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你對會展概論這門課的期望和建議
會展是會議,展銷,大型活動等集體活動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者不定期,制度或者非制度的,傳遞和交流信息的群眾性社會活動。
組成:會展展銷活動,國內國際會議,體育盛事,文化活動、大型節慶活動、民俗風情。
會展業是指利用各種會展資源,以會展場館設施為條件,為社會提供會展活動策劃,組織,場地以及配套設施和其他各項服務的經營單位 機構的集合展覽是一種特殊的流通媒介 展覽是一種既有市場性也有展示性的經濟交換形式。
會展的特點 綜合性和集聚性(時間的短暫性 激烈的競爭性 功能的輻射性) 科學性和前瞻性(科學性 時尚性 前瞻性) 直觀性和藝術性 互動性和交流性 國際性和文化性歐洲會展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銷售功能階段 2客戶營銷階段 3客戶管理階段會展業產生的條件 1相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才資源 科學技術 組織管理能力) 2區位條件和經濟實力 3制度條件和政治形勢會展活動最早出現在希臘,希臘最初的集市是交換買賣奴隸的集市。
德國萊比錫博覽會號稱最古老的博覽會,始建于1165年,1894由傳統的集市轉變為樣品博覽會,1918年發展成為工業技術博覽會。
1798年,法國政府舉辦了“共和國工業產品展”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組織的國家工業展覽會。
1851年英國舉辦了世界規模的“萬國工業大展覽會”被稱為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并被認為是現代展覽會的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綜合性質的貿易博覽會獲得很大發展,成為展覽的主導形式。
中國會展活動的發展:1905年北京“勸工陳列所”1909年武昌“武漢勸業獎進會” 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1921年南京“商品陳列所”1926年上海“中華國貨展覽會”1929杭州“西湖博覽會”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解放區1937-1949間舉辦過74個展覽會中國會展業發展特點:中國展覽會總體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 中國會展業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發展,到1987年進入了定期化階段。
1展覽會類型與數量日趨增多 2展覽會質量逐步提高 3展覽會場館規模不斷擴大 4展覽公司越來越多全球知名展覽會中國4個:北京的機床展,紡機展,冶金鑄造展,印刷展 廣州照明展2003年在中國舉辦的各類綜合和專業性貿易展覽會,交易會數量已達2600多個,展覽館總面積達到543萬平方米,2003年僅上海舉辦展會就260個。
當前中國出現南北東三大“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洲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圍繞上海出現的“長三角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截至2003年,中國有展覽場館158個。
實體展覽的現場感,對美和個性的藝術表現力是虛擬展覽所無法模仿的。
綜合性展覽是指全行業或數個行業的展覽會,也被稱為橫向展覽會。
專業展覽會是指展覽某一行業甚至某種產品的展覽會。
國際展覽局規定的國際展覽會的標準:20%以上的參展企業來自國外,20%以上的觀眾來自國外,20%宣傳費用使用在國外。
國際展覽會被認為是開拓國外市場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式。
國際展覽聯盟(UFI)的分類標準:綜合性展覽會 專業性展覽會 消費性展覽會美國展覽會分類標準:禮品展 玩具展 五金展 汽車展 游艇展 計算機展 成衣展 時裝展 食品糖果展 消費電子展 工業電子展 電器用品展 運動器材展 文具展 酒店餐廳用品展 紀念品展 辦公用品展 雜貨展 贈品展 處理品展,共20類。
英國16類。
會議分類標準:根據性質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會議;根據會期間隔是否穩定可分為定期與不定期召開的會議。
我國國際會議標準: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于3個以上國家,國外會議達標參加的人數超過10人。
國際大會和會議協會國際會議標準(ICCA):會議是系列性的,至少在3個以上國家輪流舉辦 參會人數不少于50人。
國際節日與活動協會把活動分為:大型活動、小型活動、藝術節日、體育盛事、展覽會或交易會、公園和游憩相關的活動、城市相關活動、會議及觀光活動。
交易會是指進行商品交易的大型活動,既可定期舉辦,又可不定期舉辦。
博覽會一般指規模龐大,內容廣泛,參展企業和參觀者眾多的展覽會展覽是一種特殊的流通媒介,是在固定或一系列的地點,特定的日期和期限里,通過展出達到產品,服務,信息交流的社會形式。
在市場經濟中,流通媒介或渠道的劃分標準有所不同,但一般認為最具市場性的流通媒介是商品交易所、期貨市場、展覽。
中國內地展覽館的投資模式:1政府投資 2政府與民間合資 3私人投資 完全由民營資本投資興建 4股份公司 包括中外合資形式中國內地展覽館經營模式:1官建官營 2民建民營(商營)3官民合營中國內地展覽館業務經營模式:1單純租場地 2租場地與辦展覽的混合型 3租場地和服務相結合 4租場地和做商業相結合 澳大利亞國際貿易發展中心提出的忠告:1展出前確定業務目標 2展前要仔細的懸著和研究銷售市場 3確定參展商品 4充分做好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5了解展覽會的全部具體需求 6選派熟悉情況 可以做主的人去赴會 在國外舉辦展覽的方式:租用攤位、租用整個場館或部分場館、自設場館及獨自舉辦展覽展賣品出售方式:1自銷最能取信于觀眾 2同當地經銷商或代理商合作經營 3將展賣品賣給當地的經銷商代理會議的基本要素:會議議題、主辦者、承辦者、與會者、會議時間、會議地點、會議保障集會是會議的一種形式。
集會的權利被現代社會視作人權民權的體現之一。
國際會議承辦方式;1會員國輪流主辦 2地區性輪流主辦 3競標方式爭取國際會議的條件:直接條件1會議要的各種硬件設施 2餐飲安排 3交通運輸 4專業人才 間接條件1文化旅游資源 2政治穩定 3經濟繁榮 4治安良好 5地理位置 6語言 7爭取承辦地的本地支持 英國大學住宿接待聯合會是一個營銷聯合機構,其成員包括英國各地的68所大學 英國各大學在會議市場上每年的營業額40億-50億英鎊APEC是一個區域性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
APEC組織機構是高官會,部長級會議,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一套制度化的議事和決策機構。
