾國藩生于1811年,干支辛未羊年;李鴻章生于1823年干支癸未羊年。革命黨人在民間宣稱屬羊的命不順,其目的.就是從精神上給他們打擊,以籠絡更多人士,造就更浩大的聲勢、理由推翻晚清腐敗的封建帝制。據說“十羊九不全”的口號最初來自于天平天國,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以后,得到廣為流傳。再后來的李鴻章簽訂賣國條約,人民更加的憎恨屬羊的王公大臣,清朝晚期真的是和屬羊的“干”上了。袁世凱也是屬羊,生于1859年陰歷的八月,是己未羊,后來袁世凱稱帝,人們口號就是“八月的羊挨刀宰”。建國初期十大元帥之一的林彪也是屬羊的,生于1907,是丁未羊。從那以后,“十羊九不全”開始廣為流傳,一直流傳至今。此外,也有學者考證,最早的關于“十羊九不全”是來源于周朝研究八卦易經的周文王,但當時周文王說的是“十羊九福全”,說十個羊有九個是有福氣的、是幸福的。但因為那個時代文字不普及,老百姓不認字,傳播過程多是口頭相傳,傳著傳著漸漸成了“十羊九弗全”,成了“不”的意思,同樣的讀音,完全不同的含義,后來演變成了“十羊九不全”了。
12生肖的來歷是什么
用12生肖紀年,在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開始了。《北史·宇文護法》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表明當時民間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考古和研究表明,十二生肖的來歷和產生與我國先民的的動物崇拜、圖騰崇拜、宗教信仰、哲學理念、天文星象等有著不解之緣,它們是我國十二生肖得以生成的源泉和土壤。
【第1句】:十二生肖源于古代的動物崇拜在原始社會,先人們的生存和生產力低下,他們必須對周邊世界,尤其對動物十分關注。因為有些動物,比如猛虎、毒蛇,對他們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只有敬畏,更須提防。有些動物,比如馬、羊、牛、雞等,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源。有些具有特殊感官的動物,比如狗,有靈敏的聽覺、嗅覺反應,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幫手和朋友。他們還感到,在冥冥之中必定還有一種能騰云駕霧呼風喚雨威力無比的動物在駕馭他們的命運,令他們誠惶誠恐、頂禮膜拜,于是他們把鱷魚、蟒蛇、走獸、雷電、洪水等的聲和形匯合一體,形成了看不到摸不著的龍。因此我國的十二生肖中除掉“龍”之外,其余十一種都是生存在自然界的動物。先族徽號或標志并加以崇拜,圖騰的意義也應運而生。圖騰崇拜是人類文化發展史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國先人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十二生肖是一種巧妙地、形象地將十二種動物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第2句】:十二生肖源于當時農業社會的生活古人云:“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的生活和勞作規律。為了更有利于勞作,古人對日出日落規律進行了長期的觀察,最終把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等時間段。他們用十二個地支來分割等時段,每一時段稱之為一個“時辰”,其時辰名依次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種十二時辰紀時之法,與我們現在的24小時記時之法如出一轍,所不同的只是“小時”為60分鐘,而“時辰”則有120分鐘。由于十二地支的名字不易記住,后來,古人逐漸把時辰用的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結合了起來,并按照這種十二種動物的不同習性,用十二地漢語來解釋就是:“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丁壯。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己是紀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古人還認為“地支”有十二,謂之十二地支、十二子、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同“十天干”一樣亦有其含義:“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于既動之陽氣下。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萬物茂也。辰是仵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巳是起,指陽氣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根據歷史記載和研究證明,“干支紀年法”之后出現了“生肖紀時法”,即以動物作地支標志,使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因此兩者可能同源“生肖配地支”也源于當時古人對這種星象的觀察結果。我國古人創立了十二辰學說,把周天等分成為十二份,用十二支來表示;古人同時創立了二十八宿之說。這樣,天上便有兩個對應關系的“圓周”系統。二十八宿是我國古代天文家用以觀測天象和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運行的系統,它排列為東、南、西、北四組,每組配以一種動物。根據這種排列方法,其次序正好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樣,古人以地支標志十二辰,又以生肖屬配十二支,這就使十二生肖與二十八宿產生了關聯。很顯然。十二生肖的生成,與古人觀天象有密切的關系。二十八宿用二十八種動物來代表,包含著十二屬相中的動物,因此,十二生肖源于二十八宿,即源于天文學之說,是不無道理的。
