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秦觀
少游紹圣間以校勘為杭倅。方至楚泗間,有詩云:“平生逋欠僧房睡,準擬如今處處還。”詩成之明日,以言者落職,監處州酒。人以為詩讖。《王直方詩話》
呂申公在揚州日,因中秋令秦少游預擬口號,少游遂有“照海旌幢秋色里,激天鼓吹月明中”之句。是日微陰,公云:“使不著也。”少游復作一篇云:“自是我公多惠愛,卻回秋色作春陰。”《苕溪漁隱叢話》
東坡初未識秦少游,少游知其將至維揚,作坡筆題壁于一山寺。東坡果不能辨,大驚。及見孫莘老,出少游詩詞數百篇讀之,乃嘆曰:“向書壁者,豈此郎也!”《冷齋夜話》
廌謂少游曰:“東坡言少游文章如美玉無瑕,又琢磨之功,殆未有出其右者。”少游曰:“吾少時用意作賦,習慣已成。誠如所諭,不畏磨難。然自以華弱為愧。”邢和叔曰:“子之文銖兩不差,非秤上秤來,乃等子上等來也。”《師友談記》
少游嘗以真書題邢敦夫扇云:“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山谷見之,乃于扇背小草題一詩云:“黃葉委庭觀九州,小蟲催女獻公裘。金錢滿地無人貫,百斛明珠薏苡秋。”少游后見之曰:“逼我太甚!”《詩話總龜》
山谷戲書少游壁詩,有“誰饋百牢鸜鵒眼”之句,注“鸜鵒”以指所盼者。《山谷詩話》
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東坡曰:“不意別后卻學柳七作詞。”少游曰:“某雖無學,亦不如是。”東坡曰:“‘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坡又問別作何詞,少游舉“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東坡曰:“十三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高齋詩話》
東坡呼少游為“山抹微云君”。《藝苑雌黃》
少游在蔡州,與營妓婁婉字東玉者密,贈之詞,有“玉佩丁東”句。又有贈陶心兒詞云:“天外一鉤橫月帶三星。”東坡誚其恐為他妓廝賴。高齋詩話:山谷次韻孫子實寄少游詩云:“才難不易得,志大略細謹。”王立之詩話:少游極怨山谷此句,謂言蔡州事,少人知者。《山谷詩注》
杭有一倅,閑唱少游滿庭芳詞,偶誤舉一韻曰:“畫角聲斷斜陽。”琴操在側曰:“畫角聲斷譙門,非斜陽也。”倅曰:“汝可改韻否?”琴即改云:“山抹微云,天連香草,畫角聲斷斜陽。暫停征轡,聊共飲離觴。多少蓬萊舊侶,頻回首,煙靄茫茫。孤村里,寒鴉萬點,流水繞紅墻。魂傷當此際,輕分羅帶,暗解香囊。漫贏得秦樓薄幸名狂。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有余香。傷心處,長城望斷,燈火已昏黃。”東坡聞而賞之。《能改齋漫錄》
程伊川一日見少游,問:“‘天若有情,天也為人煩惱’是公詞否?”少游意伊川賞之,拱手遜謝。伊川云:“上穹尊嚴,安得易而侮之?”少游慚而退。《甕牖閑評》
秦少游觀輞川圖而愈疾。《香祖筆記》
暢姓惟汝南有之。其族尤奉道,男女為黃冠者十之八九。有女冠暢道姑,姿色妍麗,神仙人也。少游挑之不得,乃作詩曰:“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烏紗裹寒玉。超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塵俗。霧閣云窗人莫窺,門前車馬任東西。禮罷曉壇春日靜,落紅滿地乳鴉啼。”《桐江詩話》
秦少游侍兒朝華,姓邊氏,京師人。元祐癸酉納之。嘗為詩曰:“天風吹月入闌干,烏鵲無聲子夜閑。織女明星來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間。”時朝華年十九。后三年,少游欲修真斷世緣,遂遣歸父母家,以金帛嫁之。朝華臨別,涕泣不已。少游作詩云:“月霧茫茫曉柝悲,玉人揮手斷腸時。不須重向燈前泣,百歲終當一別離。”朝華既去二十余日,使其父來曰:“不愿嫁,卻乞歸。”少游憐而復取歸。第二年,少游出倅錢塘。至淮上,因與道友議論,嘆流光之遄速,謂朝華曰:“汝不去,吾不得修真矣。”亟使人走京師,呼其父來,遣隨去。復作詩云:“玉人前去卻重來,此度分攜更不回。腸斷龕山別離處,夕陽孤塔自崔巍。”時紹圣元年五月十一日,少游嘗手書記其事。未幾,遂竄南荒。《墨莊漫錄》
