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后的感想
摘的:位于武漢市武昌閱馬場,是依托武昌趕忙舊址建立的以紀念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性紀念館,其內陳列著大量的有關辛亥革命的史跡,它們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祖國現代化建設蒸蒸日上的今日,我們依然不能忘記那曾經為祖國大地拋頭顱撒熱血的仁人志士,也時鞭勵著我們這些并報時代的黨員,要時刻為祖國的富強壯大努力不息。
站在閱馬場的北端遠遠望去,我們發現綠蔭叢中掩映著一座紅色樓房,武漢人習慣把它叫做“紅樓”,這就是。
紅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和花壇噴泉,廣場中央聳立著1931年鑄造的,先生身著,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
南端有拜黃興為將的“拜將臺”紀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頂呈錐體,銳利向上,有一種“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慨。
進入紀念館后,首先進入視野的是主樓,我們發現紅樓的主樓實際上是紅色的二層樓房,講解人員告訴我們,整個紀念館占地
【第1句】: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而主樓面闊73米,進深42米。
由于最初建立時為清末湖北省諮議局辦公場所,因此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國家的行政大廈,風格典雅莊重:花崗石砌臺基,紅磚砌墻,廊前列柱起卷,檐下飾飛頭,檐上壓以女兒墻。
外墻磚砌,間飾附加假柱、柱頭和垂花、垂禾、束蓮等圖案。
紅瓦覆頂,屋頂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樓,主樓平面呈“山”字形,門前有突出的門廊和回車道,前方及兩翼為門廳和辦公室,后方正中為會堂。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先后前往會堂、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起草的秘書處等一系列場館,這些場館再現了當年神秘而又莊嚴的的歷史場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種緊張而又熱烈的戰斗氣氛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前,大家或低聲交流抒發感想,或駐足凝望若有所思。
館內收集的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千余件歷史文物和上萬張歷史照片,不僅使大家大飽眼福,同時也更加直觀地反映了那段歷史。
那些獨具民國特色的物品記錄下了那個短暫而又變幻的瞬間,墻上的黑白照片表彰著那些為革命出生入死的英雄人物,我們的眼前不斷涌現我們未曾經歷的那段歷史。
特別是孫中山簽發的“李翊東前往贛州辦理要事”的大元帥令和王霞宙、張善子繪制的劉靜庵烈士畫像,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懷著敬仰的心情或熱烈討論,或拍照留戀。
懷著對無數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懷著對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深切緬懷,我們對紀念館進行了耐心細致的參觀。
我們不僅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展覽,還參觀了辛亥革命起義史跡陳列館,從而有幸見到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為革命英勇奮戰、流血犧牲的無名英雄們可歌可泣的故事。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英勇作為,堅強不屈、堅定不移的民族精神與愛國精神,才會有我們今天這安穩的生活。
“武漢保衛戰”是辛亥革命期間爆發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能取得成功,是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抵擋刀槍,用熱血灑滿大地換來的。
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靈魂是永遠存在的
他們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尊敬和懷念的。
站在“紅樓”上,回顧辛亥革命的光輝歷程,我們更加深刻懷念偉大的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以及無數為了國家的解放、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奮斗、英勇犧牲的仁人志士,他們崇高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后輩人努力奮斗。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生活在劃時代的青年人更應該全面的了解中國的革命歷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武漢首義文化的歷史名片,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黨員,應該倡導這種敢為天下先、敢為民生灑熱血的精神,將首義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貢獻于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引導黨校成員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將歷史紀錄與現在的首義文化弘揚的目標相結合,這正是我院學子貢獻于地方建設的特色路徑。
時間讓辛亥革命成為了不朽的歷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華這塊火熱的大地上。
