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工作的感想
煤礦工人聚會感言篇一煤礦工作感受和打算工作感受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是今年四月份來到咱們騰暉礦的,工作至今,六個多月的時間轉瞬即逝。
每天忙忙碌碌,更是感覺不出時間的痕跡。
自從擔任綜合辦公室秘書一職,我深感綜合辦公室是礦正常運轉的一個重要樞紐部門,不僅需要對礦內外的許多工作進行協調、溝通,而且工作繁雜、任務較重。
作為辦公室的秘書,我十分珍惜這個工作崗位,我本著“把工作做得更好”這一目標,通過不斷的學習以及領導的關心和同事的幫助,熟悉了本職各項工作的程序、方向,形成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工作思路。
雖然工作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應該說付出了也收獲了,我自己感到成長了,也逐漸成熟了。
但是在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差距與不足:
【第1句】:由于自己專業水平的局限,對煤礦工作了解還不夠多,還不能完全適應工作需要。
【第2句】:由于能力有限,總是處于一種“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的工作狀態,工作有拖拉現象,對一些事情的處理還不太妥當。
【第3句】:由于學習不夠,工作中有時會感覺力不從心。
缺乏創新意識,工作方法還有待改進。
面對自己存在的差距與不足,對下一步工作將做如下打算:
【第1句】: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正確、認真的對待每一項工作,有效利用工作時間,堅守崗位,需要加班加點完成的工作按時加班加點保證工作的完成。
7篇三:煤礦培訓心得體會徐礦集團安全培訓個人總結
【第1句】:
煤礦工人感受
真愛如水,那是褪去熱戀面紗、經歷人生風雨后的真實,對于沒有付出過或沒有得到過真愛的人而言,真愛是一種從內心發出的關心和照顧,沒有華麗的言語,沒有嘩眾取寵的行動,只有在點點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愛就是那樣平實那樣堅定。
反之發誓、許諾說明了它的不確定,永遠不要相信甜蜜的話語.用心去感受吧. 愛是包容而不是放縱,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愛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單相思,愛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愛是一輩子的事..!相信自己~只要有愛,幸福就一定會存在的
談談你對煤礦工人的看法
以前看過的,現在復制過來,感覺寫這個的家伙是個人才,把煤礦工人的那個凄慘模樣全表達出來了。
一、遠看煤礦像天堂,近看煤礦像銀行。
走近煤礦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人人都說煤礦好,傻冒才往煤礦跑。
煤礦賺錢煤礦花,根本沒錢寄回家。
年輕老婆娶不上,娶了老婆用不上。
生了孩子管不上,買了房子住不上。
青春撒在荒灘上。
二、綜掘機掘走我的青春,壓風機送走我的夢想,刮板機刮碎我的希望,電焊機不能縫合我的悲傷,釘錘一聲聲敲擊我的心臟,鋼絲繩束縛我的肩膀。
安全帽曾經讓我感到英資颯爽,能不戴上它如今是我的渴望,看巷道內塵土飛揚,煤礦工人路在何方路在何方............三、煤礦工人:一把鼻涕一把淚,投身煤礦英雄無畏。
工裝一色貌似高貴,其實生活極其乏味。
為了生計吃苦受累,為了出煤日夜不寐。
一年到頭不離崗位,勞動法規統統作廢。
身心交瘁無處流淚,逢年過節家人難會。
無聊悶酒時常喝醉,感情不成經常傷胃。
工資不高還裝高貴,五毒俱全就差報廢。
拋家舍業愧對長輩,身在其中方知滋味。
不敢奢望社會地位,全靠傻傻自我陶醉。
“工”字一出頭,就入“土”為安;“工”字不出頭,出尾成“干”,就是埋頭苦“干”;如果不出頭也不出尾,一直打工,把這些“工”字連起來,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就像一把梯子,這把梯子雖然可能成長了自己,但是卻成就了別人,因為別人踩著這把梯子越爬越高;
煤礦工人工作總結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題記喜歡仰望晴天的太陽,瞇著眼睛任憑陽光微微從云端灑下來,暖暖的,照耀著我。
生活,于我而言,莫過于如此愜意的享受時光。
可在世界的另一隅,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地心深處托起一輪鮮紅的太陽,把自己的滿腔熱情,點燃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他們就是那些默默無聞的煤礦工人。
時光的倒影里有多少花前月下的詩情畫意,夢想的分層間有多少紅花綠草的休閑景致。
有多少的晝夜輪,才能描繪出煤炭工人的坎坷滄桑。
他們在地心深處,在昏暗的巷道里,他們灑下滴滴汗水,遠離了外面的世界,忘卻了時間的存在。
但是,在他們的血管里流淌的總是激情,燃燒的永遠是希望
“煤炭”,是個永遠不能讓人忘卻的名詞,因為太多人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犧牲了生命
在800米深處潮濕的巷道,他們萬分謹慎,萬分小心。
如果發生了透水事故,煤礦工人則是最危險的。
他們被困在狹長的巷道里,斷絕了一切食物來源,饑餓難耐的他們,甚至不能吃井下的野草,不能喝井下水。
他們也有彷徨,也想放棄,但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煤礦工人從不言敗,他們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活著,掘出更多的煤炭
他們如同漫漫夜色中的點點星辰,驕傲的閃爍著他們的光芒!我常聽人說:愛是無私和自私的交織體。