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于1993年11月20日在美國西雅圖舉行。
APEC的2001上海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國際活動。
上海市領導人對大會各項準備工作的要求:優美的市容 優良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大型活動的特點(簡答):1有一定的主題 2有嚴密或者松散的組織 3大量的人流聚集在相對較小的空間里,特定時間,地點的人口密度很大 4參加者來自不同社會層面,涉及不同階層 5吸引眾多媒體進行追蹤報道 6影響面廣泛 2004年11月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落幕節事風險管理的暴力犯罪類型:1節事暴力犯罪 2節事投機犯罪及非暴力犯罪 3節事自我傷害犯罪 人群分類:1隱匿人群 2攻擊性人群 3逃亡性人群 4宴樂性人群 5禁止性人群 6叛逆性人群會議展覽產業鏈基本環節:會展展覽經營(主辦機構)——展會館服務(展館會館)—工程設計制作(工程公司)---延伸服務(的主體供應商和服務商)--參展商買家(最終客戶) 在產業鏈外部 存在一個產業鏈的支撐體系達沃斯是世界經濟論壇的舉辦地 博鰲是亞洲經濟論壇舉辦地 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博覽會在漢諾威舉辦 柏林的博覽會主要有“綠色周“(農業與食品業具有世界意義的紐倫堡國際玩具博覽會)德國會展業的特點:1全世界重要的150個專業展覽會 有120個是德國舉辦 世界10大知名展覽公司 有6個是德國的美國的奧蘭多年均舉辦展覽625個美國會展業的特點:1展覽場地的所有者與展覽會的組織者截然分開 2美國展覽會的國際化方面不及歐洲 3參展商與展覽會主辦者的重新簽約率下降 4同一時間或地點舉辦的套展增多 5展覽會中的會議越來越少 6新展覽會增長勢頭減弱 新投資運營的展覽越來越少 7展會按行業劃分趨勢分明 8展會表現出良好的聯合趨勢 9展覽會的整合加強 10參展商簽約的預留時間縮短 法國每年舉辦1400個展覽會和100個博覽會 真正的專業展只有120個左右 法國的主要展覽公司共同組織了法國國際專業展促進會澳大利亞整個展覽行業每年為澳大利亞經濟貢獻約23億澳元收益 澳大利亞共有展覽場館107家 展覽會的主辦機構106個 共舉辦大約360個展覽會 展覽服務性機構120家左右新加坡的國際展會規模居亞洲第一位 在世界第六位 展覽及獎勵旅游達5000次香港贏得了“國際會展之都”美譽 香港每年舉行的大型展覽活動超過80項 每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會議超過420個 被評為“全球最佳會議中心香港成功的因素(簡答)1產業依托 2市場需求 3軟硬件的配合 4展會定位 5運行機制臺灣 2001年舉行了93個國際或區域性專業展覽 地區展覽的內容:機械 高科技 輕紡 建材 汽車 作為指導行業中的中介組織比較規范的有 臺北展覽與會議同業公會北京 會展特點:1注重國際名牌展覽 2展覽會以經濟技術類為主(占總數70%)3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作用大(1998年成立)上海 2003年上海市舉辦了330多個展覽 上海每年召開包括國際商會年會 環太平洋論壇年會 亞太法官年會 國際引航員大會等700多個國際性會議
中國共產黨90年來的光輝歷程 資料 手抄報 急用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921年 7月23日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1925年 10月10日 美洲洪門在美國舊金山召開懇親大會。
會議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并定名為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通過了《中國致公黨黨綱》。
1928年 3月 在上海一家外國人開辦的旅館召開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譚平山主持會議,宣告中華革命黨成立(又稱為“第三黨”)。
6月,譚平山在上海召集中華革命黨負責人會議,通過了《中華革命黨宣言草案》。
1930年 8月9日 鄧演達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干部會議,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簡稱臨時行動委員會,1935年11月10日改稱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即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
會議通過了政治綱領《我們的政治主張》,選舉鄧演達任中央干部會總干事。
1935年 8月1日 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統一的抗日聯軍。
12月17日―25日 中共中央在陜西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
會議批評了認為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和中國工人、農民建立聯合抗日的錯誤觀點,克服“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策略路線。
1936年 5月31日―6月1日 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后改名為中國人民救國會)在上海召開成立大會,選舉宋慶齡、何香凝、馬相伯、沈鈞儒、鄒韜奮等四十余人為執行委員。
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中國共產黨確定了團結抗日、和平解決的方針,并派出談判代表。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折點。
1939年 10月4日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1940年 1月9日 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講演(2月20日在延安《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載,題目改為《新民主主義論》),明確提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系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分析了新三民主義和舊三民主義的區別。
1941年 3月19日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大會在重慶上清寺特園秘密召開。
大會推舉黃炎培為中央委員會主席。
1944年 9月19日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取消團體會員制,盟員一律以個人名義參加,盟組織改稱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
