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優秀教案
教材分析
太平天國運動猛烈地沖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兩次英中戰爭也使清王朝在政治、經濟上元氣大傷。但清王朝恰像一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第二次英中戰爭后,為了適應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對人民革命的鎮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清王朝的政局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從表面現象上看,第一,中央出現了一個半殖民地化的機構—一總理衙門;第二,慈禧太后開始了對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第三,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這些現象的出現,導致了中國政治舞臺上一次頗有聲勢的變化——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清王朝統治階級中比較開明的洋務派做的一場“強國夢”,雖說“好夢”終“難圓”,但中國人民不正是從這一次次破滅的“夢”中,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出救中國的真理嗎?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總理衙門的成立;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開始對中國的統治;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洋務運動的時間、口號,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思想教育:通過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明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
3.能力培養;通過對清朝政局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洋務運動有什么結果?等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正確的歷史方法和歷史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總理衙門的建立;洋務運動。
難點:清朝政局變化的原因;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教學方法講述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組織教學。
教學過程
19世紀60~90年代,清朝官僚層內掀起了一股興辦洋務的熱潮。所辦洋務,涉及面廣、時間長,有些史學家稱之為“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為何稱為“新政”呢?“新政”是如何產生的呢?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這一問題。(板書課題)
【第1句】:清朝政局的變動(板書)
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沒有在它的猛烈沖擊下垮臺,而且在第二次英中戰爭后,清朝政局為適應形勢還發生了變動。請同學們說一說:清王朝沒有垮臺的原因是什么?導致清朝政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討論,最后歸納為:農民的階級局限性;漢族地主集團湘、淮軍的拼命掙扎;西方列強對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沒有垮臺的主要原因。而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又必然導致清朝政局的變化。)
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變動,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1.總理衙門的建立(板書)
早在第二次英中戰爭期間,清政府內就有人主張承認外國侵略者的要求,換取外國的軍事援助,鎮壓太平天國。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設撫夷局,以后又感到這個名稱不合時宜,于1861年改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理衙門由恭親王奕等充任辦事大臣。奕沂是咸豐的弟弟,因長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結外國侵略者,人們稱為“鬼子六”。總理衙門的設立,適應了外國侵略者侵略中國的需要,是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鎮壓人民革命的產物。總理衙門最初經營外交、通商、海關等對外事務,以后所管事務不斷增多,職權不斷擴大,凡涉及外國的一切事務,它都要管。對內,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權力機構,而在外國人眼中,它不過是一個為他們辦事的機構,他們經常在總理衙門干涉和指責中國的內政外交,甚至稍不隨意,就咆哮公堂,英國公使就曾做過這樣的事。魯迅在一篇《說面子》的雜文中說道;“相傳前清時候,洋人到總理衙門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嚇,嚇得大官們滿口答應,但臨走時,卻從邊門送出去。不給他走正門,就是他沒有面子;他既然沒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國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風了。”這是多么絕妙的諷刺啊!總理衙門從成立到1901年變為外交部,40年間,正是中國形成半殖民地的過程,因此,總理衙門的設立,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2.慈禧太后統治的開始(板書)
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有極強的權勢欲,咸豐皇帝病死承德后,她為了掌握清王朝大權,勾結恭親王奕,發動宮廷政變,將輸政的八大臣處死或革職充軍,自己垂簾聽政,定年號為“同治”,開始對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她統治期間,中國主權喪失,領土丟盡,人民斗爭風起云涌,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
3.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板書)
清朝以武力定天下,可是,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八旗兵制已腐敗不堪,形同虛設,綠營兵也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喪失了戰斗力。清政府被迫起用一些漢族官僚,興辦地方團練。于是湘軍、淮軍應運而生,并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以湘、淮軍起家的.漢族官僚勢力開始擴大,成為清統治集團中能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先是曾國藩獨霸一方,以后李鴻章、左宗棠也權重一時。這些漢族官僚,一方面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拼命支撐著清王朝行將崩潰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尋找著使中國富強的道路。
清朝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個變化,又必然導致了清朝統治政策的重大變革,于是出現了洋務運動。
【第2句】:洋務運動(板書)
1.洋務派的產生(板書)
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頑固派和洋務派。頑固派落后、保守、盲目排外,代表了清王朝最腐朽的政治勢力。洋務派則以興辦“洋務”為名,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就是所謂“師夷長技以自強”。洋務派在中央以奕代表,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2.洋務派的“自強”(板書)
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李鴻章的一段話,道出了“自強”的重要:“查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是洋務派第一個軍事工業。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以后,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是當時設備最齊全的船舶制造廠。
3.洋務派的“求富”(板書)
創辦軍事工業,需要巨額經費,但當時清政府對外支付賠款,對內鎮壓人民起義都要大量經費,政府的財政面臨枯竭。洋務派看到外國資本主義以工商致富,認為“求富”是“自強”的先決條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的第一個民用工業。以后,李鴻章還創辦了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了湖北織布局,1890年,張之洞辦的漢陽鐵廠是當時最大的鋼鐵廠。