【第3句】:十二生肖源于“五行”的哲學思想中國古代哲學觀是“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為宇宙之本”,有學者認為十二生肖源于道教,其依據一是道教設置二十八宿尊神(有二十八動物來作象征)、三清天尊和其他神只,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南極仙翁、真武大帝、九天玄女等。而在“玉帝選十二生肖”的傳說中,選擇了與二十八宿尊神關系密切的十二種神靈(即動物)來作為十二種生肖,雖為傳說,但是很可能是對當時流傳民間的不統【第1句】:無系統的十二生肖進行了調整、補充、改變,形成與時辰、年齡等相關聯的十二屬相。依據二是道教成于東漢,而十二生肖也大約成于東漢時期,這也許是巧合,但也許并非巧合,因為創建一個宗教,必須有其教義和學說(即說教),道教對十二生肖的提煉和創新是其內容之一。依據三是道教還有十二元辰(或曰十二宮辰)神只,“元辰”中的“元”意為“開始”,而“辰”則為“時辰、時光、日子”,即日、月、星辰的統稱,因此“元辰”其實也就是指子、丑、寅、卯等的十二地支名稱,將它同十二見智,莫衷一是,但是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證明,生肖起源于中國,則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應該說,十二生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就,亦非來自一脈之源、一抔之土,它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漸進的過程,是中華文化積淀所致,是中華民族智慧所成。
守宮砂是什么守宮砂來歷
守宮砂是中國古代驗證女子節操的藥物。據說只要拿它涂飾在女子的身上,終年都不會消去,但一旦和男子交合,它就立刻消失于無形。因為有這樣的特性,所以在中國古代就有人用它來試處女之身。
【第1句】:守宮砂是什么少女白藕般的手臂上點一顆鮮艷的紅痣,以驗證女人們的貞操,在古代是常見的,叫“守宮砂”。不明舊理的人,以為“守宮”就是守住那神圣的一方妙處。
【第2句】:守宮砂來歷實際上“守宮”是晰蝎的一種,軀體略扁,脊部顏色灰暗,有粟粒狀的突起,腹面白黃色、口大、舌肥厚、四足各有五趾,趾內多皺褶,善吸附他物、能游行在直上的墻壁上,就是大家常見的“壁虎”。古老相傳,用瓦罐一類的東西把壁虎養起來,天天喂給它丹砂,大概吃到七斤丹砂的時候,就把它搗爛,用來點在女人的肢體上,殷紅一點,只要沒有發生性關系就終身不滅,一有性生活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只能用在未結婚的女子身上,已婚婦女是絕對不靈驗,這種辦法是在宋代隨理學的興起而得到推廣的。
【第3句】:守宮砂的傳說故事在宋代由于剛剛使用,經驗不足,鬧出了許多笑話,弄出了許多是非,其中有名的一個冤案出現在四川。事情還得從宋太祖滅后蜀講起。王全斌率軍進入四川,宋太祖諄諄告誡:“行營所至,毋得焚蕩廬舍,驅逐吏民,開發丘墳,剪伐桑拓。”然而宋軍驕縱不法,濫殺無辜達數萬人。民情洶洶,民變迭起,宋政權一面嚴懲有關人員,一面派太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入蜀宣慰,一面承諾減賦,一面承諾拔擢人才出仕為官。所謂拔擢人才,既然屬于安撫性質,自然是以有財有勢或者有頭有臉的人士為主,至于真才實學則放在次要地位。四川萬縣大豪富林宓田連阡陌,騾馬成群,自然也在拔擢之列。于是打點行裝到汴京去朝見皇上,接受宋太祖的面試,等待任命。林宓除結發妻子外,還有五位如花似玉的侍妾。最小的侍妾叫何芳子,才18歲,原本是后蜀政權蘭臺令史何宣的女兒。宋朝滅后蜀,何宣不愿降宋,被宋軍殺死,可憐官家小姐何芳子淪為萬縣土財主林宓的第五房小妾。林宓即將動身前往汴京,家中的所有事物都已交待妥當,唯獨對年輕貌美的侍妾放心不下。于是將心事透露給了他的好朋友、城外清風觀中的上乙真人。
對上乙真人來講,這自是小事一樁。他不久就從江湖術士的手上購買了一些守宮砂,如此這般地把用法給林宓解釋一番。林宓如獲至寶,回家之后一一親自點在侍妾們的臂膀上。何芳子是位千金小姐,人既甚美,讀書也多。在她為自己所描繪的人生藍圖中是希望找到個如意郎君,比翼雙飛,最終想不到卻嫁給了一個幾十歲的鄉間土財主,還要和一群庸脂俗粉天天爭寵斗氣。她本無意于這種無聊的爭斗,但由于她年輕貌美,知書達理,氣質高貴,使得林宓天天黏著她,而冷落了那些女人,于是那些女人就結成統一戰線,處處與她為難。那些女人們自林宓離家之后,一個個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她們手臂上紅豆般大小的守宮砂痣,不敢洗滌,不敢觸碰。何芳子卻痛恨它,好像那是涂在她身上的一個污點,她滿不在乎,照樣沐浴洗滌,不久,守宮砂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一下,那些俗氣十足的女人終于找到了攻擊的借口,諷刺她,嘲笑她,甚至公開罵她偷人養漢。更有不辭辛勞的,夜夜躲在何芳子的窗下偷聽,隨時準備捉住淫婦奸夫,準備看看這小婊子是如何勾引男人的。半年以后,林宓已經奉派在汴京任職,派人前往蜀地把一妻五妾一同接來京城。當天夜晚,林宓就迫不及待地在燈下一一檢視妻妾們的守宮砂痣。當看到何芳子時,那帶著得意笑容的臉僵硬下來,一怒之下,當即就給了何芳子兩記耳光,問她這是為什么。何芳子把頭低著,臉上沒有一點表情,牙齒緊緊地咬著嘴唇。林宓火冒三丈,下令嚴刑拷打。何芳子自知行動上沒有越軌,抵死不肯承認自己有什么情夫。
可林宓那一記一記的鞭子,把何芳子的芳心一點一點地抽碎。她徹底絕望,留下一封血淚交織的遺書,自縊而死。林宓仍以為何芳子是羞愧而死,對何芳子以死剖白的遺書并不重視,草草地把何芳子埋掉了事。林宓在萬縣財大勢大,打死一名奴仆或冤死一個侍妾,只要花些銀子,擺平其親友家屬,便可不了了之。然而在天子腳下的汴京城,可就是人命關天,非同小可了。林府死了個小妾,第二天便沸沸揚揚地傳播開來。開封府聽到消息,當下雷厲風行地查起案來。第一步就是開棺驗尸,發現何芳子皮開肉綻,全身都是鞭打的傷痕。接著就是提林宓前來審問,林宓無法隱瞞,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經過講出來。于是判官用林宓所剩下的朱砂,點染在三名婦人臂上,然后把一條活壁虎放在其中一人的手臂上,那壁虎瞬間就把那些守宮砂舔得干干凈凈。事實上守宮丹砂點在處女的手臂上,經過數日不加洗滌,或可深入皮下,再經擦拭或洗滌都不會消去,而且愈見鮮艷。就算傳說中一經房事,顏色就自行褪去,可是對于已經有過婚史的女性來說,守宮砂就毫無用處。(此處未曾講明白)何芳子無疑是受了莫大的冤枉。
開封府尹判何芳子清白,林宓濫用私刑,逼死侍妾,免去官職,并加重罰。由于這個案子涉及到四川地方,牽涉到安慰后蜀政權的子民,因而連中央專管刑獄的大理寺也出動了。就在大理寺準備重判林宓的時候,林宓神秘地死去,上乙真人也投湖自殺。人們十分同情何芳子的遭遇,她千里迢迢地從四川萬縣趕到汴京,卻含冤蒙屈地游魂異鄉。于是就有人發起建一座“貞女廟”。這座廟自宋代以來,歷代加以重修,千年以后,至今仍矗立在河南開封南部,有的人又叫它“守宮廟”。
春聯的來歷及春聯故事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春聯的來歷及春聯故事,歡迎查閱!
【春聯的來歷】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風旋轉 霧迷漫
梅花朵朵報春天
雪如煙 暮添寒
時鐘嗒嗒數流年
迎新春 慶團圓
鞭炮聲聲送吉祥
看春晚 笑開顏
歡歡喜喜迎龍年”
---《迎新春》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在除夕當天我們都有貼對子的習俗。