會議選舉張瀾、沈1941鈞儒、章伯鈞、羅隆基、黃炎培、朱蘊山、潘大逵等33人為中央委員,張瀾為主席。
1945年 4月23日―6月11日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
毛澤東在大會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的發言。
大會制定了黨的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 7月1日 應毛澤東、周恩來之邀,褚輔成、黃炎培、左舜生、章伯鈞、冷、傅斯年六參政員飛抵延安。
經商談,與中共達成了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停止國民大會和重新召開政治會議兩項建議。
9月2日 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而結束。
9月3日 “民主科學座談會”成員在重慶集會,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會上決定將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后改稱為九三學社)。
10月28日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在重慶上清寺特園宣布成立,選舉譚平山、陳銘樞、楊杰、柳亞子、朱蘊山、王昆侖、郭春濤七人為常務干事。
12月16日 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在重慶召開成立大會,選舉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37人為理事,彭一湖等19人為監事。
12月30日 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宣告民進正式成立。
大會推舉馬敘倫、王紹鏊、許廣平為常務理事。
1946年 4月14日 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等人在廣州秘密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后改名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李濟深當選為理事會主席。
6月,在香港正式對外公布。
5月4日 九三學社在重慶召開成立大會,選舉許德珩、褚輔成、稅西恒、潘菽、涂長望、黃國璋等16人為理事,梁希、盧于道、黎錦熙等8人為監事。
6月23日 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在上海北站召開反對內戰、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大會,并歡送各界人民代表赴南京請愿。
請愿團到達南京下關車站時,遭國民黨特務圍攻毆打,馬敘倫、閻寶航、雷潔瓊等多人受傷,造成“下關慘案”。
7月11月 民盟中央委員、云南支部負責人李公樸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15日,民盟中央委員、云南支部宣傳委員聞一多在參加李公樸追悼大會和記者招待會回家途中,又遭國民黨特務殺害,造成“李聞慘案”。
1947年 2月3日 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上海召開第四次干部會議,決定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并推舉章伯鈞為主席,彭澤民為監察委員會主席。
5月 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加入以中共為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會議選舉李濟深為中央主席,陳其尤為副主席。
11月12日 臺灣愛國民主人士在香港發起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推舉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為總部負責人。
11月12日―1948年1月1日 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聯合代表大會在香港召開,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推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柳亞子為監察委員會主任。
1948年 4月30日 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 5月1日 毛澤東致電李濟深、沈鈞儒,提出先行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由民革、民盟與中共共策進行。
2日、7日,中共中央又連續發出邀請各民主黨派代表到解放區協商召開新政協的信函。
5月5日 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王紹鏊、陳其尤、彭澤民、李章達、蔡廷鍇、譚平山、郭沫若等聯合致電毛澤東并通電國內外,表示響應中共“五一口號”。
此后,各民主黨派陸續發表通電、宣言,熱烈響應。
6月4日 在香港的各界民主人士馮裕芳、柳亞子、茅盾、章乃器、朱蘊山、胡愈之、鄧初民、侯外廬、陳其瑗等125人聯名發表聲明,表示響應中共“五一”號召,促成新政協早日召開,進而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以爭取民主和平之實現。
6月13日 中共中央電示中共上海局、華南分局并告潘漢年,關于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時間、地點、召集人、代表名額以及人民代表會議何時召集及如何召集等事項,請征詢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賢達人士的意見。
7月31日 馮玉祥自美國啟程,準備回國參加新政協。
9月1日,他搭乘的蘇聯“勝利號”輪船在橫渡黑海途中失事,不幸罹難。
夫人李德全于10月下旬帶著馮先生的骨灰經蘇聯回到祖國東北,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
8月1日 毛澤東電復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王紹鏊、陳其尤、彭澤民、李章達、蔡廷鍇、譚平山、郭沫若,希望他們共同研討新政治協商會議的時間、地點、何人召集、參加會議者的范圍以及會議應討論的問題等。
8月初 中共中央派錢之光前往香港,同中共在香港的負責人方方、章漢夫、潘漢年、連貫、夏衍等,一同接送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進入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協。