江水浩蕩,青山崢立,承前啟后,揚帆激行,在前輩偉大革命精神鼓舞與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為祖國的統一富強而更加努力拼搏,為之奮斗不懈
諸多的努力奮進并取得成功,揭示了中國歷史的光輝篇章。
這些賦予歷史性的論述無不證明了革命歷史的偉大。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大家積極性很高,在紀念館門前,大家集體照相,經過此次活動,同學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那段歷史,也同時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新時期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我們將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責任,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全體學員感受很深,我們了解到真正的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只有經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才能讓我們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國革命道路的漫長與艱辛。
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感想怎么寫
先寫在紀念館看到的什么,再寫下紀念館中的一些主要人物的事跡,最后感懷下如今生活幸福得之不易,然現實中仍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批判下,指出前輩精神難得,我們應當學習,自己在日后準備如何提高自己全面發展等等
要一篇500字的《游革命烈士紀念館有感》急急急
此次參觀鄧子恢紀念館,看到老一輩革命先輩們的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仍然心懷崇高理想,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爭取利益,建立新中國,我實在感慨萬千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實在太幸福了,但著幸福來之不易,我永遠銘記,著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熱血,用生命換來的,應該倍感珍惜,決不能因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遺忘艱苦奮斗的精神,時刻緊記先輩們的辛勞,一定要認真學習現代科學,立志將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我們民族必將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
鄧子恢(1896—1972)是偉大的共產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福建龍巖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老前輩是偉大的共產黨員,我們應該學會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黨的優良傳統,黨員之間能夠敞開心扉地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也應在我們之間形成風氣。
我努力在營造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氛圍,黨員要有容人之度,從自己開始,虛心的聽取批評和建議,在今年的黨員發展會上,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會風,使黨員和申請人受到很大的教育。
生活工作在我們身邊,大家熟悉、了解,更容易接受,學習效果更好。
或許他們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瑕不掩瑜。
因此,我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以期早日加入黨組織,成為光榮的黨員
對特殊情況的同學的思想工作,則盡可能地做到耐心細致,對新的朋友應該給以生活上的指導,提高他們對新環境的能力;化解朋友之間的矛盾,幫助發生矛盾的朋友正確對待自己,認清自身的不足,為共同創造團結協作的校園環境而努力。
我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為身為一個團員而自豪,為能在黨的領導下成長而高興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我們擁有最年輕的笑顏,革命先輩們繪制了藍圖,積蓄了時代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為每一雙與時俱進的腳步導航,形成了世界上最坎坷的民族今天最矯健的身影
我們有幸,一次次見證歷史;歷史有幸,一回回經歷輝煌
沿著港澳回歸的足印、順著三代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走進西部大開發飛騰的黃土地、跨上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平臺,展望2008年的繽紛五彩、預見未來20年的燦爛輝煌,我們會情不自禁的為祖國喝采。
歷經風雨滄桑的中國共產黨,仍有一顆年青的心臟,她讓我們青年一代憑添幾分熱情,再增幾分希望
我們不由得要為自己加油、定向。
未來13年,我們將同時代一起賽跑,賽跑在中華民族最嶄新的跑道。
中華民族又一次向偉大復興邁出了舉足輕重的一步。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歷史如鏡,可以鑒往知今,悠悠的五千年文明已經在新時代淀積為勤奮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歲月如山,可以登高遠望,中國共產黨多年來的風雨歷程,使曾經的星星之火已變成無數人心中不滅的火炬
站在世紀初啟的歷史時刻,無論是回眸厚重的歷史,還是俯瞰當今世界,抑或是展望未來。
我發現,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偉大的祖國以她海納百川的胸懷和無堅不摧的氣概,從她這邊獨好的經濟政治形勢和捷報頻傳的歷史盛事,使世界驚嘆的目光應接不暇。