4.興辦新式學校,籌建近代海軍(板書)
興辦新式學校,籌建近代海軍是洋務運動的又一重要內容。1862年設立的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第一個外語學校,1866年設立的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這些同文館和學堂,為中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翻譯人才、海軍軍官和工程技術人員,還往國外派遣了一批留學生。
1874年,洋務派提出建立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軍的建議,10年之后,三支海軍初具規模。其中北洋海軍在李鴻章一手把持下,發展最快。北洋海軍是洋務運動中花銀子最多的項目,是清政府“自強新政”的標本和支柱。1885年,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
5.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板書)
(給學生材料,組織課堂討論。)
材料一:洋務運動中幾項內容的后果。
(1)北洋海軍于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覆滅,它的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2)福建海軍于1884年馬尾海戰中覆滅。與此同時,福州船政局也被法國艦隊摧毀。
(3)上海輪船招商局,在1884年中法戰爭發生和1894年中日戰爭發生時,兩次押售給外國,以求庇護。以后分別贖回,兩進兩出,虧損甚巨,使洋務派為“求富”辦的第一個企業,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4)開平煤礦,1900年被英國侵略者奪去。
材料二:洋務派開辦的民用工業中,除官辦形式外,大多采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這樣,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資于新式企業,他們的資金成為“商股”。毛澤東說:“還在十九世紀的下半期,……就開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資于新式工業。到了同世紀末年和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了初步發展。”
材料三:(1)李鴻章設輪船招商局時聲稱:“招商輪船之設,專為抵制洋輪。”(2)張之洞為設漢陽鐵廠奏請清政府中稱:“必須自行設廠,購置機器,用洋法精煉,始足杜外鐵之來。”
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的經濟勢力擴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務派把學習外國做為一種國策,雖然,他們只學了些皮毛,但開創了向外國探求富強之路的先河,為后人留下了富民強國的經驗和教訓。
歷史清朝政局的變化的教案
教學目標
【第1句】:總理衙門的設立(設立的原因、時間、主要職權范圍、性質及評價);辛酉政變;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
【第2句】:通過分析總理衙門設立的原因、主要職權范圍、性質,使學生認識到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但也便利了外國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國內政。總理衙門的設立,加速了中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過學習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使學生認識到 辛酉政變是中外反動勢力正式勾結的開始,清朝統治日益腐敗。
【第3句】:通過對清廷政策調整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政策調整帶有屈于列強侵略,力圖剿殺農民革命的時代特點,清政府正逐漸淪為外國人侵華的統治工具。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通商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搖搖欲墜,已無力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時,抵御列強的軍事侵略。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清政府被迫調整了對內對外政策,以鞏固統治。清政府的階級本質決定了其向列強妥協求和,以得到列強幫助,鎮壓人民革命。對內對外政策的調整導致了此后清政府處理對外事物時的軟弱無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的簽訂。政策的調整也使得主張對外妥協和好的洋務派當政,為以后的.洋務運動的興起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條件。此外,在鎮壓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強入侵時,滿族的腐朽被徹底的暴露出來,清廷不得不開始倚重漢族地主,這樣漢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主要,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成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漢族官僚勢力擴大是19世紀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點分析
總理衙門、辛酉政變及其影響是本課的重點。清朝設立的總理衙門與前朝設立的對外機構在地位、設置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國在遭受外國侵略、主權喪失、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機構,這就注定了它將成為列強控制中國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標志著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對晚清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辛酉政變及其影響之所以是本課重點,是因為辛酉政變后清政府對外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抵抗外來侵略變為妥協和好,并開始走上公開勾結的道路。清政府對外政策的改變,導致此后清政府在處理對外事物時,不惜以割地賠款、出賣主權來求得與列強和解,這使中國不可逆轉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慈禧的掌權與戀權也使中國失去了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機會。
重點突破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總理衙門何時設立?”“總理衙門的管轄范圍是什么?”“為什么要設立總理衙門?”等問題,使學生掌握有關“總理衙門”的基本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宋朝市舶司與總理衙門設立的背景、管轄范圍等,使學生理解總理衙門有利于列強控制清朝的內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在辛酉政變之前,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怎樣的變化?”“何時發生的辛酉政變?”“何人發動的辛酉政變?他們為什么要發動辛酉政變?”“為什么列強對辛酉政變采取“無異議”的態度?”等問題,使學生掌握有關“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的基本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辛酉政變后清政府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使學生理解辛酉政變產生的影響。
難點分析
中外反動勢力合作新格局為什么會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著較為復雜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國運動使列強認識到只能通過扶植清政府,才能保護其業已取得的侵略權益,并獲得更多的權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強入侵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以搖搖欲墜,由于階級本性所決定,它必然選擇依靠侵略者,鎮壓革命,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由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些困難。
難點突破