從8月起,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和華僑的代表人士,應中共中央邀請,從全國各地及海外陸續進入解放區。
接待民主人士的地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共東北局所在地哈爾濱,一是中共中央統戰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李家莊。
9月29日 第一批由香港北上的民主黨派領導人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四人到達哈爾濱。
自8月起,已到達河北平山縣李家莊的民主人士有符定一、吳晗、劉清揚、周建人及吳羹梅的代表何懼等。
10月3日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致電慰問到達哈爾濱的民主人士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
10月8日 中共中央將《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間題》草案電發中共東北局高崗、李富春,并請他們就其中諸項問題,約集已在哈爾濱的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王紹鏊、高崇民、朱學范七人商榷。
10月21日 中共東北局負責人高崗、李富春約集在哈爾濱的民主人士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王紹鏊、高崇民、朱學范、李德全等就《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草案舉行第一次座談。
23日又舉行第二次座談。
10月30日 中共中央致電中共華南分局并轉送討論修改的《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電示華南分局即抄送李濟深、何香凝、周新民、馬敘倫、陳其尤、李章達、沈志遠、彭澤民、章乃器、孫起孟、郭沫若等,由潘漢年、連貫分別征詢他們的意見。
11月25日 高崗、李富春代表中共中央與在哈爾濱的各黨派民主人士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王紹鏊、朱學范、高崇民、李德全等,對《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間題》,就新政協籌備會者、新政協參加者、新政協專門委員會者等問題達成了共同協議。
12月26日 李濟深、茅盾、朱蘊山、章乃器、彭澤民、鄧初民、柳亞子、馬寅初、洪深、翦伯贊、施復亮、梅龔彬、孫起孟、吳茂蓀等30余位民主人士啟程北上。
1949年1月7日抵達大連,10日到達沈陽,受到中共及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12月30日 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將革命進行到底》新年獻詞發表,文章揭露了美蔣勾結玩弄假和談的陰謀,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1949年 1月7日 在河北省平山縣李家莊的民主人士符定一、周建人、韓兆鶚、翦伯贊、劉清揚、楚圖南、田漢、胡愈之、沈茲九、嚴信民、楊剛、宦鄉、吳晗、張曼筠、周穎、何懼等19人,聯名致電在哈爾濱的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王紹鏊、陳其尤、彭澤民、沙千里、蔡廷鍇、譚平山、郭沫若、章乃器、朱學范、李德全、茅盾等人,揭露國民黨戰犯求和的實質。
1月15日 在河北省平山縣李家莊的民主人士對毛澤東1月14日發表的《關于時局的聲明》進行熱烈的討論,決定共同起草一個支持毛主席八項條件的聲明。
16日,他們聯名致電在哈爾濱的民主人士,在哈爾濱的民主人士當日回電,紛紛表示擁護毛澤東主席的八項條件聲明。
1月20日 華北人民政府和中共華北局在平山縣李家莊舉行盛大歡迎會,歡迎由國民黨統治區和海外到華北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及上海工人代表。
1月21日 毛澤東、周恩來致電宋慶齡:至祈先生命駕北來,參加此一人民歷史偉大的事業。
1月22日 到達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人物及無黨派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譚平山等55人發表題為《我們對時局的意見》的聲明,認為毛澤東發表的對時局的聲明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和平的八項條件”,“我們是徹底支持的”。
此后幾日,各民主黨派紛紛發表宣言,表示擁護。
1月25日 在河北省平山縣李家莊的民主人士召開時事座談會。
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在會上講話,分析了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和平攻勢”的實質,對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堅決擁護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八項條件的政治態度,表示歡迎。
1月26日 中共東北局、東北政務委員會、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以及東北各界人民代表舉行盛大歡迎會,熱烈歡迎為參加新政協而先后到達東北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
2月1日 到達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人物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56人,致電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慶祝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2月2日 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電復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56位民主人士。
電文中說,此次人民解放戰爭之所以勝利,是由于全國人民不畏強梁,團結奮斗,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一致奮起,相與協力,從而使人民解放軍獲得各方面的援助,使人民的敵人完全陷于孤立。
2月25日 先后自國民黨統治區抵達東北解放區的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一行35人,由陜甘邊寧區政府主席林伯渠、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高崇民陪同,乘“天津解放號”專列于中午12時由沈陽抵達北平。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董必武、薄一波、葉劍英、彭真、張奚若、胡愈之、周建人、費孝通等百余人到車站迎接。