那么那份無私而又自私的愛,于礦工而言,卻是用全部的愛去開采遠古的陽光,用雙手去創造光明和財富。
為了煤炭,他們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從書本中,我了解到了這樣一個煤礦工人。
他叫杜學然,是著名的“八一采煤隊”隊長兼支部書記。
他經常在井下一干就是幾十個小時,總結創造出的“三包、五變、六注意”的移溜子新方法,以27分鐘的驚人速度創下全國移溜子的新紀錄,曾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在東二開采工作面時,要穿三條老硐,過五個斷層,頂板破碎,水大壓力大,
【第1句】:8米高的單體支柱幾個小時壓得只剩下米把高。
條件惡劣,生產困難,杜學然天天頂著淋水,泡在水里打眼攉煤,趴在地上拖柱運料。
“一身煤泥一身汗,汗水煤泥當衣衫”,他20年下了25年的井年底,他自愿按工人退休,為的就是能讓一個女兒頂替工作繼續他在煤礦的事業
煤礦工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猶如一壺清脆淡香甜的茶,注入我的靈魂。
礦工們用雙手在歷史的長卷上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用生命書寫著扣人心弦的絢麗華章。
撫今憶昔,嘆歲月蹉跎。
相信,煤礦工人會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付出不求回報,奉獻當是無償
求一篇贊美煤礦工人的稿件,格式不限
咱 們 工 人 有 力 量 一曲《咱們工人有力量》是一首催人奮進的戰歌,鼓舞了幾代工人以高昂的斗志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去,,激越的詞曲塑造了我們中國工人階級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你聽:“蓋成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了喲變了樣
我是工人的后代,是聽著這首歌長大的。
那激昂的旋律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盡情飛揚。
在這激昂的旋律中,億萬工人階級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創造出了世人矚目的業績,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
記得小的時候,老遠就能看見有座黑溜溜的山。
走離煤山稍遠些,便可看到從半封閉的傳送帶吐出的烏黑的煤。
那時,我從來不曾下過煤井,領略不出煤井下勞動的感受。
但我能想像出深井下采煤的艱辛,那傳送帶輸出的不僅僅是煤,也是煤礦工人的汗水和生命。
我久久地在煤場里佇立著,看著那些從深井中下班出來的礦工。
我曾經讀過一些關于煤礦工人的文章,也曾寫過一些關于煤礦工人的小詩,自以為很了解煤礦工人了。
直到我把鏡頭對準他們時,我才發現,那些文章和我那些詩是多么淺薄
從煤井里出來的礦要,被濃濃的烏煤整個染成的黑色,只有眼睛和牙能看得一點白,但他們一經洗浴過后,整個身體皮膚就格外凈白起來。
以前總以為煤礦工人的肌膚應該非古銅色即油墨色,其實,有些煤礦工人的膚色潔白得可與年輕姑娘相比,那是因為他們長年勞動在無日照的深井中的緣故。
當今許多人,對于環境差,工作艱苦的煤礦工人是不屑一顧的,他們以為開工廠、起高樓那才叫創業,才是造福人類呢。
其實,他們忘記了光和熱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而奉獻光和熱的,正是這千千萬萬從井口中進進出出,在深井中默默勞作,坦蕩自若,義無反顧的煤礦工人們。
拍攝《咱們工人有力量》這個專題組照,應該從我一參加工作就開始了。
因為我們地里煤礦特別多,我是一名電力建設職工,經常與礦工老大哥接觸,為了能拍攝到礦工們在井下工作真實鏡頭,我幾次下井親身體驗廣大礦工們的辛苦,在常年的工作生活中和廣大工人師傅們結下深厚的友誼,深知他們的情;他們的愛;他們的苦;他們的樂
我向一群從進口走出來的煤礦工人行注目禮,內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敬意,一種親切感。
看到他們堅定的步伐,那黑色的身姿,我倏然覺得自己和他們的心靠近了許多許多。
煤礦工人學習總結
經過三個月的脫產培訓,使我深深地意識到:在安全生產工作中,我們煤礦工人要不斷開拓創新,改進工作方法。
因為創新和應變能力已成為推動企業快速發展的核心要素。
而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就是要通過學習、創新來鑄就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勤讀書、勤思考的習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你定會大有收獲。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許多天賦很高的人,終生處在平庸的職位上,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不思進取。
而不思進取的突出表現是不讀書、不學習。
寧可把業余時間消磨在娛樂場所或閑聊中,也不愿意看書,更不愿意參加各類培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變化,也是企業間和企業內競爭的根本原因和原動力。
而要判斷一個企業、一個員工優秀與否,主要看它或他是否自動自發地能應付隨時隨刻可能發生的任何變化。
而要想應付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充電,不斷地看書學習
因此誰,工作之余,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對提升自己技術水平和提高自身素質,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這里,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講: 有個年輕的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工作條件不錯,報酬也不低。