秦少游南遷至長沙。有妓平生酷愛秦學士詞,至是知其為少游,請于其母,愿托以終身。少游贈詞,所謂“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者也。念時事嚴切,不敢偕往貶所。及少游卒于藤,喪還,將至長沙。妓前一夕得諸夢,即送于途。祭畢歸而自縊。《陔余叢考》引《野客叢書》按今《野客叢書》不見此條,《夷堅志》載此事。《容齋四筆》又自辨之。
瞿塘之下,地名人鲊甕,少游嘗謂未有以對。南遷度鬼門關,乃為絕句云:“身在鬼門關外天,命輕人鲊甕頭船。北人慟哭南人笑,日落荒村聞杜鵑。”《侯鯖錄》
少游謫古藤,意忽忽不樂。過衡陽,孔毅甫為守,與之厚,延留待遇有加。一日飲于郡齋,少游作千秋歲詞。毅甫覽至“鏡里朱顏改”之句,遽驚曰:“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遂賡其韻以解之。居數日別去,毅甫送之于郊,復相與終日。歸謂所親曰:“秦少游氣貌大不類平時,殆不久于世矣。”未幾卒。《獨醒雜志》
潭守宴客合江亭,張才叔在坐。有一妓獨唱二句云:“微波渾不動,冷浸一天星。”才叔索其全篇,妓曰:“夜坐商人船上,鄰舟一男子倚檣而歌,不能盡記。”有趙瓊曰:“此秦七聲度也。”使人訪之,果少游靈舟。《五岳志》
秦觀子湛,大鼻類蕃人,而柔媚舌短,世目為“嬌波斯”。《雞肋編》
靖康間,有女子為金虜所俘,自稱秦學士女,道上題詩云:“眼前雖有還鄉路,馬上曾無放我情。”讀者凄然。曾季貍作秦女行。《梅磵詩話》
被貶雷州
北宋哲宗時期,因為新舊黨爭,秦觀被貶杭州通判,旋貶處州酒監稅、后又移至彬州、橫州編管,不斷南遷,元符元年(1098年)秋,貶到海康。這是秦觀貶謫生涯的最后一站。也就在雷州,秦觀走過了他人生最后三年時間。
秦觀初到雷州,故鄉高郵正是雨打芭蕉,蟹肥蝦美之時,而他長期活動的東京也是梧桐落葉,大雁南飛,但在雷州,依舊艷陽高熾,與溽夏無異。人在萬里,江湖飄零,知已難遇,故人長絕,加上雷州風土故物不類中原,多愁善感的'秦觀每日郁郁寡歡,他寫詩道:“白發坐鉤黨,南遷瀕海州。……灌園以糊口,身自雜蒼頭……鷦鷯一枝足,所恨非故林。……海康臘己酉,不論冬孟仲……可憐秋胡子,不遇卓文君。”這種情緒等到這一切在蘇東坡到來才有所改觀。
雷州永別
宋哲宗元符元年初冬(1098年),秦觀的恩師蘇東坡在海南島昌化軍(今海南儋縣中和鎮),遇赦北歸途經雷州,兩人相見,恍如夢寐。秦觀拿出自已在雷州寫的詩請老師批評,蘇東坡哈哈大笑,也拿出一把扇子遞給秦觀,秦觀接過一看,原來是自已南謫過程中寫的一首《踏莎行》詞:“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整首詞充滿了傷感,甚至有點凄厲。據說蘇東坡聽到這首詞之后,嘆息道:“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看到老師將自己的作品寫在扇子上隨身攜帶,秦觀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至于秦觀給蘇東坡看的詩,有人說是他連夜寫的《自挽詩》,里面有這些文案:“家鄉在萬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奇禍一朝作,飄零至于斯。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時?”但也人說這首《自挽詩》作于元符二年,如是,那就是蘇東坡走后幾個月的事了,那么,呈給老師的當是《海康書事》等作品。
看了秦觀的詩,蘇東坡感慨萬千,他和秦觀在文學觀念上是不一致的。蘇東坡生性樂觀,喜歡寫一些豪放的詞,雖也有傷感之作,但大體是格調昂揚,由此對秦觀的婉約風格頗有批評,曾調侃這位弟子為“山抹微云君”。而此時,同樣被貶的經歷,多年宦海沉浮,特別是秦觀被貶,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自己的連累,[3]蘇東坡在認識上有了更大的包容性。蘇東坡一邊看,一邊贊嘆,但他也想,整天生活在這種情緒中,決不是延壽之法。于是他想辦法予以引導,第二天,兩人共游雷州,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不時引起蘇東坡的開懷大笑。老師的樂觀也感染了學生,也冰釋了秦觀多日的痛苦。在天寧寺,蘇東坡看到寺門上“萬山第一”四個大字,禁不住又笑了起來,那是一年前路過雷州時應方丈的請求寫下的。這四個字,不單是頌揚天寧寺,也是自身境界的一種寫照,同時也是對秦觀的一種激勵,讓他從小我的痛苦中走出來。秦觀也陷入深思之中。