在十七大嘹亮號角奏響的時候,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順利了實現了新老交替,一批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領導干部進入了中央領導機構,我相信,在胡錦濤主席的“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定會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繼往開來、開拓奮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能夠開創新局面,一個經濟更發展、民主更健全、科技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人民生活更殷實的社會一定會早日實現
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和建黨宗旨,就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群眾路線歷來是我們事業發展成功的力量之源。
在和平建設時期,雖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都大大改變了,但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仍然是我們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一定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我們參觀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時期的展覽,再一次感受到:近百年來,無數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和祖國的繁榮富強,前仆后繼,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美好的今天。
半小時的參觀很快就結束了,我帶著沉重的心情,邁著沉重的腳步一步步走出紀念館,并在紀念館門前合影留念。
回望著身后“隆重慶祝新四軍建軍七十周年”的標語,我感到非常激動與自豪,激動的是能夠在閩西這塊紅土地上生活學習4年時光,感到非常榮幸;自豪的是革命烈士用鮮血、用壯麗、用光榮而短暫的一生,換來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位后來人都應該向先輩們學習,學習他們至死不渝、頑強不息的革命斗志,學習他們戰勝重重困難,奪取最后勝利的偉大精神。
我們會自覺地自重自律、自奮自強,讓自己融入集體,順應時代,這是歷史對我們青年一代的召喚,這是黨對我們青年一代的厚望。
因為時代發展的趨勢,恰如大江東流。
我們的愛國之情、集體之心、報恩之愿、自強之志,只有順應發展的時代大潮,我們的所作所為才能有利于國家,有益于集體;才能無愧于長親,無悔于本心,我們的青春才能綻放光彩,我們的生命才會價值永恒
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感想怎么寫
今天,我參觀了革命烈士博物館參觀,作文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矗立在門口的蔡永祥叔叔的雕像,只見他胸前抱著一根大木頭,一臉的堅毅.周老師告訴我們:當年,蔡永祥叔叔是守衛大橋的戰士,有一天值勤時發現前方鐵軌上橫臥著一根大圓木,眼見著火車越來越近,蔡永祥叔叔奮不顧身地沖上前去,抱起大木頭往外沖,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一列火車呼嘯而來……蔡永祥叔叔就這樣犧牲了.接下來就是獻白花的時刻了,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蔡永祥叔叔的雕像前獻上了一朵我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最后我們來到了革命烈士陳列館參觀,小學四年級作文《作文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給我印象最深的兩位烈士是胡連芳和方平.胡連芳:建德乾潭鎮仇村人.1996年4月23日中午,塘孔村發生火災,胡連芳為搶救財產犧牲.方平:1988年6月7日下午,方平聽到救命聲,跑去一看是同班同學在深潭中,方平不顧一切下水救人,因年小體弱,不幸犧牲,年僅十一歲.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多做好人好事
去革命烈士紀念碑的感想怎么寫
祭革命先烈后感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 為了紀念英勇犧牲革命先烈, 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哥哥與表妹決定今天一起去烈士陵園掃墓。
我們在吳鎮紀念館附近買了一個大花圈以后,我們就出發了, 一路步行來到了烈士陵園。
今天的天氣似乎格外晴朗, 所以來到烈士陵園掃墓的人也特別多, 不光是我們一家, 還有許多其他人, 也有好多小孩跟著爸爸媽媽也來紀念革命先烈。
在祭拜革命先烈時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后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
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斗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面對你們,我們怎么能不肅然起敬
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
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
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戰爭的年代照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
我們有信心,因為我們有榜樣
所以我暗下決心,要讓自己繼承先烈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寫一篇參觀安源紀念館感想