老板給他一把利斧,并給他劃定了伐木范圍。
他很珍惜,下決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他砍了18棵樹。
老板高興地說:“不錯,就這么干
”這個工人很受鼓舞。
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勁,但是只砍了15棵樹。
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僅砍了10棵樹。
這個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時候
”“磨斧子
”年輕人悔悟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竟忘記了抽出時間磨斧子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道理即在這里。
生活中,雖然我們的工作都很緊張,但是也應注意勞逸結合,經常磨快自己的“斧子”,以加快成功的步伐。
因為沒時間磨斧子,就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會喪失成功的機會。
平時積累的經驗和學習的知識,看似用處不大,當變化發生時,別人可能會手足無措,而那些平時善于學習、積極參加培訓的人則往往能胸有成竹,任他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
我所在的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運河煤礦在企業文化“員工的學習觀”中闡述說: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靠的是良好的員工隊伍:一個良好的員工隊伍,來源于員工過硬的自身素質,而素質的提高需要員工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過硬的技能。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新科學、新知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也是知識“快速折舊”的時代。
學習是一個人真正的看家本領,是人的第一特點、第一智慧,其他一切都是學習的結果。
要改變把人生簡單地分成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的粗淺認識,堅持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終身學習,全員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奮斗到老。
知識經濟社會,人人要有知識。
知識的積累需要學習,環境的適應得益于學習,創新的起點在于學習,應變的能力來自學習,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
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創建學習型企業,爭做知識型員工,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新時期工人階級的必然要求。
學習成為引領企業發展和員工成才的強大動力。
因此,濟寧能源發展集團的職工教培中心的樓頂上早早地就樹立起了“知識改變‘命運 ’學習成就未來”幾個巨幅標語。
對此,我的感慨良多。
“知識改變‘命運 ’學習成就未來”,這是職工教培中心給所有職工的一種暗示,它是一道命題,是一味良藥,也是一針清醒劑,更是一個超越自我的起始符。
的確如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紀,要想在生存和事業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要掌握適當的專業知識,進而用知識去改變命運;而要擁有淵博的知識,就需要通過長期努力的學習。
所謂學習,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經驗的過程,是一個接受知識、增長學識、提高能力的智力過程。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本身并不能成為力量,只有知識的實際運用,知識內化為主體素質,內化為主體的學識和能力,才能顯示出無窮的力量,儒雅的氣質和人格的力量才能體現出來。
學習也是一種生存能力的表現,你天資聰穎,別人的天資也并未見得比你差。
他人在不斷地學習,而你止步不前,到最后,你必然落后于人。
而在當今的企業里,落后就意味著被淘汰,同時也就意味著你的生存能力在一步步降低。
總之,21世紀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社會”,也是前所未有的知識信息社會。
知識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趨勢。
有人預測“在今后的5年中,生活在工業國家的每5個人中有4 人的工作方式將不同于他們前5年的工作方式。
今天你是很稱職的職工,如不堅持學習,明年就有可能落伍;人與事的不協調是絕對的,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進行職工培訓。
因為單靠職工自己自學是有限的,效果也是參差不齊的。
所以,我們的煤礦企業要想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也必須重視對礦工的培訓。
我們煤礦工人本身則也應該積極投身于企業安排的各類培訓中,形成良性互動和利己、利企、利國之勢
真正為中國煤炭工業貢獻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