2月26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北平市人民政府、中國共產黨北平市委員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盛大大會,熱烈歡迎由東北、天津、李家莊來平及留平的各方民主人士、各團體的代表,與會賓主共410人。
大會由葉劍英主持,林彪、彭真致歡迎辭。
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譚平山、李德全、章伯鈞、周建人、朱學范、朱俊欣、章乃器、張奚若、許德珩等14人發表演說,表示堅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貫徹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
3月5日―13日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舉行。
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全黨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要求全黨同志做到“兩個務必”。
全會批準了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并協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
3月25日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中國共產黨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25日凌晨6時抵達北平。
在平的工人、農民、青年、婦女等各界代表、各黨政軍機關負責同志及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無黨派民主人士前往西苑機場歡迎。
接著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乘車檢閱部隊。
4月22日 民主人士赴東北參觀團組成,成員包括民主黨派、華僑、文化、產業各方面人士及解放區農民代表與回族代表等共59人。
代表團在47天時間內參觀了沈陽、長春、哈爾濱等東北十大城市。
6月8日參觀團回到北平。
6月14日 民主人士赴東北參觀團致函毛澤東,陳述參觀感想:向來被人看作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主席領導之下,現在已經組織成并教育成鋼鐵一樣的堅強的集體了。
這樣堅強的集體,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6月15日 新政協籌備會在北平正式成立。
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開幕。
參加會議的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及人民團體等23個單位,共134人。
6月16日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繼續舉行,到會者124人。
當晚,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
到會委員19人,周恩來主持會議。
會議通過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秘書長等領導機構人選,通過了《各單位代表參加小組的辦法》、《關于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全體會議執行表決具體辦法》等。
6月19日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繼續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
到會者126人,周恩來任執行主席。
會上,李維漢代表第一小組作了《關于參加新政協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草案)》的說明,并通過了這個規定。
毛澤東致函宋慶齡,并特派鄧穎超趨前致候,專誠歡迎先生北上。
6月24日 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張瀾、史良、羅隆基、郭春濤、王葆真等由上海抵達北平,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
中共中央代表林伯渠、董必武、李維漢及在平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章伯鈞、譚平山、彭澤民等15人到車站迎接。
6月30日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創建28周年,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
總結了我國民主革命的經驗,分析批評了在建立人民政權問題上的各種糊涂觀念和錯誤思想,闡明了新中國的國家政權性質及對內對外的方針。
7月4日 新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舉行成立會。
會上擬定了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征求條例,并設立了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及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
會議還決定公開發布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啟事。
8月1日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無黨派民主人士、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二十周年紀念日,聯名致電中共中央慶賀,并表示向中共與解放軍學習,加強團結,促進統一。
8月14日―9月16日 毛澤東先后寫了《丟掉幻想,準備斗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
》、《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五篇評論,就美國國務院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揭露美國對華政策的帝國主義性質。
李濟深、李德全、沈鈞儒、馬敘倫、彭澤民、許德珩、胡愈之、譚平山、蔡廷鍇、陳其尤等先后發表講話,指斥《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揭露其破壞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陰謀。