今天爸我去參觀革命紀念館,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杭州居山上。
首先我們紀念碑前,紀念碑高27米,碑身系漢白玉貼面,線條簡潔,莊嚴挺拔,呈“風帆”形,象征浙江革命斗爭如“錢江潮”中的航船,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乘風破浪前進,碑的正面鑲嵌著陳云爺爺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接著,我們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來到第一展廳,展廳的背面,有毛主席題寫的“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文字。
里面講述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國共合作等資料。
展示了徐錫麟、秋謹等烈士的光榮事跡,陳列她們生前使用過的指揮刀和手槍。
第二展廳也有毛主席題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字,里面講述了浙江陸軍監獄的故事。
1930年8月27日,國民黨反動派在監獄里制造了血案使18位烈士犧牲。
最后,我們來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浙江著名烈士事跡展,里面有一個也是二年級的小學生,叫王楚楚,溫州人她為救一個不慎落水的5歲女孩而犧牲了,后來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她是我學習的榜樣。
還有一位飛行員叔叔,叫王偉,他駕駛的飛機在南海上空與美國的飛機相撞,跳傘到海里犧牲了,他是為了保衛祖國的領土而犧牲了,他是我們祖國的驕傲。
里面還講述了一個個的烈士故事,我要好好學習,成大了為祖國做貢獻。
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有感
追憶革命歷史豐碑,傳承高尚革新精神,通過參觀革命烈士陵園以及觀看革命英雄人物資料增強志愿者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認同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給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繼承和學習革命英烈不畏艱難、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革命英烈的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進取精神;革命英烈不求索取、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
參觀周鄧紀念館感想
結束周的課程,我們宿舍個同學在星期六來到鄧紀念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來,鄧穎超漢白玉雕像在人們獻上的花束之間高高聳立,彰顯了一國之總理的磅礴氣勢。
向總理鮮花的人群絡繹不絕,可見總理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形象。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們跟隨人群往里行走,無論是照片,還是書信,無不多方面展示著這位偉大的總理。
展館里還陳列著鄧穎超同志送給別人的物品,還有別人贈與周恩來的鄧穎超同志的物品。
每一件物品都訴說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每一個感人的故事都傳達著偉人對群眾的關愛,從而群眾也是真心實意的對待總理夫婦。
還有那一件件補過一次又一次的衣服,簡樸的衣物,也都展示了生活中的周總理夫婦——艱苦樸素。
他們不只是說,更是在用行動詮釋著這一種優良品質。
而展現他們在革命中巨大貢獻的一幅幅照片更是令我肅然起敬。
無論是解放戰爭,五四運動還是新中國的成立,都無一例外的令我對他們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震撼。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他們那忠貞不渝的愛情。
他們互相扶持,不離不棄。
因為革命,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革命,他們的感情愈發親密;因為革命,他們成就了一段美麗的情感。
這種情感,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體會不到的,兩個志同道合的革命人士走到了一起,一起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無論遇到什么艱難困苦,他們都對彼此不離不棄。
這種愛情是偉大的,是永恒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紀錄片十里長街送總理。
以前也學過這篇課文,但是那時候沒有之前的這些了解,所以沒有太大的感觸。
而今天,當我在了解了這么多總理的生平后,深深的融入了那個場景中。
看著屏幕中那長長的送行隊伍,看著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群眾,我的眼眶也濕潤了……那個曾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有志少年,早已成為千千萬萬個中國人乃至外國人心目中的偉人。
周恩來鄧穎超的行動和精神形成一種能量,輻射世世代代,左右和影響著蕓蕓眾生。
在她們的生命過程里,那種永恒的功績一直熠熠生輝,照亮了我們后人前進的道路,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那么身為大學生的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我們無需刀光劍影的戰斗,無需浴血奮戰。
但是我們要從精神上繼承那些優秀的革命精神,堅定不移的追隨黨的領導,永遠銘記這些革命志士做出的奉獻。
周恩來鄧穎超只是他們千千萬萬中的一個,他們只是代表性的人物。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經營未來。
雖然兩位偉人都已逝去,但他們那種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會永遠激勵我們年輕一代