蘇東坡走后,秦觀的心境也放松了不少,他多次到鄉民中體察他們的疾苦,觀摩當地的風俗。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不久,秦觀也奉命北還,死在路上。
夢中題詩
秦觀在雷州,還有一些逸事,如他在海康宮亭廟下,夢見天女拿一幅維摩畫像讓他寫贊,秦觀篤信佛教,于是欣然題道:“竺儀華夢,瘴面囚首。口雖不言,十分似九。應笑蔭覆大千作獅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來后,就把這段話記錄下來,據說真跡落在天寧寺。宋僧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說,自已在天寧寺,還親眼從和尚戒禪那里看到這幅字,正是秦少游的筆跡。清潘永因所編《宋稗類鈔》也提到真跡在雷州天寧寺。當然,做為逸事,里面也都加了一些天女嘲戲秦觀的情節。
臨江仙看花秦觀
引導語:《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北宋秦觀詞作。這首詞約寫于宋哲宗紹圣三年,作者貶官郴州時,回憶昔日曾經瀟湘的感受。
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觀
原文:
千里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譯文
千里瀟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蘭舟曾駛過。明月高掛中天,清風漸漸停息,玉露清瑩,微波不興,漫天星斗映寒水。
獨倚高高桅桿,心中無限憂思,遠遠傳來凄清的瑟聲,低低訴說著千古幽情。一曲終罷人不見,江上青峰孤聳。
注釋
①《臨江仙》:詞牌。雙調小令,唐教坊曲。上下片各有三處平韻,五十八字。柳永演為慢詞,上片五處平韻,下片六處平韻,共九十三字。
②挼(ruó)藍: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藍,古代按取藍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藍”。黃庭堅《同世弼韻作寄伯氏在濟南兼呈六舅祠部學士》:“山光掃黛水挼藍,聞說樽前愜笑談。”
③蘭橈(raó):蘭舟,船的美稱。橈,槳,借代為船。庾信《奉和泛江》:“錦纜回沙磧,蘭橈避荻洲。”
④冷浸一天星:語本五代歐陽炯《西江月》:“月映長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⑤危檣(qiáng):高高的桅桿。危,高。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⑥遙聞妃瑟泠泠:聽到遠處湘靈鼓瑟的聲音。妃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后漢書·馬融傳》注:“湘靈,舜妃,溺于湘水,為湘夫人。”
⑦“曲終”二句:用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成句。
作品賞析
此詞當為作者于元符元年(1098)由郴州貶徙橫州途中所作。詞中描寫了泊舟之地——瀟湘浦的夜色,以及作者獨倚船桅的凄清心緒。起兩句總敘:千里瀟湘江上,浦口水色似揉藍。橈,船槳。蘭橈代指木蘭舟,這是對舟船的美稱。《楚辭·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有寄》有“騷人遙駐木蘭舟”之句。這首詞中的“蘭橈”即指騷人屈原所乘的舟船。這一帶正是當年詩人的蘭舟曾經經過的地方。首句寫眼前景,卻從“千里瀟湘”的廣闊范圍帶起。次句由眼前景引出“昔日”楚國舊事,顯現出朦朧的歷史圖景,暗示自己如今正步當年詩人的`足跡,在千里瀟湘之上走著遷謫的行程。