8月
【第26句】:27日 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四次會議,出席會議的委員16人,列席6人,周恩來主持會議。
會議討論新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名單(草案)、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修改并基本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
8月28日 下午4時,在鄧穎超、廖夢醒的陪同下,宋慶齡由上海抵達北平。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郭沫若等59人前往車站歡迎。
8月29日―31日 新政協籌備會分別正式通知各黨派、各團體、各區域、人民解放軍各單位及特別邀請參加人民政協會議的代表,于9月10日前抵平。
9月1日 馮玉祥先生遇難周年祭日追悼會在北平舉行。
李濟深、宋慶齡、周恩來、沈鈞儒、張瀾、何香凝、郭沫若等600余人參加。
毛澤東、朱德及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送了花圈和挽聯。
9月7日 周恩來在北京飯店向參加新政協的代表作了《中國人民政協幾個問題》的報告,主要講了三個問題:關于參加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和人選問題、關于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
9月16日 下午7時,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
出席19人,會議主席周恩來。
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修改(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組織法(草案)》和《共同綱領(草案)》,國旗、國徽方案和宣言移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主席團決定。
9月17日 下午2時,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舉行第七次會議,出席19人。
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名單(草案)》。
下午3時,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出席126人,會議主席周恩來。
會議批準常務委員會的籌備工作報告,基本通過常委會所提出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授權常委會提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提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日期授權常委會決定并召集之,通過常委會所提出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及秘書長名單》,并正式決定將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9月19日 中國人民政協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楊杰在香港被國民黨反動特務暗殺。
9月20日 人民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
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議事日程,并修改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議事規則(草案)。
9月21日―30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
出席開幕式的各黨派團體的代表662人,被邀來賓300人。
大會由毛澤東、朱德、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擔任執行主席。
各民主黨派、各社會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以及其他參加新政協的人士進行了大會發言。
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副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國務院組成人員,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等。
10月1日 下午3時,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參加者30萬人。
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朱德總司令在舉行閱兵式時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
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光榮誕生
政治社團在政治生活中的利弊
這種問題真不是一兩句說得清的。
。
。
我就極其簡單說唄。
。
哈首先是利:
【第1句】:促進政治民主化。
例如,西方利益集團多具備政治性質,不同利益集團代表不同群體利益,充分反映“民意”。
【第2句】:分散、制衡、監督政府權力。
政治社團利于防止利維坦的出現,防止公權力擴張破壞民權、人權,維系市民社會的力量。
例如美國有個什么同性戀聯合會啥的,反對共和黨政府的反同性戀政策,維護同性戀者權益。
【第3句】:充當政府與民眾間的聯系紐帶。
日本就有很多政治社團,最極端,山口組也確實算呀。
其次是弊端:
【第1句】:縱向看,政治社團內部民主化不足,少數人操縱社團謀利,很難真正代表人們利益。
例如,美國很多大型跨國公司就具備政治社團性質,其管理雖然看起來民主,但是核心決策永遠掌握在少數大富手中,根本不在乎所代表的群眾利益,金融危機后自己賺的鵬滿缽滿卷錢就跑。
【第2句】:橫向看,真正能對政府發揮影響的是極為少數的巨頭,大部分政治社團沒啥實質話語權。
不舉例了。
【第3句】:政治社團導致嚴重官商聯手牟利,拖政府下水。
比如08金融危機,這簡直就是商業巨鱷忽悠政府一起導演的屠戮百姓的慘劇。
危機過后富起來的是公司高層和部分政府高官,倒霉的事企業職員和社會群眾,進而使美國政府信譽嚴重下跌,奧巴馬被例如最無為總統的行列。
【第4句】:政治社團產自西方資本主義社會。
不是我又紅又專,這是事實,只要私有制、市場經濟存在,政治社團就帶有這曾性質(改革開放后我們也不例外),它根本沒法真正代表人民權益。
例如,美國發生那么多槍擊慘劇,美國槍支協會憑借自身實力雄厚干預國會,迫使美國禁槍立法遲遲無法出臺,每年死那么多人。
上一篇:地產年后定目標口號錦集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