從參觀了周鄧紀念館后,我感覺自身在思想上正一步步提高,通過對偉人的思考,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加堅信黨的正確領導
九一八紀念館感想
參觀九紀念館心會(一) 在成長歷程中,讓我觸動最大的莫學校組織參加九一八紀念館的活動。
從那次參觀活動中,我深刻的感悟到了祖國有今天的繁榮昌盛是多么的不易,甚至可以說是在血淚斑駁的歷史中艱難的挺過來的。
如今的中國向世界昭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堅挺魂魄。
“九一八”的恥辱歷史絕不應當因時間的輾轉而淡然退去,反而應在時代的長河中得以彰顯讓人永遠銘記。
眾所周知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開端。
早在1930年的冬季,日本的關東軍為策劃其陰謀,選定了柳湖村作為實施武裝侵略事件的起點。
并于1931年7月,日本炮制出所謂的《解放滿洲問題政策大綱》,在此秘密性的文件中也明確的規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步驟和措施。
柳條湖位于沈陽城北郊的南滿鐵路附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也與其臨近。
在9月18日夜10點20分,日本關東軍就在此實施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在日本侵略軍占領東北后,為了掩人耳目在長春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將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扶持為皇帝。
從此,日本帝國主義便將東北變成了其獨占的殖民地,全面的進行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奴役,以致使東北三千多萬同胞慘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熱當中。
當我們駐足于“九一八”紀念館前,巨大雄渾的石碑宛如攤開的書卷,銘刻著這恥辱性歷史的一天。
仿佛是等待我們細細聆聽那歷史的教訓,又仿佛是在激勵人們要為國家的存亡做出貢獻。
在“殘歷碑”下,醒目的寫著關于二戰法西斯的暴行。
在前言中有這樣的寥寥數字:從這一天起,炎黃華胄經受了5000多個只有仇恨沒有眼淚的日日夜夜,從這一天起整個中華大地卷起了5000多年文明史上史無前例的怒濤。
誦讀這些文字讓我心懷感慨和憤恨。
為什么像中國這樣一個倡導和平友誼的邦國卻會遭受如此之大的滅頂之災。
在邁進“九一八”紀念館的那一剎,仿佛整個人穿梭了時空來到了那陰暗恐怖,布滿血腥的年代。
各種鮮活的蠟人形象如實還原給了我們歷史上最為逼真的景象。
日軍逼迫中國人的各種殘忍手段令我感到異常的憤慨和痛惜。
當看著陳列著的烈士尸首,當看見手術臺上日本軍官們喪心病狂的揮刀剝開先烈的皮膚挖開戰士們的心肝內臟,當看見無數無辜的百姓被囚禁,仍舊用雙手緊抓欄桿,渴望勝利曙光的一幕幕......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這時我的腦際也浮現出在戰場上、在我們中國的領土上,無數奮勇向前毫不畏懼的戰士們,那些在中國存亡的危及時刻覺醒的名族英雄們,那些憤慨捍衛自己領土的無數黎民百姓們,正踏著鮮血染紅的道路與敵人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拼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沒有置身于尸體遍野流離失所的境遇,沒有飽嘗奸淫掠奪的苦難。
但通過那些真實詳盡的圖畫文字、那些鐵證如山的歷史資料和描述、那些殘破不堪的遺址、那些真實的記錄鏡頭、和那些逼真的場景再現,使我們能夠了解這段歷史,感受到關系于名族存亡的生死浩劫。
我們年輕的一代應當受到這樣的革命熏陶,我們的國家也應當多多給予廣大民眾以這樣的機會去了解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歷程。
我們有時習慣了牢記那些輝煌勝利的時刻,習慣去接受冠冕堂皇的贊詞。
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民族不敢正視其挫敗淪陷、不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那它就永遠不可能富強起來。
從一個展館到另一個展館,“九一八”紀念館中的一幕幕同時給我們勾勒了全國人名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聲嘶力竭的呼喊紛紛要求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做法;中國共產黨領導無數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武裝戰爭。
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黨的偉大精神,和團結廣大群眾的力量。
要走出展廳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標語牌這樣寫道:當我們即將走出展廳,大概每個人的心中都在滴血,而且每一滴血都足以凝固成一串問號。
日本帝國主義何以敢對我泱泱大國舉起屠刀?這里的每一副畫面都是一串串鐵打的實事。
但為什么有的人仍不能夠去正視它?甚至去歪曲它?篡改它?仿佛這里的每一尊儀容都在吶喊,這吶喊聲又究竟在向我們傳達什么?是否告訴我們“時刻不要忘記苦難的歲月,不要再讓苦難重扣國門?”是告訴我們“要為祖國的明天貢獻出我們的力量?”是啊,這吶喊聲就像是穿梭進了頭顱的警鐘,長久的回蕩在我的思緒中。
走出紀念館時,看見好多人在留言薄上發表的留言,其中很多都是慷慨激昂勵志報效祖國的有志青年,但其中也有不少人言辭過于偏激倡導什么拒絕日貨、斷絕與日來往走出紀念館的時候我看到了有等的話語。
我想說有愛國情操固然是好的,但我們應當用理性的思想愛國,堅持我們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讓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而不是盲目的思潮去感化驅逐一切邪惡力量,讓我們每個人都昂首挺胸為我們祖國獻出我們的應有貢獻。
上一篇:足球隊起名順便口號集錦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