接下來“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三句續寫泊舟瀟湘浦所見:夜深了,月輪高掛中天,風已經停息下來,清瑩的露水開始凝結。眼前的瀟湘浦口,微波不興,澄碧的水面蕩漾著一股寒氣,滿天星斗正靜靜地浸在水中。這境界,于高潔清瑩中透出寂寥幽冷,顯示出詞人貶謫南州途中的心境。
風定露清,波平水靜,一切都似乎處于凝固不動之中,但詞人的思緒并不平靜。
“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說在這清寂的深夜,詞人泊舟浦口,獨倚高檣,內心正流動著無窮的憂思,隱約中,似乎聽到遠處傳來清泠的瑟聲。
此處用舜妃娥皇、女英之典。“遙聞妃瑟泠泠”是特定的地點和清泠的現境觸發了詞人的歷史聯想,并由此產生一種若有所聞、似幻似真的錯覺,這瀟湘深夜的泠泠瑟聲都曲折地透露了詞人自己凄涼寂寞的心聲。
“新聲含盡古今情”寫作者對江上瑟聲的感受,說詞人與湘靈一樣,有著無窮的幽怨。瑟中所奏的“新聲”,包含了古人和今人的共同感情。古,指湘靈;今,指詞人自己。
結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全用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成句,如同己出,活化出作者在曲終之后更深一層的寂寥和悵惘,也透露了詞人高潔的性格。
全詞滲透著楚騷情韻,通篇寫景寄情,情景交融,運筆細膩,意境幽深,委婉蘊藉,韻味無窮。
秦觀《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佳作軼事
前人對此詞評價很高,據宋代吳炯《五總志》記載,當時潭州知府在合江亭宴請客人,命令歌妓都唱《臨江仙》詞,有一個歌妓獨獨唱了兩句“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當時在座的有一個叫張才叔的客人大為稱善,于是問歌妓這首詞的全篇,歌妓說:“昨夜居于商人船中,鄰船有個男子倚檣而歌,聲調凄怨。但我苦乏性靈,只記住了這么兩句。如果有兩個姐妹跟我同去,就能記全了。”于是太守命三位聰明伶俐的歌伎與之同往,尋找那艘商船,以便記下全詞。次日晚上,四位歌伎在船上一邊飲酒一邊等待。將到三更之時,遠處停泊的一艘船中果然傳來一位男子吟唱《臨江仙》的聲音。其中一位叫趙瓊的歌伎還未聽完便淚流滿面道:“這是秦觀的作品啊,他不是已經仙逝了嗎?”原來趙瓊是潭州有名的歌伎,秦觀被貶往南方經過潭州時,曾與趙瓊有過一段交往。趙瓊對秦觀的詞風極其熟悉,所以一聽就知道是秦觀的作品。將船駛近一問,原來那艘船上正載著秦觀的靈柩。可能是秦觀生前特別喜歡自己這首《臨江仙》,所以他的門人經常在他的靈柩前深情地演唱。而趙瓊一聽便知是秦觀的作品,也可謂是秦觀的知音了。這個故事不一定可信,但由此可見這首詞的藝術魅力。
秦觀《臨江仙》閱讀答案
臨江仙① 秦觀 千里瀟湘挼藍②浦,蘭橈③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④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注】①此詞是秦觀貶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時作。②一藍:形容江水的清澈。③蘭橈:蘭舟。④妃:指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什么樣的心情?(3分)
(2)“遙聞妃瑟泠泠”句中的“遙聞”該如何理解?(3分)
(3)請簡要賞析結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4分)
【參考答案】
(1)清寒(冷)、幽靜。孤獨、悲涼的心情。(3分)
(2)遠遠地聽到(1分);確有聞其聲,通過想象把它幻化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為特定情境中的歷史聯想產生的錯覺或幻覺)。(2分)
(3)以景語作結(1分),言有盡而意無窮(1分)(或化用前人詩句1分,自然、貼切,1分);含蓄蘊藉地表達了曲終之后詞人更深一層的寂寥和悵惘(1分),體現了他剛毅不屈(高潔)的性格(1分)。
上一篇:關于教育精神的口號匯聚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