【春聯故事】
王羲之妙書春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副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
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世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副,讓家人再貼出去。這幅寫的是:鶯啼北星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都掛上了春聯,唯獨自己家門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幅,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口: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副對聯寫的不太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是也不能將這副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著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的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蘇小妹生氣難和尚
清水池邊洗和尚,浪浸葫蘆;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
一天,蘇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蘇東坡正為她煎藥,佛印和尚正巧來訪蘇東坡。東坡一見老友來訪,非常高興,就和佛印飲茶談天,竟忘了給臥病在床的小妹按時送藥,蘇小妹見哥哥還沒有送藥來,就在床上高聲念出一聯:清水池邊洗和尚,浪浸葫蘆;
以“葫蘆”隱喻和尚的“光頭”,實在大為不敬。蘇東坡曉得小妹脾氣,知道她又生氣了,連忙去為她送藥。佛印就苦了,既挨了“罵”,還要對下聯,但思來想去,一時難得佳對。忽然,他抬頭看見蘇東坡端了藥碗,撩起碧紗帳,正要給蘇小妹喂藥,猛地觸動靈感,立即對曰:“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蘇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將藥喝個精光。
關于春聯的起源
導語:春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春聯的起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于”,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另一種說法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有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與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系。
什么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郁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后,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視為雅事,于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于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為“春聯”。是明代的事。根據明代文人陳云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游,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春聯的來歷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春聯的來歷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聯屬于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為春聯、壽聯、挽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游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涵的獨立文體。就是說,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內容要有意義,平仄要合律,對仗要工整。凡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對聯,否則就不是對聯。
楹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國古代掛在門框上的,畫著或刻有避邪圖形或字跡的兩塊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當年我國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畫著或刻著降鬼大仙“神荼”、“郁壘”桃符的習俗。
那么為什么桃木能避災驅邪呢?根據我國古代神話《山海經》的記載,遠古時代有座山是個鬼的世界,叫鬼域。在這個鬼域門口,有棵大桃樹,樹冠能覆蓋三千里,在樹上生活著一只金雞,負責每天的報曉。每當清晨金雞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門兩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將它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郁壘。這樣在民間就流傳開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習。他們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壘的模樣,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板被稱做“桃符”。
上一篇:好聽英文團結的口號聚集2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