通過學生回答“辛酉政變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實權的是哪些人物?他們的政治主張是什么?”“列強對待太平天國運動的態度為什么會由‘中立’轉為協助清政府剿殺?”等問題,和討論“清朝對內對外政策為什么會在19世紀60年代發生如此生變化?”“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使學生理解中外反對勢力相勾結的局面出現的原因。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以組為單位進行自學并進行小組討論。之后,各組提出本組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同學回答或大家討論得出答案。教師就學生未涉及到的問題提問,使學生能較深入的理解本課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章第一節清朝政局的變化
重點:總理衙門辛酉政變及其影響
難點:中外反動勢力“合作”新格局為什么出現
教學過程():
利用ppt文件向學生介紹本章學習內容。
通過提問學生: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通商戰爭給清政府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導入新課。
向學生提出其在自學中所要回答的問題:
清朝政局何時開始變動,怎樣變動,為何要變,變化帶來了哪些直接影響?
由學生分組進行自學,之后進行小組討論,并整理出本學習小組在自學中遇到的本組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
先由學生回答教師在前面提出的問題,之后,各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組的問題,由學生討論回答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答案。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一下問題:
“清朝政局的變化為什么是在19世紀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通商戰爭后?”、“19世紀60年代前的中國為什么不設立外交機構?”、“列強和慈禧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問題。
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教師應將這些問題根據本課內容以及問題的難易程度分類,按照課文內容的編排順序逐一解決。并穿插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多少提出問題:
“總理衙門何時設立?”、“總理衙門的管轄范圍是什么?”、“為什么要設立總理衙門?”、“宋朝市舶司與總理衙門有何不同,說明什么問題?”
“在辛酉政變之前,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怎樣的變化?”、“何時發生的辛酉政變?”、“何人發動的辛酉政變?他們為什么要發動辛酉政變?”、“為什么列強對辛酉政變采取“無異議”的態度?”、“辛酉政變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辛酉政變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實權的是哪些人物?他們的政治主張是什么?”、“列強對待太平天國運動的態度為什么會由‘中立’轉為協助清政府剿殺?”、“清朝對內對外政策為什么會在19世紀60年代發生如此生變化?”、“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清朝為什么改變倚重滿族官員的既定方針開始重用漢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漢族官員主要有哪些,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以下面的知識結構圖來小結本課內容:
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提問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等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對學生無法回答的問題的講解和適當提問,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一節清朝政局的變動
【第1句】:總理衙門的設立
【第2句】: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
【第1句】:辛酉政變
【第2句】:中外反動勢力勾結
【第3句】: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
清朝歷史知識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魏源的進步思想、《海國圖志》編寫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嚴復其人、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內容和影響、清末教育制度變革的情況。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并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蕩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本課是“清朝的文化”中關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國文化狀況以及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變化很有幫助。清朝末年,社會腐朽、落后,國家主權不斷淪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愛國的思想家們不甘落后,勇于革新進取,使得在封建末世黑暗之時,在我國思想文化界呈現出一些鮮活進步的現象。
重點分析本課重點是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藥物戰爭后,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積極倡導者,他編寫的《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啟導著中國知識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動向。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嚴復正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傳的社會進步理論,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中國知識界去探索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尋找救國之路。
難點分析本課難點是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本目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天演論》是什么樣的著作并不了解,嚴復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特別是《天演論》所宣傳的思想是什么?在當時為何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都需要把嚴復的思想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聯系起來考慮,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藥物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嚴復和《天演論》: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引導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情況,指出嚴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結合小字,對嚴復的生平作一簡單介紹。然后指導學生看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分析嚴復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戰爭后,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嚴復力主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關于《天演論》及其進化論的觀點,教師可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小字部分,著重指出嚴復翻譯此書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為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最后,點明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重要意義。
教法建議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提問上節課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國依然落后挨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愛國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尋找救國之路。由此導入新課。
《四庫全書》:引導學生掌握該書的性質、分類以及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書中插圖和小字部分學生自學,不作要求。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
難點: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新課:復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了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第2句】:《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毀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統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第3句】:魏源和《海國圖志》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海國圖志》:學生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后,教師指出:《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么進步性?產生了什么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啟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第4句】: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為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最大。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于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后變為先進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啟發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5句】: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
1.背景:傳統科舉制度的弊端在于脫離社會實際,培養不出有用的人才。藥物戰爭以后,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張之洞等奏準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小結:藥物戰爭以來,隨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先進的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的落后,他們主張學習西方、抵御外侮、變革社會,實現國家的富強這種進步的思想引導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尋找救國的道路。這種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的愛國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設計
清朝的文化——進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第1句】:《四庫全書》——世界最大的叢書
【第2句】:進步思想家——“與時俱進”
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嚴復: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1)嚴復的思想:效仿西方,變法救國
(2)《天演論》及其作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第3句】: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舊教育制度的弊端
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和廢除科舉制
探究活動
1.事先請學生閱讀魏源、嚴復的有關材料,并寫出讀后感。然后組織課堂討論,主要圍繞晚清時期“向西方學習”的進步思想是如何出現的?魏源和嚴復在“向西方學習”方面做出了那些貢獻?這種思想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注意:組織活動時要有記錄,最好事先寫好發言提綱。
2.請同學們收集有關魏源、嚴復等人的文字、圖片資料,以“中國近代進步思想家”為題,制作展板或出黑板報,進行宣傳。培養學生關心時政、關注祖國前途命運,與時俱進的愛國主義思想。
課文《狼和鹿》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第1句】:學會本課生字,二類字只識不寫。
【第2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第3句】:通過誦讀,從人們肆意殺狼,貌似護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的事實中,悟出保持生態平衡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揭示課題
【第1句】:今天,我們學習第30課《狼何鹿》。(板書課題)
【第2句】:看了課題,文案狼和鹿之間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第3句】:過度:課文中的狼和鹿之間是什么關系?如果消滅了人人討厭的狼會怎么樣?請自己讀課文。
【第2句】:初讀課文
【第1句】:提出自讀要求:
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案。
聯系上下文或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
貪婪哀嚎提防狩獵青煙裊裊
【第2句】:學生自學課文
【第3句】:檢查自學情況
1)生字詞語
蔥綠捕殺災難下毒手生機勃勃
枯黃功臣威脅傳染病生兒育女
2)出示文案,讀準多音字
狼一個跟著一個哀嚎著倒在血泊中。
人們特意保護的鹿,倒成了大壞蛋。
3)理解詞語:
貪婪哀嚎提防狩獵青煙裊裊
4)指名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讀給大家聽,文案每個自然段將了什么?
第二課時
【第1句】:復習導入。
【第1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30課《狼和鹿》。
【第2句】:聽寫詞語:蔥綠災難功臣枯黃生機勃勃
【第2句】:學文。
【第1句】: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第1句】:三自然段,用一句話概括這兩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第2句】:交流。
【第3句】:出示插圖。
1)第一幅:請你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到課文中找一找哪些語句是描寫這個畫面的?交流。
2)第二幅:課文中哪些語句又是描寫這個畫面的呢?
3)同樣的森林卻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請你結合課本上的文字來談談凱巴伯森林前后的變化。
交流:森林、鹿、狼。
【第4句】:啊,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小鳥歌唱,小鹿嬉戲,一幅多么美好和諧的畫面啊;而如今的凱巴伯森林卻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美麗可愛的鹿在一只只死去。
如此鮮明的變化,你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請你找到剛才那兩段話,練習有感情朗讀。
1)自由練讀。
2)指名讀。
3)男女生分讀。
【第5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凱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變化呢?請你仔細讀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這第二幅插圖該怎么畫?
交流
【第6句】:現在你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了嗎?請你用幾句話概括地說一下。
填空:在森林中,狼是鹿的天敵,于是人們()狼,()了鹿,使得鹿群(),造成了森林的和鹿群自身的()。
【第7句】:明白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老師這兒現在有三頂帽子要你戴功臣、大壞蛋、自由王國。
讀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討論一下這些帽子該戴在哪兒?為什么?
【第3句】:延伸明理。
【第1句】:課上到這兒,老師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編者叔叔把這樣一個故事放到課本中來,目的是什么呢?
【第2句】:現在有人想在凱巴伯森林入口處豎一塊警示牌,你認為該在上面寫些什么?
【第3句】:質疑。
上一篇:三年級班級特色口號集錦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